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分钟】当天主要报纸副刊散文一览无余(2018年12月21日)

光明日报大观副刊发表作者彭程散文《余干观水》

文汇报笔会副刊发表作者顾铮散文《艺气风发谁可似》

中国纪检监察报万象副刊发表作者尹卫国散文《‘老物件’唤起记忆》

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发表作者曹慧民散文《翅膀》

中国国门时报绿地副刊发表作者陈树庆散文《针线篓里的母爱》

检察日报绿海副刊发表作者李兆军散文《卖花生》

李兆军/卖花生(散文)

年少时,为了多凑点学费,父亲让我去城里卖花生。

我不爱说话,但我还得去卖花生。父亲说是为了锻炼我,我心里明白,这学费是为我筹集的,我得表现好点。

花生成熟的时候,想多卖点钱就得在大部分花生还没上市的时候,起了去县城的早市去卖。那时,我家住在乡下,每到夏天,那瓦房里不如屋外凉快,我都是睡在屋外的凉床上。那几天,当我还在睡梦中时,母亲就叫醒了我。凌晨两点起床,农历六月初,天气出奇的热。我爬起来,简单拾掇一下,母亲叮嘱我说路上要小心点别摔着,父亲跟庄上人交代说让大家多照顾一下。庄上的人也是满口应承。然后我们一行七八个人就在狗的汪汪叫声中出发了。

虽然起得早,但大家精神头很足,一路上还不停地有说有笑。那时,通往县城只有一条石子路,路上没有汽车,车子也不好骑,天色黑骑得慢,离县城不到十几里地,我们骑了近一个小时。我们赶到那里时,每次都能看到买花生的小贩比我们去得还早。黑漆漆的周围,只有一条几十米长的巷子能看到灯光。不用你吆喝,花生刚刚从车上卸下来,就有人打着手电筒过来看花生。他们看看花生的成色,谈好价钱后,就到一处有灯光的地方过秤。管秤的人收取你的磅秤费后,你就可以拿到卖花生的钱了。

每次将花生从地里起回家,母亲都将花生择得很干净,那些瘪的带水泡的都是拣了丢掉,担心被人家挑理不给价钱。有一次,花生上带的泥土太多了,母亲就用水将花生淘了一下,然后用布把花生上的水搌干。这样花生看起来很漂亮,就是费了这么多事,有个小贩还问我:“你家花生怎么这么干净?被水泡过?”

我当时竟然被问得起了一身汗。幸好庄上的小爷过来解释说:“这位老板,您看,水泡过有水伤味,您尝尝。”最后还比别人家一斤少卖了一分钱。回家后,我不断埋怨母亲说,以后别洗了,洗了还不如人家没洗过的卖的钱多。母亲笑道:“做买卖讲的是心情,有时候不必斤斤计较,能接受就行。”

说真的,我从未在意过花生的价格,只是希望能快点卖出去。我的注意力不在卖花生上,我担心可能碰到城里的同学或者亲戚,更担心别人会认出我是他们心中的“大学生”。大学生哪有来赶早市卖花生的啊!

现在想想,菜市场的喧闹中,谁会关心你是干什么呢?谁又能想到自己以后干什么呢?

河南日报周末副刊发表作者李绍光散文《家门口那条路》

广州日报每日闲情副刊发表作者阮庆岳散文《声音》

文汇报(香港)采风副刊发表作者朵拉散文《祝你圣诞快乐》

今晚报今晚副刊发表作者于浩淼散文《鲁迅与中医》

周口晚报晚晴副刊发表作者于存礼散文《“六然”处世可延年》

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作者施永培散文《蟹可吃以后》 

施永培/蟹可吃以后(散文)

金秋十月以后,人们利用双休日去知名的蟹庄,去蟹的产地,或品味,或购买。然而,若要问一下那些食蟹人,蟹是从什么时候被人发觉可以吃得呢?恐怕很少人能答对。人们或许记得的是鲁迅说过的一句话:“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呢?”

那么,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相传几千年前,江河湖泊里有一种双螯八足,形状凶恶的甲壳虫,不仅偷吃稻谷,还会用螯伤人,故称之为“夹人虫”。后来,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壮士巴解督工。夹人虫的侵扰,严重妨碍着工程。巴解想出一法,在城边挖条围沟,围沟里灌进沸水,夹人虫过来,纷纷跌入沟里烫死。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鲜美香味。巴解好奇地把甲壳掰开来,一闻香味更浓,便大着胆子咬一口,谁知味道鲜美,比什么东西都好吃。于是人人畏惧的害虫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了。大家为了感激敢吃天下先的巴解,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改称夹人虫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了夹人虫,是天下第一个食蟹者。第一个发觉蟹可以吃的人,自然是勇气可嘉的,自然是应该被人记起的。

蟹可用来吃以后,它为人类提供了美食,下饭下酒,啖嚼上口,欢声笑语,啧啧称鲜;为人类提供了玩意,摸蟹、罾蟹、钓蟹、排蟹;为人类提供了可以发家致富的途径渠道,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有不少人通过规模化养蟹走上了富裕小康路;为人类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新对象,有人成为专家学者,走出国门,传播知识,传播经验,传播友谊;为人类提供了就业机会,养蟹业的上游、下游已然形成产业,从繁殖蟹苗、育养成蟹、制成蟹品、上市销售、摆上餐桌、供人美食等,相当可观;你看,还有人研制生产出了工艺精良的专门用于吃蟹的工具,还有人将实物形态的蟹业上升成为精神层面的蟹文化,专门设立举办“食蟹节”、“蟹文化节”,还有人举办区域性、全国性的评蟹擂台赛,从蟹的个重、品相等方面去评比,等等,真是围绕“蟹事”,精彩纷呈。

蟹可以食用后,也让那些历史上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要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晋书》记载,晋朝吏部郎毕卓曾说:“得酒满载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旷达闲适之态溢于言表。诗仙李白也在《月下独酌》中写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作者月下持螯下酒,一醉方休的豪放之态跃然纸上。唐代诗人殷尧藩即使在病中还念念不忘蟹的美味:“重阳开满菊花金,病起支床惜赏心。紫蟹霜肥秋纵好,绿醅蚁滑晚慵斟。”宋朝的苏轼一生仕途坎坷,颠沛流离,螃蟹给他带来了精神慰藉和快乐,有诗云:“左手持蟹螯,举觞瞩云汉。天生此神物,为我洗忧患。山川同恍惚,鱼鸟共萧散。客至壶自倾,欲去不得间。”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对吃蟹情有独钟,描写一场家宴,借大观园众人之口生动形象地介绍食蟹的方法,还借宝玉之手,写道:“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他把人们食蟹时的情状,刻画得入木三分,并借写螃蟹,以小寓大,喻讽现实社会。

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发表作者陶灵散文《厨房的温馨记忆》

如皋日报水绘园副刊发表作者孙祥虎散文《乡野童趣》

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发表作者董岩散文《梁衡找树》

开封日报艮岳副刊发表作者贾美芳散文《机杼声声忆流年》

天津日报满庭芳副刊发表作者王雅鸣散文《择蚶子》

郑州日报郑风副刊发表作者耿艳菊散文《疙瘩汤》

耿艳菊/疙瘩汤(散文)

看《板桥家书》,喜欢炒米和糊涂粥,温情,亲厚。炒米是“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糊涂粥是“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

地域和岁月的缘由,炒米和糊涂粥我没吃过,但我觉得疙瘩汤也是这样的亲民温厚。疙瘩汤是家常味道,平民食物,味道简单,食材也简单。蔬菜、面粉、一点油、一点盐、两碗水,热腾腾暖洋洋,暖身暖心。

疙瘩汤食材简单寻常,做法也相当灵便,随你怎么发挥,万变不离其香香暖暖。我最早会做的饭食就是疙瘩汤了。七八岁的样子吧,母亲去姥姥家,我和弟弟妹妹们在家,眼看中午了,母亲还没回来,便想着要给母亲一个惊喜,带领弟妹做午饭,暖暖的疙瘩汤。

印象深刻的是我们三个蹲在厨房里洗面筋的场景,小小的人儿,很郑重其事的样子。面筋也是做疙瘩汤的一种方法,是把和好的面团放在水里洗出来的,劲道有味。然后,蔬菜切碎,放热油锅里炒下。洗过的面水牛奶一样,再把面筋切切,一起放进锅,大火烧开,再慢煮一会儿,搁些盐、醋、香油,一锅热热香香的疙瘩汤就做好了。

母亲回到家的时候,我们刚好把疙瘩汤盛进碗中。小姨也来了,她要去镇上中学读书,我家离镇上近。母亲怕小姨嫌弃小孩子做的不干净,忙着要重新做饭。小姨看到我们做的疙瘩汤,惊讶又开心,拦住了母亲,端起一碗疙瘩汤就喝起来,一直表扬我们懂事,替母亲高兴。母亲虽然没有说什么,她的心里一定很欣慰,后来即使我们长大了,她也常常提起这件事。

疙瘩汤和蔬菜汤看起来差不多,然而疙瘩汤多了些面粉做的疙瘩,会让汤更黏糊一些。因黏黏糊糊,糊里糊涂是生活的本质,才更贴合人的脾胃,更让人欢喜热爱。西红柿这种蔬菜最适宜做疙瘩汤,如果只是单单用来做西红柿汤,味道也是美的,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不够醇厚朴实。西红柿疙瘩汤就是绝配了,先把西红柿炒出西红柿汁,搁上两碗水,水开,把搅好的面疙瘩放进锅,然后筛两个鸡蛋,放盐、醋、香油,再放一点香菜。好啦,就这么简单,却是味美至极。

在外面奔波一天,一进家门,见餐桌上有冒着热气的西红柿疙瘩汤,心里陡然一喜,烦恼和劳累统统丢开去,人生最幸福的当儿莫过于坐在自家餐桌前,气定神闲地喝一碗西红柿疙瘩汤。尤其是冬天的夜晚,风雪夜归人,一碗热腾腾的疙瘩汤在手,抵得过这世界上的寒冷。人其实不需要那么多花拳绣腿,只要一碗暖暖的疙瘩汤来雪中送炭就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8972)群园学诗抒情怀(4427)(18972)
品食大闸蟹,你可能会遗漏的美味
养胃三法
文友佳讯:文化佳园作者群新硕果,市报副刊选文特多(刘波涛)
【历史】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谁?
又到菊黄蟹肥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