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贾秀全丨伍中,魂牵梦萦的母校

1977年国家还处于改革开放的前夜。这年初秋。来自伍佑镇、伍佑、潘黄、步凤、便仓公社和部分县城以及外县慕名来此求学的370余名学子分成六个班,开始了我们的高中学习生活。在当时的眼光中,这绝对是一个占地面积大、校园环境美、教师学养高、学习风气正的远近闻名的学校。校园拥有在滩子河基础上疏浚而成的护校河,如果从空中俯视,形似半岛。学校坐北朝南,正门紧挨伍佑东大街,跨过大街就是东流入海的伍佑港,伍佑港曾通航盐城至大丰方强的班轮,因航道淤塞其时已断航。东为204国道,南来北往的客货车辆川流不息。西至滩子河。北有滩子河支河,弯弯曲曲向西北流过七星桥注入串场河。学校有东、西、北三座小岛,每座岛四面环水,绿树参天。西小岛,南北呈纺锤状,南端的实验室红瓦白墙,俺荫在绿树丛中,穿过一条狭长的柳堤,到北端的密林,松树、柳树、无花果、草丛,引来无数的鸟儿在此栖息,学生们喜欢在此读书赏景。滩子河里有学校放养的鲢鱼,更多的是野生的鲫鱼、毛鱼、白条、昂刺鱼、草虾、田螺、河蚌等,常常招引居民岸边垂钓和下河捞摸。北小岛东侧有一片野梨树,西侧有一块菜地,我们上劳动课,曾到此浇水施肥。校园中间有条长长的法桐大道,青砖路面。大礼堂庄严屹立在校园正中。校食堂在东小岛西侧,住宿生三餐伙食源源不断从这里输送出去,到各年级各班级,每到餐点,生活委员与值日生提着木桶的铁耳,把班级的汤饭飞也似的弄到教室。距校园约二公里外的东大荒有学校的农场,我们曾到那里插秧、割稻、摘棉花。

一排排青砖红瓦的教室鳞次栉比,教室之间有冬青修剪成的篱笆墙花园,里面植有月季、玫瑰、蔷薇、迎春等四季花卉。最南端一排教室与教研组办公室之间有紫藤架廊联通,春花夏叶,四季如茵。我们入学不久就传来了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学校的学习空气顿时紧张起来,从校长、老师到学生,上上下下卯足了劲头,各种测验一个接着一个,分班一次又一次(有人统计总共八次分班),油印讲义发了一份有一份,老师废寝忘食补课,学生起早贪黑恶补,那时供电负荷严重短缺,遇上断电学校自发电,有时发电跟不上,各班点罩子灯蜡烛照明,一个晚自习下来,鼻孔里擤出烟灰,不会有人叫苦,人人干涸已久的知识田地亟待雨露滋润,吃点苦算什么?拿班主任的话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英雄董存瑞。”

那时社会刚刚迎来科学的春天,老师对工作充满激情,那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面对一群嗷嗷待哺的学生可谓倾心尽力。

浦迈老师的小家庭在县城,星期天也常常顾不上回家,待在班上辅导同学们的学习,有一次,教育局的干部到学校采访典型,浦老师正在五班被几个同学围成一圈讲数学题目,镜头正巧被那位干部拍进相机,不久,一幅黑白照片配上文字说明,与全县教师先进典型的宣传栏在盐城街头向市民展出,标志着尊师重教的大幕在我们七九届重新拉开。

严锋老师任教六班语文,他在讲矛盾的《白杨礼赞》时,布置同学们以苦楝树为题,写一篇《苦楝赞》,这种苏北平原上土生土长的树种,大家再熟悉不过,写起来有话说,根据“大家”的课文,对照学生的作文,严老师声情并茂的课堂评析,把同学们引入快乐作文的境界。

任教高一英语的金瑛老师(高二为陈凤海老师),满族人,爱新觉罗家族,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戴着一副浅色边框的眼镜,讲课注意互动。大部分从农村初中入校的同学未上过英语,高一从ABC开始,金老师从字母、单词的读音、书写开始授课,还注意纠正不准确的读音,以便于打好基础。一次她把丁旺官叫起来读单词,没接触过英语又腼腆不爱发言的旺官抓了半天后脑勺,欲言又止,抿抿嘴唇还是咽了回去。由此,金老师反复告诫大家,学习语言,不要怕丑,要说诀窍,就得反复阅读、记忆然后加以理解,日结月累必有收获。

化学老师丁正海身材修长,讲话慢条斯理,枯燥课程能够有趣的表达,他引导大家记忆化学元素表,节奏铿将有力,至今不忘。横跨文理两科的物理、地理老师饶荣辉,云南人,方言浓厚,目光深邃,讲课潇洒,令人敬佩。那时的伍佑中学,教师来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具有丰富的学识和教学经验。后来调到地区教育局数学教研室的朱占元老师、毕业于复旦大学的政治老师尹雪峰、身体瘦弱知识渊博讲课充满精气神的黄经实老师,还有施卓峰、李清华、陈一之、范秉茹、王昌琪、潘家诒、吴俊文、蒋正等老师,有幸在这批精英老师门下受教,真是我们七九届人的机缘。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面对骤然紧张的学习和习以为常艰苦的生活,总感到锤炼的是意志,培养的是心智,留下的是岁月的印记。不管走多远,母校情结一如既往。

蔡斌,浓眉大眼,性情敦厚,好学上进,智商过人,文理均衡发展,七九届佼佼者之一。曾分别以县、地区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为学校赢得荣誉。1979年以优异成绩被南京大学化学系录取。多年前他携夫人回老家探亲,夫妇特意到校园参观,出生苏南的弟夫人对伍中校园环境赞不绝口。八年前我们倡导设立伍佑中学七九届爱心助学基金会,回馈母校培养之恩,资助伍中品学兼优的在校贫困学生,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心系母校的蔡斌虽远在南京工作,却每年总是带头捐资,对助学活动给以鼓励。

时常穿一身黄军装戴黄军帽的住宿生王绍成,话语不多,头脑聪明,也有几分调皮,一次大概错过了食堂早饭,课间饥饿难耐,在老师讲课的不经意间低头啃起烧饼,那香味足以令邻座垂涎,至今没明白,老师是上课投入还是故意放一码?绍成竟然在老师眼皮底下啃完了烧饼,末了,嘴唇蠕动舌尖配合把饼屑干干净净收入口中,全程没有出现任何难堪。令人欣喜的是,他考取了华东工程学院无线电专业。毕业后分配在盐城无线电原件厂。上世纪九十年代工厂歇业后与人合作创业,听说颇有斩获。

崔桂林,1979年底应征入伍,赴祖国南疆保家卫国,在南海舰队某部服役20年,他对母校河岸边的垂柳情有独钟,一次探家归来特意剪了一包柳枝,千里迢迢,把垂柳枝插在军营池塘边,他从连长到营长,继而上调到团部任参谋长,柳枝已长到一人多高,如今郁郁葱葱,已成军营一景。他说,那时想家,看看池塘边的柳树,似乎就有置身母校回到家乡的感觉。转业10余年在市级机关做公务员的他,尽管工作繁忙,可这几天,他常常冒着酷暑,带着相机,赶早晨第一缕阳光,等晚霞最后一抹余晖,把六十周年的母校多姿多彩的风貌摄入镜头。

那是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考上大学,进入中专的学生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同学招工进厂、参军入伍、回乡务农或自主创业,如今在机关、医院、学校、军营、企业和农村,在各条战线默默奉献,尽劳动者之职,享劳动者之乐。在过了知天命之年龄,我们依然怀有一颗对母校的感恩之心,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情感会与日俱增。

哦,伍中,我们魂牵梦萦的母校!

本文插图由崔桂林同志拍摄提供

作 者 简 介

贾秀全,男,汉族,江苏盐城人,1962年4月生,研究员级高级政工师、正高级经济师。系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1980年代发表通讯、散文,作品散见于国家和地方报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写给母校的一段话
同学聚首说母校
梦回校园
高郁林:永远的母校——新惠师范!
汲县一中,我一生魂牵梦萦的地方
《情系凤师》来稿选登 || 杨芳晖:魂牵梦萦忆凤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