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草简史:防风

本草简史:防风

整编:京城老半

日期:2021年03月16日

感悟:中医,是一场人生的修行。

防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据历代本草的记载,防风的产地有从山东、河北扩大到江苏、湖北,然后再转移到东北地区的演变过程。如,《吴普本草》“琅邪(今山东青岛)者良”,南朝《名医别录》“生沙苑(陕西渭南)及邯郸(今河北邯郸)、琅瑘、上蔡(河南省上蔡)”,《本草经集注》“今第一出彭城(江苏徐州)、兰陵(今山东临沂),即近琅琊者。郁州(江苏连云港)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阳(湖北襄阳)、义阳县(今河南信阳)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唐朝《新修本草》“今出齐州(今山东济南)、龙山(今山东西南)最善,淄州(今山东淄博)、兖州(今山东兖州)、青州(今山东青州)者亦佳。沙苑(今陕西渭南)在同州南,亦出防风,轻虚不如东道者,陶云无沙苑,误矣。襄阳、义阳、上蔡,元无防风,陶乃妄注尔。”北宋《本草图经》“生沙苑川泽及邯郸、上蔡,今京东、淮、浙州郡皆有之。”明代《本草品汇精要》“齐州、龙山者最善,淄州、兖州、青州者尤佳。”清代《本草崇原》“防风始出沙苑川泽及邯郸、琅琊、上蔡,皆属中州之地。”民国《药物出产辨》“产黑龙江省洮南县为最多。”整体来看,防风在近代发生了从关内转移到关外的变化。防风产地的演变与人自身生活范围扩大有关,也应该与其自身生存环境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除了产地的变迁之外,古代防风的基源也并非是清清楚楚不混乱的。现今正品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的干燥根。不过,由于古人缺乏植物学概念,致使伞形科植物泰山前胡Peucedanum wawrae(Wolff)Su、华山前胡Peucedanum ledebourielloides K. T. Fu也有作为防风使用。例如,据楼之岑先生调查,江苏连云港地区曾使用泰山前胡做防风使用,这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的“郁州(江苏连云港)互市亦得之”就十分吻合。而陕西渭南地区将其所产华山前胡称为“硬防风”,这与苏敬《新修本草》所说“沙苑(陕西渭南)在同州南,亦出防风,轻虚不如东道者”也比较切合。除此之外,北宋苏敬《本草图经》中提及“又有石防风,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根如蒿根而黄,叶青花白,五月开花,六月采根,曝干。亦疗头风眩痛。”这种“石防风”形态却不是伞形科石防风Peucedanum terebinthaceum (Fisch.) Fisch. ex Turcz.,推测在古代的山西另有其他近缘植物做“石防风”使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又记载“江淮所产多是石防风,生于山石之间。二月采嫩苗作菜,辛甘而香,呼为珊瑚菜。”这种石防风显然不是苏颂所讲的石防风了,其实是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有趣的是这种珊瑚菜却是我国药材北沙参的来源,而朝鲜用作“防风”,日本用作“滨防风”,着实令人错乱。

产地、基源的历代演绎,与之相伴的是防风功效的异变。在《神农本草经》中,防风的药用用途是“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很明显,秦汉时期的古人认定防风的用途是“主大风”。这一用途在侯氏黑散、《古今录验》续命汤中就可窥一斑。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章节,张仲景开篇明言“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肝风》曹氏案中讲“考古人虚风,首推侯氏黑散,务以填实肠胃空隙,庶几内风可息”。尽管侯氏黑散的是后世附方,并非仲景原创,但侯氏黑散仍不失临床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一份有效的植物组合,在今天仍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创小续命汤,小续命汤位列《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八·诸风》之首。孙氏曰“诸风服之皆验”,孙氏在其变方“续命煮散”后更言“吾尝中风,言语蹇涩,四肢痑曳,处此方,日服四,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不过,自金元之后,中风的外风之说不断被医家质疑,“内风”之说昌起,如刘完素的热极生风,李东垣的气虚生风,朱丹溪的痰湿生风,等等。侯氏黑散、续命汤类自然也就逐渐淡出医家视野。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明代朱橚《普济方·诸风》中就说“夫脑卒中者,盖五脏俱虚,乃得是病,医者不治其本,先以治风药如续命汤排风之类投之。”随着对中风病因认识的发展,治外风沦为“不治其本”。由此不难想象,防风“主大风”之用的范围也就难免会随之缩小了。

除此之外,对防风性味及药用部位之说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防风“味苦,温,无毒”,至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则记载说“味甘、辛,温,无毒”。500年时间,防风由最初的味“苦”衍变成“辛、甘”了,究其背后的因素,或许与防风的产地变化或者基源变异有关。早期的《神农本草经》记述的防风尽管未能明确产地,但是从历史来看,防风由从山东、河北、河南逐渐迁徙到湖北、江苏、浙江的过程。《神农本草经》为黄河流域的本草著作,陶弘景则为江苏人士,陶氏著作的本草专著难免就会受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或许北方的防风与南方的防风因生境不同而产生味道上的差异,这是其一;也或许是因为两种防风的植物来源本身就不是一种植物造成的,这种推测为《神农本草经》的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的干燥根,而陶弘景的防风则是受伞形科植物泰山前胡Peucedanum wawrae(Wolff)Su的影响,所以才会导致性味有所不同。防风药用部位,在古代本草中也有以花、叶、子入药者。唐代《新修本草》记载“子似胡荽而大,调食用之香,而疗风更优也”,言外之意果实比根“疗风更优”。明代《本草蒙筌》记载的较为全面,“花,止痛骨节间,亦治风效;子,消谷胃脘内,又调食香。叶,收采煎汤,主风热汗出。”而今的防风的性味来源是以《本草经集注》为蓝本的记载为准的,药用部位也只是根部,其余皆不入药了。

对防风品质的探索,2000年来也从未停止过。在古代历史上,就产地来说,是以山东所产的防风为道地产品的。但是,近代以来,防风出现了由关内迁移到关外的境况,而今这种东北所产的防风被习称为“关防风”。关防风后来者居上,已经成为现在的道地产品。古代道地的山东防风与现今道地的东北防风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目力所及,未见明确的报道。但是有研究报道四川省阆中县引种防风与东北防风的药理比较测试,经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解热、镇痛等试验,均表明四川省阆中县引种栽培的防风与东北防风相似。此外,也有研究显示,商品防风与野生防风在镇痛、抗炎、 解热等方面的作用也无显著差异。至于防风其他药理作用,比如抗凝血、抗过敏、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等多种“主大风”的作用则未见有专门的探讨。防风有“风中润剂”之说,这种说法与其“甘、温”也莫不相关,因为“甘”有滋养濡润的作用,“温”有温煦向上的作用,这种性味的认识也为防风的“风中润剂”之说奠定了基础。《汤液本草》讲“防风乃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末润剂也。”言外之意,防风性质平和,可随不同的植物自由配合,效力灵活。实践中也确实如此,如经典方剂防风通圣丸、玉屏风散、玉真散等等。产地之外,陶弘景还讲“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其实陶氏在此只是强调说防风根茎的作用不如根罢了

无问中西,不管南北,

不事先站队,不预设立场,

不在乎黑白,不在乎其他任何五颜六色,

只在乎客观事实,只对客观事实负责。

VX:beijing778812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防风
前胡 - 爱莲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前胡
130前胡
独活
方药论(六):桂枝在治疗中风方剂中的应用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