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赠予者的道德
摘要: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尼采曾单独用一章“同情者”来阐述他对于“同情”的看法,不难看出,尼采基本上对于同情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他是真的将同情看的一无是处吗?不是的,尼采提出了“赠与者的道德”,号召人们要成为超人那样的赠与者,去追求超越于同情的大爱。他的思想在现在看来仍是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但同时,他的同情却是一种“圣人的道德”,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我们应从两方面入手,对他的思想进行扬弃,使之适合于现代化生活的发展。
关键词:超人哲学 永恒意志 同情 赠与者的道德

一.传统的同情观
在尼采超人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他对“同情”这一被大多数人视为人之常情的基本人性提出了强烈的批判。这种观点在以儒家传统为核心思想的中国看来是十分不可思议的。早在先秦时期,孟子便已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而“仁”又是人性的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源头。他在《》中谈到,见到孩童落水的人,一定会下意识地去施救,而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而《论语》里所说的“仁者,爱人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同情这一概念,但无疑也是以同情作为爱人之基础的。在西方,也不乏将“同情”作为人性之基本的说法,如休谟曾提出我们的道德判断正是从一种他称之为同情的心理能力中生发的。虽然他的同情与现在的同情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但大致上指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与他人的感受与产生共鸣的倾向——因别人的悲伤而痛苦,因别人的喜悦而高兴。” 这与孟子的恻隐之心是有着相似性的。同样,在启蒙运动时期,卢梭也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提到过早在人类诞生之初,人便具有两种本能,一种是自我保存,另一种便是“怜悯心”,正是这种怜悯心让我们在看到同伴受伤时会感到天然的愤怒。而从进化论的观点上来看,同情他人的能力对于人类种族的延续与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可以让部落里的人们团结起来,抵御外在的攻击与入侵。
可是,尼采却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同情”的不屑,甚至还大声宣布“上帝死掉了;上帝死于他对世人的同情。” 在尼采的眼中,“同情”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尼采的“同情观”对于以儒家的“仁”为精神文化传统的中国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要了解这些,就不得不先从尼采的超人哲学开始谈起。

二.尼采的超人哲学
尼采以先破后立的方式提出了自己以权力意志为核心的超人哲学理论,作为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先行者,他要鞭挞的是构成现代性核心的“现代灵魂”,即一种虚无主义的、“颓废”的精神,他把这归结为基督教上帝所代表的“最高价值”的瓦解,以及柏拉图式的虚构的超感性世界——理念世界的崩溃的双重结果。 因为在这样的体系的统治下,人们盲目屈服于基督教神学的权威,以外在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基督教道德体系将所有人的道德压迫成了奴隶的道德,以虚无缥缈的形而上的世界——天堂,作为幌子,使人们在乌托邦的美梦中逃避现实,拒绝去承担自己应付的责任,并且变得逆来顺受,唯教父、教皇、《圣经》之言是从,人人的道德标准都被同化,每个人都丧失了自己的独特性,成为了基督教的傀儡。可是,在基督教掌控了政治权利以后,它就已经开始腐朽。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基督教打着道德的旗号去做出了许多不道德的事,中世纪铲除异端分子的黑暗史便是其最好的证明,也难怪尼采会在《权力意志》中愤愤地说道:“道德很‘不道德’。”了。 于是,在打破了原有的道德体系之后,为了避免陷入虚无主义,他又试图去建立一个新的道德价值体系,不同于基督教的道德体系,尼采的道德体系是以个人作为出发点的,他强调的是个人权力意志的至高无上,他呼吁人人都去成为超人,成为自己价值的重估者,超人不再是外在的价值体系的奴隶,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超人是权力意志的化身,代表着个人的自由、解放与激情。人是一个桥梁而不是目的。 人人都有通向超人的可能性,但要注意的是,超人不是实体,而是一个目标,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因为“人是应该被超越的某种东西”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他以极大的篇幅表明自己对超人精神的崇尚和对末人(与超人相反的人)的不屑,超人精神闪电,他用他的疯狂划破腐朽的天空。
从上可知,尼采对于基督教的传统道德是极力反对的,他强调的是个人的意志,个人为自己立法。因此,他的同情观的提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因为尼采对于“同情”的反对正像是他对于基督教平等对待世人的教义的最大挑战。

三.赠与——超人的“同情”
但是,尼采对于同情的反对,难道就真正意味着他是一个一切以自己作为出发点,只追求个人的超越而不在乎他人死活的利己主义者?很明显,不是的,查拉图斯特拉不被世人所理解的痛苦,正表明了尼采对于世人的深沉的爱。
尼采认为,道德是对平庸性的保护,在强力意志的支配下,生命应该是充满了激情、生动与欢愉的,正像是酒神俄狄浦斯的狂欢,疯狂、超越,打破一切的规则与教义,仅为自己和生命而舞动。但一切的超越无疑都是痛苦的,因为打破一切也就意味着对自己自身的否定,就像是为了迎接“伟大的正午”,人们不得不经历充满了痛苦的黑夜,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被激情给撕得粉碎。于是,有些人退缩了,他们以道德为借口来逃避激情的痛苦。并在自己的哀叹中也对他人的“痛苦”报以“怜惜”和“同情”,而与此同时也“换回”他人对自己痛苦的“怜惜”和“同情”,并由此消解或减轻各自承担的痛苦。 换言之,在尼采看来同情只是胆小鬼们躲在角落里相互舔伤,自怨自艾,逃避现实的做法,但却没有办法对现状进行实质性的改变。
同时,对他人的同情其实也就是对自己的同情,因为人们只是将自己的软弱投射到他人的身上,每个人的痛苦只有自己能够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普世的痛苦的标准。也许你认为痛苦的不可忍受的事情,在他人看来却是小小的幸福,就像是看到乞丐在路边捡食,也许你会认为他很可怜,这样的生活根本无法忍受,可乞丐却在内心欢喜今天的晚餐又有了着落。所以,同情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行为,在自己拯救自己之前,任何对他人的所谓的“救赎”都只是一种逃避。正如尼采所说:“因为舍此——倘若他逃避自己,憎恨自己,伤害自己——他就绝不是善人。……然而,正是逃避和憎恨自我,在他人中并且为他人生活,这一点至今被人们不假思索又振振有词地称作‘无私’,从而有称作‘善’!” 而且,同情他人,往往也意味着将他人当成弱者,因为同情是在认为对方不如自己,并且将自己带入对方的处境,与对方产生共情时发生的。所以“当我帮助他时,我就残忍地伤害了他的高傲。” 这样,出于自以为好的出发点的同情,反而有可能会让对方认为自己受到了轻视,引起对方的仇恨与报复。
可是 ,尼采也并不支持人们仅仅是独善其身,而是呼吁每一个人都应该去成为“赠与者”而不是“同情者”。两者的差别在于,赠与者首先要是“劫夺者”,他要贪恋地掠取一切的价值,因为赠与的前提一定得是有可赠与之物,赠与者贪婪地吸收着万物,将世界抹上自己的色彩,赋予万物价值。这是一种健全的、神圣的利己主义,与病态的、贫乏的利己主义相对,因为后者仅仅是觊觎于他者餐桌上的美食,而不懂得自己去创造价值。赠与者是在充盈了自己的本性,拥有了一切的价值之后,才懂得不受任何限制,完全地、自动地给予的。它不同于基督教“爱邻人”的教义里的“爱”,这样的爱是被外物所规定的,而不是自发的。赠与的行为中表现了那种绝对的自我拥有,它指向了一种掌握自己的自由。 查拉图斯特拉就是这样的赠与者,他感到了自己内在的充盈,渴望与世人分享他智慧的果实,于是,他下了山,来到了世人之间。
“一切伟大的爱超过同情:因为伟大的爱还要创造它所爱的对象!”这句话可谓正好表达了赠与与同情的区别。伟大的爱便是赠与之爱,它不是自怨自艾也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将价值与他人分享,与他人一起迈向超人之路。
思考尼采的“同情观”对于反思现代社会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他的“同情观”警告我们,同情他人并不代表将他人纳入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之中,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同时,超人也不单单只是一个人的事情,人人都有成为超人的可能性,伟大之人应该向群众们“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鼓励人们的自主自立,自己去寻求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仅仅是依赖他人,成为社会、政府的寄生虫。
但是,尼采的思想也有过于偏激之处,尼采以超人作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圣人的道德准则”,但这样超越性的准则是很难普遍推广的,尼采说自己是超越了时代的哲学家,可是他的哲学——哪怕是在遥远的未来——真正有实现的可能性吗?因为毕竟再怎么时过境迁,位于社会上大多数的人都始终只是平凡的人,大概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尼采所说的超越——就连尼采自己也不能。尼采的一生,就是他哲学中矛盾思想的最好体现。他一方面宣扬着超人的意志,拒绝他人的帮助,把他人的友好和帮助当作他人对自己权利的掠夺和占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又渴望着人间的温暖。他想去信任他人,却又害怕别人对自己的伤害。病例记载:这个病人喜欢拥抱和亲吻街上的任何一个行人,孤独使他疯狂,他终于在疯狂中摆脱了孤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悲剧的真相-尼采入门文章选
尼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讲的什么
尼采语录
大师之路【尼采-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与基督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