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尤小红丨邂逅川味火锅


不久前去了趟四川,吃了几次火锅,味道和本地的自然不同。底料中花椒特别多,且有两种,一青一红,青的比较常见,那红的据介绍叫大红袍(以前,只知道一种名贵的茶叶叫大红袍),在沸腾的油锅中,花椒激情翻滚,把火再调到适度,愈煮味道便愈浓。纵是食欲不太好的看到那场景,闻到那诱人的味道,恐也要食欲倍增。若要我给四川火锅下一评语,只一字,“爽”也。

没吃火锅前,导游小姐就介绍了火锅的由来,它的发明者是一群体——纤夫。想当年,靠出苦力为生的纤夫没有啥营养品滋补,甚至是食不果腹,发现有钱人家买鸡鸭鱼时,只取其肉,内脏等皆丢弃掉,他们便把此物宝贝似的收拾干净,放在锅中煮,再添加些自制的调料,没想到那味道竟是如此美妙,大喜,由此火锅由底层草根们发明了。后来,演绎到富人们也趋之若鹜,在精细上又下了一番工夫,终于成了现在的名吃。

一日,看了一天美景,太累了,导游便把我们领到闹市区一个名叫“懒鬼”的火锅店,那大厅可能有五十多桌,我们去的有些晚,早去的已经热火朝天地开吃了。坐下后,我忙把外套脱掉,不是炎热,而是屋内的温度高。我们点的是鸳鸯火锅,点好菜(配菜),只见男服务生从手推车内拿出一大袋自制的“懒鬼”麻油底料,怕有三五斤,统统倒入锅内,有食客惊的伸舌头,这种吃法我也是第一次见到。煮汤时,我用勺子翻看火锅里的调料,浮起的红花椒不太多,而沉在锅底的青花椒,一捞就是一勺,厚厚的一层,真香。导游讲除了鱼头需煮较长时间外,像鸭肠、肚片、肥牛等只需在热锅内涮一涮即可,手中拿的筷子也比家中的要粗要长,这是吃火锅的专用筷。环顾四周,美女居多,她们吃的专注认真,太养眼了。导游说成都有“三美”:美景、美食、美女,此话不假。

自由活动的那天,我约同房间的湖北人又去吃了一顿火锅,换了一种吃法,我们点的是粑泥鳅,属干锅。服务小姐告诉我们,先把泥鳅吃完,再点配菜涮着吃。此处没“懒鬼”火锅店那么热闹,可以边吃边聊,甚是惬意。我发现四周以两人、四人居多,还没看到一人吃火锅的。想必火锅吃的是人气、和谐、愉悦和友情。


回到住处翻看一杂志,有篇文章恰好也说到火锅。

1943年,剧作家于伶37岁生日,郭沫若、夏衍等好友约请于伶吃火锅,以表祝贺。于伶初到重庆,不懂当地风俗,问:“火锅怎么能吃?”郭沫若笑道:“火锅者,风味小吃也,并非叫你去吃炭火烧红的铁锅。”于伶仍不解,郭沫若说:“给你编个歌,你就懂了。”于是吟出一首打油诗:

街头小巷子,开个幺店子;

一张方桌子,中间挖洞子;

洞里生炉子,炉上摆锅子;

锅里熬汤子,食客动筷子;

或烫肉片子,或烫菜叶子;

吃了一肚子,香你一辈子。

于伶听罢,连声称赞:“妙哉,妙哉!原来火锅是一种别有风味的烫吃法。”

看看,文人吃饭就是不一样,解释火锅也要用诗解,即便是打油诗,“打”的也到位。风景与诗酒是文人的拿手节目,所谓诗酒风流,有酒无诗俗了人,有诗无酒不精神。想必他们那天也喝了不少酒。

旅行总是匆匆的,像动车也像高铁,一切都是疾驶而过,能留下的便是回味,尤其是舌尖上的回味。四川之行,给我留下的便是美景与美食,特别是火锅,一想到它,便唇齿留香,麻味袅袅,不忍挥去。回来不久,我便订了一份《四川烹饪》,在字里行间寻觅川味,望精美的图片来解馋,很是意犹未尽。饮食亦文化,值得深究,我有些附庸风雅了,打住。


作 者 简 介

尤小红,湖北省作协会员,枣阳市作协副主席,《枣花》主编。1989年开始在《农民日报》、《中国工商报》、《爱情婚姻家庭》、《中华老年报》、《杂文报》、《武汉晨报》、《襄阳日报》等报纸杂志发表诗歌散文百余篇(首)。已出版散文集《细细品尝的日子》、《心灵的故乡》,出版诗集《红月亮》等共计100余万字,主编《印象枣阳》丛书之《枣阳诗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郭沫若诗解火锅
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
成都第一家重庆火锅的起源与好吃的重庆火锅介绍
郭沫若改诗
于伶
川式火锅的常用味碟配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