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李可传人谈“张仲景的学术思想”
今天我们这里来探讨仲景的学术思想,这个题目就是我师兄在广东给我定的。听过我的课的人都知道,这三年来,不管是讲课还是讲学,题目一直没有离开道法自然、气一元论和临床的体会。但是,我在正式开讲之前,这几天我收到的一些问题或别人谈论和遇到的一些困惑,我大概跟大家讲一下。而且有些问题是包括跟着我一起参与伤寒杂病论这3-5年期间的一些徒弟,到今天为止,还是有那么多的困惑,所以我觉得我们作为这种中间力量,上面有师父,下面还有年轻的一辈。当初,我也有这样的困惑,我也是这么走出来,看看这样跟大家说一下,能不能对你们有一点点启发。
第一,可以说有些思路是顺着我师父李可老中医昨天都讲的。比方说“强人用大附子一枚”,这是仲景的原话,那么我们大家在临床当中有没有考虑过什么样的人才叫“强人”,那什么样的人才叫弱,相对而言,或者是虚了。我们看一个病人,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强人还是弱人,那么我们应该是用什么样的剂量。其实现在我们非常困惑就是在剂量这方面,那么很多人在跟我讲过,包括我师父,他可以毫不犹豫的这样,像昨天那样讲给大家听,但是很多人跟我说:吕英,我们很难去走。我们没有李老的那种灵分,我们不可能那样去走,但是他讲的是对的,但我们没法去做。所以这个问题也是困惑我几年的。所以,因为这样的困惑,我拿起了河图洛书,这个是我自选的。那么关于这个非常详细的药量,大家可以找名医工作室,我讲过一堂课——中医临床。在讲这堂课之前,我是鼓足了勇气,因为一讲到这些东西时绝对是遭人谩骂的。因为这个东西古人并没有叙述,这种非常深奥的理论是非常非常之难的。但是既然我走的是临床,验证了它是正确的。其实应该说都没有文字,就是一个图。今天的我们用文字,用一个非常具体的东西来想、来体会古人的那种深奥的理论,是非常艰难的,但既然我走的是这样一条路且临床验证是正确。我毫不保留的希望跟大家分享,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中医。
有个老中医跟我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虚至大实”。我们在临床上看到不少病,比如说简单的妇科病盆腔炎,那就是一个大实的,但是你看看得病的那些女孩子非常之弱,她可以瘦瘦弱弱的80来斤,但是她的炎症就是这么的顽强,怎么也治不好,你说这是虚的还是实的?所以这就涉及到一个理念,就是正和邪。在我们医者心中你要去称量,这个不可能用有形的东西去称量,它多重多重,不是这样,所以我一直提倡我们理法方药是我们中医的四大步骤,我们不能脱离。那么也有人说,如果我这样讲,包括在省中医院和香港已经讲过很多次课,是不是我这样走就走入一个玄的理念呢。我相信听过课的人,我们是通过道法自然,是通过生活当中的一些事例来反映出那个出无形的气,或者那个大道无形的道。所以每一次讲课都通过病例来讲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懂这个理,你没有后面的法、方、药了。我学习中医25年来,如果我们没有那个理,我们永远就在那里徘徊,我们身边就有太多的无奈。作为医者,我们的本职工作或者是我们的天职,就是要为病人解除疾苦,你解除不了,那你就那样看着他们那样承受痛苦。作为医者,不应该这样做,但是我们很难做到像我师父那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个大医的精神。目前的我还是做不到,但是我会尽力或努力向这个目标奋斗。
那么那个老中医说的“大虚至大实”,气虚,最后有什么?我们轻松一点好不好。气虚必有气滞,血虚必有血瘀,阴虚必有内热,阳虚必有内寒,那么气血阴阳虚很简单啊,我们补还不好啊,我们永远没错啊,“四平八稳,以和为胜”,问题是后面那个结果怎么办?但是我们在临床上往往这个东西是同时存在的,就像我们用药量的时候,你说不及,不及的同时绝对有太过,这就是我在临床上看过我临床的都知道,很多时候我们就是生成数,一乘就可以啦。因为不及是用生数,太过是用成数。
第二个困惑就是我一直提出来的“土伏火”这个大法,这个大法它是一个自然的法则、天地的规律,不是简单地我们想象的那个土或者引用脾胃这样两个脏腑来理解。它是天地的规律,这个规律在圆运动里面讲的非常的到位。因为我自己临床太多的无奈。所以我走起《易经》这条路,而且在研究我师父药量的时候,我们作为医生,工作十年之上,也很清楚,一个经验是不可能救命的,能够救命的东西绝对是含有一个自然的规律。那么,这个规律又是什么?是因为在研究我师父救命药量的时候,我用了简单的勾股定理,然后用了一个圆锥体,用了一个球体,用了一个圆柱体的我们简单的数学公式验证了他破格救心汤的救命药量的道理。大家有空可以详细去看,今天我们讲的是《伤寒杂病论》,那么这个药量,就是土伏火我怎么样,我大剂量的服用附子是不是土伏火。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们的立法方药,药是最后一步,你一旦停留在这个药治这个症对这个病,那是我们最后一步啦,是我们这个药用在这个方,这个方用的是什么法,这个法合的什么理。我们必须上升到这个理,上升到这个理才是体现我们那个药、方、法的,这样就不会停留在专于药的作用。单纯用一个药有什么作用我就去治什么病,而且应该这个病它应该是个什么样的理,这个理我们应该用个什么样的法,这个法对应的什么样的方,那我们什么样的药就出来了。那么多的方药,不管是任何一家的方药,都是我们可以用上的。所以这就涉及到附子无上限的,它是不是土伏火。大家认为附子无上限用是不是土伏火?对到一个理上面,所以这就是立足点。但是你单纯用一味附子,它不是。所以每次讲课,我说过我们用的是四逆汤。那么首先你要明白,什么叫“逆”,什么叫“四”,合在一起“四逆”又是什么。你明白了这个,你就知道四逆汤本身就是土伏火。那么我附子无上限,看看我们这样理解,我们从生活当中,我们冰雪之灾那一年,那就是附子无上限的,对应到我们身体的疾病的道法自然的契合的例子,冰雪之灾只要出太阳,阳光够足,我们的雪和结成的冰绝对能化,化了这个灾难就解除了,那就是附子无上限对应到我们临床上的疾病的道理。那么现在,因为我们串讲,我把很多东西都串在一起。我现在治一个小孩,四岁,可能有一些孕妇妈妈也来了。这个小孩吃生附子目前是将近200g,5g一点点地加,就这样吃到现在,他没有走,而且出现了很多我们觉得好像在我们临床上很难见到的一些比较神奇的现象。但是如果,我相信大家,我们在生活当中出现一定不会觉得奇怪。他的病例资料在名医工作室有,你们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这就是附子无上限一样不离土伏火,但是千万别着重于一味药来治病。
第三个,我想这个一样也很重要,在我们学习别人东西的时候,包括是我的东西,也不能说是我的,是我悟出来的东西,无非是我个人眼睛看到的东西。别人的果和叶到了另外一个人身上,那个果就会坏、叶就会枯。你拿一片叶子放久了会枯死的,那个果也会坏死的。所以我们不能说人家告诉你这个方治什么病,你拿来用,在你的手上不一定用得出人家的味道。你应该问为什么他用这个方去治这个病,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辩证思想,一旦你把这个掌握了,你就知道他是立足在哪个点,从哪里切入的。掌握了这个,你就可以走你自己的路了。而且我始终在教学方面强调我们不可能去走同一条路,很简单,我们每一个就是这么来到人世间的,我们所给予的天地阴阳之气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的人生之路是多样的,那么我们的世界才是多彩的。一样的,我们治病是治人,不应该有那么多的人走同一条路,应该每一个人去走自己的路才对的。这就是你身上所赋予的气不同,在你驾驭的方药和来到你身边的人群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不违反一个天地规律——同气相求。这其实可以用我们的中医医理去理解,治病求本,这就是本,没有违反我们的中医理论,这些也不是说有多玄,所以他们跟我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我说很简单,让我跟你讲这个方治什么病。我说一个四逆汤,如果立足本着本气治病,那么一个四逆汤是足矣啦。但是你能玩味出那个味道吗?你能把那个药量就像勾股定理那样那么平稳的能让每个人刚好适合他的气的运行吗?就告诉你这个方你是玩不出来的。但是今天我讲的病例,跟大家想的完全相反,白虎汤。所以我们治病求本,就是源于我自己临床太多的无奈,我相信很多人听了我的课,虽然我没有自我介绍,已经知道我走过的路。太多的无奈陪我走到了今天,就是因为要琢磨这个本,本是什么,我们求了什么样的一个本?我们是人身上求本还是在人是怎么来的这个求本?病是怎么来的?所以所有的医生,我们都在想尽办法在为病人解除疾苦的时候,我们都有没有静下来想一想,地球是我们全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有没有去想过为什么千千万万的人当中,他要得那样的病?而为什么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即使患同一个病也是不同的临床表现?我们有没有去想这些。而且我们自身也有病,我们是人就会病,我们也会病。我们得病了,同一个感冒,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的诊断,你的临床表现是完全的一样吗?那是不可能完全一样。这就是我们中医的气,这就是我一直提倡的气的一元论。当然我很希望大家跳出这个“一”,不用这个“一”,那是最高的境界。所以陈伟老师昨天跟我讲,确实我们现在,我们想了那么多的招数,不管是治常见多发病还是大病包括肿瘤的治疗。我们现在很少找到一个医生,给你一杯开水也能治好这个病。但是我们还是有的。但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医学者,我们不应该偏,其实我每次都放一张幻灯片,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我们真是不应该偏,所有的招有用的我们都应该用,包括很多西医的东西,如果说它不正确,我们学会它不正确在哪里,不也是一种提高吗。
接下来就要强调,一贯以来强调的一家之言。我们是交流的形式,所以有很多肯定不对或不准确的地方,希望大家跟我多点交流。
我们接下来就来讲,我接到这个题目之后,我们应该怎么样来理解“伤寒杂病论”,这也是我最新的参悟,这个PPT也是上个星期才完成的,而且写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其实在省中医院我那三次讲课,有些我是作为一堂课来讲的。但是通过这一次写,真正地我认为目前搞清楚的,也许过一段时间我又认为它是错误的。所以说我们怎么来思考这个伤寒杂病论。那么就从这几个字,我们一步一步来理解,大家可以看也可以顺着这个理念往下听就可以了。我看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就是经典经典,没有什么很大的作用。包括各个科学,都是说经典。那么从《内经》、《易经》、《论语》、《大学》、《中庸》这些,这些都是经典,但是仲景的他是用“伤寒杂病论”,用了个“论”字。其实我们从中国文字的构造、中国文学这个层次,那么经和论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层次跟境界。凡是用到经的,都是接近本源的东西;那么一旦说到论的,都是经的体现。所以我们讲到肝脏的时候,体阴而用阳,其实就是一个体用学说。那么今天我把体用用在经与论这两个字里面。如果这样推的话,那么《黄帝内经》或者《易经》,这些所有用“经”的经典书那么就是体,那么所有“论”的就是用,就是体的用。那么它的依据是在仲景自己的序里面,具体的我就不讲,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会拖堂,准时下课。大家看它这里面仲景讲的这些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些。那么讲完了伤寒论的“论”,就只能讲“伤寒”了。其实我们在学习中医的时候,学基础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讲“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而且这个风也我们自然界中我们能时时刻刻能感觉到的。听过课的人都知道,风是怎么来的。自然界的风是怎么来的?我们学中医就得从生活当中来理解。你想一想,仲景为什么不用伤风论?这个这么害人的一个东西,为什么不用?那就要考虑到风是从哪里来的。物理学者们是怎么描述风的?空气的流动。这就是我们中医学的风,所以今天他们告诉我,我们把窗户打开,就不会像昨天那样很多人冻的恶心欲呕、口唇发绀、四肢冰凉,他“四逆”啦,所有昨天好多人跟我说今天我要带四逆汤来听课了。这个风因为是这样来的,是自然界空气的流动。那么,这样一个东西是“用”而不是“体”,仲景为什么要用一个寒呢?看看这个寒是在哪里?我还是赞成陈修园标本中这一套理论,那么他是把标本中提出来,但是这个就是在我们运气学说,《素问·七篇大论》里面反反复复强调的,“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我们知道这个宇宙,没有太阳我们是一片黑暗的,宇宙就不再存在,所以我们看到的肯定是在太阳。但是,标本中里面太阳之上是寒气,是用寒气,虽然是主之,因为我们已经来到了这个世界,那么人是万物当中的一种而已。所以我们已经如果从物种起源来说,或者我们从宇宙的起源来讲,大家可以看下相关的一些书。你来这样认识人的时候,我们是非常非常渺小的,它不过是那么多种生物中的一种。就是我们人这个物种跟其他物种是一样的,是平等的,所有佛说众生平等。因为它看到了,看到了五蕴皆空,所以才说这句话。我们不会去看,但是我们可以去推。那我们推出来,我们是人,已经是多种物种之一,那么人身上的东西就是无数个现象上的现象,包括我们正常的这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现象。所以病了那就是异常了。想知道异常,必须先明白正常。你都不明白什么是健康的人,怎么知道那个人病了呢。你怎么知道他病在哪里?你怎么知道他是强人、弱人呢?你是没法判断的。所以最大的阳的上面对应的是寒气,寒气不是说不好,像昨天那种是太过了,那是不好的。但是正常的我们是需要的。这就是伤寒论,我认识到的仲景关于伤寒这两个字。因为他是立足于宇宙本源这样来认识人的生命和疾病。再详细的解释,这里面已经写得非常清楚了,大家可以看,这都是《黄帝内经》的原文,那么所有的理论依据全都在《黄帝内经》里面,但是其他的方药我们是用的仲景的,所以前面跳过一个,我说了我们今天走的路是以《黄帝内经》为宗旨,六经辨证为大法,其实大家再翻过去好好读《伤寒论》,他并没有提“六经”这两个字,没有说,都是太阳病、阳明病这样说下来到厥阴病,并没有说六经。六经是在《黄帝内经》里面讲,但是它六经对应的是什么?就对应的标本。而且六经对应的标本就有三阴三阳,所以先有这样一个理念,我把问题提出来,我们顺着这个问题往下讲。那么这个太阳是我们最大的阳,为什么那么重要?我们都知道“主一身之皮毛”,就像我们昨天提到麻黄的用药,其实很多大汉,我们一样的用,而且小剂量根本没有用,因为这个“表”,你可以用中国文化“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就涉及到一个腠理,我已经把它串起来,把很多概念串起来了。希望利用这一个半小时把这些最重要的东西讲清楚,跟大家进行交流,不一定能教给大家一招一式,希望这样一个理念,你们慢慢再回去走,因为我是从临床验证出来的。那么这个“表”,如果说“小而无外”,那么就到骨髓了,那这样很多想白血病这一类的病,我们就有办法了。还有我治过三个隐球性脑膜炎的,就是麻桂剂。你就麻黄60g往上用,用到微汗的时候,这些脑水肿、颅内高压它就降下来了。这就告诉你这个腠理无处不在,这就是我们的皮毛。可是我们也见过这样的事情,这个是不是?肯定是。我们眼睛看到的绝对是。但是我们看不到的,那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文化和我们的中医学。我们一定要有这样一个理念,有形和无形它是在一起的。看看《黄帝内经》,它里面非常的经典地把有形和无形讲的很清楚,那么无形怎么样?我们看不到,藏在有形当中;有形怎么样?它是寄寓在无形之中的。二者是一个,就像我们说我们人活一口气,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只要这口气绝了,我们就死了,没有这个生命,但是我们每个人不一样。谁能称量出来我们每个人的气是多少。但是最新美国有一个报道(不知道准不准,我是看到的):就是人活着的时候,他死了之后,称了他这个人的体重,少了多少?你们想想能少多少?按照那个圆运动的理论,按照《黄帝内经》理论,南方用几,东方用几,北方用几,几个数,少了多少,左三右七,少了21g。你们去琢磨一下,他们已经给我们验证了。是什么道理。“善治者治皮毛”,像这些,这些《黄帝内经》的理念,我们确实是这样做的。昨天那么多人困惑就是这种麻黄的用量。我师父都讲了,他说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用的。那么临床上我目前验证了也是这样。因为我更糟糕的是在基层医院,我没法去分科,所有一出生的小孩来找你,那么八九十岁的老人也来找你;那么常见病也来找你,疑难杂病也来找你,急危重症他也会来找到你。你也得去接呀。其实最后体会真的是“善治者治其体”。我们中风篇里面说的续命煮散,那就是麻桂剂,那就是善治者治其毛。这就涉及到腠理,或者我们讲的玄府。这样一个概念我们怎样来认识,怎样来给临床的病人来对照。大家看,这个太阳寒水之气,这就要讲到清代钦安思想。这个寒水之气我们知道它是根。我们从我们中医基础学跟大家讲解,一个腠理、玄府的概念。那么看看清代钦安思想他是怎么认识的。那么这个寒水之气我们要认识这个事物,我们中医学才用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但是我希望大家明白,这不是我们中医所独有的。《周易》这一部书它是概括万物,不只我们用,你建房子,你去买一个房子,你们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的都要去看一下。所以这个方位,四季五方也是我们要用的。所以你看我们《黄帝内经》的排列顺序,生气通天,这些东西,他用的就是四季五方。那么这个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寒气在哪里,就对应到了北方。对应了,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是。你说是就定了。它是对应,我们只能阴阳应象,我们只能去应那个象,应什么象。天地的规律,自然的法则。所以中医学它是古人昼参日影夜考极星,这样一代一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观察下来,所以这种智慧,我们人生何其短,我们没有这样去做的时候,你没有这个过程,你没有那么深的体会。那么北方对应到人身上,脏腑那就是肾,但是一说肾虚人人都知道,一说肾阳虚我们都会开药,肉桂、桂附八味这些都是,这些都会开,或者肾阴虚六味地黄等这些都能上得去,但是一定要记住这是对应关系,不是说你肾虚了就是那个肾脏虚,而是指的是功能或者我讲的十二经气(后面讲的),是什么之气的不足或太过,这样我们就永远停留在一个气这个层次。但是这个气对应的就是这样一个脏,这个脏它的功能是干什么的,生长化收藏的藏,它是把这种我们生命藏在那里,藏在北方,对应的是肾脏。但是,我们所活着的人健不健康,我们偏偏就是用这个来体现的,这也就是那么多的人就说我肾虚肾虚的道理。一觉得没力气了,就觉得我是不是肾虚了,其实它是这样一种对应关系。但是肯定不是那么简单的肾虚,因为很简单,如果真的这样,我们金匮肾气丸就可以啦,这是临床告诉我的,不是这样的。这就涉及到钦安先生讲的,那么他讲了,北方对应的,其实我们学内科和中基,在学院里我们都学过。水火互济这个,那么北方,我们也说卦,北方对应的是坎卦,这个是后天卦的排列顺序。所以坎卦是二阴抱阳,这不是那个肾吗,阴和阳,二阴抱阳,偏偏这个阳在中间。不是我们想象的我活力十足的时候阳气就会出来。活力十足的时候阳气是藏着的。因为这是它的正常的功能。所以我们在接病人的时候,这个病人在不停的叨叨地时候,典型的相火移位。其实所以说一说话、走一走路,你就可以看出了他这个气在哪里。或者这个病人喘,那就是气往上走,那简单,就归位。治病就是归位。怎么归,就是疏通经脉。“大禹治水”,疏通就可以啦。还有平时我们吃饭吃快了、吃什么就噎住了,很简单,疏通就可以了。你不需要做,我噎住了,用给什么管道去把它打通,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治病也是一样的。并不是说,两件、三件,那里有个东西,我要去散开,想办法化开,我们想办法是转化。只要疏通,怎么转化、疏通经脉就可以了。经脉一疏通,身体自身就转化,所以,如果说病人能明白一些理,我就会跟他强调“是药三分毒”。人的身体本身就有自身协调的功能,你怎么理解这个药并不会能治那么多的病或治所有的病。就像一个胎儿,受精卵结合受精着床以后,没有一个胎儿说“哦,妈妈今天让我眼睛,长成双眼皮,明天让我长鼻子我就长,后天给我长个什么样的”。没有一个胎儿是听着长的。这就是人,人自身就有这一套他自身协调功能。所以这种生长壮老已这就是人的规律,我们顺其规律就可以了。我们医者的作用也是顺着一个病人的人的的他自身的这个规律,那就是“天圆地方”,所以我们总是立足在四季五方。立足在这个方干嘛,就是恢复那个圆。圆一旦恢复了,身体自己就壮了,这个时候那就是《黄帝内经》讲的“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就可以了,你干嘛还要吃药呢?干嘛还要去保健呢?都在自己身上。就像我们说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所以我们人生的路养我们的父母也是没法替我们,我们治病也一样。所以如果这样讲,伤寒论是伤的什么?生命的根伤到了。这也是我们这一次经典学习班扶阳论坛这个扶阳,是扶的这个阳。那么这个法是什么?土伏火。所有的方只要你的都是土伏火。因为这是天地的规律,我们人是不可能没有这个的。那么大家还会动不动就用姜桂附吗?就不会了,你自然而然就不会这样随便去用药。你自然而然就会去想这个病人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个状态我会归到六经辨证中的哪一经,或者你用其他方法,一样的。我们那多的医家,脾胃论,其他医家都可以去用。好了,我们邓老的这种脏腑学说、天地相关论都可以用。只要你用对了,那就合道理。
这个要强调,因为这个是非常多人的困惑。因为之前我讲课,有个人跟我讲原来这个寒气是指正常的。就是我讲了之后他才明白。我所讲的“太阳之上,寒气主之”这并不是指的不好的。我个人去查了一下从我们现在用的这个纪年的方法,东汉四年就是现在的1年,我现在所处的84—43这个年,这就是跟仲景所处的年代是完全符合的。所以这就涉及一个什么?涉及到我们又是一个甲子年。大家都知道,再大一点,360算一个大的纪年。所以这样推回去,仲景年代就跟我们一样,所以时事照应,这个时代、这个方药就出这样的医家,应该是时代的产物。所以我们今天能走到这里来,我们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也会有人来把这种声音发出来。
这个寒水这里就是指气。因为我们知道“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明白了这个寒气是指的正常的的功能,相当于四季的冬。那么已经明白了为什么要用个水,这个不是我用的。《黄帝内经》里面都有,这里我把原文都给大家摘出来。而且我们从地或者地质这一块,我们国家河流的发源地在哪里。西北方、北,在那一块,所以它的源头就在那里。但是水往哪里流啊?东方流,这个也很清楚。所以这就是我们看到西北方是旱灾,它是发源地,它给我们显现的象是没水的。反而流到水的地方是洪水,所以这样中医干嘛呢?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能不能在病人身上通过病人告诉你的所有症状看到能产生这些症状的那个根?医者是解决那个根,那么就是治病求本。你不求本,病人就会反复。这只是停留在我们医生用药这个层次就可以这样讲。再高一点,我就希望大家参悟人是怎么来的,生命的本源是什么?那可能大家都不会这样来说的。这个本和源也不够。具体的这些好好读读原文。那么有的学生跟我三个星期,他就说《黄帝内经》这些讲的,他不是很赞成。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想说的就是我们看见的、眼见为实的是真的,我们看不见的不要随便说话。你看不见的不等于不存在、不等于它不正确。因为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不要随便说话,尤其是我们学中医。我们是中医学子,在一个开明的年代,希望我们能肩负起这个使命,好好的、稳稳重重地往前走,不要随便说话。因为你学中医,中医就是一种生命科学,你看到的也不要随便去说,自己用心去做、去体会。
所以这样一旦把寒和水这样列在一起,一个天一个地,那么就是天地水和气,这就是气一元论。那么寒和水是这样。那么东方,木和什么。厥阴之上,风气主之,木和风;西方,金和什么?金和燥,这样就对起来了,其实就这么简单,四季五方就玩这几个。就玩金木水火土,风寒暑湿燥火,就玩这几个。那么你看它有一句话非常经典: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那这邪是什么东西?“一个硬币,两个面”。就像我们这个人,后面看是你,正面看是你,侧面看是你,把你纵着切开还是你,斜的切开也是你,你就是你。所以只要在那个位,你就重要;不在那个位,你就邪啦。就像我们发脾气的时候,那就是邪了嘛;我在微笑着面对一切的时候,淡然和坦然的时候,那就是正。就这样来理解我们这个气一元论的。我提出一个最经典的,我们很难理解,“一团和气”。我们与时俱进嘛,我们要和谐社会,我们中医学这个理解为一团和气。那就是人身上和了,家里和了,大家也和了,这就是我们自己顺那个东西。那么因为天地它和才会有万事万物;我们人这个气和了,我们就能顺利地走完我们人生的生长壮老已,说死了就更直接点,也没什么。所以你不觉得人很悲惨吗?你生出来是为什么?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所以我们要永生的话就要不怕死,那就要不怕死,只有这样,才能永生。这也是医生和患者的困惑。病一来了就怕,不停地找方法,找来找去,结局可能会怎样?所以还不如带病先。那么我们医生首先要做到,所以昨天我们聊天时就谈论到。那么真正的医家,那么你这个方药出去,因为我们用了方药,如果这样推下来,方药不也是天地万物之一吗?那你也不是一个有吗?那你这个人又是个有,加上你这个有去驾驭那个方药,这方药进去,能有多少回啊?所以这就涉及到,我一再强调:我们的医师,一定要在医术高超的前面要有高尚的医德。这就是这个德,这个德提的最多的是在《灵枢》的本神经和上古天真论。它就提到德全就不危。医者如果有这个,那么你驾驭的方药,我是相信(虽然我做不到)不但可以治疗病人身上的痛苦,还能治他的“君主之官”。这就是上工了,应该是可以做到的。所以我们说不管任何一个病人,不管他怎么样,我很多时候病人不停地问,我说你可以问,你相信我这样治,你不相信我我还是这样治。治了个惠州的病人(我把后面的临床拿到前面来)她是一个整个宫腔清理的,不可能怀孕的,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整个盆腔的炎症,就是固定死了,但是这个人吃了一年半的药,这个孩子已经出生了。后来还来看了我,送了花篮、水果、锦旗等,生了个儿子,也不错。所以在她怀孕之后,头痛了,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因为今天我师父讲的,伏寒还在里面。所以用现代医学的药或者我们中成药任何一个方都止不了痛,后来人家医生一听她这样,都说没办法,她就把我给她治病的秘密告诉他,那个医生看了说,还是找回原来那个医师吧,我们不敢开。因为原方就四逆汤,三个药。而且每味药量非常小,肯定是在药典规定的范围内。但是人家不敢开呀,那就来了,还是四逆汤,吃了之后这个人就很顺利地把这小孩生下来,但是在她怀孕六个月的时候,六个半月快七个月的时候,那么就胎动的厉害,那么医师就说“你这么大年龄了,又怎么怎么样”、“房事综合征”,就考虑要抽羊水,但是没有一个医生敢给她抽。他说你这样一个情况,怀到一个小孩,我们都不敢动,你就顺其自然吧。他说你真傻了,没有医生敢跟你负责的。她后来又来找到我,还是那个四逆汤。所以产后的调理,告诉大家,绝对不是四逆汤,不能这样来用的,这就犯错啦。产后的调理是生化汤,千万不要再用四逆汤。所以这样想要告诉大家的是“邪正是一家”。
那么天地的一气,刚才大家已经说了,南北东西这样一转中央。我们不是说是六气嘛,其实因为火有两个火,其实你明天听下吴老师的课,我看了一下他的提纲,肯定会讲的非常的到位——君相二火。再听听他的,相对这种六气为一气。为什么六气就用了五而不是用的六?大家也很清楚。
那么再来看太阳病到厥阴病。看看这是我自己总结的一句话,我不知道对不对,因为我这次有一篇文章要翻译成英文的五运六气。我们查找了(很多学生也跟着我查),就是起码跟我悟的不一样,所以我把太阳病到厥阴病我用这样一个理论,还是我们中医的理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那么这个怎么来的。我们一定要明白标本开阖枢,那么这个是干什么的?是天地自然的对应关系。所以我们所应用到的阴阳五行这个学说是我们使用的方法论,并不是根本。这也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认识方法,只是中医学把它拿来用,我们是研究生命的,研究生命以及相对应的疾病。这个由来为什么跟天地对应,看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但是仲景为什么用“太阳到厥阴”这样呢?那就是六种不同的状态,或者就像我们的华中、华南、华西,大家这样来理解。所以,很多,像郑钦安那本书,这本书阐述到了哪一个地界,我们就用那个地界相应的方药。太阳到了阳明地界,那么我们就用阳明。今天,大家已经有资料,看那个便秘,那就是到了阳明。这就要提出来,前面提到了体用观,这就是时空观。这个要提了,这个我跟很多老师商量过、探讨过,就是仲景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呢?为什么不从小到大呢?这个在《黄帝内经》里面。所以,如果我个人理解还是一家之言。我们要很好的掌握《伤寒论》的方药必须去学习《黄帝内经》。这是一个宗旨。他的排列顺序他是按照从大到小。大家看,虽然这样写,千万别忘了厥阴后面又是太阳。太阳又顺着那个顺序周流不息、循环不止,它就是一个圆,这就是彭子益的圆运动。这个不宜太极,太极就是圆啦。那么很多人太极拳、太极剑,都是在画一个圆。这个是客气。这个客气我搞了好久。有一天六小时没动,推翻了四次,最后还是我那个大徒弟,他因为学中医直接学。他一直在提问题,我说“这你不对,我是对的”。我还不停地跟他解释,但是六个小时之后他说的是对的。还是按照他这个,因为这种排列顺序,《黄帝内经》原文在这里,大家看《五运行大论》,他已经给你这样排列出来了,但是我相信很难读得懂。因为我当时在看它的时候呢必须站起来。我们也来,我要看一下,因为我们要南站的时候是司天,我们要北站的时候是在泉,你这样才能看懂这个原文。所以你看他有一个面南、一个面北,一个面北命其位、一个面南命其位,大家这个回去之后只能慢慢站在那里,向南站着,读读这个原文,天地是个上下,左右是个道路。那么面北的时候我就排下面这三个,等于司天。这样来慢慢推,因为我们一下没那么多的时间来讲。所以你看客气的排列顺序,这个客气如果我们学过五运六气都知道,这个客气它是变化的,每年都不同。所以伤寒论,仲景用了这样一个顺序,他是用来治病的。病就是异常的变化。他只能用客气来描述。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会问问题“为什么要用客气来排伤寒杂病论,来描述这个疾病?”它客气是反应异常变化的。但是还有什么气?主气。那为什么不用主气呢?我来问你们。那你们这样来思考一个问题,北极星动不动?它在不在运动呢?在,但是我们感觉到它动不动?它是不动的。其实客气一样可以,但是为什么不用主气呢?因为主气相对客气而言,它是恒常不变的规律。就像我们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就像太阳日复一日地东升,但是你说每天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一样的吗?肯定不一样。有点天文学知识,经度、纬度的不一样,但是我们的感觉是一样的。有一天太阳东升,你不会想“太阳可能比昨天移了一点点”,你不会去这样想。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不用主气而用客气的原因,因为客气对应的是三阴三阳,又是一个阴阳学说,那么我们仲景用客气这样一个顺序来排列是我们能够较为容易掌握的一种疾病的认识方法和他方药的另一种方法,相对而言是简单一点。一样是天人一体观。所以前面我提出一个中医之魂,是什么?我师父昨天也讲了中医之魂。我提出天人一体观是我们中医的灵魂,那么仲景的方药是我们的医剑。
《内经》里还有一种排列顺序,他为什么不用?就说三阴三阳从大到小排列,我们原文也找到了,依据在那里。那么我又用客气跟大家解释。那么它是用来反映异常变化的,所以我们容易掌握。那么还有其他的,除了主气,还有六微旨大论里面的,这个反而容易读懂的。这个反映的是什么?这个也是一个客观规律,包括客气的排列顺序,也是客观规律。那个客气不是不正常,是正常的,只是我们用它来反映《伤寒论》的病,所以它是治病,或是病了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归为这个。所以你看,《伤寒论》的方药,比方说厥阴病,最典型的方是乌梅丸,它里面寒热虚实都有。它为什么寒热虚实都有啊?有没有想过?厥阴为两阴交尽,最小的阴。所以我们一定要考虑这个,因为它虽然是个厥阴病,它放在厥阴病里面,但是它体现的就是阴阳的消长规律和后面要讲到的主气的规律,所以它是用客气来反映主气的。那么,如果能反应到这种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经方用对,效如桴鼓。可能你不明白,但是你一旦用对,真的是一剂则止,二剂则已。那么我试过麻附细治一个退烧的:突然喉头水肿的,一口药,原方原量一口药,很快就开声,感冒也没有啦,因为这个地方它要发炎,我们就是要快呀,这个时候你真的觉得比激素还快。就一口药,刚好微汗,水肿一消。因为阴寒一化,水肿就消了。但是不要多喝,就解决问题了。那就是真的是半剂,一口药那么多就是几分之一剂。还有一个,昨天我师父提到一个麻杏石甘汤,看看原文麻杏石甘汤,仲景没有说怎么服,没有像桂枝汤那样要求怎么服。那么这一次我治疗两个小孩用的白虎汤,就是非常的快速,这个就是十分钟就解决问题了,就是这样,它比用激素还快。所以主要我们用对了,那么这个就是消长规律。因为(至少我个人这么认为)周易如果说是赅备万物的话,那么《易经》就可以有很多东西跟《内经》是通的。当我们很难理解阴阳的时候,比方阴阳互根互用怎么转化为对立制约,我们很难理解,你不妨用卦象去理解。很简单的,就三个卦象,你去排一下,这个后天八卦,这个是二阴抱一阳,这个阳在中间,再过来这个阳怎么样,原来阳越来越多,到这边阳越来越少,阴就越来越多,到了极致就没啦、转化了。这就是阳明病和厥阴病主合的道理。厥阴要没了它最小阴,它哪里去了?转到太阳了。所以我们很多三阴病,为什么一开厥阴就阖,阖住干嘛?阖住不是不动了。阖住就开到太阳了。那么多的病人出皮疹、流鼻涕,那就是开到太阳了,那不就简单了嘛。所以一定别忘了,这个气它是时时刻刻都在动,不是不动,而且顺时万应。可能你吃了白虎汤后,这种汗一出、热一退,太阳证出来了,但是“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中见少阴”,反而用的是四逆汤。所以这个人一天两个方,就解决了;第二天一如常人。它在瞬息万变中我们医生要抓住的就是瞬息万变的那个气。变化就是气机,或者气化学说,就是很多人提出的气化理论。这是主气的规律。这个我已经讲了很多次,我相信很多人已经很明白了。这个就是恒久不变的。大家千万记住,立足于宇宙本源的话,它也在变,只是非常微小,就像今年的秋天跟往年的不一样。所以为什么那个甲流要用竹叶石膏汤呢。你们够胆的话,去试一下竹叶石膏汤,少量,1/5的量,一口一口喝,你试一下是不是那么凉。那么,我所有的方药都是在我、我亲人、我身边的人身上试过,试完了我才往病人身上用。喝了竹叶石膏汤是便秘,你不可思议,就像我们喝了四逆汤拉稀。那么热的药他怎么可能会拉稀呢?那这么凉的药又为什么会便秘呢?证明是对的。肯定用对了。那现在反过来想这个理。这个人的生命原来是这样的,疾病是这样变化的。
这个原文非常难懂,我讲五运六气的时候讲过。我刚开始理解的时候呢就是:显明之右就是太阳出来的时候,所有它对应的十二地支就是辰,它的地位就是君火之位,那就是南方的,到了正南;到了正南,它怎么样?古人是这样来理解的,就像我们写板书,所以它叫复行一步、复行一步,从右往左。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顺序就会觉得复行一步有些不懂。还有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君火之下,阴精承之。我在省中医院讲土伏火大法那堂课基本上就是讲土伏火:君火之下,阴精承之。这个,比方说,我师父那个引火汤,还有炙甘草汤,就是“君火之下,阴精承之”的道理。或者适当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六味地黄丸,就是这个道理。很多时候我们要用这些劫精的药也是这个道理。因为这个时候,如果他这个火再少。大家记住,这个火指君火而不是相火。君火是指南方那一块的火,正常情况下是这样的。那我们的病呢?比方,炙甘草汤,那种房颤、期间收缩、心律不齐(二联律、三联律)这些东西,它已经没有节律了,那么很典型,这个就是风动、风在动。反而我们要用这些柔柔的、粘稠的、沉重的,不是很强壮的这种力慢慢渗透进去,把这种动的风和火让它散透进来,然后和缓有序往下走。那么和缓有序怎么理解?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往右转,但是它转整个一圈才是我们的一年,它自己转一圈是我们的一天。所以是一个实体,它肯定是。如果是这样转的话,大家想升降出入。所以说升降出入,无气不有。升降出入是同时的,不是我先升了再降。但是我们立足点不同,不如说,左升右降,这就立足在比较高的时候看看,左边是升右边是降;但是当你立足在某个点的时候,这个点本身就是升降出入。如果一个点升降出入失常了,这个圆肯定失衡的。你看到的绝对是失常的圆,就是不圆了。这就是气的一元论。我们要掌握的东西。永远记住:我们立足点只能有一个,不能有两个。但是我们的方药就要像乌梅丸一样寒热虚实都要考虑到。那么只立足点厥阴病,立足在东方。就是你立足点在这里,我要把你所有病症化为一切来转化,让你去顺应这个正常的圆。这个是人的自身的协调能力,别老想着药方的力量。
我稍微总结一下,因为这个主气、客气都非常容易搞混。像前面那样讲可能会好一点,主气、客气都是正常的,都是正常的规律。只不过主气相对而言恒久不变,客气相对而言它是变化的。所以,每年的客气不一样。那么,一个变,一个常。常变就是我们的人生。所以说:人间正道是沧桑。但是主气客气是分开的吗?肯定不可能分开。比如说客气时时刻刻在变,主气不变,但是一年有四季;一天同样有四季,我们分子午流注,那就是一天当中有四季。如果我们再精细一点,刹那之间也有四季。所以这个人病了,哪怕是一个感冒症状,你就找它的四季五方。比方:剧烈头痛,眼睛眼花,首先你辨在南方,那南方怎么样?南方的作用,那你要配到主气,南方要开,那你就该怎么样来治。你就立足在四季五方,定位是在南方,但你不一定立足在南方治,可你要解决的是南方的问题。也许一个四逆汤解决了(土伏火)。或者,南方病,它本来是君火,但相火逆上去了,那就是四逆汤加乌梅。我讲过治疗青春痘,四逆加乌梅,我把它叫做虎啸汤,道家修炼的一种境界,那么我们南西方这种相火降下来,降下来就是邪转正,邪热转为真阴,那就是一团和气。这不就解决了吗?立足点只有一个,就是治病求本,你要掌握这个本。那么南方这个君火太过,它是因为哪里导致的呢?如果是东方,就立足于东方;如果是北方你就立足于北方;如果是西方,那你就立足西方,是一样的。这又提出一个“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主客气为一气”,原文就在这里。只是刚才我用自己的话说的。大家看原文,回去慢慢读,后面我把它对应了。东方之气化,南方之气化,这些都是气化,这些也不是我说的,全在黄帝内经里面。你看它的化、它的德、它的用、它的色、它的味,都会给你对应的。只是我们要对那个原文“南方生热······”,把那个背回来。最后就是这一气就可以化出那么多在色为什么、在用为什么、在体为什么,其实就是指的那一气。
这个已经讲过一次了,但比较难理解。左边“生成五行”,这个我们学中基讲过,大家也很容易理解。“东方甲乙木”这个非常容易理解。关键是这个“化合五行”,但是如果我们说主客为一气,这两个应该在一个人身上同时体现。你看“东方甲乙木”,我们还是以乌梅丸为例来讲。那么厥阴是阴木,对应的肝脏;甲木是胆,对应的气少阳,“少阳之上,火气主之”,这样不就明白一点乌梅丸的那个热;厥阴不是阴嘛,这就是寒热。甲木在这个对应的化的是土,有点难理解。但是这个东西肯定是同时存在的。甲己化土,我最近搞出大气擎天方,这个在《黄帝内经》原文我还没有找到,比方说“肾为胃之关”,这个我们容易理解。那个癸水和那个戊土之间的关系,肾是癸水,那么胃是戊土。那么如果我们用脏腑来理解,“肾为胃之关”,那么就是这个癸水跟那个戊土的分界,这就是先后天。我们人生的根。所以你不能不吃饭,不能老是萧条,要想想这个癸水出问题了,如果这里不行了,你就想想用这里的方法,你就把这种能量给戊土,因为肾是胃的关。一旦解决了,把这个根解决了,戊土自然开了。我看大家有没有试过药,不管是试什么都好,试了那些方,胃口大开,怎么吃都吃不饱。而且你觉得你吃了很多,但你的感觉还是不饱。慢慢去体会。你看看这个甲己化土,这个对应的绝对是这个,你离不开的。那我们就要考虑这个胆了。胆在化合五行里面对应的是土。那么涉及到这个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理中。所以你再回去想想乌梅丸里面的方药搭配。所以仲景一个方,既用了生长五行,又用了化合五行;既用客气来体现,又反映主气。
这个标本中只能慢慢去理解。病及变化的依据:《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这个只能慢慢去理解,我们讲了一个“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等一下会通过一个病例会体现出来。这些从标、从本、从中,大家要慢慢去理解。为什么有些要从本、从标,有些要中化,我们都要讲出一个道理出来,而且是用我们自己的话来将说的。
为什么要扶阳,我相信讲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扶阳是我们治病的大法,并不是简单的姜附桂,也不是单纯的四逆汤。希望大家不要偏,六经辨证,该用哪个方药就用哪个。还有黄连阿胶汤大家可以试试,我相信不同的人吃了会显现出不同的热象,就用原方、原量,原来的煎煮方法,鸡子黄就是要稍微冷一点兑进去,你就会觉得热而不是凉,黄连就是四两。
那么扶阳,我们刚刚从论伤寒、寒水、寒水之气、主气、客气等告诉大家,其实扶阳从另一面来说就是“太极”,但是千万别忘了后面的两个字---抑阴。不是不用,要用。因为我们人要完成生长壮老已,要有活力。但是不能忘掉夜晚,它是阳气潜藏的地方。
《易经》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又曰:“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素问?保命全形录》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这个就是一个主气图,它对应了六气、二十四个节气、十二个月、十二地支,子午流注就是这样来的,这就是对应我们的五行五土的。阴阳、五行、经脉、脏腑一气贯通(手太阳小肠经丙火之气、手少阴心经丁火之气、手阳明大肠经庚金之气、手太阴肺经辛金之气、手少阳三焦经相火之气、手厥阴心包经相火之气、足太阳膀胱经壬水之气、足少阴肾经癸水之气、足阳明胃经戊土之气、足太阴脾经已土之气、足少阳胆经甲木之气、足厥阴肝经乙木之气、先后天八卦、河图洛书、运气六经、经脉、脏腑连成一线)。这个可能学起来也不容易的,我一个下午只是看了《四圣心源》的一页书,因为是很难理解的,但是理解后,现在讲出来是比较容易的。
这是个圆运动,我们来分析看看。圆运动的左升右降,其实可以将圆运动图形看成一个圆柱体,十二经脉从手太阴肺经循环往复;也可以看成一个平面;或一个轴。其实圆运动的理论依据就是河图。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只看河图不看文字,你就看那几个白点、黑点,你自己去画一下,看看能画出几幅图。我也无意之间画的时候,突然我画出了四个图。一旦画出这四个,也就意味着可以画出很多。大家试着去画一下,看看能不能有这种理念。
以下是我最近参悟的一些方药用到的理论:坤卦、泰卦、艮卦
艮卦在东北方,五行中对应的是阳土,对应的脏腑是胃。
作为一个立体是一个以土为中心的球体,此乃土能生万物,无土不成世界之理。
其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同理,人身之中土即脾胃——中气,中气左升右降,斡旋运转不停,五脏得养,生生不息。此即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法。
升陷汤送服五苓散治疗中焦阻隔。
大剂量黄芪运大气转中轴也可治疗中焦阻隔。
其实圆运动它的理论依据是核运动,所以没事干的时候可以去看河图,不看文字。我先讲一下艮卦,其余两个就不讲了。艮卦其实在东北方。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它对应的五行对应的是什么。对应是土。但是哪个土呢?就是阳土。阳土对应的脏腑是胃。所以艮卦对应的是胃,按照左升右降的理论,它是升卦。那么很多时候用药,这个艮卦代表的是稳健的力量。但是我们知道它是降的,那就是蓄积力量。就是说它这种蓄积力量我们是看不到的,但是它在这里蓄积就厚积薄发。它一定要在这里积蓄,积蓄足了。大家想树木发芽,像春天,才是厥阴。我们厥阴是给我们一个向,厥阴对应春天。春天来了,万象更新,然后草木发芽了,气候转暖了,就和风细雨、春暖花开那种景象。所以,它必须积蓄足了。那么我想加强这种力量,一味药就够了。因为这个卦象它代表着一个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的。就是人参。这就告诉我们人参是在这里的。它并不是热的,相对而言,是偏凉的。这个慢慢去理解。比方说,我们用四逆汤,难免这个人不是土伏火,那么我们就搞个生生不息汤,也是根据卦象来的,就四逆加山萸肉,生生不息,它永远都这个景象,一年之际在于春。再说有些人他就是那么弱,他真是弱,这就是弱人了。还不行,就加人参,就非常舒服。那么在这里我想起一个病例:有一个重症肌无力的患者,是我们的同道,得这个病已经很多年了。那么重症肌无力首先要用什么药?大家都知道用北芪。用多大量?起码30g,最大量无限制。那可能就会出问题了。这个病例就要是告诉你们用到大量的时候就要中病即止。我最大用的750g。我师父1250g也用过,250g的然后五包药一起煲,没什么出奇的。你要明白这些东西,那就会把高血压治好了。这是源于邓老的理论,大于30g是降血压的,因为这个人太年轻了,我觉得有点可惜,他长得有点像观音菩萨。当给他用到大剂量的时候,其实他本人是不知道的,我是知道的,因为没有人给他煲药,机器煲的药。五副药一起煲,所以很快血压就下来了。因为太年轻了,如果这样吃下去,我们很清楚这个人后面的路。我觉得我们能帮就建议去做。这个就讲到这里。
讲下急危重症升陷汤送服五苓散。这就涉及到北芪的用药量。比方说升陷汤中北芪多少克?18g,用的量不大。但是当我们在治疗中焦阻隔的时候也一样要用到大剂量。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同样是中焦阻隔,我们反而要用不同的量,大家回去先仔细琢磨一下。为什么我们要用小剂量送服五苓散?这样中焦阻隔也能解决?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黄芪是要用大剂量的。其实很多时候病人的临床症状是一样的。
看看这几个经对应的这些东西。如果我们说易经、内经、六经,那么六经是在气交阶段的理论提出来的,《伤寒论》里面没有提。那么这样来对应到《易经》这样一个天地的东西,一个不易,一个变易,一个简易。所以我个人体会,六经辨证,或者仲景的方药是我们治病的一条捷径,那么这个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把握它、驾驭它,就像我们的行星回归,计算它们的经纬度是非常的精准。我们的方药进到人体里面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真能做到,那真的是合为简易。我们就不需要惊恐,虚一分有多少热、多少亢阳,虚二分又有多少。我怎么来治或校这个阴或者阳。又要解决这个干热?又要清阳。那怎么办?那么这就非常的复杂。但是六经辨证就是一气,在哪个地界就用哪个方药。关键就是要判断得非常清楚。
这个病例,我快速地讲,是用同一个方退烧的。这个病人就是我们最热的时候,2009年7月19日,王某,女性,17岁,因“发热一天”就诊,现病史:因暑假参加补习班,寒温、饮食不调加之每日上课十小时过劳,今晨自觉颈部酸软;下肢酸软无力;皮肤微热有微汗;恶风;大便量较平时减少,质不干但排解不畅;咽有微涩感,头痛;无咽痛;纳食正常;精神尚可;舌略红,苔薄白,脉细略数;仍坚持上课。这是我参加会议前一天开的方,方药是一样的,就是有一个前提是什么?这些人都是这三年来,跟着我试用四逆汤的人群当中的一员,因为我的病人没有分科、没有年龄限制的,所以比方说,四逆汤小孩怎么办?新生儿怎么办?一岁、两岁我们按公斤体重算剂量,我是学了新生儿科的,所以每个公斤用哪些量,绝对是背得很熟的。那么这种理念、信心确立了,在治病的时候,你就很容易、不知不觉地就这样考虑问题了,没办法就这样从身边朋友、亲戚试着下去的,所以我们现在最小的是十多个月的小孩,也是四逆汤辈的,那么,这些当时我分析出大气擎天方,当时悟到是一个先后天用药,当时我不知道对不对,我们已经试了,在7月份就试了药,试到今年的元月份,那么多临床病例,总结了之后,我突然醒悟了,我当时就总结了一下,拿给我师父看了,如果这个是先后天用药的话,那么我们治病求本就更接近本源了,那个方子告诉大家没有附子,而且也想能不能避开现在的局限,我总觉得四逆汤保健,不能这样来吃,那么不就前后两段了吗?我们能不能用坤卦这种横亘天地的这种力量,那么在想,最后经过10个月的体会,那么最后把那个方称大气擎天方,这我要调用人法天、地法道、道法自然的这种力量来驾驭人体身上的气,如果是法道先天,那我应该是通杀,问题是人,我是法道于天的,同时我能否走另外一条,他们都很介意,那么既然能够解决问题,同等辈的玩笑说,那么我就告诉你。那么我师父看了,所以我的方我都是在师父认可之后,在跟外人交流的,那么,这个方刚出来的时候,我的学生、徒弟都甘愿为我牺牲、献身,来试方,那么,我师父也一再强调细辛是没有毒的,我已经试过,30、40、50、60g,后来有一天,我在想干嘛不试试120g呢?然后我就加入120g煮,吃完后第二天,我就觉得人非常的轻松,这就避免了细辛的副作用,它通腠理、从骨髓里面通至我们皮毛这里,大家想想这种力,它的副作用,如果我们的北芪是十二经络图的中间的的脾胃红色之轴,如果是定这个轴的话,那么细辛是这个轮,那么用这个轴转这个轮,就可以不用管其他的。你们可以去试,我那些学生很勇敢,其实他们不懂,吃了也不心慌,吃到250g,因为小孩没有破阴、少阴之气,吃了觉得腹胀,这很简单。去年我讲课,省中医李艳老师指出,说一个病患他太太吃了很好,但是他老公吃,问题就没有解决,她问我的时候,我当时也没有反应过来,第一感觉是惊讶,后加入肾四味,打到经脉就能把这个憋住的气,一撑空就可以打开,就像我刚才讲的,吃东西噎住了,你也可以吃吃北芪、细辛,一进去把膈一打开,就通了、没事了,稍微轻浅的病是这样,大家想想,大病重病,只要把气机一疏通,身体就转了,那么怎么转,看十二经气,就是地球的自转、公转,同时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因为我治疗的这两个病人都是吃过我们大剂量的四逆辈的,500g、1000g这样地吃,那么大气擎天方,也120g、250g这样大剂量地吃,那么当时我也很想试试思考,我跟师是这样不敢轻易问的,但走的是这样的,因为出问题自己会想办法,那么这个病人就告诉我问题出在哪里?前面的误诊,一诊、二诊的辩证,是我治的,这都是错的,第一个:柴胡桂枝葛根汤,我们的病人不是简单的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小柴胡汤,关键在于祛除病势,这个病人是变化的,重要的是她是玩剑的,那玩到什么程度呢?她说她出剑一定要快过出刀的人,虽然她的剑术不一定比他高,但这样她的剑术就比他赢了,她说这样才能把他所有的招数给破坏,我们治病也一样,必须要阻断病人的病势,不让它传变。这样的话就好办,那么对于儿童的发烧,我要跟杨院长商量一下,讲一次针对发烧的课,看究竟有多少的发烧的情况。那么这种都有的话,肯定是吃得多,食积肯定存在,那么家长的娇惯,小孩不是没有情绪疾病,小孩的情绪疾病多、是非常严重的,不像大人的情绪致病那样糟糕,我是通过小孩的一些吃药后的反应揣摩出来的,其实每个人都有情绪疾病,只是他们不用语言表现的出来已。回到这个病例,因为她喝了大气擎天方仍然是发烧,我就让她继续喝,喝够疗程病邪可以降下来,但是没有,我就想着三阳致病,结果吃了以后吐了,我就想这是好现象吗?但这个不可以重复,我觉得吐了应该是好现象的,就再加了乌梅,我对这种临床型的发烧,我的体会治这种发烧非常灵,如果不灵就不对的,不管是用丹露消毒丹,还是桂枝葛根汤、麻附辛,或者合在一起,或者乌梅加冰糖水,起效都是非常快的,绝对是见效的。但是偏偏这个病人,我觉得不对,吃了几服药后,体温降下来了,接着又烧起来了,然后没有大便,所以中间给她加了乌梅冰糖水,那么,到了第二天,大便就出来了,这是稀烂的,气虚了,这是不是中暑了,我们中医药大学一个教授讲过一堂课,他的课肯定会讲这个病例,一个儿童医院的小孩,怎么用激素都没退下烧来,后来他用了新加香薷饮,等下给大家讲,非常的简单,这是梅峰医学的理念,非常的简单,那么,即使这样用了。这个方,我是04年搞出来的,这个不用辩证的,一看那眼神就知道用这个方了,见效非常快,直到第二天吃了这个药也不退,一边发烧、一边出汗,那个时候我就知道这个方用得不对,但是我怎么也想不通,这个时候就求助于师父,这也是有师父的好处,其实我师父非常的慎重,他就问小孩的情形怎么样,我就大概讲了一下,他就考虑了大概一两分钟,我就不停的重复小孩大汗出、热,他根本就没有说白虎汤,除了大汗外,脉是沉的,没有口干渴,这是非常困惑的,但是我师父说,这是用的方,我写出来了,因为用了乌梅冰糖水大便是通的,那么就去知母、加乌梅,那么就原方原味,这个病人,十分钟后是出汗,你看着病人的汗出,就是《伤寒论》里面的“蒸蒸而振”,那个汗感觉就是从骨髓里面往外出、就是腠理打通了的感觉,然后“蒸蒸而振”的形容,看陈修园的书是这样形容的,因为我自己走进这条路之前就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看看其他的书,先把黄帝内经的原文读懂,你们大家可以看看其他医家的说法,怎么解释这四个字,就是这个感觉,十分钟之后汗出热退,像这种就是像在火炉中烧猪肉的感觉,然后再烘,当太阳降下来之后就出现了太阳表虚的证治,但是这个时候就用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一吃,就没什么了,就好了。
接下来我讲讲另外一个病例,我还是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个是吃大气擎天方,那个是吃四逆汤,汗出是好事,这是很简单,把热降下来就行了,这个加乌梅就好了。结果吃了,降一下又不降,不像前面那个大汗出,而是额头微微汗出,而且四肢摸起来偏凉的,摸久就偏热的,所以还是像火的,用麻附辛把寒化一下就行了,但是病人一吃,你们猜猜,误治后出现什么问题?那么辛热、开散的药,病人就流鼻血了,“热伤血络”,我当时一听就觉得不对,但是体温降了一点了,那就不要那么大量,葱白、乌梅、四逆,下了班,我意识到肯定有事,我一看到那个小孩,脸变得通红通红的,眼睛也红了,要冒火了,但是因为是小孩,这种道法自然的方药绝对是扶正的,这是因为小孩的正气那么足,阳明补肌肉,才能把肌肉腠理的邪气给逼出来,才能去抗争,所以才有这样发热,她来找我之前,一直还翻着《伤寒论》一个症状接一个症状地看,恶寒、发热、汗出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一看就知道应该是麻附汤,这个小孩是原方原汁地用,那么这个小孩呢,后来我想了想,还是不对,最后还是开了一个一模一样的,他10分钟开始冒汗、40分钟才热退,那么这个小孩比第一个小孩体质还强壮的,他要到40分钟体温才下降,第二天早晨是37°,我刚开始交代要1/5、1/5地喂药,因为小孩我没有试过,不能按照1/3、1/3也有,或者1/2、1/2地治,这个小孩就要1/5地喂,那么我徒弟就一条羹地喂,后面等到我回去,烧退了。我观察了一下,他也就有了经验,到了中午,又烧起来了,但是没有高于38°,他精神从此就好,多喝水、汤水,但是胃口大开,阳明燥气体现于此,所以我一看这个方,我就交代你会出现口大渴,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大渴,反正他喝了药之后,小孩就跟妈妈说要喝水,妈妈问为什么,他就说医生奶奶说是要喝水的,那么大家上了这个,我一回去,就想让小孩的药量改为1/3,因为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喝了这个药,真的就是10分钟,就没事,但那个小孩能吃,正所谓“食复则热”,这也是一个教训,他温的、凉的也吃,就这样烧又来了,然后就小青龙汤加附子,这也是顺的。那么这两个病例告诉我,阳明经、太阳经同时表现,若以阳明经为主的时候,就要泻阳明经,但他是怕风的,阳明经多了,这种表的太阳经也相对不够,那么这种是相对的,记住,所以他有怕风,所以想到是太阳病,难以想到是阳明经病,而不敢用这些药;但等到阳明经的气一降下来,这些人的,少阳之底是少阴,这些人里虚,还是回到自然、用四逆,所以用张仲景方药时候,一定要六经一气皆为一气,而且这个气会变化,在哪里就要用到哪里。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
从《金匮要略》温经汤探讨张仲景学术思想
【摘要】  温经汤主治“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张仲景的理论根源首推《内经》,受《内经》的启示,其中的“热”非实热,为阴虚之热,“寒”为肝脾肾之虚寒,故下利,外加曾经半产瘀血阻滞,新血难生,津液难布,加重肺胃阴虚,导致口唇干燥,最终为上燥下寒的征象。温经汤方证突出体现张仲景配伍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观: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阴药与阳药相伍,刚药与柔药互济、善用“反佐”法。
【关键词】  《金匮要略》;温经汤;反佐
 温经汤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第十九条:“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温经汤方: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芎二两,芍药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生姜二两,牡丹皮二两(去心),甘草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温经汤适用于冲任虚寒而兼有血瘀之象的多种妇科疾患,后世早已突破妇科杂病的范畴,广泛用于内科许多疾病。此方效验,而历来争议颇多,各执己见,余见之组方有度,配伍严谨,以下观点从仲景的学术根源、学术思维方向分析,为大家探究仲景学术思想,充分发挥温经汤的作用略尽绵薄之力。
    1  张仲景的理论根源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是仲景在序里的一段话,阐述了伤寒论的理论根源,首推《内经》。
    1.1  《内经》的启示  依据仲景原文,此条为一病历讨论:一个五十多岁妇人,几十天下利不止,傍晚就发热,小腹拘急不舒,自觉腹部胀满,手掌苦于热,唇口干燥。表面看似乎是脾胃的问题,似乎还一派热象,且不论是实热还是虚热,仲景却回答说,此病属妇科的疾病。如此果断的回答是有依据的,《素问·上古天真论》:“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本病例首句提出妇人年五十所,正是《内经》所论的天癸尽,任冲脉虚衰的时候,现代医学称为“围绝经期”,这个时期的妇人身体发生很大的变化。
      又问何以故?仲景回答为,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病机又复杂了一步,任冲脉衰而无力加上瘀血久留不去,正所谓“血不利则为水”,下利的原因又有了一层深入。
      后世有医家怀疑下利当为下血,有程云来、吴谦、陈修园等等,还有《金匮要略》五六七版教材皆认同。笔者认为尤在泾、朱光被、曹颖甫分析有理,虽说各家学说各有其词,但是本文的后话不可忽略,“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过多,及至期不来”,所以探究张仲景的原意,若是下血,后方何需多言?何需拿来讨论?亦有人认为,此下血为漏下,与方后语的崩血相对照。然而,第十二条,“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这才是关于漏下的原文,仲景之文用竹简流传,字字珠玑,而且医圣的医道、文笔非常人所及,所以“下利”无庸置疑!
      《灵枢》最早称《九卷》,是张仲景学医治病的熟读经书。《灵枢·经脉》“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别》“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张仲景为上工,他对经络的研究和运用可谓深入浅出。余摘录一些与本条症状相关的原文,供大家参考。
     “脾足太阴之脉……食不下…心下痛,溏瘕泄,……”“肾足少阴之脉……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肠……”“肝足厥阴之脉……妇人少腹痛,甚则嗌干,面尘脱色……胸满呕逆飧泄……”“肺手太阴之脉……掌中热……”“心手少阴之脉……嗌干……掌中热痛……”“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手心热……掌中热……”“胃足阳明之脉……胃中寒则胀满…”
      笔者认为,热非实热,为阴虚之热,寒为肝脾肾之虚寒,故下利,外加曾经半产瘀血阻滞,新血难生,津液难布,加重肺胃阴虚,导致口唇干燥,最终为上燥下寒的征象。
    1.2  《难经》的启示  第二十八难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带下病主要责之冲任二脉。而冲脉的交会穴有会阴、阴交(任脉),气冲(胃经),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盲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肾经)。第二十九难曰“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妇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
      可见,冲任二脉息息相通,带脉约之,且冲脉与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交会紧密联系。临床上,仲景灵活运用,冲任带的病大都从胃经入药平冲降逆、温肾经以补冲任。另外,肝肾同源论也是妇科疾病的常用理论,如下用药可推测仲景之意。
    1.3  《神农本草经》的启示      吴茱萸三两为君药,“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药性: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肾经;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此一药温三经,既散肝肾之寒,温通冲任,又温脾益肾,解决下利的根本问题,还解决了寒凝不通之痛;接着张仲景用当归、川芎、芍药(四物去熟地)为臣,补血活血兼缓急止痛,解决了不荣之痛和化瘀的问题;血药之后配伍气药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气行则血行;张仲景巧用桂枝在《金匮要略》《伤寒论》中温上中下三焦,温人体内外,调和阴阳营卫,此处桂枝为臣,助吴茱萸温通经脉,助心阳、温脾阳、温肾阳、散寒邪;阿胶是血肉有情之品,补血要药,“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虐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本品粘腻碍胃,加上冲脉本虚寒,逆气冲胃,故选生姜固护胃体保其运化,补而不壅;仲景善用半夏众所周知,如配生姜治疗痰饮或胃寒呕吐的小半夏汤,配人参、白蜜治疗胃气虚呕吐的大半夏汤;配石斛、麦冬治疗胃阴虚呕吐……皆取半夏降逆调理气机之功。有报道去半夏而用温经汤者,出现鼻衄,加上转好,笔者认为上热不得下降反而更甚所致。丹皮“主寒热……除坚症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甘、苦、微寒;归心、肝、肾经;直入血分,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本品有“凉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妄行”的美名。大剂温药中反佐少量凉药意在温而不燥。麦冬“主心腹结气……胃络脉绝,羸瘦短气。”药性:甘、微苦,微寒;归胃、肺、心经;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且《金匮要略》前篇有麦门冬汤(人参、半夏、麦冬等)治疗胃阴不足之气逆呕吐,善养肺阴,治疗肺燥有热的口干鼻燥。
    2  张仲景的辨证治疗观
    2.1  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观念
    2.1.1  治未病(既病防传)  《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一条强调了肝实之病多传变至不旺之脾,此时“当先实脾”。温经汤证为冲任虚寒兼瘀血的下利,普遍联系的脏腑为肝脾肾的虚寒,此时为防伤肺胃之气,先固护之。血得温则行,虽名温经,但是不仅如此,还加用了人参补气,血行的根本动力是气行;加用凉药丹皮为防温热太过迫血妄行。
    2.1.2  下病上取  本病主证下利,除了运用吴茱萸温肝脾肾经,活血补血的四物加阿胶,还用了人参大补元气,尤其脾气,升提法以治下陷。
    2.1.3  上病下取  口唇干燥知之有瘀血,张仲景采用温下、活血、补血以祛瘀,不仅缓解了少腹里急还下除了燥的根本原因。
    2.2  灵活运用对立统一观点  本证主要体现在扶正与驱邪的兼顾上,驱邪为主,以吴茱萸和桂枝散寒邪,考虑到年五十所的妇人冲任虚衰,气血不足,化瘀不用虫药破血,不用力度大的活血药,而是用四物去熟地加阿胶活血补血,有增水行舟之意,用人参补气,为血行的动力。
    2.3  透过现象看本质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由于基本病机虽同,但具体病机不同,疾病的本质不同,那么,根据矛盾特殊性制定的治疗原则或方法就有差异,此为同病异治。反之,根据矛盾普遍性,为异病同治。
    本证用温经汤治疗,方后语提示:宫寒不孕、崩血、月水过多、后期等均可以用温经汤治疗,此为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者,有虚劳下利《血痹虚劳病》第八条、第十一条,有痰饮兼下利《痰饮病》篇第十八条,与本条的下利治法是不同的。
    2.4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各随证治之”,即辨证求本,随证用药,唐容川总结:“仲景用药之法,全凭乎证,添一证则添一药,易一证则易一药。”里急者用甘草芍药,口唇干燥者加麦冬,暮即发热,补血同时,加丹皮凉血清热。
    2.5  方剂学的特点  本方证突出体现张仲景配伍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观: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阴药与阳药相伍,刚药与柔药互济、善用“反佐”法。
      本方虽然争议很多,但是徐灵胎主张温经汤为“调经总方”,笔者认为本方组方有度、配伍严谨,跟张仲景的学术源头和学术思维密切相关。后世发挥运用也要有法有度,谨守病机,灵活运用。
 张仲景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在治疗心脏病中的运用
【摘要】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将心脏病分为“胸痹”“真心痛”“心悸”等病证,其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治心病的学术思想。文章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张仲景治心脏病的温补心阳法、温通心阳法、清心安神法、养心安神法、和解安神法、补脾益心法、温中宁心法、疏肝通阳法、温肾宁心法、补肾泻心法、阴阳并补法、化饮行气法共十二法,充分体现了张仲景治心病的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
心脏病属“胸痹”“真心痛”“心悸”等病证的范畴。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篇》曰:“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张仲景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心病的学术思想,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病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现探讨总结如下。
  1 温补心阳法
心之搏动,脉之通畅,皆赖心阳之鼓动。若心阳虚无力鼓动心脉,则可见心烦,心悸,甚则惊狂。治宜温补心阳。《伤寒论》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本条为下后发汗,津伤太过,阳随津脱,故昼夜烦躁不得眠。干姜附子汤,即四逆汤去甘草,用干姜附子以胜阴复阳,不用甘草,恐其缓助阳之功。《伤寒论》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本条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空虚无主,故心下悸,虚则喜按。桂枝甘草汤用桂枝温阳,炙甘草益气,且可甘缓桂枝温而不热,不致汗出,并可辛甘化阳。《伤寒论》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本条为误用火疗而复下之,致心阳虚损,心神浮越。方用桂枝甘草汤加龙骨牡蛎温补心阳并镇心安神。《伤寒论》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伤寒脉浮,本应解表,本条为误用火劫,阳气散乱而亡阳,惊狂不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用桂枝汤去芍药以解表,因芍药性味酸收阴柔,非阳虚所宜。加蜀漆以散火邪,加牡蛎龙骨以固亡脱之阳气,并镇浮越之心神。
  2 温通心阳法
气能行血,胸中阳气不振,则心脉痹阻而致胸痹。《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本条为由于胸阳不振,痰浊阻滞,心脉痹阻,故胸背痛。用瓜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以止痹痛。《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本条是乘上条胸痹较甚之证。故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半夏以增祛痰通痹之功。《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也主之。” 本条所述胸痹有正虚邪实之分。偏实者,为阳虚不甚而阴寒痰浊偏胜上乘所致,用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消痞降逆。偏虚者,用人参汤补气助阳,温阳散结。治属“塞因塞用”。《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本条胸痹为阴寒凝聚不散,阳气闭阻所致。用薏苡附子散温阳通痹止痛。《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本条为阴寒痼结所致之心痛。乌头赤石脂丸方中乌头、附子、蜀椒、干姜一派大辛大热之品,共奏通阳逐寒止痛之功。
  3 清心安神法
心属火,火邪易扰心神。《伤寒论》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伤寒论》77条:“发汗,若下后,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伤寒论》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以上三条为汗吐下后,余热未尽,留扰胸膈,故有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心中烦热、心中结痛。栀子豉汤用栀子、香豉清热除烦。《伤寒论》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本证为伤寒下后,余热留扰胸膈而致心烦并有腹满,故用栀子厚朴汤。栀子清热除烦,厚朴、枳实消胀除满。《伤寒论》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本证为伤寒下之后,上焦有热而心烦,并中焦有寒。治宜清上温中,栀子干姜汤用栀子清上焦,干姜温中焦。
  4 养心安神法
肝藏血,心行血,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金匮·血痹虚劳病脉症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本条为肝血亏虚,心神失养所致心烦。故酸枣仁汤用酸枣仁、知母、茯苓滋阴养血安神。
  5 和解安神法
《伤寒论》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本条为伤寒未有里实,下之后邪气乘虚内陷,心神虚而心烦惊惕。本证为误治之虚实表里错杂之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用小柴胡汤和解祛邪,龙骨、牡蛎镇心安神。
  6 补脾益心法
心脾为母子之脏,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子病及母,心失所养而致心悸。《伤寒论》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血痹虚劳病脉症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以上两条均为脾气虚寒化源不足,气血亏损,心失所养之悸而烦。故宜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脾益心。
  7 温中宁心法
脾主运化水液。《伤寒论》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本条为脾不运化,水饮内停,水气凌心之心下悸。方用茯苓甘草汤。桂枝、生姜温阳化水,茯苓、甘草和中渗湿,共奏温中以宁心之功。
  8 疏肝通阳法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条为肝郁气滞,阳气被遏,心阳不通之心悸。方用四逆散疏肝理气,温通心阳。
  9 温肾宁心法
肾者水脏,主津液。《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本条为肾阳虚衰,肾不主水,水气上凌于心而致心悸。真武汤用附子、生姜温肾助阳,人参、白术、茯苓健脾利水。共奏温肾利水以宁心之功。
  10 补肾泻心法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以维持心肾两脏之间的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伤寒论》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本条为少阴肾水不足,少阴心火有余,水不升,火不降,心肾不交之心烦不得卧。方用黄连阿胶汤补肾水泻心火。方中阿胶、芍药滋补肾阴,黄连、黄芩泻心火,使心肾交合,水升火降。
  11 阴阳并补法
脉为血之府,心主血脉。《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本条为阴阳气血俱虚,心失所养之脉结代、心动悸。治宜滋阴养血,益气温阳。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人参益气养心,桂枝温通心阳,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滋阴养血。共奏阴阳气血并补之功。
  12 化饮行气法
气能行津,津能载气。津停成饮则其气滞,气滞津停则成饮。均可痹阻胸阳而成胸痹。《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本条论述为胸痹之轻证。其病情有偏饮邪和气滞之不同,治疗亦应遵“同病异治”原则。饮邪偏胜者,治宜宣肺化饮,方用茯苓甘草汤。气滞偏重者,治以行气散结,方用橘枳姜汤。《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本条为寒饮上逆之心痛,方用桂枝生姜枳实汤温阳化饮,下气消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治失眠:《金匮要略》瓜蒌薤白白酒汤、苓桂术甘汤
结胸门(附:胸痹)
胸痛
奔豚气的解读
「学术」浅析张仲景的三焦观
“奔豚气”的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