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术研究|以墨运观之,则受蒙养之任,以笔操观之,则受生活之任

摘要:中国传统山水画以山川自然为描绘对象,蕴含的山水精神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以山水画作为创作题材的原因,以自然为山水画的创作动机,根本上体现为人与自然山水景物的移情,托物言志;以游心于道为山水画的创作过程,山川景物与人的心境交融在一起,进入到一种审美移情的境界,以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关键词:中国画;山水精神;创作题材;艺术境界

一、以山水作为创作题材的原因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极大的影响着中国文化的特质。山林之精神与老庄思想息息相通,山水泉林非常符合老庄清静自然的哲学品性,“由老学、庄学所演变出来的魏晋玄学,它的真实内容与结果,乃是艺术性的生活和艺术上的成就”。①玄学使山水自然形象从神灵化、伦理化的山水过渡到了审美化的山水,对山水自然的关照促使了山水画的诞生。

乔枕石山水画作品欣赏

从人类学、宗教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根源于原始宗教,因此中国人的山水精神同样源于原始宗教。据古代文献记载,远在尧舜时期,中国就形成了有意识的山川祭拜活动。这些行为所蕴含的思想是古人认为山越高越接近天,越接近天上的神灵,从而使人们逐渐形成了对高山的崇拜、敬畏之情。中国人对水的崇拜心理同样根源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国人画山水,画的是有生机有生命意味的存在主体,画的是与天地同一的生命体验;中国人画山水是以墨画水,而在中国的五行观念中,五行中的水对应着五色中的玄色、黑色、墨色。中国人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和敬畏,一切神灵皆居于山水中,山高水远,山静水动,蕴含天体宇宙无限奥秘,人们由此而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念。

二、山水画创作的审美实观

审美中的移情作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真正将审美的移情作用理论系统化的美学家则是里普斯。而创作山水画的来源则是主观对客观自然景物的移情感受,创作山水画的过程则是对这种感受的认识的过程。关于人与自然景象之间的移情,中国古代文论家注意到它的双向性,认为物移我情和我情注物、移我就物和移物就我是同时发生的双向作用。

乔枕石山水画作品欣赏

(一)山水画的创作来源——自然

1.动情于山水

人们在自然中创作,是物移我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山川景物与他的心境交融在一起,进入到一种审美移情的境界。

从自然本性的需求来说,大自然是人们生存的真实处所,也是唯一处所。在他们的山水审美世界里,自然山水是一个逍遥隐逸的场所,置身于青山绿水、清泉白石之间,心中的忧愁烦恼,一切尘虑杂念都被暂时抛开,相对于社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纷乱变更,山水自然作为审美对象显得更具稳定性。正如郭熙所言“看山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②这是他动情于山水之中,从内心出发真实的面对自然并对其做透彻的审美观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的本性是人们创作山水画的主要动机。

从精神自由的需求来说,人被现实所烦,人的精神不会仅仅满足于这些物质名利的需求,人的精神要超越有限的现实,而回到无限的宇宙精神中去,达到精神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回归精神家园。精神怎样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的大美大乐的大自由?山水画是画家精心营造出的理想世界,山水画那一派自然天地成为人们慰藉心灵,疗养伤痛的精神家园。总之,人们创作山水画的动机就是对大自然的向往回归,使精神逃离烦嚣的世俗生活,获得精神的自由愉悦。

乔枕石山水画作品欣赏

2.忘情于山水

如宗炳“好山水,爱远游,每游山水,往辙忘归”,③这就是说游历、观察山水自然,身即山水,画家往往游心创作,忘身于山水,山水饱游是山水画家创作的基础。画家对山水自然进行观察摹写是创作的第一步。“畅神”、“体道”是山水画创作的最终意图,是山水画存在的核心精神,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开篇所言:“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养园素,所常处也,泉石潇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的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廷,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斯岂不快意,实获我心哉。此画之本意也”。④所以,从山水画家的社会身份和创作意图目的可知,山水画创作就是为了满足人们逃离世俗烦嚣,向往山水自然,求得精神愉悦自由的需求,从而恢复生命的本身存在,画家精神境界的高低直接影响山水画的意气品格,这就对山水画家的精神境界和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水画家必须有老庄的道家精神及宇宙之精神,这样才能把握宇宙自然之性,才能有所感触进而进行创作。

乔枕石山水画作品欣赏

(二)山水画的创作过程——游心于道(悟道于山水)

山水画的创作过程是画家悟道于山水的过程,是游心于道而达到物我两忘的过程。“心”是指艺术主体的心理情感活动,“游心”在审美活动中是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对“道”的自由的感悟。

乔枕石山水画作品欣赏

唐代张璪用毕生创作经历总结出山水画创造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确立了审美主体的独立性,也是山水画创作的原则。自然造化是山水画描绘的对象,山水画家在创作之前必须师法造化,山水于胸,才能进行创作。画家在林泉之中,体山水之性,得万物之理,从而心中有丘壑,“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郭熙《林泉高致》)。⑤在画家情思的作用下,客观外在山水就变成了画家的心中山水,然后,心中山水化为笔墨为之的画中山水,这便是“中得心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就是把客观山水化为心中山水,把客观的自然变为内化的审美自然、诗意自然、意化自然、理想自然的创作过程,最终结果就是把客观物象的“象”与主观情思的“意”相结合而形成山水画的画境。变画境为道境,是画家的创作高峰体验,也是画家的心、手、意与笔下运作的物象化为一体。石涛曰:“达则变,明则化。受事则无形,治形则无迹。运墨如己成,操笔如无为。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⑥,在创作中达到无为、自然、自由的状态是创作的最高境界。

乔枕石山水画作品欣赏

总之,画家整个的创作过程就是对道不断接近、不断通达的过程,也可以说山水画创作的过程就是山水画家悟“道”的过程。

创作一幅作品有其创作动机和创作过程,以自然山水景观作为创作山水画的审美形态,充分体现了山水画的山水精神。山水画创作中主体对客体的移情,将自我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往还的情感交流概括得很准确,伴随着文人心灵的激荡和生命的反思,聚积着画家对社会、人生、宇宙太多的思考,给予了对生命的张扬、对宇宙的探究和对现实的批判。在新时代中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作品的创作方法,要以全新的时代精神或文化精神来认识客观自然,通过新的思维创造客观世界,构建符合时代精神的审美的心灵世界。#文化#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王振复.中国美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傅云龙注.老子庄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吴非文.中国山水画通鉴[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水画:以意造境
画家姜玉春:​色墨交融 • 雄浑朴茂
刘宗汉的山水画:生动的山水之美
画坛翘楚 张雄鹰
著名山水画家李建军
浅析北宋理学思想对山水画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