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暗示确可治病,不是迷信,请看案例

什么是心理暗示呢?

就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

暗示有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暗示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言语即可能通过积极暗示来治病,也可能由于消极暗示引起疾病。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了神经系统与免疫器官的直接联系,脑部与情感密切的部位也有神经纤维直接同免疫细胞形成类似突触的联系,于是,“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概念产生了,这一概念进一步证明了心理和生理的相关见解,也为心理治疗包括催眠暗示在心身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暗示,之所以能成功地治疗疼痛、溃疡病、心因性运动障碍,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国最早有医学家应用暗示治病的先例。

据《古今医案按》(清,俞震)中记载,有一位爱喝酒的人到亲戚家赴宴,见有美酒,就喝得烂醉如泥。

半夜醒来,口渴难忍,暗中摸索,找到一个石槽,槽中有水,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痛快地喝了一通。

第二天醒来,到石槽边一看,不禁大吃一惊,见槽中的水污浊不堪,而且有无数的小红虫上下游动。

回家以后竟一卧不起,心中犹如万虫乱钻,饭菜无法下咽,一谈到喝水就心生恶心,身体日渐消瘦。

后遍见名医,调治无效。

后遇见名医吴球诊视。

经问发病缘由,知系患者疑惑所致。

吴医师苦思之后,让人悄悄找来一些红线绳,剪成一段一段,如小红虫大小,加入泻药中,于暗室内让病人服下。

病人不久大泻,其后让病人亲眼看看便盆内,只见盆内果然有“小红虫”若干,病人信以为真,认为腹中“红虫”已去,顿觉胸腹宽畅,能进饮食了。

半月之后,身体恢复如初。

还有一个现代案例:

在某心理医院,有位徐医生在门诊接待一位女子,有十八九岁,是家人抬进诊室的。

家人称人事不省、不吃不喝有三天。

经过询问病史,才了解她的姐姐得乙型脑炎高热昏迷而死,姐姐死后这位女子立即发病,和她姐姐的病状很相似,但没有热,整日卧床不动,呼之不应,也不进食。

家人边说边哭,徐医生走到检查台前,见患者面色无异状,双目闭合,叫她的名字不答。

于是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当翻其眼睑时,忽看到她的眼球滴溜溜一转,旋即跑向上方,只露出眼白。

徐医生心中已经知道了,这个女子并没有昏迷。

再查四肢,感觉、运动均没有异常病症,也没有病理反射,却瞥见其面部有微笑闪过。

徐医生根据判断认为这个女子是“癔症性木僵”。

于是告诉家属:“我可以马上让她醒来,只要我这一针在人中扎下去之后,她就会醒了。

之后,取一针灸用的长针,扎于人中部位,运用强刺激手法,不久后,患者流泪大哭而苏醒,诉说对姐姐的怀念之情。

其家人大喜,以为徐医生一针将其女救活,感激万分。

其实若真是脑炎,针刺又有何用?因为是癔症,针刺结合言语暗示,才有了这样的效果。

由此可见,心理暗示运用得当,可以治病,也可以激发人的潜能。

接下来万物疗法公众号再分享一个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23医院公众号的一个案例。

此题目为《效果惊人——区内首次公开'癔症性'抽搐暗示治疗过程》。

正文如下:

20岁,正是青春活力、风华正茂的年纪,然正当年纪的小蒙却被“怪病”缠绕一年多,经常莫名出现双眼上翻、失声、肌肉紧张、四肢抽搐、呼吸困难,让其痛苦不堪。

一年多来,小蒙多次去当地医院就诊,期间做了头颅MRI、脑电图、脑脊液等检查,均没有发现问题,医院按癫痫治疗效果不佳。奇怪的是,每次发作无明显诱因,发作后能自行好转,且两次发作间隙无异常表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每个月发作1次发展到每天发作,不仅严重影响小蒙的生活,也让他渐渐出现情绪低落、自卑、恐惧,甚至萌生自杀的念头。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第923医院精神心理科。

精神心理科李红政主任仔细询问后发现,小蒙抽搐发作存在一定的规律,情绪不好时、身体劳累时、周围人多时、紧张害怕时易发作,从未出现过咬舌、摔伤。李红政主任进一步与小蒙沟通,了解小蒙的成长经历、性格特征、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应付方式,判断小蒙患上了分离障碍,旧称“癔症性抽搐”。

什么是分离障碍?

分离障碍,曾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癔症”,是一类复杂的心理-生理紊乱过程。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意识、知觉、记忆、身份、行为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罹患分离障碍时,患者的意识、知觉、记忆、身份、行为之间失去联系,处于失整合状态。

分离障碍的表现

分离障碍可有抽搐和痉挛、虚弱和瘫痪、运动障碍、吞咽困难、失明失聪、感觉改变、意识障碍等表现。但由于这些症状是因为患者处于失整合状态出现的而不是因为躯体疾病导致,所以即使患者的症状很明显,但其躯体各项检查不能发现相应系统受损的阳性结果。

比如患者突然瘫痪了,但各项检查不能发现神经系统损害的证据;患者突然说看不见了,但她视力正常。本案例的小蒙四肢抽搐、呼吸困难,但他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均未见异常。

为什么会得分离障碍?

分离障碍与遗传、应激事件幼年期创伤有关,具有暗示性、情绪化、自我中心、表演性、幻想性特征的个体,是分离障碍发生的重要人格基础。

如何治疗分离障碍?

1、对患者的症状要积极关注,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给予积极性心理治疗。

2、寻找诱发、维持、强化患者症状的心理社会因素,运用催眠、暗示、家庭或团体辅导技术将社会心理因素与“症状”分离,引导患者正常生活。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使用相应精神药物。

经过3个星期住院系统治疗,小蒙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认知。看到了自己潜意识里想利用反复抽搐住院逃避工作、获得家人关注,而现实中又无法接纳症状,无法接受退缩的自己。

内心的矛盾冲突加上他情绪化、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导致了分离障碍的出现。小蒙与自我和解后再也没有出现抽搐发作了。除了住院过程中的精神分析和暗示治疗,九二三医院精神心理科还与小蒙家属达成共识,在未来继续运用积极心理疗法影响他的性格,塑造强健的内心,让他获得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惊恐症会自愈吗
“少年不识愁滋味”?是我们不懂他们的抑郁
善治精神心理疾病的仲景名方
3000万17岁以下青少年有心理问题,作为家长,你重视了吗?
容易被误诊的、以身体感觉异常为主诉的心理病
事半功倍——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在诊治躯体化症状中的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