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通鉴】04. 千里计日平辽东,司马懿一战封神!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衣赐履说:这一回,我们讲曹魏灭辽东公孙渊。


孙权称帝之后,格局似乎也跟着大了,具备了“全球视野”,目光过处,正好和辽东公孙渊对上眼了,于是,双方开始你来我往,甚至打得火热。公元232年,十月,公孙渊向孙权称臣,孙权龙心大悦,得到极大满足。第二年,三月,孙权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等人,率大军万人,乘船渡海赏赐公孙渊,封公孙渊为燕王,并加九锡。
东吴和辽东公然秀恩爱,搞得魏明帝曹叡非常不爽,扬言要清理门户,干掉公孙渊。公孙渊兴许是害怕了,兴许是不想和孙权玩儿了,让人砍了张弥、许晏的脑袋,一道烟送到洛阳。曹叡见老公孙还算识趣,没有继续追究,公元233年,十二月,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持节,让他继续在辽东当老大(此事过程详见拙文《玩儿人高手孙权被辽东太守公孙渊玩儿得团团转)。


据说,公孙渊虽然接受了曹叡的任命,但对魏国的使节相当无礼,经常口出恶言。《三国志·公孙度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载,曹叡派使团前往辽东,宣布公孙渊的任职命令。而在此之前,公孙渊派一个干部(计吏)到魏国朝廷上报辽东郡治理情况,这个干部回来之后,对公孙渊说:
老大啊,事情不妙啊,魏国这次派出的使团可不简单,正使叫傅容,副使叫聂夔,这两位可都是响当当的武林高手,他们的手下也不含糊,全是练家子,都是一个人可以放翻一个班的那种诶。
咱也不知道这个干部是从哪听说的,总之呢,公孙渊听完就紧张了,心说这帮人是不是曹叡派来抓我的啊,假装封我当大司马、乐浪公,其实是想趁我不备,一根绳子捆到洛阳,我大好辽东就归了曹叡了!于是,公孙渊着人把曹魏使团安顿到学馆住下,又派出步兵、骑兵把学馆团团围住,这才进去接受册封。傅容、聂夔一见这阵势,也吓了一跳,心说公孙渊这个老鬼是不是要把我们做掉啊!战战兢兢完成了册封仪式,一道烟跑回洛阳,向曹叡作了汇报。
曹叡没有表态,但,把这件事儿搁在心里了。
一晃,到了公元237年,蜀国那边,诸葛亮去世之后,北伐政策告一段落,魏蜀边境基本无事;吴国那边,也没什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曹叡觉得,是时候收拾公孙渊了。
曹叡把荆州(州政府设宛县,河南省南阳市)刺史毌丘俭(毌丘,复姓。毌读如贯)北调,任命为幽州(州政府设蓟县,北京市。辽东郡属幽州)刺史。毌丘俭到任不久,上书说:
陛下即位以来,还没有什么可以载入史册的丰功伟绩,吴、蜀两国依仗地势险阻,一时半会儿平定不了,臣认为可以抽调部队收复辽东。
光禄大夫卫臻反对说:
毌丘俭所言不妥。吴国几乎每年都在边境地区搞事情,我们之所以按兵不动,没有前往征讨,是因为百姓已经极度疲劳了。公孙家在辽东已经经营了三代(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公孙渊),对外安抚少数民族,对内练兵备战,而毌丘俭打算以一只偏师长驱作战,说得好像早晨到达晚上就能得胜似的,他完全是胡说八道诶。
曹叡没有采纳卫臻的意见,下令毌丘俭统率各军,以及鲜卑、乌桓部落,在辽东郡南界驻屯,然后,以玺书征召公孙渊入朝。公孙渊当然知道,他只要离开辽东,就成了离开水的鱼、案板上的肉,只有任曹叡宰割的份儿,于是,悍然反叛,发兵前往辽隧(辽宁省海城市西北)迎战毌丘俭。当时正值雨季,大雨下了十多天,辽河水涨,毌丘俭没办法征讨,只好回军右北平郡(河北省丰润县)。公孙渊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自立为燕王,改年号为绍汉,设置文武百官,派遣使节授予鲜卑单于印玺,对边民封官授爵,并撺掇鲜卑人侵扰魏国北部边境。
衣赐履说:甭问啊,打公孙渊是曹叡自己的主意,毌丘俭只不过负责提出来而已,因此,有多少个卫臻站出来反对也没戏。曹叡让公孙渊入朝,就是找个出兵的理由。公孙渊造反,年号为“绍汉”,绍,有“连续、继承”的意思,也即是说,公孙渊宣告天下,我公孙渊,是大汉朝的忠臣,呵呵。
公元238年,正月,曹叡把太尉司马懿从长安召到洛阳,命他率军四万,讨伐辽东。很多大臣认为四万军队太多,军费、给养,都难以筹备。
曹叡表示,千里远征,虽应出奇制胜,但终究还是要靠实力说话,军费粮草嘛,不能斤斤计较。

【编剧是谁啊?这图片看得我起一身鸡皮疙瘩】


曹叡对司马懿说:
司马公啊,本来朕也不想麻烦你,但这次出征,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必须把公孙渊灭了,所以还是烦请你走一趟吧。依你看,听说我大军前来征讨,公孙渊会有什么反应?
司马懿说:
对公孙渊而言,有上中下三策。放弃襄平(辽宁省辽阳市,辽东郡政府所在县),直接逃走,此为上策;据守辽水抗拒天朝大军,这是中策;如果他死守襄平,则一定会被我们生擒活捉。
曹叡说,那么,他会采取哪种策略?
司马懿说:
只有明智的人,才能审慎对比敌我双方的力量,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取舍,这不是公孙渊的智慧所能达到的。而且,公孙渊会认为我们孤军远征,后勤乏力,无法长期作战,因此,他一定是先在辽水抗拒,然后退守襄平。
曹叡说,你估计平定辽东需要多长时间?
司马懿说:
进军一百天,攻战一百天,返回一百天,期间休整六十天,这样的话,一年时间,足够了。
公孙渊听说曹魏准备征讨他,而且带队的是司马懿,吓出一身白毛汗,赶紧派出使节,再次向东吴称臣,请求孙权派兵救援。孙权见到辽东的使者,气就不打一处来,恨不能当场就给剁了。
孙权手下干部羊衟(读如道)反对说:
陛下啊,万万不可。杀掉公孙渊的使者,跟捏死个臭虫没什么两样,但这不是实现王霸之业的做法啊。依我看,咱不如假意厚待他们,然后派出一支奇兵暗中前往辽东,根据情况变化见机行事。如果魏国拿不下辽东,而我军远赴救难,这是给了公孙渊莫大的恩情,行大义于万里之外;如果他们打得你死我活、难解难分,公孙渊根本顾不上他的大后方,那么我们劫掠辽东的边陲郡县,抢钱抢物抢人口,到时满载而归,也足以表达上天对公孙渊的惩罚,咱也就一雪前耻了。
孙权说,中!
于是,孙权大张旗鼓,集结部队,摆出一副马上就要向魏国进军的架势,对公孙渊来使说:
兄弟,你且回去等候消息,我们当然会遵从盟约,朕必当与公孙老弟休戚与共!哪怕朕的军队喋血中原,全军覆没,也心甘情愿!
孙权又给公孙渊写信说,司马懿这个家伙,善于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我很为老弟你担忧啊。

【朕一定会出兵的】


衣赐履说:公孙渊向孙权求救,原文是乞兵北伐以自救”,应该是指希望孙权直接攻打魏国,牵扯魏国的精力,这样就能减轻公孙渊的压力,有点围魏救赵那个意思,应该不是让孙权直接派兵到辽东去助战。孙权表面上答应,实际上却打算派出船队,开赴辽东抢钱抢物抢人口,这个操作太符合孙十万的性格了。
孙权打算出兵的消息传到魏国,明帝曹叡问护军将军蒋济说,老蒋,你觉得孙权会救援辽东吗?
蒋济说:
孙权知道我们戒备严密,他无利可图。进军太深,力所不及;进军太浅,劳而无获。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他的亲儿子、亲兄弟,处于危险之中,他都不会出兵,更何况是万里之外的公孙渊呢!而且,之前孙权不是还被公孙渊羞辱过嘛。如今,孙权之所以大肆宣扬要出兵响应公孙渊,不过是欺骗辽东使者,又让我们产生疑虑罢了。如果我们不能攻克辽东,孙权则希望公孙渊向他臣服。不过呢,沓渚县(辽宁省大连市西旅顺)离公孙渊的老巢距离遥远,如果我军受到阻碍,相持不下,那么孙权或许会改变决策,以轻兵突袭我们,就不好说了。


衣赐履说:这蒋济也是老狐狸,把孙权的小心思琢磨得很透,连东吴可能出兵辽东的登陆地点,都替孙权想好了。
好,我们回到司马懿这儿。
司马懿带着手下大将牛金、胡遵等,率大军从洛阳出发,明帝曹叡亲自送出洛阳西明门,又下诏让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儿子司马师,一直送到司马家的老家温县(河南焦作市温县),并赐予谷帛牛酒,敕令郡守典农以下的干部,全都前往拜见司马大帅,各级必须高度重视,搞好欢迎接待送行工作。司马懿衣锦还乡,与父老乡亲连喝几天大酒,有一天,喝到兴致上,司马懿感叹人生,怅然舒怀,作歌一首: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
遭遇际会,毕力遐方。
将扫群秽,还过故乡。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衣赐履说:司马懿的诗,给我的感觉,可能有点像当时的某种“老干部体”,不论是文采还是意境,都比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差了十条八条街。不过,大家要以为司马懿喝高了,整首诗出来显摆文采,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回望一下,三国时代的那些个牛人,曹操、刘备、孙策、孙权、诸葛亮,等等,哪个没犯过错误?甚至哪个没犯过极其严重的错误?全都犯过。但是,司马懿没有,他从来没有犯过错。我们读《三国志》、读《晋书》,你去找吧,拿出从鸡蛋里挑骨头的劲头儿来,你也找不到司马懿犯过浑、出过差错,这个人思绪缜密极了,自我约束严格极了,要么不出手,出手就见血封喉。或者说,他就像是一个表演大师,人生即舞台,他永远在台上,他从来不卸妆,他睡觉的时候都在演戏。这个人太厉害了!那么,他搞这么一首打油诗,是打算干嘛呢?无他,表忠诚耳。此诗的前几句是讲,为了皇上,我什么都愿意干,皇上指哪儿我打哪儿,而且一定打好;落脚点在最后两句,告成归老,待罪舞阳”。这句是诗眼。告诉皇上,我没有野心,无论我的功劳有多大,我都是个“待罪之人”,这次收复辽东之后,我就打算退休了,回我的封地舞阳,钓钓鱼,打打牌,带带孙子,只要皇上不治我的罪,就是我的造化了
老戏骨啊,每一条发丝,都是戏;给一个背影,都是演技


六月,司马懿大军到达辽东,公孙渊命大将军卑衍、杨祚统率步、骑兵数万人驻扎在辽隧,围城挖掘了长达二十余里的壕沟,坚壁固守。
魏军将领一致要求攻城,司马懿说:
贼军坚守壁垒不肯决战,是打算拖死我们,现在进攻,正中了他们的奸计。古人云,敌军虽想坚守高垒,却不得不与我们决战,在于我们攻其必救。现在,贼军主力都集结于此,他们的老巢襄平一定空虚,我军直指襄平,则他们心中恐惧,恐惧就会与我们交战,一旦开打,主动权就在我们手上了。
于是,司马懿下令,派出小股部队,多举战旗,假装要向东南方进发,卑衍等率全部精锐部队跟着向南防御。而司马懿却亲率大军暗中渡过辽河,向东北挺进,与敌军军营相逼。之后,凿沉舟船,焚毁桥梁,依傍辽水驻扎大营。
卑衍等人发现上当,大为惊恐,跟在魏军后头连夜撤回。魏军进抵首山(襄平西南),公孙渊命卑衍等迎战。司马懿对众将说,我们之所以不攻击贼军大营,就是等着他们来找我们,这个机会不可失去。于是,纵兵攻杀,连战三阵,三战三胜。辽东军退守襄平,魏军进军包围襄平。
七月,天降大雨,辽河暴涨。大雨下了一个多月不停,平地水深数尺,魏军官兵恐惧,打算迁移营垒,司马懿下令:有再敢说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抗命令,立即被拉出去砍了脑袋,军心这才稳定下来。

【司马懿:有再议迁营者,斩!】


水势太大,无法进攻,辽东那边儿也有意思,该砍柴砍柴,该放牧放牧,曹军将领见状,就想冲出去抓人,司马懿不准。手下干部(司马)陈圭说:
从前咱们攻打上庸,上庸城坚,咱八支部队同时进攻,日夜不停,所以,十六天就破城,斩杀孟达。但这次远征而来,反而安闲迟缓,我有些想不明白诶。
司马懿说:
当年,孟达兵少,但存粮可支撑一年;我军将士人数是孟达的四倍,但只有一个月的粮食。以一个月对一年,岂能不速战速决?我们四个兵士对一个敌人,即使丧失一半而能够攻克,都应当去做。所以,当时不计代价强攻上庸,完全是因为粮食的缘故。而如今是敌众我寡,敌饥我饱,何况雨水太大,想速战也不可能。自打从京师出发,我们并不担心敌人进攻,而是害怕他们逃走。现在,贼军粮食即将耗尽(不晓得司马懿是怎么知道的),但我们的包围还没完成。这个时候,抢他们的牛马,抄他们的柴草,这是逼他们逃走啊。兵者,诡道也,要善于随机应变。贼军人多,倚仗大雨,虽然饥饿窘困,仍然不肯投降,我们此时应当显示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样子,为的就是安他们的心。如果因为贪图小利而使他们惊吓逃跑,这可不是好的计策。
曹魏朝廷也听说前方遇到大雨,很多大臣建议退军。曹叡说:
司马公临危制变,捉住公孙渊指日可待。
衣赐履说:这里体现出曹叡对司马懿作战能力的高度信任。《三国志·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明臣奏》载,散骑常侍何曾建议,应该给司马懿设一个副总指挥,一是辅助作战;二是万一司马懿有个好歹,副职可以顶上;三是对司马懿有所牵制,以防生变。《毌丘俭志记》讲,毌丘俭担任司马懿的副手。也即是说,对前方战况,除了司马懿的汇报之外,毌丘俭是曹叡了解战况的另一条管道。君臣之间,不管多亲密,也都时刻设防,做不到这点,曹叡就不是曹叡了;弄不清这点,司马懿就不是司马懿了。
这对君臣,真是绝配。
大雨终于停止,司马懿下令大军合拢包围圈,高堆土山,深挖地道,用楼车监视城中动静,用冲车撞击城墙。士兵们举着盾牌护住头部,手执钩链,冒死攀登,日夜攻城,箭矢与投石密集如雨。公孙渊窘迫危急,粮食也吃完了,平襄城里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公孙渊的部将杨祚等人向魏军投降。
当时有一颗白色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自襄平城西南飞向东北,坠落于梁水之中,襄平城中震慑。
八月,公孙渊派遣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求魏军解围退兵,如果同意,公孙渊将率领臣下自缚面降。司马懿一声令下,把这两个货砍了!之后给公孙渊写了一道檄文,说:
楚国和郑国地位相等,可是郑伯还光着脊背牵羊出城迎降(《左传》,前597年,楚庄王攻击郑国,郑襄公肉袒牵羊迎降)。我是天子的上公,而王建、柳甫却想让我解围后退,难道不失礼吗?这两个老糊涂,一定是传错话了,我已替你杀了他们。如果你还有别的意愿,就另派年轻果决的干部过来。
公孙渊又派侍中卫演,请求指定日期,派送人质。司马懿对卫演说:
军事上有五大原则,第一,能战则战;第二,不能战就当坚守;第三,不能坚守就当逃走。剩下的两条是,要么投降,要么死路一条。公孙渊既然不肯自缚面降,就是已经决定去死,他不必送来人质!
八月二十三日,襄平城破,公孙渊和儿子公孙脩,率数百骑兵从东南突围逃走,司马懿派军追击,就在彗星坠入梁水之处,斩公孙渊父子。

【强攻襄平】


司马懿进入襄平,大开杀戒。诛杀城中十五岁以男子七千余人,筑成“京观”。公孙渊手下的公卿官员全部伏诛,诛杀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收户四万,人口三十余万。将公孙渊的首级传送洛阳。辽东郡(辽宁省辽阳市)、带方郡(朝鲜沙里院城)、乐浪郡(朝鲜平壤市)、玄菟郡(辽宁省沈阳市)全部平定。
衣赐履说:所谓京观,是指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关于司马懿作京观,一般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司马懿凶残暴虐,二是认为司马懿若不将公孙渊党羽除掉,就很容易死灰复燃。《司马懿传》的作者朱子彦先生认为,此事无须溢言虚美,也不必隐恶;但必须说明的是“京观”及“屠城”是汉魏时期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随后,朱先生列举了大量屠城和作京观的例子,同时承认,屠城和京观虽然是汉末三国时期战争中常有之事,但在三国后期已不多见。
实际上,从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朱先生或多或少,有为司马懿开脱之意,因为,他把司马懿和一般的武将等同起来看待了。
我们要注意,司马懿是儒家大族出身,标榜的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一道命令,就杀绝了襄平城中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其骨子里的残忍,瞬间戳破了他的儒家外衣。看清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理解其在高平陵事变中,对异己出刀之快、之狠、之不要脸了。曹爽之徒,在司马懿面前,就是一群弱鸡。我们以后详细讨论。

【这玩意儿,吓屎人了!】


除了杀人,司马懿在襄平还做了几件事。公孙渊将要反叛时,手下将领纶直、贾范等苦苦劝阻,都被公孙渊杀了。司马懿于是加高纶直等人的坟墓,宣传表彰他们的子弟。又释放了被公孙渊囚禁的叔父公孙恭(公孙恭事详见拙文《玩儿人高手孙权被辽东太守公孙渊玩儿得团团转)。辽东地区的中原人想要返回故里,听任自便。又奏请遣散军队中六十岁以上的千把人,官兵战死的,都把尸体送还其家。之后,司马懿班师。明帝曹叡派使者到蓟县(北京市)劳军,增封司马懿一个县,其食邑为舞阳、昆阳二县。其他将领也都各有封赏。
衣赐履说:这一战,让司马懿封神。司马懿一生,打仗不算太多,但其中三战,奠定了他的江湖地位。第一战,打孟达;第二战,耗诸葛(实际上是两战,司马阻击诸葛第四次、第五次北伐);第三战,灭公孙。
打孟达,司马懿八天行军一千二百里,十六天攻破上庸,斩杀孟达,动如脱兔,雷霆万钧。
耗诸葛,则静如处子,司马懿表现出超凡的沉着冷静,以及完成既定作战目标的强大意志力。
灭公孙,此役倍受历代兵家、史家的推崇。个人感觉,司马懿简直将作战打造成了一个标准化的程序,制定作战计划,确定作战节点,强化作战意志,克服意外事件,稳步强力推进,本应瞬息万变的战争,竟然每一步都逃不出他的设定,没有丝毫的偏离,真正体现出了一个杰出的、成熟的军事家的庙算、定力,以及强大的自信。司马懿作为此役的“总设计师”,非“战神”二字不足以形容。这一战,让司马懿在曹魏朝廷的地位如日中天,成为政治上、军事上无人能望其项背的存在。
对了对了,前面不是说孙十万要援救公孙渊吗?他派兵了没有啊?你还别说,孙十万还真派兵了。司马懿于公元238年秋季平定辽东,孙十万于半年后,也就是公元239年的三月,派羊衟、郑胄和将军孙怡,率军前往辽东,攻击魏国守将张持、高虑等人,又抢了些老百姓,就打道回府了。
衣赐履说:跟孙十万这样的人签协议,真的得多长几个心眼儿啊,呵呵。
最后,我们再讲一件小事儿。岑参有诗云: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司马懿处理完辽东事务,已经到了九月,天气相当寒冷,很多士兵衣衫简陋,请求添加短袄(),司马懿不同意。有手下说,仓库里不是有很多旧襦吗,不如发给士兵。司马懿说,襦是公家的物品,我作为人臣,岂可私下分发?
衣赐履说:我看到此处,相当纳闷。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天气寒冷,短袄是现成的,而且还是旧的,为什么司马懿不肯发给战士们呢?有人解释说司马懿这是军纪严明,因为这些短袄是战利品,人臣不可私自动用。这种解释,未免有些牵强。前方作战,既然能够因粮于敌,为何不能因衣于敌?倘若因寒冷导致非战斗减员,而仓库里却堆放着大量棉袄,其主帅被称为蠢猪,似不为过。司马懿的这个决策,当然是因为辽东已经平定,战士们即使冻死些许,也无足轻重(其冷血可见一斑),倘若战事方酣,他断然不会如此。那为什么司马懿要这么干呢?从表面上看,正如他所说,所有的战利品,都是皇上的,没有皇上的命令,我司马懿是坚决不会动的;往深了想,则另有深意,因为:
本年夏天(四月到六月),也就是司马懿大军刚到辽东,或稍前,明帝曹叡把燕王曹宇召到了洛阳

【一战封神】


曹宇到洛阳,跟司马懿有个毛线关系啊?
我们下回再讲。

音频版《衣赐履读通鉴》已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订阅收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司马懿远征公孙渊
[細說三國]十二 公孙渊
曹操刘备死后,孙权活了30年,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
三国大事年表
大连名称来历
军师联盟 | 司马懿神机妙算,四千里远征灭辽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