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代顺德知府刘应节

邢台古城内的刘应节祠堂碑群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邢台市对古城进行了改造,对邢台南瓮城进行拆除,在拆迁时于南瓮城门内西侧发现了数通石碑,其中有一通为顺德知府刘应节的生祠碑。此碑现在不知何处?刘应节,山东潍坊人,是据当地学者介绍:刘应节是明清两代潍县(胡邦佐、刘应节、王岸泉、高桂、郭尚友、陈官俊、张兆栋、丁善宝)八大世家名门之一。明代万历版《顺德府志》有这样的一个记载:明代嘉靖年间,当时的顺德知府刘应节在离任,去担任井陉(井陉县位于河北省西陲,太行山东麓)兵备副使一职,兼管理三关(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送别时顺德:“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送者皆泣下声震天壤。”称赞他为“我朝开郡以来,守顺德者当为第一”。刘应节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员?为什么会有这样高的评价呢?

刘应节诰命圣旨碑 

  崭露头角 出任顺德

山东省潍坊市在明清时期称潍县,在县的西南三十多里的浮烟山下,有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叫刘家庄,这就是明代顺德府知府刘应节的家乡。

刘应节(15171591)山东潍县人。少年刘应节在麓台读书,每天与苍松为伴,与翠柏为邻,明代嘉靖二十二年(1543)乡试第一,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为三甲第200名。入仕后朝廷授户部主事。主事,在明代为正六品官员,按当时的规定,考取进士后分到各部,先补主事,后递升员外郎、郎中等职。在户部里工作的刘应节尽职尽责做着自己份内的事情。而一次意外事件使刘应节崭露头角,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发生了庚戌之变。

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

当时的蒙古的阿拉坦汗(15071582),明史代籍称俺答、安滩、谙达等,是成吉思汗17世孙,阿拉坦汗祖父是实现蒙古大一统的“中兴烈主”达延汗,父亲巴尔斯博罗特是右翼三万户济农(副王)。元代北迁之后,部族游牧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后逐渐强盛,控制范围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临长城。后阿拉坦汗为开辟牧场,又征服青海,甚至一度用兵西藏。在嘉靖二十九年八月乙亥(1550)阿拉坦汗带兵兵临北京城下,胁求通贡,明军大将仇鸾率军士与阿拉坦汗军混战在一起,北京城外战斗异常激烈死伤惨重。明世宗朱厚璁,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嘉靖皇帝为了激励前方战士作战,要求户部选一精干使者,到前线军中慰问。此时户部大小官员十分害怕被选派,这时已是户部广东司主事的刘应节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前去,据《明史》刘应节传记载,大家都认为这次犒军必无生还的可能,刘应节也做了最坏的打算,临行告诉亲友:“此去七天不回,请把老母和妻小送还家乡,并转告老母不要悲伤。”半夜时分刘应节披挂整齐,单骑护车出了京城。车马行走于乱尸之中。长时间的急行军,人马异常疲渴,找到的水井又有尸体,只好在小塘边用手捧水喝,后闻到一股腥味,才知喝下去的是血水。天明后,刘应节率军冲破包围,见到仇鸾,出色地完成了犒师任务。

通过这件事后,刘应节得到同僚和上司的另眼看待,很快得到升职重用,授予了郎部郎中。嘉靖三十九年(1560)朝廷外派到畿辅重镇顺德府接任任民望担任知府一职。

邢台地方志书记载,刘应节在顺德府自1560年任职,到1563年调任到井径道兵备副使,计有三年多时间。在任三年多刘应节为顺德府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明万历《顺德府志》是这样记载的:“刘应节,字子和。潍县人。进士。嘉靖三十九年以户部郎中任。刚明果决,一毫不取于民......”当年刘应节来到顺德城后,一下就将缉拿的土豪巨盗姓名列出,使这些长期在乡里欺压百姓的人收监并按法律进行查办。经过一番治理后顺德城内外社会秩序逐渐好起来,有一年,顺德遇到了灾荒,一斗米数百钱,城内城外有许多人都过不下去了,“流离死亡者过半”,刘应节开仓放粮用来赈灾,还拿出自己的俸金在官道旁建立粥棚以帮助百姓度过荒年,为了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对犯罪者从严处罚,达到了“虽有荒歉,而有道不拾遗之风,当时,吏畏民怀,九邑抑之如神明,亲之如父母。”

在其他政绩上,刘应节兴建学校,倡导良好的学风;开渠利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在水利方面,刘应节很有建树,在顺德府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建立水闸,开垦荒地,让百姓有所居,有所业。

在内丘扁鹊庙里的玉皇殿,即今天的“得一以清”殿,在《顺德府志》中记载说:为“明知府刘应节建”。这座大殿位于后土总司殿东北向的台地上,黄琉璃剪边布瓦庑殿顶,通高8.5米,面阔五间,长19.6米,进深三间11.6米,占地面积250平方米。系该庙群的主体建筑之一。原殿内塑有玉皇大帝像及北极大帝和南极大帝。刘应节在任知府时多次游览和祭祀扁鹊庙,并在活动中留下了诗作,其中一首为《登太子岩未及顶》:“平生意兴在山水,蹑险探奇未惮遥,太子岩高几万丈,使我顿足山之腰,眼见洞门倚天半,霹雷摧石扇,上有鹫岭俯龙潭,隐隐烟雾绕房殿,咫尺相望未可通,何如高翼驾长风,回头万壑迷苍霭,侧身鸟道盘虚空,愁绝怅然思倾倒,特地开尊籍芳草,石林晴弄鸟声和,岩风春送花香早,君不见,秦岭蜀山高蔽天,使人一望摧心颜,人生登临贵得意,何必穷海之底山之巅。”

由于他的功绩,顺德府百姓纷纷称赞,甚至说:自明代开郡以来,守顺德都当为第一人,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刘应升任井径道兵备副使,上任离开顺德时,送行百姓不计其数,“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送者泣下声震天壤”。

 抗击侵略 修筑长城

在河北张家口的兴隆县有一座雾灵山,距北京仅140公里,与北京密云县交界,主峰海拔2118米,此处也是燕山山脉的主峰。雾灵又称伏凌山,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说:“伏凌山甚高峻,严嶂寒深,阴崖积雪,凝冰夏结,故世人因以名山也。”明代学者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记载:“其山高峻,有云雾蒙其上,四时不绝。”明洪武年间,刘伯温曾到边陲重镇曹家路巡视,将这里命名为“雾灵山清凉界”并刻于一巨大花岗岩上。

据地方文献记载,辽金时期这里庙宇很多,道僧云集香火旺盛。清兵入关后,顺治二年,即1645年此处成为清东陵的“后龙风水禁地”,从而封山长达260多年。

雾灵山的主峰有两个名字,一称五将峰,另一称叫五龙山。五龙山名称的来历是在清代顺治年间,由于风水先生将这里看为清代皇家陵区的后龙风水地,并说这五座山峰寓意着清代五位皇帝,为此取名叫做五龙山。而五将峰名称的来历则是缘于明代的边关的五位大将。这五位大将之首的就是刘应节。其他四位是时任总理练兵兼镇守蓟州等处总兵的中军都督府右都督戚继光、兵部尚书谭伦谭伦、阅视侍郎汪道昆、巡抚都御史杨兆。

刘应节自顺德府知府升迁到井径道兵备副使,第二年又升为以山西右参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明代中期,北方地区经常受到北元政权的阿拉坦汗部的侵扰。如何加强这里的防御,保卫北京城的安全成为了急迫解决的问题,隆庆元年十二月(1567),明政府将南方的抗倭名将戚继光调到北方任蓟镇总兵。

戚继光,山东登州人,在南方组建戚家军,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等地抗击来犯倭寇,十余年来经历了大小八十余战,扫平倭寇之患,在东南沿海的倭患平息后,北方的北元军威胁成为朝廷的心病,为了加强北方防务,于是调戚继光训练边兵。戚继光到任后就提出了边防策略,许多官员议论不休,此时戚继光被委任为禁军神机营副将。第二年,在当时蓟辽保定总督谭纶的推荐,戚继光被任命为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之军务。在戚继光任职的18年间,戚继光的加强北方边关的策略得了谭纶、刘应节等人支持。

谭纶和刘应节是两任蓟辽总督。是戚继光的直接上司,万历三年官拜刑部尚书,成为张居正内阁的重要成员。隆庆六年(1572)的冬天,中军都督府右都督戚继光,聚集车步骑军约10万人于长城边进行实兵对抗演习,又校阅多日,开创了古代练兵史上的壮举。演习时戚继光邀请已升任兵部尚书谭纶、阅视蓟辽保定等处边务的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使(简称阅视侍郎)汪道昆、新任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的都察院右督御使兼兵部右侍郎(简称总督侍郎)刘应节、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的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副使(简称巡抚都御史)杨兆、兵部郎中左兴、户部郎中侯治国、兵部副使王一鄂等官员进行视察和观摩。观摩之中检查了这一带的长城防务,并游览当时的雾灵山,此时刘应节在写下了《登雾灵山后作诗一首》:“山盘大漠郁苍苍,为问虚踪到上方。天地三千开世界,华夷万里见封疆。芙蓉半插青云色,檐笏时飞花雨香。身在招提犹是幻,皈依何处法中王?”

刘应节与戚继光是同乡,而刘应节比戚继光大11岁;在刘应节担任总督侍郎期间,十分重视戚继光的建议,

《明史·戚继光传》记载:“当国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先后倚任之。居正尤事与商榷,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诸督抚大臣如谭纶、刘应节、梁梦龙辈咸与善,动无掣肘,故继光益发舒。”这里对二人的关系作了明确的描述,可以说若没有刘应节的支持,戚继光的军费开支、士兵招募、军事演练等均无法顺利付诸实施。就是这样,参与北方边关的官员力排异议修筑长城,加强了这里的军备和兵力,提出:修建边墙和敌台。加高、加厚原有的边墙,墙的两面均设垛口,在长城线上筑敌台(又名空心台),作为边军驻守的坚强堡垒。紧要地区数十步或一百步筑一台;较次要地区一百四、五十步或二百步筑一台、两台相应,相互配合。敌台一般高三、四丈,周围十二丈到十七、八丈。以巨石或砖筑台基,要同边墙一样高,而向边墙外突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向长城内突出五尺有余,台分三层,中间虚空,四面设箭窗,上层有垛口。每台可驻兵三、五十人,并能贮备必要的器械和糇粮。台设百总一人,专管调度攻打;并设台头、台副二人,专管台内军器与辎重等。敌台之下另有驻屯军队,和台上守军配合作战,不令敌军拆墙内犯。这些士兵平时均要在敌台附近屯田种地,以解决军食之需。现在在这些边墙和敌台上有许多当时的石碑,记载着刘应节、戚继光等人对长城的建设。根据统计和记载:自隆庆三年到万历三年二月,在蓟州、昌平一带逶迤二千多里的长城线上,共建成威武雄壮的敌台1337座。对此刘应节还专门上疏,敌台有十大优点,使明军的防御力量大增。

明代的炮是长城防务的重要武器,在长城沿线上有着许多质地不同和形态各异的炮。在今天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内有一件用顽石制成的“石炮”,称为“长城石炮”就是刘应节任侧创制的。后来戚继光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使之火炮的威力更加强大。

在对敌策略上,刘应节采取柔和的政策,对一些事件处理十分的灵活,有一个事例可以说明:万历元年(1573)二月,阿拉坦汗朵颜部董狐狸率兵侵犯喜峰口,被明军击败;这年夏天,董狐狸又犯桃林口,战败被捉。为了感化他,明军将其放回。但董狐狸贼心不死,不久又纠集数万人马来犯,被边军设奇兵大败,董狐狸宗亲长秃被生擒,他只得率亲族300余人,跪在长城口求降,请求释放长秃,并表示永不再犯。当时边军首将戚继光感觉此事关重大,向总督刘应节请示,经过慎重考虑达成共识:汉蒙民族,本是兄弟,只宜释仇,不可集隙,感化朵颜,乃为上计。于是接受了董狐狸的投降,释放了俘虏随着时局发展,证明刘应节的当时的处置是正确的,也是由于这次感化的效果很大,董狐狸部再也没来进犯。

由于刘应节的领导有方,和戚继光等人的相互信任,官员们同心协力训军有方,屡挫来犯之敌,使阿拉提汗不敢轻易犯境;隆庆五年(1571),阿拉坦汗归顺明朝,北部几十年的战乱得以平息。刘应节的边关功绩后人没有忘记,现在山海关有刘应节的塑像。

黄花城记功碑

当年使用的石炮

 长城敌台风光

 谢任回乡 兴办教育

刘应节自1547年进入官场,到1576年辞官回家,在官场上整整29年。万历二年(1574),刘应节晋升南京工部尚书,后召为戎政尚书,又改任刑部尚书,官阶已升至二品,成为当时张居正内阁的重要成员。

明代初期,全国佛教盛行,为了抑制佛教势力的膨胀,便禁止私创寺院,力图控制寺院数量。到了嘉靖年间,嘉靖皇帝崇拜道教,曾经一度明世宗奉行禁绝佛教政策,到了万历朝政策仍在延续。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影响了刘应节仕途。

罗汝芳是明代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明代思想界的活跃人物。万历五年(1577)闰八月二十七日,罗汝芳以云南参政奉表来到北京,在城外与刑部尚书刘应节共同研讨佛学,给事中周良寅对此进行弹劾,罗汝芳遂被罢官。刘应节虽为张居正内阁的重要成员,但与张居正在政见上有许多不合,而大监冯保是张居正的政治盟友。

冯保,是河北深县人,字永亭,号双林。嘉靖年间为司礼监秉笔太监,隆庆元年(1567)提督东厂,万历元年(1573年)神宗顾命大臣、司礼监掌印、提督东厂兼掌御马监。万历六年(1578年),冯保在《清明上河图》上题跋,自署官称“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司礼监太监”,兼总内外,权倾一时。刘应节“与云南参政罗汝芳出郭谈禅”一事,冯保加以利用,为此刘应节便上书求归,于万历四年(1576)辞官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的刘应节,并没有被官场的坎坷打倒,而是以用心为家乡办了一件造福桑梓的好事,创办了麓台书院。

麓台,位于山东潍坊浮烟山东麓,据说这里是汉代宰相公孙弘的墓地,经过千年的变化之后,原来的墓地已经成为一个宽阔的平台,后来有许多山东文人在此修身学习,刘应节在少年时期也在这里读书。刘应节回到家乡后,为了教育后人,扶持后学。于是将自己的房产卖掉,修建了麓台书院,并自己亲任主讲。可以这样讲刘应节将自己的后半生全部贡献给麓台书院了。以致明清两代,这里涌现出许多有名的学人,此地也形成著名的山左文化中心。后来麓台书院得到不断修建,到了清乾隆年间,这有房屋数十间,可以容纳百余人。刘应节创办的麓台书院及后继者的发扬光大之举,培养出无数的儒林名士,是潍县文风发祥地,对明清时期潍县文化的繁荣昌盛起了重要作用。清光绪三十一年后废书院设学堂,民国时期全部拆除。

万历十九年(1591),刘应节去世终年七十四岁,他去世后乡亲们纷纷前来进行吊唁,万历皇帝还专门遣派使者凭吊,并追赠刘应节为太子少保。

□ 清正做人 流芳百世

据《刘氏家谱》记载:刘应节的先祖为辽东咸平人,也就是今天的的辽东一带。家族虽说不是世宦之家,但在当地也是名门望族。先祖为金末昭信校尉,后人直称为刘昭信。刘昭信的孙子刘佺“从母完颜夫人(金国女真族人)渡河依外家来潍州,曾任潍州常平仓使”,是刘应节家族的始祖,刘昭信之孙来到山东潍县定居后,家族得到稳定的发展。

刘应节的父亲刘润,“虽隐于农商,而雅好史籍,尤精星数”,在当地很有名望。据家谱记载:刘应节家族诗书继世,文风绵长,至清末计出进士、举人十几名,廪生、庠生不可胜数,以刘应节最为出众。

在山东地方志书中,有不少关于刘应节的记载,而在潍坊城内,民国之前曾有许多与刘应节相关的遗迹。据当地的文史工作调查,刘应节的宅居在潍坊县城内西门大街道北九曲巷西,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刘氏家族从原居于潍县城南,迁居今浮烟山刘家庄子村。在潍坊城区的南关外有刘应节的墓地,解放前还保存有万历年间为他建的总督坊、大司寇坊;当时刘家的园子,后来成为郭家的园林,当地称为南园,郑板桥曾在此与文人雅士在此咏诗作画。此外在潍县的许多庙宇中还留下刘应节的题记和碑文。

在明万历年《潍县志》中,就有刘应节所作的序言。他的后人也有很多出众的人材,如刘应节的曾孙刘凤毛,出任广西桂林通判,辞官归乡后,在家专门研究经史与星学和历法的研究;他的儿子刘炲卓有建树,《潍县志》记载说“赋性严正,有急智,有卓识”,协助潍县令周亮工守城抗清;而刘凤毛另外一个儿子刘芳声,“生而颖异,过目成诵”,“及长,性倜傥,好任侠”,有慷慨大丈夫之风,崇祯皇帝死后,仍一心效忠明王朝,“闻福王南渡,从之,明亡,不知所终”。刘炲的儿子刘以贵,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考取了进士,在广西苍梧县出任知县,很有政绩,回乡后在家杜门进行学术研究,有著述。

在刘应节的家乡,有很多关于刘应节的传说,其中在浮烟山刘家庄子附近有奇怪的气候现象,就是无论周围下多大的冰雹,受多大的冰雹灾害,这里从不受此灾害,据说与刘应节有关。

在刘应节考取进士前,经常在浮烟山下学习和放牛,在这个期间他读了许多书籍,还练就了一手好字。他的才能受到一个姓范的乡绅欣赏,还资助他完成学业。有一天,范乡绅家里做寿宴,请了许多当地的名士和官员,刘应节也被邀请并在席间书写了寿文,刘应节的文章文采横溢,文字极美,范家寿星读后十分高兴,对刘应节更加另眼相看。此时席间的刘应节看到一个仆人身穿粗糙的衣服,面带愁容,目含眼泪,最令人诧异的是嘴上带着像牲口一样的橛子;刘应节心生怜悯,不由向乡绅问是怎么回事,乡绅说这是时下刚雇的仆人,因见他嘴馋,总是偷吃食物,无奈之下才给他戴上口撅子。刘应节于是给这个仆人求情,说今天是老太爷的大寿之日,就赏这个仆人一口饭吃,把他的橛子除掉吧。乡绅听从刘应节的请求,将仆人叫在面前,说感谢这位贵人给你求情,刘应节还上前专门去掉了仆人的橛子,仆人狼吞虎咽的吃饱喝足后,跪在刘应节面前,说大恩不言谢,后会有期相报,说完就走了。

此后才知道刘应节施救的仆人成了天上的雹神,他记着刘应节的恩情,每逢下冰雹时,他就绕过浮烟山一带,尤其是刘家庄子村,使这里再没有受到冰雹的灾害了。

山东地方志书中的刘应节传记

顺德古城刘应节祠堂碑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应节:文武兼济垂青史
刘应节传
牌坊林立——“东莱首邑”的大潍县古城名不虚传
抗倭名将戚继光北上镇守边疆后,就碌碌无为了吗?
戚继光大败蒙古骑兵,蒙古人入关发誓永不再犯
戚继光与蓟镇长城防务(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