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邢台县北尚汪村

邢台县会宁镇北尚汪村位于邢台市区西北部,南面、西面与南尚汪、尚汪庄相邻靠,北距霍楼村500米。全村共有280户,860口人,村内姓氏以田、张、韩、王四姓为主,另有李姓1户、曹姓5户,全村均为汉族。

村子建在两河之间的台地上,村南有南河,村北有北河;因河发源于西部的仙翁山,又名仙源河,因河自仙翁山起又称为八仙河,穿景刘庄、张尔庄、韩庄、傅家庄、上马庄、上汪庄、北尚汪、西南庄得名,是邢台西部的白马河及达活泉、紫金泉等水的发源地。

北尚汪村形状基本呈方形,为丘陵区平原类型。村子虽地处于太行山前的丘陵地区,原来的高岗已经平整为农田,地势村西、南两侧稍高,周边地形略有起伏,土地肥沃。村南面有猪山和冯山,近有九里岗,冯山又为封山,传为西周时邢国邢侯始封之山,西面有仙翁山,上有张果老庙,为八仙之一张果的归山,其历史文化十分深厚,有自唐代遗留下来的历史遗存。西北面马鞍山是邢台通往山西的历史古道,过山口与历史文化名镇皇寺村相联。

一、村庄历史

北尚汪村西不远有个村落名董家沟,文物部门在此发现了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址,说明在战国时期这里就有人居住。《邢台县地名志》中说:在董家沟村北的山岗上,在土地庙中存有一石碑,碑文说很久以前这里有八九户人家,有尚姓和董姓定居在这里,到了唐代开元年间,尚姓人从此村迁出到尚汪庄。

北尚汪村南有座寺院,名为下井寺。光绪版《邢台县志》记载:“下井寺,邑西北尚汪村,旧志云唐开元七年创,有石刻,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康熙四十一年(1702)重修”。在清代时就有人对下井寺进行了研究,说:根据旧志书说法,在下井寺有唐代垂拱元年(685)的石幢,明清时期还保存有《下井寺石浮图》,上面题有年款和建造人,为“垂拱元年邑人王仁皎、霍思忠造”十三字;从中可知那时村里有王、霍二姓。如以唐代“垂拱元年”计算,北尚汪村及下井寺的历史距今已有1330多年。

据下井寺保存的一块碑记说,在董家沟东面的地里原有一片汪洋大水,尚姓迁到这里后,以姓为名称尚汪,原村落呈品字形,以下井寺为北尚汪、之南为南尚汪、之西为上尚汪。随着时间的推移,尚汪三庄也逐渐发展为三个自然村庄。从清代的《邢台县志》所保留下来的地图看,这三个村庄相距就很近。现在三个村庄逐渐向四周发展,已基本上相连接起来。

北尚汪村的村落民居保存较好,尤其是田麻痒庄园、张氏庄园等建筑群远近闻名,引来大批游客前来参观,1950年代,田麻痒庄园曾举办阶级斗争展览,作为教育基地向社会宣传。1993年,田麻痒庄园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村落建筑

北尚汪村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东西大街共有三条,村民分别称为北街、中街和南街。北街因北侧有田麻痒庄园,又称田家大街。国家大街原为乡道公路,向西北出村与董家沟村相连接。北尚汪中街、南街保持较为原始,两侧有大片的民居建筑,南街与中街之间还有村中建置较早的庙宇。中街原为村子东西轴线,为明清时期进出顺德府城的古道。街道两侧树木参天,庙前古柏苍劲,民居庭前槐村、柿树、枣树绿荫成片。

村中巷道共有宽窄不同、长短不一的巷道50余条,以村子中部的大巷中巷,与中街构成十字街巷;中巷的南头出村与南尚汪相连接,另有大巷十多条。在村子的西部分别有张家巷、王家巷及张家巷。这三条巷子两侧的民居时代较早,其中以张家巷最早,传为张家明代时期家族秀才所建。

北尚汪村的民居建筑布局十分规整,由于当时村中有许多商贾之家,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在建筑质量和建材使用上都明显高于其他村庄。民居有高大的门楼和宽敞的院落,高墙、青砖、布瓦、上房、神龛、影壁等成为当时的建筑语言符号。中规中矩的建筑格局反映出冀南注重传统的坚守。

北尚汪村民居建筑用材,使用了当地产的石灰岩加工而成,为此村内民居以条石为墙体,上部再改用青砖。但早期或一些贫穷人家采用了河滩自然石块或红色砂岩为建材。院落形状呈长方形,主房朝向坐北朝南,以东南角“巽”位开门,入门有影壁,主房位于轴线上,轴线铺有石条甬道,在主房前檐下石砌三到五步台阶,左右有东西厢房,主房均高于配房。

为了便于凉晒粮食,民居建筑屋顶形式以平顶为主并配以平檐式门楼。并进行艺术装饰表述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在门楼两侧和门首有门联,写有吉语。门楼两侧有砖雕和石雕作品,内容亦为民间喜闻乐见吉祥符号等。在正房的檐下有雕刻精美的木刻花罩,房屋的内部用木扇花棂隔间,从建筑手法和一些特点上分析,村内建筑的年代多在清代至民国时期。

在村中保存最好的有张家大院和田家大院。田家大院即为田麻痒庄园,院落位于村子的东北角,仙源河的南岸,据家传历史记载,院落始建于1914年,完工于1917年。庄园四合院有房18间,私塾学堂有教室和教职员宿舍50间,其他三坊两棚及工房40间,庄园各种房屋总计162间,加之东西花园和其他设施,如油坊、磨坊、豆腐坊、戏台、马棚、碾棚等,在西花园后墙处还有暗道一条,通往大墙之外的村北河畔。庄园总占地683828平方米,折合1025市亩。

院落呈长方形,在庄园的南面正门前有一高大的“山”形影壁墙,形成堪舆家所谓的案山。影壁中间的墙体以青石作基础,中间影壁为青砖砌芯并雕刻有龟背纹,以象征“龟寿延年”喻意。影壁的顶部青砖卧,其上磨砖作圆角错出,并以作斜角牙边,再上磨砖再铺作二层,上施板瓦滴水,板瓦间施布筒瓦作歇山顶和正脊。两侧的影壁略低于中间墙体,亦以青石砌成,上施板瓦作一字正脊。

院落是一座古堡式庄园。由四组合院建筑组成,四围以青条石为墙体,正门入口作石券拱门,门上青砖卧铺,券门上留有匾芯,砖雕“熏风南来”四个楷书大字。“薰风”古人指和风,出于上古舜帝所作的“南风歌”,辞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其大意是说:南风徐徐,可以解除我子民的温热;南风吹得正合时宜,可以赋给我子民财富。东西两组四合院都为三进式院落,每院的上房为五间,三明两暗,房基高于配房,庄园院院相通相联,每座四合院各有房屋18间,均有正门、二门。这八道门连同庄园的大门,每到节日期间,张灯结彩,灯火相连,有“九门相照”的美誉。

在轴线上建有宽3米,南北长50余米的甬道,甬道的地面以青石铺砌,两侧留有排水石沟。甬道南头建有高大的保卫楼,保卫楼为一卷棚顶建筑,南北两侧有圆形的瞭望窗,面南的一面圆窗下有砖雕楷书大字“保卫楼”三字。

庄园的建筑结构是以青石为主的砖石木混合结构,所有墙体均为经过精细加工的条石结构,房屋墙体上部用青砖封檐,内衬土坯,墙厚达60厘米,外墙用白灰勾成园凸缝。

房屋梁架为大木结构,圆梁圆檩,方椽方过木,建筑时先经过精细加工和刨光,屋顶为苇薄柴泥灰渣顶,房内墙面为白灰素面,房外墙为清水墙,地面为青方砖铺地,轴线及台阶为青石铺砌。主宅房上周围有城墙垛或拦马墙相连,东西宅通道有“保卫楼”联接。院落的门窗、明柱、挑檐、隔扇、屏风、门楼、过梁等木质材料均以油漆分色涂刷并绘制精美的图案。

庄园的建筑工艺十分讲究,由甬道左右开门,墙上辟长方形门,左右以盘头挑出上施横枋,在横枋和门框之间有匾芯,刻有“慎言行”等内容。门墙上饰布瓦、滴水及筒瓦起正脊,为硬山式。迎门有砖雕影壁,院落正门为砖石混作硬山式门楼,左右有砖雕花墙芯。门楼砖雕、木雕及石雕极为精细,外门以青石作到顶,自盘头向上刻有各种吉祥图案,最上刻有“忠厚家风”四字。门两盘头间有横枋,下饰有雕花门罩,门框两侧有抱鼓石。

进入大院后有亭式门楼,顶作悬山式,上施滴水、布瓦及筒瓦,有明柱。青石雕狮子柱础。再进为三明两暗过厅,有前廓和明柱,明柱下有石雕墩座,上部为木刻垂柱和大雕大花罩,及各种样式花窗。室内用木隔扇隔间,正中设木板雕刻屏风,通往后院。

在主房门的左侧设有天地神龛,为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精致美观,技艺高超,为石雕作品中的精品。

村西侧有古井二眼,传为建村时凿掘,村民称南大井,在田麻痒庄园后有井称北大井。南大井用青石甃砌,井水泉清且甘,井前有周公庙,庙后有古柏;在南街的大巷西侧有古寺院,因处古井之下,称下井寺今存遗址,现为大王庙。

村东有白衣奶奶庙,东南有土地庙。在每座庙宇前均植有古柏,共有十余株,村民对南大井旁古柏植树时间记述不清,老人回忆说小时记事时已经生长今天模样,至今依旧,为此树龄不详。

原在土地庙侧有赵家碑楼,其东北有田家碑楼。

三、村庄文化

北尚汪村虽距邢台市区较近,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仍然十分的传统,村民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恬静自然,质朴如野,随俗而安。农业种植以玉米为主,植有少量的谷子、花生、棉花等农作物。生产以机耕为主,间作除草等以人力为主。

村域保持有以冀南文化为代表村落文化,在民间文化中有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涉及到风物、地景文化、家族故事等。其中如村名的来历、麻痒的故事、下井寺的传说、和尚洞的传说、仙桃姑娘的传说等流传甚广。

一些文化在建筑中也得到充分的反映。建筑装饰以砖雕、石雕、木雕最具特色。石雕作品中以仿建筑神龛最精致,神龛为整块青石雕成,采用了圆雕、透雕、浮雕等多种雕刻艺术手法,有门有窗,有廊有柱,有顶有阶,有脊有吻,为增加神龛的神圣,在廓柱增加了两根雕龙石柱,两条龙盘绕在柱子上,龙首仰起突出,形态生动自然。砖雕作品中的建筑也是如此,有仿木作的斗拱,顶作歇山式或硬山式,装饰丰富造型庄重而美观。在其他作品中以圆润的线条,以高浮雕、浅线刻或透雕,用吉祥喜庆的内容,展示建筑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木雕作品以常见的花卉、人物、纹钸等为主。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以神话传说、民间谚语为题材,如门头上的雕有一片荷叶和一个推金山车的人物,车上还有一面旗,其表现为“和气生财”喻意;还有象征着“多子多福”“榴开百子”的石榴、葡萄、松鼠等祥瑞图案,给民居建筑增添地域文化特色。

在村子里民居建筑上随时可以读到很多传统的词句,如:“忠厚家风”“诗书报国”“慎言行”及“积珠玉不如积德,友富贵不如友仁”“积善余庆万象沾雨露,益寿延年五云沐天恩”等等内容,也充分显示了建筑主人的传统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

现藏于邯郸学院太行山文书研究中心有《邢台县北尚汪村级档案》,内容有晚清时期的天地社账本(宣统三年)一册三卷,4050年代的地亩账三册,10561978年的集体化时代账册42本,19611977年集体化时代单据156本,19471953年涉及行政法令、通知、办法、章则等成卷档案29卷,村干部笔记10余册,历史照片11张,及干部档案及散装材料300余卷。这些档案材料内容丰富,类别齐全,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情况,是研究乡村历史与发展的珍贵资料。

四、信仰文化

在北尚汪村保存有许多庙宇,如村西的周公庙、村中的大王庙、村东的白衣奶奶庙、村东南口的土地庙等等;更多的是在每家每户供奉祭祀的土地神。

在村子的东南向入口,有保存完好的土地庙,庙建于三叉口上,庙前有石桥,旁植柏树,每到社日这里香火缭绕非常热闹。

祭祀土地是村子的传统,有天地社组织。据北尚汪村保存的天地社账本记载,有关于年节庆典的方式、制度、程序等记载。这些记载反映了村里的传统礼俗文化及信仰。村子南街的中央有大王庙,每到四月初四日,村里、村外及周边的男女老少在此举行大王庙会,庙会一般自初三起庙,到初五散会,虽会期较短,但聚会者可达二、三千人之多。

五、村落家族

田氏家族在北尚汪村为大族,明代永乐间移民顺德府,据家谱记载,始祖田清在此置产立户,现已传至29代,有排序字辈。

清代末年,田氏家族一支田永全,本是一个落举秀才,后来弃学从商,创业初期开设香油坊,成为一个走街串巷的卖油郎,因此起家,后来做起了“洋油”生意,买卖也就越干越大,当时村东有600多亩良田,基本上全为田家所有。在顺德府城(邢台)北大街开设商号及外地开设商号,有布庄、药房、油坊等字号。

民国初期,田永全衣锦还乡回到了北尚汪村,在这里置地建设了这座大宅院。庄园建成后,田永全两个儿子田得同、田得景分居在西门和东门。田家后人在解放前还居住在尚汪村,土改时,田家院落及家产分给了农户,田永全一家也去了外地。

北尚汪张家亦为村中大族,明代时家族中曾考取秀才功名,现村中有张家巷,巷两侧的民居均为张氏居住,传为村中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抗日战争初期,张氏家族一支张廷润(1909-?),字泽民,19337月考取黄埔军校第十期,进校后编为入伍生团。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继上海“一·二八”事变之后,妄图进一步侵占华北,以武力相威胁,向我国提出对华北统治权的要求。由此引起北京学生掀起了“一二·九”学生爱国反日运动,全国学生纷纷响应。本期学生也与南京学生联合会投入宣传抗日运动,拥护“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19371月张廷润毕业后成为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1946年与第四野战军决战四平。后随国民党迁称台湾。

赵家有赵玉堂,民国初曾任邢台商务会会长,曾在天津开设商号,经营京广杂货。1920年前后留学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任天津法学院院长,1937年天津沦陷后,迁居西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邢台县民俗文化看崔路!
武安市万谷城村砖雕艺术
快乐老家行十二
北京近郊绝佳旅游处:爨底下村
北池稷王庙美丽传说留下的难解之谜,有待人们探究
探访山西古村镇(83):辛村——古太原县第一村,今人呼为柳家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