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岭简史(二)

  周人依靠的力量多来自秦岭。武王伐纣,率庸、蜀、羌、茅、微、卢、彭、濮八个部族。其中,庸、蜀、羌、卢、彭、濮,均在大秦岭之中。尤其是巴人,其分支较多,濮人的廪君之巴,夏人之后的丹山之巴,嘉陵江下游的賨人、板楯蛮的巴渝之巴。武王克商后,“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出现宗姬之巴。巴人勇猛强悍,且擅长歌舞。《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秦岭是周人活动的重要舞台。公元前11世纪,楚先祖鬻熊奔周文王,为周文王火师,即祭祀时持火的人。《史记》载:“鬻熊子事文王。”灭商之后,周人实施封建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前1043年,周武王殁,子诵即位,是为周成王,由周公旦辅政。周成王感念鬻熊功劳,封鬻熊曾孙熊绎为子爵。熊绎,芈姓,西周诸侯国之楚国始封君,前1042-前1006年在位。熊绎去世,其子熊艾继位。周成王十九年,封熊绎为楚子,封地是楚蛮盘踞地带。前1041年,“三监”(即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不服周公旦辅政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前1039年,平定“三监之乱”,并在伊洛地带新建都邑——“成周”洛邑,初步形成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格局。前1021年,周成王殁,子钊即位,是为周康王。前996年,周康王殁。周成王至周康王的46年,“成周”建成,周公还政,刑错不用,天下安宁,史称“成康之治”。周康王死后,子瑕继位,是为周昭王。因楚蛮占地广大,且据铜矿产地铜绿山,周昭王三次出兵攻伐楚蛮:第一次“伐楚,涉汉,遇大兕”。“大兕(sì)”,一般认为是犀牛一类。第二次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渡汉水时,阴风骤起,将士惊恐,损失严重。第三次,前977年,“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因昭王“南巡不返”,宗室拥立昭王长子姬满继位,是为周穆王。周穆王最具有传奇色彩,后世多称“穆天子”。周穆王不仅联楚平乱,完成了周昭王的遗愿,而且西游昆仑山。《列子·周穆王》记载:“穆王不恤国是,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瑶,王和之,其辞哀焉。”据出土的西周墙盘文字记载:“窗舰穆王,井帅宇侮......”在周代史官笔下,穆王是一个充满智慧,统御四方,威震宇内的君王。公元前951年,周恭王继位,之后是周懿王继位。因国力已呈衰势,戎狄交侵,暴虐中国,周王室被迫迁都于槐里(今兴平)。《史记》记载:“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周孝王励精图治,西败西戎,迫其贡马求和。《竹书纪年》载:“王即位,命申侯伐西戎。五年,西戎来献马。”西周时,马已是重要战略资源,无论是祭祀、农耕、还是战争都需要大量优良健壮的良马。前908年,孝王命非子为王室养马于汧渭之会。前905年,非子养马三年,马大蕃息。于是,周孝王孝王封非子于秦(今清水县境),为周附庸,号曰秦赢。这是秦国之始。

  秦人崛起是秦岭故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在今天水之南,西汉水上游的河谷盆地,因森林密布,水草丰美,而被称为“天水”。在这一地带,已发现仰韶文化遗址61处,龙山文化遗址51处,周代文化遗址47处,在文化谱系上与大地湾文化是“姊妹”。在仰韶文化晚期,这里的繁荣程度超过渭河上游。3000多年前,秦人祖先以“商奄遗民”的身份迁居西汉水上游。因这一带是西周的边陲而称西垂;因周边主要是羌戎,秦人先祖兼有“守边”之责,而成为“西犬丘”。迁居这里的100多年里,秦人先祖与羌戎共生,学习养马技术,并成为“以和西戎”的重要力量。因“养马有功”,周孝王封“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这次分封,对后世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秦”字,由此走进中国历史,进入中国文化,并再也无法割舍。不知道是“故意”,还是“巧合”,一个“秦”是“春”、“秋”二字组合,上部是“春”,下部是“秋”,“秦”暗合“春秋”之意,即:秦=春+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前895年,周夷王继位,周王室再度衰落。前880年,周厉王继位。因贪财图利,垄断山林,不准他人依山谋生。前843年,酿成“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周厉王逃至彘地(今霍州市)。国人息怒离去,宗周无主,诸侯推举召穆公、周定公代行天子之职,史称“共和行政”。前829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46年。任用贤臣良将,国力恢复,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史称“宣王中兴”。周宣王五年,令秦仲为大夫,征战西戎。秦仲不幸战死,次子(后追认秦庄公),继大夫位。周宣王七年,秦庄公兄弟五人,奉宣王之命,领兵七千,击败西戎。于是,周宣王将犬丘之地封于庄公,并封其为西垂大夫。“宣王中兴”昙花一现,为周幽王灭亡埋下了伏笔。

  前781年,周幽王继位。前780年,镐京地震,泾渭洛三川震动,三河枯竭,岐山崩塌。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天灾人祸,内外交困。前774年,周幽王废嫡立庶,废黜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立褒姒为后,褒姒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姬宜臼,致使申后父亲申侯愤怒。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倾人国”。前771年,申侯联合缯侯、西夷犬戎攻周幽王,并诛杀于骊山之下。于是,申侯复又与缯侯,以及尚在外围的郑、卫、晋等诸侯应合,大败犬戎。申、缯、卫、晋、郑等诸侯联盟,立前太子宜臼继王位,是为周平王。前770年,为避犬戎之难,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开始的一年,也是春秋开始的一年。“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在内外交困中,周平王度过了五十年,前718年去世。

  前778年,秦庄公为犬戎所杀,其长子世父率军与犬戎作战,次子继国君之位,是为秦襄公。前776年,秦襄公迁都汧邑(今陇县),出现东进势头。前771年,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立有大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并获得“岐以西”土地的封赏。至此,秦人获得了诸侯国地位。这次封赏之后,秦襄公浴血奋战,战死沙场,葬于西垂陵园。前765年,秦文公继位。前762年,秦文公到达汧渭之会,营建城邑。前750年,秦文公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扩地至岐。至此,结束了往来于“天水走廊”的300年历史。这300年,是周天子三封秦人的300年,是秦国与西戎战死三任君主的300年,也是秦人实现由“御奴马夫”腾跃为“诸侯之国”的300年。

  前716年,秦文公去世,其孙继位,是为秦宪公。前704年,年仅21岁的秦宪公去世,年仅5岁的秦出子继位,前698年被贼人所杀。其后,秦武公继位,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秦武公十年,即前688年,秦灭圭阝戎、冀戎,置圭阝(天水城区)、冀(伏羌县,今甘谷县东)二县,这是中国最早县级建置。前678年,秦德公继位。前677年,秦德公迁都雍城(今凤翔县)。秦德公的三个儿子先后前675年、前663年、前659年继位,分别是长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秦穆公于前659-前621年在位,《史记》认定其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对西戎作战取得绝对优势,并将函谷关以西诸国一一击败,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以实现秦晋之好。由“称霸西戎”,晋级“西方诸侯之伯”。秦穆公死后,其继承者无大的作为,终春秋之世,再也没有上乘表现。此一时段,发生了深刻影响后世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事件。传说老子骑青牛函谷前往秦国,被关令尹喜要求留下文墨。于是,老子著五千言,曰《老子》,即《道德经》、《道德真经》。随后,尹喜追随老子在楼观台讲经布道。由此,老子被视为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教祖。因函谷关、楼观台,秦岭成为道教祖庭所在。

  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在秦、楚之外,在秦岭之南,还封建有申、吕、随、唐、厉、邓、鄀 、鄾、谷、罗、鄢、卢戎等诸侯国。经过多年兼并,至春秋初期,秦岭之中,庸国较强,一度是巴山之主。前611年,楚、秦、巴三国联合,一举灭了庸国。巴国崛起后,其势力一度达汉水流域。春秋末年,秦、楚、巴“数相攻伐”,巴国中心移至川东。进入战国时代,主要是秦楚展开秦岭争夺战。

  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土地全部瓜分,这即是著名的“三家分晋”。韩、赵、魏,也被合称“三晋”。“三家分晋”终结了一个强大的晋国,也终结了春秋时代,开启了浩浩荡荡的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说到底就是秦国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时代。秦简公(前414—前400年在位)是战国时代秦国第一位国君,开启秦国向封建制度转化的进程。前400年,秦惠公继位。前387年,秦军越过秦岭对蜀作战,并攻占了南郑。前386年,秦出公继位,时方二岁,《世本》曰秦少主,《吕氏春秋》曰秦小主。前385年,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杀出子及其母,迎灵公太子公子赢连回国继位,是为秦献公。这是战国时代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继位当年,秦献公向西用兵,抵达秦岭西部的洮河流域,灭西戎部族狄,设置狄道县(今为临洮县)。在排除了西部边患后,奠定了南下东进的基础。次年,迁都至栎阳(今阎良)。在此,韬光养晦,埋头改革,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贸、编制户籍、推广县制,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前366年,秦“起兵勤王”,在洛阳打败威胁周天子的韩魏两军,提高了秦国声望。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并以恢复霸业为己任。秦孝公元年,再度向西用兵,斩西戎獂王,进一步巩固西部阵线。前359年,秦孝公重用卫鞅,颁布《垦草令》,拉开全面变法的序幕。前350年,在咸阳营造新都,次年迁都咸阳。前342年,太子驷率领西戎92国朝见周显王,显示秦“西方霸主”之位。前341年,鞅因战功获封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公元前337年,秦惠文王继位。前330、329年,秦国攻伐魏国,得黄河以西全部土地,且在黄河东岸建立了前进基地。前325年,仿山东六国,嬴驷称王。前316年,秦军再度越过秦岭,破蜀军于葭萌关。同年,巴蜀皆灭。前313年,遣张仪赴楚,阴行反间,使楚绝齐。后又设计激怒楚怀王,诱楚冒险攻秦。秦军越商山,出武关,于丹阳大败楚军。前312年,秦“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由此,黄河以西,秦岭巴山,尽入秦国版图,在根本上解除了各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至此,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岭南北合为一体,对六国形成居高临下之势,这也是国家走向终极统一之大势。

  前311年,秦武王嬴荡即位。公元前307年,秦国出函谷关,攻占韩国重镇宜阳。秦武王巡视宜阳,直入洛阳,以窥周室。因“举鼎绝膑”,气绝身亡。前306年,秦昭王嬴稷继位。昭王年幼时,宣太后——芈月听政。秦昭王八年,邀楚怀王会面于武关,强迫楚怀王割巫郡——今巫山,黔中郡——今吉首。楚怀王愤怒拒绝,被劫持至咸阳。秦昭王九年,秦军出武关攻楚国,斩首5万,攻城16座。十六年,攻打韩国,攻占宛城(南阳)。二十七年,司马错攻楚,占黔中,楚割让汉水以北及上庸。二十八年,白起攻楚,占鄢城(襄樊宜城)、邓县(今襄樊市)、西陵(今宜昌市)。二十九年,白起攻楚国,占郢都(荆州江陵),火烧楚王坟——彝陵(宜昌市),楚国迁都至陈丘(周口淮阳)。至此,巴山一带,江汉中下游,全部进入秦国版图。五十二年,流放西周文公姬咎于今汝州市西北嵩山一带。秦昭王时代,“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前250年,秦孝文王即位三天后暴薨,秦庄襄王即位。前249年,秦庄襄王元年,命吕不韦率军灭东周国,流放东周公于汝阳嵩山一带。至此,彻底铲除周王室残余。同年,秦伐韩,取成皋、荥阳,置三川郡,治所洛阳。

  前247年,秦庄襄王薨,秦始皇继位。前230年,秦灭韩,于韩地置颍川郡。治所颍川,即今禹州,黄帝出生地,夏禹建都地。至此,大秦岭山域全部进入秦国版图。随后,大秦一统,势如破竹——前228年,灭赵;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前221年,灭齐。秦将所得天下,为三十六郡。秦岭分属:陇西郡、蜀郡、巴郡、汉中郡、黔中郡、南郡、南阳郡、颍川郡、三川郡。秦国本部所在的关中,不在三十六郡,而称内史。

  灭六国后,秦王政成为“千古一帝”——秦始皇。由此,世界上诞生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新词:皇帝。“百代皆行秦王政”。秦始皇创新了国家体制,并为后世所效仿,也暗合“秦”即“春秋”之意,后世的中国,皆是大秦的延伸……在西方世界,称中国为china,而chin即是秦。

  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是石器时代、还是铜器时代,抑或是铁器时代,中国来得都比较晚。截止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古老的铁器,位于秦岭西部洮河流域,从临潭县磨沟寺洼遗址出土的两块铁条。据测定,距今3510年至3310年。此前,赢得“中国最古老冶炼铁器”称号的是,源自秦岭东部灵宝市,距今2800年的西周虢国“玉柄铁剑”。一般认为,中国铁器时代开始于春秋战国之际。然而,从出土文物看,这一时期,依然是“青铜器”占优的世界。1974年春,在骊山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了青铜剑、青铜铍、铜戈、铜戟、铜矛、弩机、箭镞、铜殳等青铜兵器。兵马俑坑中4万件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铁器替代铜器,真正称得上“铁器时代”,要算是东汉以后的事情。青铜时代,比之石器时代,人类力量有所增强,但对生态环境施加的影响,尚属轻微。

  秦末,刘邦伐秦,绕开函谷关,绕道南阳,沿丹江溯流而上,跨武关越蓝关,沿灞河顺流而下,屯兵白鹿原。公元前207年深秋,“沛公军霸上”。在冰雪来临之际,演绎“指鹿为马”荒诞怪剧的咸阳城,人心惶惶,乱作一团,秦王子婴,于无助而无奈之中,双手举起了“白旗”。秦朝亡了!刘邦垂涎“关中王”位,但忌惮手握重兵、尚在函谷关外的项羽,终究不敢造次。公元前206年之春,项羽引兵入咸阳,杀秦王子婴,劫掠财宝,火烧咸阳宫,自立“西楚霸王”。项羽一生鲁莽行事,却在骊山脚下,“鸿门宴”上,不忍心除掉刘邦。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这也是一次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分封。因汉水而汉中,因汉中而汉王,因汉王而汉国,因汉国而汉字、汉族、汉文化……得“汉王”之位,刘邦心有不悦,却不得不星夜兼程,穿秦岭,远关中(项羽)。随后,刘邦以汉中、巴、蜀为基地,上演了一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大戏。项羽原本将秦国故地,今关中、陕北、甘陇之地,分封给秦朝三名降将:章邯为雍王(驻兴平),司马欣为塞王(驻栎阳),董翳为翟王(驻延安),三地合称“三秦”。当刘邦出秦岭,入关中时,所封“三秦”之王,似乎并没有做好迎战准备。刘邦没有用多少功夫,便“北定三秦”,也就是“摆平”关中,不费吹灰之力。此时的刘邦,自然已经看不上“关中王”这顶官帽,而是要出函谷关,与自诩为最高领袖,能够封他人为王的项羽一决雌雄。

  公元前202年初,项羽败亡。刘邦赢了!二月甲午,刘邦皇帝位。刘邦没有忘记,其帝业成就,得益于秦岭庇佑。在登帝位后,定洛阳为都,定汉为国号。以汉为国号,自然是因为曾是“汉王”。所以定洛阳为都,据说是因为刘邦的大臣多是关东之人,多言周都洛阳,有数百年天下;秦都关中,二世而灭亡。洛阳位居“天下之中”,且四面环山,背靠邙山,东有成皋,西有崤函,背对黄河,面向伊洛,土地肥沃,地势险要,形势完固。然而,刘邦称帝不久,设酒席宴请群臣。席间,娄敬曰“都关中”。张良继而言道:“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之说是也。”于是,刘邦当即决定定都关中,取国都名长安!长安城坐落于秦岭与渭河之间的“半月形地带”,沿渭河与秦岭之间的“中华廊道”,可直达洛阳。

  继周秦之后,位于“半月形地带”的西汉王朝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朝代。从“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从“文景之治”到“汉武盛世”,开疆拓土,文治武功,皆达到同时代世界巅峰状态。至今回想起来,都会让人心潮澎湃。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其中一大功业是“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由亚洲、欧洲、非洲组成的世界岛上,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链接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人文与经贸线路。这条线路以世界昆仑山为轴心,也可以称之为“世界昆仑山之路”。“丝绸之路”是由古长安-洛阳到古罗马之路,也是由中国大秦岭到阿尔卑斯山之路。同样,“丝绸之路”是以世界昆仑山为轴心,因此,也可称之新版的“世界昆仑山之路”。新版“世界昆仑山之路”,使世界的东西方更加紧密链接在一起,使亚洲、欧洲、非洲率先成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另一大功业,即是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思想上的神圣地位。《董仲舒传》:“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武帝纪赞》:“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论语》是记孔子与弟子问答言论集成,最初由孔子弟子、再传弟子编写,在战国前期已经成书,后来失传。汉初,朝廷“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因口口相传,手抄笔录,辗转反复,不同版本有所差异。西汉末年,汉成帝帝师张禹以《鲁论》为主,结合《齐论》,编定《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底本,根据不同版本进行点校,并结合两汉间对《论语》解释,编出《论语》今本。

  西汉政权毁于“王莽改制”。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新。由此,国家陷入混乱失序状态。至17年,荆州饥荒。王匡、王凤被推举为首领,组织饥民起义,占领绿林山和附近乡村。几个月工夫,发展到七八千人。王莽派两万官兵围剿,被绿林军打得大败。公元23年2月初一,绿林军推举“避吏于平林”的刘氏宗室将军刘玄作皇帝。国号“汉”,年号“更始”。23年,即更始元年。史称“更始政权”。5月,克宛,定宛为都。同年8月,绿林军兵分两路,王匡、王凤率军攻洛阳,申屠建攻长安。长安市民起义,攻入未央宫,王莽被商人杜吴杀死,新朝覆灭。24年,刘玄由洛阳入长安,生活腐朽,独揽政权,杀死多名起义军将领,并剥夺了王匡军权。曾是绿林军首领的王匡,率部投靠了赤眉军。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更始政权亡。赤眉军拥立刘盆子为傀儡小皇帝,组建建世政权。

  此间,三辅大饥,长安混乱,风雨飘摇。25年10月,刘秀在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定都洛阳,以汉为国号。此后,击灭赤眉,扫平关东,得陇望蜀,一统天下,并推行“柔道治国”,由此取得了巨大成功。刘邦创建的汉朝,以秦岭腹腰“半月形地带”的长安为都;刘秀复建的汉朝,以秦岭东部伊洛河盆地之洛阳为都。为区别二者,史学家将前者称西汉,后者称东汉。东汉,一度是独步世界的强大帝国,先后出现令后世引以为豪的“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两者持续了一个甲子。64年,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求佛经佛法。67年,佛教传入中国。68年,在洛阳修建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这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距今已有1900余年历史。白马寺有中国佛教“祖庭”、“释源”之称。由此,秦岭是中国佛教祖庭所在。

  然而,这一个甲子过后,东汉急速走上衰败之路。外戚、宦官、小皇帝,是东汉后起的“标配”。皇室昏聩,外戚、宦官争斗,民不聊生。189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宦官专权,凉州董卓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另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各地举兵反抗,形成割据局面。统一的汉王朝,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公元196年,汉献帝为曹操控制,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220年,曹操病死,汉献帝受曹丕控制,并被迫传位,从而结束了汉朝纪元。

  由此,中国第一次进入“大分裂时代”,而且也是最长的一次大分裂时代。三国鼎立是大分裂时代的开始。因曹丕去“汉”建“魏”,而刘备以汉的正统自居,自然要重建汉。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曰“汉”,史称蜀汉。222年,夷陵之战,刘备战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刘禅继位。229年,孙权称帝,国号曰“吴”,史称东吴。至此,形成三国鼎立格局。魏、汉、吴三国鼎立,实际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鼎立,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长江与黄河分裂分治的局面。大秦岭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在中国历史上,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的分裂分治,也就意味着大秦岭的分裂分治。三国时期,曹魏与蜀汉分别占据了秦岭的北部与南部,而东吴占据了巴山东南部。光武帝时,曾“得陇望蜀”,即在夺得天水-陇西之地后,走“天水走廊”,沿西汉水顺流而下,夺取巴蜀之地。蜀汉诸葛亮、姜维,试图与“得陇望蜀”反其道而行之,演绎“得蜀望陇”大戏。在夺取巴蜀、汉中之后,诸葛亮率军沿西汉水逆流而上,走“天水走廊”北出,夺取陇西-天水,直奔关中腹地。无论是“得陇望蜀”南下,还是“得蜀望陇”北上,抑或是“暗度陈仓”,实际就是要越过秦岭去作战。《三国演义》讲述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的故事,说到底就是“六出秦岭”。三国故事,大多发生在秦岭。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独揽曹魏政权。263年,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南征蜀汉,钟会受阻于剑阁,邓艾抄“阴平小道”直取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265年,司马炎称帝,定都洛阳,国号曰“晋”,历时51年,史称西晋。280年,司马炎伐吴,吴亡。至此,三国时代结束。

     2018年4月14日于磨香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为何因为黄河而逐渐废弃?
中国古代历史主要战役(2070BC-184)
原创|论战略的重要性—司马错伐蜀
20230818一轮复习:《必修》下册注释涉及的文化常识(附重要篇目班本作业)
秦国和晋国对周天子实施诡计,春秋时期洛阳为何出现犬戎?
诸侯们在镐京动乱而后到镐京城外举行的会盟决定了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