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男人的感悟:决定男人命运的,不是风水,而是女人

李慎与母亲韦贵妃

李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个儿子,李慎的母亲是韦贵妃。

据《唐太宗文皇帝故贵妃纪国太妃之铭》记载:韦妃,名韦珪,字泽(597—665年),京兆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人。于武德年间(618-626)“俄以良家人选”秦王府;唐太宗“贞观元年四月一日,册拜贵妃。”而根据她大女婿阿史那忠墓志的记载,韦贵妃第一任丈夫是隋代大将军、户部尚书李子雄的儿子李珉。隋大业九年(613),李子雄随杨玄感起兵谋反,兵败后,李子雄父子均被杀,李氏家族及韦氏“籍没其家”。

在李世民夺取皇位前,武德七年(624),韦贵妃生了一个女儿,当时韦贵妃27岁,李世民25岁,两年之后李世民即皇帝位,于贞观元年四月一日册拜贵妃。第二年韦贵妃生下李世民的第十个儿子李慎。

李慎其人

李慎,擅长文史和观察星象,在皇族中与越王李贞齐名,并称为“纪越”。在《旧唐书》列传·卷二十六有传记。《旧唐书》作者刘昫说:李慎少好学,长于文史,皇族中与越王贞齐名,时人号为纪、越。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的欧阳修评说李慎少好学,善星步,与越王齐名,当世号“纪越”。

据记载:李慎从小就十分聪明,好学且为人老实,深受李世民的喜爱,贞观五年就封为申王,贞观七年又授予秦州都督,贞观十年(636)又改封为纪王,并赐实封八百户。贞观十七年(643),李慎升职,出任襄州刺史。

刺史,本来是个监察之职,最初称监御史。这个官职初设于秦代,当时每郡设一名,职为监察之责。汉武帝时期,于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刺”就是检核问事的意思。这个 制度对于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到了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将刺史改称州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到隋代时撤郡设刺史,后又复置郡改刺史为太守,掌巡察,任巡察各地之职,与汉武帝时的部刺史相同。

唐代建立以后,刺史的地位十分尊崇,权力也很颇重,在地方统治体系中居有主导地位,这也是唐代出现贞观盛世重要原因之一。当时的刺史的任职多为三年,即“三年考绩,著在格言”“今之在任,四考即迁”的说法。

唐代的襄州,治今襄樊市,地域包括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宜城、乐乡等七县。这里是一个文化之乡,有许多名士生长活动在这里,如杜审言(杜甫的祖父)、孟浩然等。李慎在襄州时,在地方以善于政事而闻名,故有“以善政闻,玺书劳勉,百姓为之立碑”的记载。

李慎来到邢州

贞观二十三年(649)“加实封满千户。”唐高宗永徽元年(650)李慎“拜左卫大将军。”第二年徙任授荆州都督(治所在今湖北荆州)。不久就“累除邢州刺史。”

“累除:就是多次被任命的意思。如果按《旧唐书》李慎传所记,李慎在邢州的任职自永徽年至唐睿宗文明元年(684),竟然长达30年。

唐总章二年(669),高宗为了安抚李慎,发布了《册纪王慎邢州刺史文》诏令,让李慎“惟尔使持节泽州诸军事泽州刺史”,并说:“夷仪胜壤,地乃邢迁,跨全赵之郊畿,总常山之襟要。”意思就是说邢州这个地方十分重要,不仅是古赵国的“郊畿”,还是“总常山之襟要”,战略地位非常险要,让李慎继续承担守护责任,“是用命尔为使持节邢州诸军事邢州刺史,上柱国王如故。”

为什么让李慎长期留守邢州一带,从史料记载看,李慎外放任职,他的母亲韦贵妃“册拜纪国太妃”,并随儿子李慎迁居藩地。

后来,唐高宗李治诏令泰山封禅,请韦贵妃和燕太妃陪同前往,不幸从邢州回长安的路上,于麟德二年(665)九月二十八日病逝于洛阳。是因韦贵妃长期随李慎在邢州生活,所以在册文中有“仁孝为立身之本”之句。

李慎在邢州都做那些事?

李慎在邢州都做那些事?

从明清两代的《顺德府志》没有找到与李慎相关的记载。而从正史中的记载中,李慎长时间出守邢州是一个历史事实,那么在这么长时间中,唐代的邢州都发生了那些事?

《旧唐书》地理志说:

邢州上,隋襄国郡。武德元年,改为邢州总管府,管邢、温、和、封、蓬、东龙六州。邢州领龙冈、尧山、内丘三县。四年,平窦建德,罢总管府。割内丘属赵州,仍省和、温、封三州,以其所领南和、沙河、平乡三县属。又立任县。五年,割赵州之内丘、柏仁来属。天宝无年,改为钜鹿郡。乾元元年,复为邢州。旧领县九,户二万一千九百八十五,口九万九百六十。天宝,户七万一百八十九,口三十八万二千七百九十八。在京师东北一千六百五十五里,至东都八百五十七里。

地理志中的邢即邢台,治在龙冈,为州治之所。温即沙河,为隋代分龙冈县而置县,武德元年置温州,此沙河县始置之年。和即南和,后周时间置南和郡,隋代废郡为县,武德元年,置南和为和州,四年废州置县,属邢州。钜鹿,隋代时于汉南䜌故城置钜鹿县,治所在今巨鹿县城北。武德元年,置起州并白起县。四年又废起州,钜鹿属赵州。仍省白起并入钜鹿。贞观元年,属邢州。旧治在东府亭城。平乡,汉时钜鹿郡,故郡城在唐代平乡县北十一里。古钜鹿城即唐县治,隋代改为平乡县。任,汉代的南䜌地,晋置任县,后废。唐武德四年复置。旧治在苑乡城。尧山,汉代柏仁县,至隋不改。武德元年,置东龙州,领柏仁县。四年,平窦建德,县属赵州。贞观初年属邢州。天宝元年,改为尧山县。内丘县,汉代中丘县,隋代改为内丘县,属赵州。贞观初年还属邢州。

唐代时,邢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当发达,为了加强邢州的管理,在邢州设昭义军节度使,治潞州,领潞、泽、邢、洺、磁五州。

唐祖陵是唐高祖李渊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二陵共茔,合称“唐祖陵”。唐祖陵于1982年代公布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唐祖陵为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唐代建立之后,唐高祖李渊追封四世先祖为皇帝。建立唐王朝定都长安,李渊即为唐高祖。他建立唐朝后,举行了隆重的追封祖先仪式,共追封了四世祖先,即:四代祖李熙为宣皇帝,三代祖李天赐为光皇帝,二代祖李虎为景皇帝,一代祖李昞为元皇帝,并确立李熙和李天赐为始祖。

据幸存下来的《光业寺碑》记载,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派遣使臣左骁卫府长史长孙无忌与邢州刺史李宽、赵州刺史杜敖等“检谒茔域,画图进上”,着手规划修建祖陵。唐祖陵的修建时间长达十八年,到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完工。完工的这一年,李治下诏特敕二祖陵墓“各宜配守卫户三十人”,并诏令州县官员代表皇帝每年巡祭祖陵。修建唐祖陵期间,除贞观二十年(646年)时任邢州刺史李宽参与初期建设规划至永徽二年(651)很短的几年外,其余都是李慎任邢州刺史的时间。

李慎参与唐祖陵建设的另一个证据,就是“上元元年七月十五日奉教建”柏仁县安乐寺《邢州刺史紀王慎造佛说观天无量寿经碑》,

北楼乡景福村北有“安乐寺”遗址。1960年代前安乐寺遗址还保存着碑刻和经幢、石塔等唐代精美石刻文物。最为壮观的就是唐碑,根据隆尧县地方专家张稼农的回忆:

唐碑,碑高一丈零五寸,宽约四尺,厚约-尺。碑额刻六龙,互相盘绕为半浑圆形。这六龙的雕刻艺术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精美的。虽然是青色石灰岩雕成,但犬齿伸于唇外,因而唇向外翻,明显地分出唇外皮肤和唇内粘膜。犬齿的尖锐,其它各齿的整齐排列,腿部皮包骨头,爪甲尖锐,甲肉分明,酷似禽腿。龙身细瘦、鳞甲逼真,使人不认为它是石龙,似乎是六条活龙在那里蠕蠕而动。碑额中间两面均刻佛龛,龛内各刻一佛二弟子(阿难、迦叶)二菩萨。佛的慈祥端庄,阿难的聪明姣丽,迦叶的老诚稳重,菩萨的娇娜妩媚,在高不盈尺的雕刻中一一表现出来。各像衣纹皱褶如衣服紧贴肉上,从衣外能看到肉体上的结构,好象衣服是用最薄最软的衣料做成。

碑文有“碑主邢州刺史上国柱纪王慎敬造石经一部”,刻“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上元元年七月十五日奉教建”。由此可知,此碑为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李慎所立,时间为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

此碑见于丁绍基《求是斋碑跋》著录中。2019年北京伦拍卖行曾拍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碑》拓本,以碑阳、碑左侧、碑阴三纸为完整一套。经文拓片碑阳128.01*235.03厘米;碑阴127.62*234.95厘米;侧39.46*229.07厘米。经文四面环刻:碑阳起首、继而碑左侧、碑阴,碑右侧结尾。这个碑拓十分少见,也是近年来拍场仅见,为清晚期朱砂精打,艳而不俗,历百余年而未返铅,知所用朱砂之精纯。殊可宝贵。

李慎在邢州期间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继续开凿宣务山石窟。

宣务山石窟隆尧县城西北宣务山之巅,上面曾有千佛殿、卧佛殿、无梁殿等古建筑。据《十三州志》云:“上有尧祠,俗称宣务山,谓舜昔宣务焉。”在其山壁上雕刻有隋至唐宋、元明清等石刻造像上万龛,仅在千佛殿石室内外壁上就刻有739龛,大部是一佛二菩萨,最大龛高0.8米,宽0.97米,并有刻经三处。

1957年,《文物参考资料》刊登宣务山石窟的调查报告,认为隆尧宣雾山隆胜寺一处规模颇大的崖龛群。虽然多是一些小型摩崖龛,有类似河南安阳灵泉寺的万佛沟,但实地调查,现存龛数约在两千以上,大小造像约近一万躯。这样规模的龛像石雕群,在全国还是不多见的。而且根据铭刻题记,多半为初唐作品。特别指出:隆尧宣雾山的隆胜寺,在初唐时代是一处规模很大的佛教道场,其盛况一直延续到北宋。就唐碑说,现还有初唐武德六年(623)和贞观七年(633)开凿石室雕刻“贤劫千佛法华经”文的碑石和贞观九年(635)以及开元二十五年(737)的“多心经”石室刻出的造像题记,至于龛像旁的造像题铭则上自永隆、垂拱,下至开元,贞元,几乎都有每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除此还有与李慎相关的造像石刻。

在千佛堂石室外壁和石窟内部,共雕出像龛约一千三百余,其中最大的一个高1.3、宽1.6米。龛中雕二佛并坐、龛外题铭为“大像主纪王供养”,根据考证“大像主纪王供养:即是唐太宗第十子纪王李慎的造像题铭。

李慎的归宿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驾崩,武后临朝称制。为了安抚李氏皇子的不满情绪,于文明元年(684年),加授李慎为太子太师,同时改任贝州刺史(治所在今河北邢台清河县)。

垂拱四年(688年),越王李贞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及李元嘉子黄国公李撰、李灵夔子范阳王李蔼、 李元轨子江都王李绪以及李贞长子博州刺史琅邪王 李冲等人,秘密谋划匡复李唐的事业。

越王李贞将情况通报李慎,李慎认为时机不成熟,没有答应参与。然而在李贞失败后,李慎还是因此而被牵连下狱,处死临刑前被赦免,被武后改姓“虺”。

永昌元年(689年)七月,李慎被流放,乘坐囚车途中死于蒲州。

神龙元年(705年)二月,唐中宗李显复国号唐。为了振兴李唐皇族,追复李慎原有官爵,并诏令州县求访其葬地而祭祀,然后迁葬昭陵并以礼改葬;同时又封李慎的幼子李诚为嗣纪王,承袭李慎的爵位。

点个在看,传递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营州刺史贞侯高庆碑》
隆尧唐祖陵
武皇纪下
911年
资治通鉴音注卷第二百五十九
资治通鉴考异卷第二十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