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四亿人的口腹之欲是如何被满足的?》中的几处误解

最近一篇网文《十四亿人的口腹之欲是如何被满足的?》流传广泛,很多人看后都为中国农业竖大拇指。

作者是剑桥大学博士Janus Dongye。我不知道作者是学什么专业的,他的数据和信息的搜索能力很强,但对农业来说,仅凭网络搜索到的内容进行分析往往还不能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如果对农业没有长期了解关注,缺乏一个农业甚至“三农”的“座标系”,就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所以,作者写作出发点也许是好意的,可惜积累有限,有的地方似是而非或者不准确。在此指出几处。

1、海鲜≠水产品

原文:中国是最大的海鲜消费国,以650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5%。

2018年中国的水产品产量超过了6400万吨,其中半数多一点是海产品,而另一半是淡水产品、不是作者所说的“海鲜”。

由于中国的水产品进口量和出口量相差无几,消费量可以基本等同于生产量,所以说中国是最大的水产品消费国更准确一些。

同时,什么量再大也架不住平均。水产品也一样,中国目前每天人均水产品的摄入量只有30克左右,是全球人均水平的56%。从总量和人均两个角度来看,可能对中国人的水产品消费格局有更客观全面的认识。

2、蜂蜜≠油菜蜜

原文:有了油菜花,就能大规模养蜂。

油菜花作为中国最大的蜜源植物,提供了最大产量的油菜花蜜。但是常见的蜜源植物有50多种,洋槐蜜、枣花蜜、荆条蜜、椴树蜜、紫云英蜜、荔枝蜜等的产量也很大,不存在没有油菜花就不能大规模养蜂的说法。

3、连作问题

原文:大棚里种莴笋,从播种到收割需要52天,这样一年可以种七轮,效率高了七倍。

作者显然不太了解种植规律。大棚种菜也好、露天种植也罢,一般都不会连续种植一种农作物,这就是农业上讲的“连作”,也叫“连茬”“连种”,主要是考虑病虫害发生周期问题。

再考虑到即使是温室大棚,几个种植周期之间也需要有晾晒、药物熏蒸等生产间隔期,加上过冷天气蔬菜生长缓慢、过热天气也可能生长缓慢等特性,不可能像工厂化生产一样推算出均衡的生产周期。

所以,不能把一年365天除以52天一轮的种植周期得出约等于7的数据作为现实就会发生的情况。另外,即使一年可以种七轮,效率也不是高了七倍,而是六倍。

4、高产量是综合措施

原文:(印度)全国蔬果产量是1.8亿吨,中国是它的3.8倍。秘诀就是大棚种植。

中国的水果、蔬菜产量确实都是世界第一,但不能把原因归结到大棚种植这一点上。比如,中国产量最大的几种水果——苹果、柑橘,怎么可能种在大棚?

即使蔬菜,首先是播种面积比印度大,这就不仅仅是大棚菜的面积,南方许多地方复种指数高,其中很大程度上是蔬菜。

在蔬菜水果种植面积很大的同时,单产的提高也是重要因素。这是一系列技术、工程措施的结果。

5、最好的葡萄在哪儿?

原文:最好的葡萄来自新疆吐鲁番。

最好的葡萄也许不是来自吐鲁番,虽然这里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栽培葡萄的历史较长,但我个人认为,从葡萄栽培技术和管理、品种优良性状表现等方面看,江浙一带的葡萄园可能更好一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阳光玫瑰这个品种。

另外,其实中国的葡萄适生区域很少。如果从全球来看,美国加州的(鲜食)葡萄无论在品质控制还是品种培育上,都还是更胜一畴。

6、人的口粮和畜禽饲料

原文:(水稻、小麦和玉米等)是最重要的粮食,因为不只人要吃,还是猪、鸡、牛等产肉产奶的禽类畜类的饲料。

作为畜禽饲料的粮食品种只有玉米,水稻和小麦一般不作为饲料而是人们的口粮。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里讲,“口粮绝对安全”,就是指人们吃的粮食——水稻和小麦,而不是用来喂鸡喂猪、搞过腹转化再给人们吃肉蛋奶的玉米。

再补充一点:玉米是一种能量饲料,而畜禽在摄取能量的同时也需要蛋白质,其来源主要就是大豆榨油后的产物豆粕。事实上,大豆虽然在中国算粮食作物,但在全球是作为油料作物的。所以,不能把人的口粮和畜禽饲料用粮混为一谈。

7、梯田不会导致土地退化

原文:梯田太多会导致土地退化……所以发起了“退耕还林”运动。

退耕还林工程是中国政府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实施的一项生态工程,坡度高于25度的山坡上的耕地全部退出、种经济林或生态林。这主要是算了一笔低产田的种粮效益和生态效益账后的战略决策。

但是,梯田并不必然导致土地退化。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广西龙胜的龙脊梯田、湖南新化的紫鹊界梯田、福建尤溪的联合梯田等,也包括北方的宁夏彭阳、山西壶关、陕西宜君等地的旱作梯田,都是人们科学配置水土资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其中的许多梯田还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事实上,梯田是人类第一次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大规模改造利用土地的结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哈尼梯田是如何保持涵养水源、稳定灌溉和生活用水的。这是一个凝聚了上千年智慧的体现。

退出陡坡上的低产田,一个支撑背景是中国粮食连年丰收——不差这点粮食了。这是一个更大话题,在此暂且不表,下文有所涉及。

8、更重视环境

原文:如果某个地方环境太差,没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负责环境的官员是可以“弹劾”市长的。

这可能是作者不了解中国政权体系运作规律。负责环境的官员是无权“弹劾”市长的。对地方政府进行环境监督的一个创新方式是“中央环保督查”,督查结果由督查组向省级党委政府负责人反馈。至于“弹劾”,是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体系履职的。

9、耐盐碱水稻对粮食增产没啥作用

原文:国内粮食产量仍然在增长……其中一项技术是耐盐碱水稻。

耐盐碱水稻就是前一阵社会关注度很高的“海水稻”。这类水稻品种目前还是小范围试验性种植,离大规模推广还有一定时间,并没有直接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中国近年来粮食产量的增长,一是单产水平高的玉米面积增长很多,二是小麦面积保持稳定单产稳步提高。就算是在水稻生产中,提高单产和扩大面积也是同步进行的,特别是黑龙江种植水稻的面积扩大很多,而黑龙江是没有多少盐碱地的。

当然,由于中国的盐碱地面积巨大,水稻种植区域广泛,如果今后耐盐碱水稻得到大面积推广,可能会对粮食产量有积极作用。不过同时要考虑灌溉和生态用水限制,荒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种植效益问题等,个人认为耐盐碱水稻未来能有多大发展空间还是个未知数。

最后再说几句:

以上拾遗补缺的目的是为更全面地帮助朋友们认识中国农情。

我一直认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农情。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领域的许多情况和问题,可能要比其它领域都更复杂难辨。因此对看问题、写文章来说,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接近事实本身。共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18统计年报来啦!农业数据拿走不谢
2017中国粮食种植面积减少81万公顷,产量却猛增166万吨
袁隆平在迪拜沙漠测试海水稻,他为何不在中国沙漠测试呢?
连续5年超6.5亿吨,是谁给粮食产量“增了肥”?
海水稻口感不佳,为何还要大面积种植?能否成为粮食安全的未来?
袁隆平:以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