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庆江北茶园有个挑担担的王瘪嘴,一碗凉面卖了34年

王守兵开始卖凉面等小吃

江北区茶园菜市场门口一烟酒行的何大姐,在摆龙门阵时说了句话:“昨天和家人朋友聊天,有人问我,如果马上要死了,还有什么心愿?我就说,如果能再吃一碗王瘪嘴的凉面,就死而无憾了!”

王瘪嘴,叫王守兵,用一根已经摩得光亮的竹扁担挑着两个竹箩筐,在江北茶园、雨花村、景苑一带,卖了30多年的凉面。经过30多年的“味道培养”,王瘪嘴的凉面,已经成为了周边居民的小吃标杆和难忘的舌尖记忆。

食客回忆

一碗凉面吃了34年

王守兵拌凉面

重庆人都是好吃狗,连王守兵也说,到现在他还爱吃自己做的凉面。

“王瘪嘴,来碗凉面,在这里吃,再打包两个,给屋头的女儿带起。”

“好,我先给你拌,再给你弄打包,晓得你家茜茜不要白糖,海椒(辣椒)要多点。”老顾客光顾,王守兵开始忙起来:黄瓜丝打底,筷子夹着淡黄色碱水面将碗基本铺满,转到调料箩筐上依次浇上蒜水、酱油、醋、味精、白糖,再点上一撮花椒粉、葱花、咸菜,然后

是一勺炸黄豆,最后把海椒(辣椒)红油淋上,拌匀,交给食客。

10多种佐料看得人直流口水

一碗凉面,每根面条都裹着红油,拥有特殊的海椒香,但又不辣口,因为放了白糖,还有些回甜……碱水面的特殊口感,加上王守兵对11味调料拿捏恰到好处,一碗重庆凉面的味道体现得淋漓尽致。

10日下午,在越南工作的80后邱登国才回重庆,就带着5岁的儿子一起找到王守兵,给自己要了一碗凉面,给儿子点了一碗凉粉,填满了自己“思乡”的胃。

同时围在王守兵两个箩筐前的,还有90后田国宋和00后张津。那天下午,年龄最大的一位食客是50后,已经60多岁了。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跟访了两天,由于摆摊的路边没有地方停车,不少车主只能踩一脚刹车,喊着要凉面打包,两分钟后转回来再取。

“我们小时候都跟着他担子后面走,缠着他,希望他给我来份凉面、凉粉。说他是看着我们长大的,我们吃他的凉面长大的,一点也不夸张。”食客田国宋回忆。

附近的食客都是熟人,王守兵都认识,但从来没问过名字,很多连姓什么都不知道。而王瘪嘴的外号,就是70、80、90后跟在他屁股后面喊出来的。居民们都知道他的外号,但不知全名,觉得王守兵好像生来就在这个地方:以前茶园菜市场周边有个堰塘,里面种了藕,一到夏天有荷叶莲花,城市建设再加上人员更替,如今很多周边80后都不知道有个堰塘存在过,但王守兵知道。

王守兵并不是一开始就在茶园附近。一位被王守兵称为“陈疯子”的老食客向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介绍,他以前在寸滩一个化工机械厂工作,1983年在寸滩茅溪附近,他就认识了这个挑担子的“小崽儿”,那时王守兵才15岁。

7分到6元

王守兵见证重庆凉面的历史

王守兵和妻子刘永梅为食客准备凉面凉粉

老食客“陈疯子”还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是物资紧缺的时代,那时一碗二两重庆小面、凉面都是7分钱,到八十年代初期才开始出现凉粉、酸辣粉。

1983年到1986年,王守兵在寸滩茅溪周边挑担子卖豆花,一份是1角3分钱。“那时一个高级工人一个月几十块钱工资,我一天卖得多可以卖九块钱甚至超过十块,去掉六七斤豆子和调料的成本,还有五六块钱,已经算高收入了。”王守兵回忆,那时一斤豆子才4角钱,豆子也不好买,需要从寸滩坐渡船去朝天门,再到储奇门的一家粮店买黄豆。

1986年,随着物资供应日益丰富,单做豆花已经满足不了王守兵,他将挑担子的地点换成长安机器制造厂周边,大厂周边工人多、消费能力强。同时开始做凉面、凉粉、酸辣粉和豆腐脑。

左右两个箩筐,有八九十斤重。

“那时做凉粉的豌豆粉不好找,我到处打听,江北这边买不到,沙坪坝那边才有。为了做一碗凉粉,买一次豌豆粉往返要半天。”王守兵介绍,1986年时一碗凉面凉粉是1角3分,到1987年涨到了2角钱。

“那时候卖凉面凉粉要不停地吆喝,走街串巷,吆喝声回荡在老巷子里。谁想买就喊一句,担子就停住了,回去找那张好吃嘴。”王守兵笑着说,那个年代小吃不丰富,小娃儿吃一碗凉面凉粉,是很洋气的。有些孩子为了过嘴瘾,从家里偷偷摸零钱出来,很洋气地点一份小吃,吃完再把嘴角的红油抹干净,再回去。要是回去被发现,屁股就惨了。

刚从国外回来的邱登国带儿子吃小吃

改革开放后,经济突飞猛进。但不论经济如何发展,街头巷尾的小吃总有一席之地,王守兵和他的那碗重庆凉面也跟着大时代的脚步继续前进——

1989年,挑担子走街串巷的王守兵的凉面卖到了3角钱。1990年已经卖到5角,1992年王守兵花了600多元学习厨艺,拿到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厨师证。到1995年,一碗凉面已经卖到一块钱了;2000年跨入新世纪,重庆凉面价格也进入“2时代”,达到2元左右;2006年2.5元,2008年3元,2017年6元。

纯手工调料

每天最高能卖千元

不少附近的居民喜欢一起“摆龙门阵”

王守兵老家在渝北区兴隆镇,家里四兄妹,王守兵排行老大,那时家里有5亩地,两亩水田,一大家子过得艰苦。1983年,王守兵率先出来卖豆花,一是可以补贴家用,二是可以供弟妹们上学。

而天道酬勤也是对他最大的肯定。1989年,王守兵家中排行老三的弟弟王守富,也加入了挑担子卖凉面小吃的行列,弟弟的手艺也是从哥哥那里学的。到现在,兄弟二人也没丢掉本行,弟弟王守富还在长安丽都小区摆一个凉面小吃摊。兄弟二人只有小学文化,几十年挑担子走街串巷,如今都已变成城市户口,哥哥王守兵房子买在渝北回兴,弟弟王守富房子买在江北。

海椒要一边浇油一边搅拌

王守兵上午在茶园菜市场门口卖豆花,下午去雨花园小区路边卖凉面等小吃,这样的节奏十几年未曾变化。现在每天上午王守兵要做一桶豆花,约30份,可以卖180元钱;每天下午要卖掉七八斤面条和四五斤红薯粉丝,四种小吃大概是一百多碗,收入有八九百元。上午加下午的收入约一千元,去掉面条、黄豆、菜籽油(每天7升左右)、豌豆粉以及各类调料成本,纯收入也有大几百当前是淡季,旺季收入还要多一些。夫妻二人觉得有些辛苦,已经减了“产量”,以前豆花都是做两桶,卖的凉面也更多。

计划经济时代,凉面用的碱水面是从粮店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王守兵的原料面只换了一次。为了让凉粉有自然的色泽,豌豆粉要精粉和粗粉两种调和使用,辣椒自己手工舂、凉粉豆花和豆腐脑都是自己熬煮。食材靠谱,调料坚持手工制作就是王守兵的招牌。

每天下午两点半,王守兵准时挑着爱人刘永梅已经准备好的两个箩筐出门。穿过几栋六七十年代的筒子楼和传出“碰、杠、胡”的麻将馆,王守兵肩上的扁担被压得吱吱作响,步履稳而快。将担子放在雨花园小区的路边,摆好一张长条凳给顾客,再摆一张方凳是临时操作台,把凉粉片成片,切丝、装碗。11味调料一一加满,王守兵准备好了,等待食客到来。

重庆晚报慢新闻APP,全心关注重庆,深度解读重庆,名家名记名专栏齐聚,做最有重庆特色的小、精、深原创客户端。并且还能加入重庆晚报抗癌爱心互助会,为家人健康做一个保障哦!苹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载。

——END——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江飞波 文/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庆黄凉粉,凉面,冰团凉粉制作教程
四川凉粉凉面配方2
第1集:秘制凉面汁 咸鲜微辣(适合拌凉面凉粉及一些开胃凉菜)
“面香不怕巷子深”一碗凉面撑起一个店
夏天凉粉、凉皮、凉面好吃,刮凉粉更好
5大味型凉菜汁及8款菜品应用~落地实用简单/投入少利润高~推车/摊铺/菜市适用广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