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振营丨深邃古意山头赵

山头赵村位于郏县茨芭镇北部,四周群山环抱如城廓。山势蔚然灵秀,村北和村东山前有鲁医河,河水潺潺,景色如画。

村子起源于娄敬

在山头赵村东北万仞绝壁之上,苍松翠柏掩映之中,有一洞穴,幽绝深邃,神奇奥秘,人称娄敬洞。

娄敬洞位于中顶山莲花山西麓堂凹岭一处山崖上。洞高1.8米,深2.38米,宽2.5米。据明代正德《汝州志》、清同治《郏县志》载:此洞因西汉著名谋臣、关内侯刘敬在此隐居,故称娄敬洞。

娄敬就是刘敬,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重要谋士。刘敬原名娄敬,刘邦赐其刘姓。西汉初齐国人,经同乡虞将军引荐他见刘邦,力陈都城不宜建洛阳而应建在关中。刘邦疑而未决时,张良明言以建都关中为便,遂定都长安。赐姓刘,拜为郎中,号奉春君。汉高祖七年,出使匈奴,认为暂不可击匈奴,刘邦非但不听,反将他押在广武。刘邦先到平城,主力未至,冒顿单于倾全国4万之兵,趁刘邦巡视白登之机,将刘邦团团围住。陈平解白登之围后,高祖复归至广武,特赦刘敬,当面认错。娄敬建议与匈奴和亲,并徙六国后裔和强宗豪族十余万人至关中。刘敬后被封为关内侯,封二千户,号为建信侯。在没有跟随刘邦之前,娄敬曾在这里修行。据说,当初娄敬路过这里时,观此地群山环抱,鲁医河贯穿南北,植被茂密,山清水秀,环境清幽,遂有了在此地隐居修行的念头。即和随从一起在半山腰中修建了这座石室,室内有雕刻的十八罗汉石雕。石雕虽有损坏,可人物形象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因娄敬的居住,后引来四面八方的人聚集,逐渐形成村落。赵姓祖先迁居于此,称为山前赵。明初山西赵姓从三元县迁入后取名山头赵村。

洞口右侧上方有明代嘉靖年间《重修娄敬先生养道石室铭》长方形碣石一方。距娄敬洞不远处,有一处鲁医庙,庙内塑有文殊菩萨像及3通古碑,记载着从明朝嘉靖年间至清代道光年间历次重修历史。庙前还有一棵树龄300多年的黄楝树。在庙后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块明朝摩崖石刻,石刻上的文字清晰地记载着鲁医庙的建盖、重修时间。站在鲁医庙迎宾台环顾四周,只见这里群山环抱,树林茂密,山下的鲁医河流水潺潺,景色宜人。只可惜郏县中联天广水泥有限公司将堂凹岭开辟为原料生产基地后,山顶已被削去大半,半山腰的娄敬洞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


古房古树古庙会

两条乡道分别从东西和南北穿村而过,这也是山头赵村的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村庄的结构布局基本呈正方形。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在东西、南北主街中部两旁以及村东南部和西南部。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具有鲜明的历史传统建筑特色,房屋多为砖木结构,以单层和二层阁楼为主,房上的砖雕、石雕、木雕制作工艺精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建筑地基多为青石垒砌,墙体为青砖土坯混砌,中连跋石,灰瓦顶。房屋坚固耐久。

在山头赵的古建筑中,祠堂和庙宇保存得比较完好。赵氏祠堂北屋三间、南屋三间,砖瓦结构,建于清光绪18年,即1893年,面积880平米,巍巍壮观。关帝庙建于清嘉庆4年(1800年),大殿三间,砖瓦结构,建庙时的关爷像保存至今,香火旺盛。老君庙始建于始建于唐,重建于光绪8年(1882年),面积3000平方,坐落在关爷庙东侧。大殿三间、卷棚三间,砖瓦结构,老君像保存完好。奶奶庙,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面积500平方,正殿三间,砖木结构。牛王庙,始建于康熙五十八年(1720年),面积200平方,庙宇两间,石木结构。老爷顶盛产黄莲、柴胡等数十种中药材,东周时期名医鲁桓,在此山采药行医,鲁桓医术高超,心地善良,对周围百姓普施惠恩,人们为了感念他在山上建起鲁医庙,塑鲁桓塑像一尊,供人瞻仰。庙门前有楹联一副,上联为“深居高山怀万民”下联为“眼扫病魔除百病”。庙前河流被叫做鲁医河。

这些庙宇多建于明清,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道法自然、无所不容、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理念。

除了庙宇多,山头赵村还有一个特点就古树多。登记造册重点保护的古树就有12棵。在村子的西南隅,一条南北巷道与东西巷道的交汇处,是一片开阔的地方,这里50来米范围内长着5棵古树,3棵是槐树,2棵是皂角树。古树历经岁月的砥砺,树皮灰黑粗糙,但依然生机勃勃。粗壮的树干撑起巨大的树冠,那浓密的叶子像一团墨绿的云又像一把张开的伞,把阳光遮得严严实实的。阵阵微风吹得树叶哗啦哗啦地响,似乎也同人们一起发出阵阵欢笑。六、七月份,是愧花开得正盛的时候,淡黄淡黄的槐花,一串一串挂满了枝桠,满街都飘散着槐花那浓浓的清香。古树下面有石凳,这里曾是人们的“饭场儿”、“会场”,人们曾端着饭碗从各家的小院里涌到大树下来,在谈笑间粗茶淡饭吃得格外香。人们不仅在树下开会议事,还在树下摆宴,大树见证了姑娘出嫁和小伙子娶亲,大树看着小孩长大又变老,而它自己依然神采奕奕。过去人们从田里回来走到大树下一定要停下来歇歇脚、喝碗茶、吸袋烟、啦啦呱,谈一些天南地北的新鲜事。可现在树下出奇地静,延续了多少年、多少代的喧嚣似乎一去不再复返了。树旁的几户人家,路南这家是个大车门,榆木门上的铁锁锈迹斑斑。路北的这家,门前的青草长过了门槛。东边的两家墙倒屋塌。西边的两户人家,一座老宅住着一对上了年纪的老夫妻。另一户是刚拆了旧屋建起的新宅,大门高大,门前垫起的土高出原来街面许多,把大门前的一棵古槐的树干埋进了半截,新宅与周围环境及古树显得是那么不协调、那么扎眼。这也许就是当下农村的现实吧。

村子的几座庙前都有古树。老君庙门前右侧矗立着一株古槐,直径1米多,树干和枝头向南倾斜着。古槐树下面坐着几名老翁,他们中有85岁的赵明道、72岁的赵新强、79岁的周得意等人,几个人正在悠闲地聊天,平时他们也来这打扫一下卫生,同时管理这株古树。大家说“古槐树就像我们的亲人,没事的时候就和它说说话。”

这株古槐树还有一个传说,说是当年刘秀曾在这棵槐树上拴过马。他们说,山头赵村南一公里处有座南北向的刘秀桥,桥长15米,宽4米,两侧荆棘丛生。当年刘秀被王莽追杀,路过此桥,被荆棘挂住衣服,实难脱身,真龙天子的刘秀慌忙中说,这里的荆棘不会挂人才好。说罢,果真被解脱了。至今这里荆棘上的荆刺为直钩,有别于邻近的荆棘。刘秀桥南50米处还有座搬倒井,传说刘秀途径此地时坐骑饥渴难耐,见一水井忙下马饮马,可由于井深马喝不到水,刘秀说,井若能搬倒马就能喝到水了,说罢果真井倒水流,马喝到了泉水。刘秀摆脱了追杀,认为山头赵村是块福地,就在村里的老君庙里休息一晚才又赶路。

赵新强笑着说,别看现在这里冷清,可是到了每年的正月初七、三月三、九月九等日子,就会有很多人前来参拜祈福。

传说正月初七是老天爷的生日,这一天是山头赵村的古刹大会。这个古刹大会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明末清初时,山头赵村已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商贸集聚地。村内人口逾千,商号几十家,车如流水,骡马相连,生意兴隆,人流不断。当时有屠行、酒馆、药铺、染布行和弹花机坊、石工雕刻等。山头赵村过去是闻名遐迩的纺织大村,村中有织布机40余张。古刹大会也应运而生。

古刹大会虽说主要是物资交流,但群众最感兴趣的还是看戏。山头赵村的二簧戏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当年赵世茂打煤窑发财,有时还会请多台戏唱对戏。正会这天,村里还会组织祭神,祭神仪式除了烧香放炮等,还有铜器舞、狮子舞、竹马旱船、高跷等民间艺术表演。旧社会,农民生活贫困,文化生活贫乏,平时很少看戏,要看戏就要盼望一年一次或几次的古刹大会。古会也是妇女们接触社会的机会,由于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妇女们平时不准出三门四户,但赶会看戏却不在其例。古刹大会临近的日子,村里家家户户都要磨面、蒸馍、买菜,准备招待亲戚朋友。当家的提前就吩咐把这家的老姑娘、少姑娘、外甥、娘家侄媳妇,以至亲家母、老岳丈等等,都请到家,一起赶会看戏,热热闹闹欢聚一番。附近十里八村的群众也把古刹大会当做串亲访友的游乐日子。也有会址附近没有亲戚的老太太和香客,就自己带干粮,煞戏后几个人坐在庙后或僻静处吃干粮喝凉水,虽然辛苦,可借此会会老姐妹、看看戏、凑凑热闹,这点辛苦就不算什么了。

现在的古刹大会虽然还在继续,但早已失去了过去的那种韵味。


二簧戏的发源地

郏县“庞庄二簧戏”你听过吗?别说听,恐怕知道这个戏的人也不多,要不咋称它为稀有剧种呢?庞庄二簧戏属汉剧,是汉调二簧“靠山簧”的典型代表,相传起源于明末清初,壮大于清末和民国初年。过去茨芭镇一带村村有二簧戏班子,现在只剩庞庄还有二簧戏剧团,2011年12月郏县“庞庄二簧戏”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2年10月,被河南省文化厅确定为稀有剧种。山头赵村的赵新强、赵明道、周得意等老人说起村里的古事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们说这二簧戏不能叫“庞庄二簧戏”,因为二簧戏的发源地就是山头赵村。

为了印证他们的说辞,村支书赵万选一干人带我到广场前的古戏楼参观。这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戏楼,坐南向北,砖木材料,墙体较厚。戏楼的主体高十来米,进深五六十米,跨度一百来米,三梁起架,屋脊呈“人”字造型,脊上有五脊六兽,上面覆以青瓦。戏楼的外观是一个“凸”字造型,台前四根各三米多高的方形石柱,石柱下面都有圆形的石础,上面雕刻有“金狮贺岁”图案。戏台上面和侧面的墙上有二龙戏珠,还有祥云、江海、松树、青竹、仙鹤、梅花鹿等寓意吉祥的彩绘图案和花纹,整体设计显得华美典雅,但又不失庄严大方,远处看去犹如一座雄伟高大的旧宫殿。在过去,每逢春秋佳节,或是逢有庙会,这里都是好戏连台,锣鼓喧天。只可惜老戏台古建筑大部分被毁,现在的戏台是在老戏台的基础上重修的。

他们说戏楼是村里一个叫赵世茂的人修建的。他打煤窑发财后,不仅修建了这个戏楼,还整修了广场东边的赵氏祠堂,修复了对着戏楼的老君庙。

赵世茂还出钱成立了一个二簧戏剧团,买来一些七、八岁的孩子,让他们从小学戏。二簧戏起源于湖北民间戏曲“汉调”,大约在17世纪中叶,“汉调”北进河南,经改进后在平顶山一带民间传播开来。它以河南口音和方言演唱汉调,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优点,经过长期的创新和艺术加工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二簧戏。

中原文化是一种追求宁静,讲究和睦和善的文化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豫西南地区宽厚待人、助人为乐,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在二簧戏发源地的郏县西北一带,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互相帮助,每逢佳节或是红白事等,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进行全族祭祀等,这时候就要表演戏曲。许多二簧戏的剧目就是在这种生活状态下诞生的。豫西南地区长期受到荆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二簧戏就是这种民俗文化的体现。在二簧戏中,既有陕西梆子的高亢激越,又有中原音韵的平整温和,还有楚乐的委婉清悦。山头赵村地处郏县、汝州、禹州三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咏、白、唱、念的发音以当地群众语言为基础;表演洒脱、大方、泼辣、爽快;唱腔有婉转、柔和、纯朴、高亢、坚毅、激越之特点,具有西北戏剧之气派,形成了鲜明浓郁的独特风格。因当地多山,当时艺人们为增强演唱效果,多在山坳里表演,所以二簧戏又有靠山簧的称谓。而二簧戏最初仅用两支竹笛伴奏,所以叫二簧戏,后来慢慢加入了二嗡等伴奏乐器。演出内容主要以“三国戏”和“唐宋戏”为主。二簧戏的伴奏乐器有二嗡、京胡、三弦、月琴及打击乐器。唱腔调门分黄戏和皮腔两大类。黄戏有平板、二眼、三眼、反调;皮腔有慢板、流水、一字板、异板、飞板、梅花等。代表作有《东吴赘亲》、《空城计》《三气周瑜》、《定军山》、《黄鹤楼》、《四郎探母》等。

说起赵世茂发财还有一段故事。光绪年间,兵荒马乱,光绪皇帝派到河南的钦差大臣被困到郏县走不了,知县夏联玉没辙了,就找一些地方绅士出主意。山头赵村的赵玺出了个主意叫“连庄社”,就是钦差大人回京路上,这个村庄负责送到下一个村庄,下一个村庄再接着送,如此一来,庄庄连,庄庄送,中间就不会出问题,钦差大人就可以安全到京了。为保证这个“连庄社”不出现断档,赵玺还给夏

知县出主意说,你可以修书一封快马给禹县的知县,然后再由禹县的知县继续修书传递,这样就会让这个“政令”畅通。历经千辛万苦,钦差大人总算安全回到了京城。钦差大人给皇上说,要不是郏县的夏知县我可真的回不来了。皇上一听能出这主意的人当个知县太屈才,连升三级让他当了道台。又过了两年,郏县大旱,没有办法的赵玺去找夏道台。走时,道台给的盘缠勉强能到家,等垂头丧气的赵玺到了家里大吃一惊,原来夏道台派人赶到他前边给他买了地。后来赵世茂能开煤窑也是靠他爹给打下的基础。

时间到了晚清,接着也就是民国了。就是在这段光景里,赵世茂喜欢上了戏,村里有位晚清的秀才,过得很落魄,赵世茂没少接济他。他也喜欢戏,手里还有几个老剧目,而且他还喜欢自己编剧本。说到戏,两人一拍即合,就成立了一个剧团。这个剧团演的就是二簧戏。从乐器到唱腔再到剧本,都是经过这个老秀才把关改进而来。这个剧团存在了几十年,直到赵世茂去世。这个剧团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曾盛极一时,唱红了汝河两岸的村村落落,涌现出一批能教能唱五、六十部全戏的土生土长的“名家名角”。民国期间到八十年代以前,茨芭镇村村有二簧戏剧团,可以说,每个团里的“角”都是从山头赵这个团里走出去的。唱戏时挂的牌子就是“山头赵二簧”。


作 者 简 介

张振营,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出版散文集多部,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散文》、《散文选刊》等。曾在《河南经济日报》任记者,现供职于平顶山市政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涉县,偏店乡,赵峪
你知道芒砀群山到底有多少个小山组成吗?
平顶山6个历史文化名村,郏县就占了5个,鲁山县、叶县一个都没有
(村庄故事)昌乐县五图街道邵家庄采访纪实(上)
原李耳载卷下
戏剧:文化资源在汉中旅游中的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