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温病之争的源流

近代仍有不少人关注伤寒温病之争,较为集中的观点是:伤寒为外感热病的总称,理论渊源来自《素问·热论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进而提出了“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的概念。又认为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伤寒论》论治伤寒,由是,伤寒为外感热病之总称。这为后世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寒温之争埋下了伏笔。近来学习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渐有所悟,尤其读其提出的“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经方辨证据症状反应”[1]得到启示,中医有两大医学体系[3],始悟寒温之争的主要原因是误读传统,即误认为伤寒与温病学说“其理论基础皆源于《内经》”,因而认为“伤寒为外感热病的总称”,其具体表现是对《伤寒论》的认识存在误读。误读传统是多方面的,今择其要揭示如下。

误读传统之一:张仲景据《内经》撰写了《伤寒论》

这是误读传统的核心内容之一,后世注家认为张仲景据《内经》撰写了《伤寒论》,主要依据是《伤寒论序》,亦称《张仲景自序》,又称《张仲景原序》。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之句。

首先考证一下,序的内容首先见于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或《仲景全书》,序名原为《伤寒卒病论集》,但后来出版的《伤寒论》,却改成了《伤寒论序》,又称《张仲景自序》,又称《张仲景原序》,而台湾故宫藏本《伤寒论》无序。认识医学理论需要通过临床检验,章太炎曰:“中国医药,来自实验,信而有征,皆合乎科学”,正确认识寒温之争亦要在实践中去认识。胡希恕正是这样做的,其在《胡希恕讲温病条辨·上焦篇》写到:“阴阳六经者,病变之规律;随证治之者,医疗之大法。温病之名类虽多,要不外夹风、夹湿、多热、多燥之变,谓为超出阴阳六经,是谁能信?三焦名篇,立异而矣。治温病固不得死守伤寒方,但何得不遵伤寒法。所谓法者,别阴阳,明六经,辨证辨脉,适宜的制裁方药之谓。证脉适应,用伤寒之方不为过,方证不适应,即本书之方亦有害而无益,后世以方为法,著者故有此论”[8],对认识寒温之争可资参考。怎样对待两大医学体系,怎样对待寒温之争,有待业内人士继续努力。

总之,经方和医经皆是中医的瑰宝,明了寒温之争的原因,明了两大医学体系的不同,自然能够正确对待寒温之争。寒温之争能否统一,怎样统一,自可定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伤寒研究
日之寒温
张仲景方版本流传
《伤寒杂病论》启万世之法承
张仲景著论方法对后世的影响
【荐读】用《内经》解释《伤寒论》很牵强!医经和经方是两大理论体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