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恬淡人生】李长新丨过春节那些事儿



虽然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但每到过年之际,还是总会有那么一丝激动,一丝留恋,一丝温馨缠绕心头。

豫西山村故乡的年味是浓重敦厚的,残留在脑海深处,将伴随我终生。

孩提时代,随着腊月的临近,我的小伙伴们就期盼着过年的来到。在小秦岭东段的崤山之腹,苍茫萧索的山脊上,正在砍柴的人们,趁着歇息空闲,大家七嘴八舌,说今儿初八啦,后晌东场杀猪哩,回去给人家闲哄。

小孩子耳朵尖,听大人的话,记着下午去抢猪尿泡。

后晌,大家伙都来到东场,东家已经把大铁锅支在牛粪堆上,里面注满烫猪刮毛用的开水。傍边,用两根板凳支好门板,那就是给猪们执行死刑的行刑床。东家给帮忙的大人发廉价的前进牌香烟,小孩们正眼巴巴等着人称“屠夫程师”的到来。一会儿,程师一摇三晃的背着铁杆通条挂着一串浮石,手里拿着一把明晃晃的二尺来长杀猪刀闪亮登场。大伙忙到猪圈,揪耳朵的揪耳朵,叼尾巴的叼尾巴,把拼命嘶叫挣扎着的大黑猪架上案头,大伙大叫,程师,快来!程师,快来!

程师把吸剩半截的烟头呸地吐掉,然后,抹胳膊挽袖,让人把接血的洋瓷盆里散点盐,放到猪脖子下面。他用刀在猪身上蓖了一蓖,又用刀背在猪嘴头上狠敲一下。正在吱吱叫唤的猪顿时倒吸一口冷气,脖子下随着吸气显出一个小坑。程师扎个马步,口中念念有词:猪娃猪娃你甭怪,生到阳间一道菜。话音一落,刀子噗出一下,从猪的肩胛骨缝隙间穿入,直刺心脏动脉。刀子抽出,猪血像水管子喷涌而出。猪的嘶叫声渐渐微弱,最后,蹬了几下腿,长长出了一口气,一命呜呼了。

猪血被东家屋里人端去禁好后给大家做菜去了,程师用刀在猪后腿处开一道口子,用铁通条从口子处通进去,通向猪前肢,头背部等处。通完,程师憋足劲用嘴对住开口往里不断吹气,猪就鼓起来了,目的是为了好褪毛。接着,大伙把滚圆的肥猪放进盛满开水的铁锅,翻滚,众人用浮石进行褪毛拔鬃,一霎时,一头白胖胖的大黑猪就白白净净了。等把肥猪颠倒后腿挂上架,程师用砍刀把猪从裆部开膛开,首先摘取的是猪尿泡,顺手送给身边望眼欲穿的孩子们。猪全身是宝,唯有猪尿泡没有用处。孩子们拿到尚有温热的猪尿泡后,尿未倒净,就吹起来,欢呼雀跃,奔向田野。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一,山下河川的两省三县边境河口街街道上,有个置办年货的古老物交会。这时,大人会给孩子们几元钱让他们随着大人也去赶会,购买大人们不屑去费神置办的鞭炮之类的过年必备品。小伙伴们天灰灰明就起炕了,手里攥着大人给的几元钱,生怕掉了,与大人们一蹦三跳往山下河口街跑。街上一街两行,摆满年货摊,有卖葱卖蒜的,有卖吃食卖饭的。有卖粉条卖牛羊肉的,有卖木炭卖灯笼卖年画的。小伙伴都不感兴趣,专去找买鞭炮,什么起火、春雷、两响炮、二脚踢和花子,鞭炮有千响万响的。怎奈没有那么多钱,只好卖一百二百响或五百响一挂的,多买几挂。

我呢,喜欢年画,花两毛八买了一幅《白毛女》和一幅《红色娘子军》四扇屏,另外卖了两张红纸。回到家里,父亲问,你卖的对子呢?我说,我卖了红纸,可以自己写。父亲很满意,就说你写吧。当年,我记得我用稚嫩的笔法写了两幅春联,是毛主席诗词,一幅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一幅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贴在我家西院的南北厦房上。还有大门上的斗方,一边写的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说起写春联,让人想起钟嘴山下麻地沟一族姑姑家,旧社会年除夕,夹着红纸找人写春联,在拐峪村找了一下午,还没有找到人写春联,回到家里天已经黑了,姑父哭丧着脸说寻不下人写。姑姑一怒之下,舀水研了一碗锅煤,用碗底沾墨印在红纸上,剪成对联贴上。

还有一个故事,两个亲家有心病,亲家公是个书生,过年让他给写对联,亲家公就编一幅对联讥讽亲家。一个文化人看后对主人说,谁给你写的对联?主人说我亲家给写的。文化人说,你和你亲家有心病?这对联写的是刺溜你哩。主人满心不悦,只好扯了再卖。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好像对传统文化有了兴趣,大家都喜欢老对联。话说乡亲们看我能写毛笔字,就都夹着红纸找我写家里用的灶君对联。写什么呢?我只好去当中院请教李家老学究、老私塾先生,后来患精神疾病的云飞大哥。他性格孤僻,但谈及文化方面,还是乐意和我沟通。我问灶君对联,他说,灶君对联你写“东厨司命主,南方火帝君”,还有“红火通三界,青烟透九霄”。我说书房咋写,老先生说: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我说下庙全神庙对联咋写。老先生说,心存恭敬神如在,一秉虔诚圣有灵!我问东沟山神庙对联咋写?老先生略一思索说,脚踏火轮安天下,手持宝剑镇乾坤。当时,在文革后期的七八十年代,我对偏僻故乡里老先生的满腹才气肃然起敬。这样,年前我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以至于现在长大的孩子们,对我的印象就是过年给家乡写春联。后来,很多文化人看到我写在庙里的对联,都认为对仗工整,立意高古。不说字写的咋样,都说对联内容好。

我给大家写的春联,也多用传统对联。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生机”,“勤俭黄金本,诗书丹桂根”,“一冬无雪天藏玉;三春有雨地生金”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乡亲们虽文化不高,但对通俗易懂的老春联还是很喜欢的。除此之外,还有点文化底子的下场我锁伯还教我给各家再写些条幅,按照他的说法,在牛圈屋贴上六畜兴旺、碌蝳上是青龙得位,石磨上是白虎封口,柜子上是黄金万两,风箱上是送往迎来,水缸上是细水长流,锅台上是用之有余,面瓮上是米面如山,中堂上一侧还要写上小心灯火等等。

总之,过年这对联条幅一帖上,无论山乡村野,农家小院,立马蓬荜生辉,气象万千,年味十足了。据《宋史·蜀世家》云:“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联为中国第一副春联,而实际上春联兴起于周代,春联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我思索,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写罢贴罢春联时近除夕黄昏,门外已经鞭炮声声,许多家在除夕晚上贴好春联,敬毕门神,就要吃年夜饭了。我和小伙伴怀揣鞭炮奔出屋外,远山近岭,山底河川,千家万户,早已经响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春雷声,还有人放雷管甚至炸药包(爆炸品未管制年代)。我们听见隆隆的雷声从远处天际滚来,不绝于耳。我们也在山头点燃春雷,扔向山谷深处,春雷在山谷中燃爆,发出巨大的响声,山谷深涧传来隆隆回声,小伙伴们兴奋至极。大人一遍遍喊回家吃年夜饭,大家才依依不舍分手,说好吃罢再聚。

天黑以后,家家户户,生起一盆木炭火,大人们互相串门抽烟喝酒喷闲话,妇女们都坐在炕头包饺子捏疙瘩,孩子们穿上新衣像鸟一样在村里飞来飞去,到处穿梭。

远山近水的零星的鞭炮声不绝于耳,收音机放出欢快的音乐,并不富裕的村庄,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喜庆的气氛感染着老老少少。一直到夜里一两点,我和小伙伴们都没有丝毫的睡意,心里装的满满的是过年的喜庆和欢乐。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伴甚至清晰地记得,我给十几名小伙伴们“封官许愿”。我是当仁不让的总司令,侄子李来群为副司令,李邦子为参谋长。其余均为喽啰,听命首长指挥。我们分成敌我两派,在黄土坡上摆开战场,进行实战演习,双方发生了激烈战斗,最后在我的导演下,以我方胜利告终。失败方也甘心情愿,俯首称臣。

初一早上,母亲早早下好饺子,浇上掺有荷包蛋的肉臊子,父亲喊醒我们起来放鞭炮。不管再瞌睡,也唰一下起床,赶紧去炕头取那挂最长的鞭炮,放在院里点燃。全村人都侧耳细听,知道谁家鞭炮响的时间长。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过,一家人就开始吃饺子了。母亲给饺子里包上几个分分钱,谁要吃住了,意味着这一年运气好,能发财。

吃罢饺子,父亲还要我们聚齐,在中堂隆重举行祭祖仪式。祖先牌位前,放着妈妈献的果子饺子,点着红红的蜡烛。父亲首先上香,作揖,然后下跪,给祖先烧纸钱。父亲的身后跪着李氏家族后辈子孙儿女,跪了满满一院子人。大家待纸烧完一起叩头礼毕。春节祭祖,也是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祭祖是不忘根本,与破四旧并不冲突。父亲虽然没有文化,在他有生之年,我们一直跟他年年初一祭祖,没有卯过一年。当时,我们小伙伴记得有一首顺口溜,破四旧,立四新,背上白馍走亲戚。

初一早上,故乡崤山对面的商洛山里,更是鞭炮声声,还有人放出耀眼的烟花,让我们河南这边人羡慕不已。空气中,散发着浓浓的火药味,我们感觉,这种气味是如此的好闻,如此的浓烈,令人陶醉。

全村人都倾巢而出,大人也在大树枝杈上绑起秋千,小伙们在起劲的往上蹬,秋千在往上飙,秋千把人带上去,人扶秋千绳已经到了俯身面向地面了,其高度令人咂舌,引起地面看热闹的村姑们阵阵尖叫。正玩耍在兴头上,东场的小伙又喊上场村的李家,他们已经摆好酒场,切好冻肉凉菜,专等上场人去大战一番。下村的程家,圆底的贾家,井窑的程家,人马三骑从山梁梁山沟沟冒出来,兜里揣着纸烟、酒瓶子,说要一起赶个场场耍耍,干一年年了,今儿个放松放松。春节这几天,四明山上三五个以族群聚集居住的小村子,都要轮流做东,摆酒场与大伙庆祝一番。

在东场梁上,红红的太阳照着,暖洋洋的,两个小桌拼在一起,围坐二三十个喝家,主妇们给上了油炸花生米、肉冻子、口条、酱牛肉等十几个凉盘子,倒好茶叶水,抱出一箱子秦川牛,大家拉开阵势,魁首八抬,划枚猜拳,决斗起来。酒场越战越勇,有不胜酒力者,跑到后茅,吐了再来。有的喝醉了还大声说,我没有醉,我还要来个百二八十拳。

我们小伙伴在一旁看热闹,有时替他们几盅酒,喉咙辣的不行,眼泪都呛出来了。

一转眼,初一一天就过去了。每到这个时间点上,我们小伙伴们都沮丧起来,很失落。苦苦盼了一冬天的年,就这样一晃就过去了。这样好的年节,还要等一年才来呢?但又很兴奋,灰色的寒冷的冬季就要过去了,舒展的充满生机的春天就要来了,对于渴望长大的孩子们来说,心里又充满了希望和喜悦。

几十年过去了,豫西乡村过年的往事犹历历在目,我想这就是乡愁吧。  

作 者 简 介

李长新小传,汉族,男,1963年7月出生于河南卢氏县木桐乡河口村四明山。2015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现供职于河南省文联时代报告杂志社,2012年春出版有散文作品集《豫西风情录》。手机号:13343713322  QQ60237241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忆故乡的春节
​年趣 || 作者 杨进荣
乡土散文:对联与鞭炮
皖北农村春节习俗,贴春联,放鞭炮,你还记得吗?
【美文选粹】朱海红丨 年味
描写春节的句子集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