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榜题名】全国报纸副刊散文一览无余(2021年02月21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华文作品发表作者冯艺散文《西昌之海》

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作者马聪娟散文《孔雀河边》

文汇报笔会副刊发表作者李成散文《麻雀》

洛阳晚报三彩风副刊发表作者杨枥散文《吃蒸肉》

梁园报梁苑风副刊发表作者方华散文《年关》

商丘日报梁苑副刊发表作者张存元散文《刘姥姥的智慧》

南阳日报白河副刊发表佬范会新散文《记忆中的红春联》

驻马店日报副刊发表作者牛林散文《蒸猪肚腊肉》

河北日报文化周刊·布谷发表作者刘军增散文《好吃不过饺子

刘军增/好吃不过饺子(散文)

俗语说:“小寒大寒,吃饺子过年。”

春节是国人心目中排名第一的大节。我的家乡平山一带,在所有的春节食品中,饺子当仁不让地排在首位。饺子无论荤素,在年节中是从来不会缺席的,否则,这年就是没有过好。即便是平日,饺子在乡亲们眼中的地位与分量,也是其他吃食所不能比拟的。

饺子作为家乡绝对的第一主打美食,老辈儿人多以“煮饺”相称。我感觉这个称谓比饺子更准确,也更有意思,而且还突出了“水煮”这一环节,从而鲜明地与“蒸饺”区别开来。

饺子,既可以山珍海味、牛羊驴肉做馅儿,从而身份高贵;也能纯以白菜、粉条等各类素材入馅,让自己置身凡间。不管哪一种,都有大批情有独钟的食客追随。不过,在家乡的宾馆、饭店等地,大葱猪肉馅、萝卜羊肉馅与白菜豆腐粉条馅的饺子,最受青睐。“上车饺子,下车面。”在家乡人看来,饺子饱含着团圆、幸福之意,是家人团圆之时必须享用的美食。婚姻乃人生之大事,在婚事举办当日,晚饭的主食一定是饺子,亲朋好友都要来热热闹闹地享用,以表达对新人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子嗣兴旺的美好祝愿。在我的家乡,说某某很会做饭,常以一个人擀饺子皮能供上多少人同时包来衡量;说某某饭量大,也多用一人能吃多少个饺子来标示。

“南边来了一群鹅,扑通扑通下了锅。”这则谜底为“饺子”的谜语,被父老乡亲赋予了形象而美丽的寓意,至今仍在家乡广为流传。一些老辈儿人,至今还在沿袭用饺子包物的习俗:饺子里包硬币,寓意招财进宝;饺子里包红枣和栗子,寓意早生贵子;饺子里包花生仁,则寓意健康长寿。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一早上的饺子,不论荤素,都要在满满一碗刚出锅的饺子上,再浇上热腾腾的肉后才吃。自然,家人在吃饺子之前,还得先敬了神灵与祖先,此乃规矩。这一习俗,至今仍在不少人家保留着。

虽说饺子是美食,可有一段时间,吃饺子却吃“怕”了。那是上世纪90年代,爱人在平山县城外一所小学当老师,那时我俩刚上班没几年,还无力购置住房,只好蜗居在学校的一间办公室里,冬天靠煤火炉取暖。每天临近下班,这里就成了“走读”老师们的聚集地——有炉火暖和啊。几位女同胞常常是一边谈论着学校的大事小情,一边帮着爱人包饺子,谈笑间,就把饺子包好了。这些女同胞几乎从来是只包不吃的,于是我们一家人冬天的晚饭就常常是饺子。不少时候,次日的早饭还是饺子。就这么吃来吃去的,到后来真有些吃怕了,我就对爱人说:“咱隔一段时间再吃饺子行吧。”同事们知道后还数落我:“你可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竟然还‘罢吃’,我们可是想吃饺子却没人给包哩。”

据史料记载,饺子初为药用,是东汉时由医圣张仲景发明的,本意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药材(如羊肉、胡椒等),让人们煮熟了食用,以帮助治愈耳朵上的冻疮。后世却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北方的第一大美食。饺子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与交子等多种称谓,到清代才始称“饺子”。

因为家乡人爱吃饺子,日常生活离不开饺子,也就有了“好吃不过饺子”的口头禅。也由此,无论是县城的宾馆、酒店,还是集镇的饭馆、小吃摊儿,作为主食,饺子几乎是从不会落下的;甚至一些小饭铺、快餐店,主食就只有饺子,同样人来客去、买卖兴旺。由此,就培养出一批就餐必点饺子的食客来——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殊不知,一方的吃食同样能养一方人。如果你遭遇不幸,生活落魄,只要你会包饺子,且不怕吃苦受累,价钱又公道,在我的家乡足以让你衣食无忧,还可养家糊口。这从一个个独具特色的饺子馆安然置身闹市的景象,便知此言非虚。

在普天同庆的新春佳节,各式饺子的盛宴也正在各处上演,这盛宴中升腾着无限暖意,也寄寓着人们幸福和顺、吉祥平安的美好祝愿。

辽沈晚报迟桂花副刊发表作者贺小晴散文《泡菜人生》

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作者后扬散文《家父喝茶》

焦作晚报山阳城副刊发表作者暗香散文《时光识得人情味》

焦作晚报覃怀月副刊发表作者李东花散文《最是书香能暖年》

邢台日报百泉副刊发表作者熊荟蓉散文《乡村皮影戏》

亳州晚报花戏楼笔记发表作者洛水散文《春节住在父母的村庄里》

西安晚报文心副刊发表作者朝颜散文《在灵湖亲吻一枝芦花》

西安日报品鉴副刊发表作者宋力行散文《敲起锣鼓过起年》

广州日报每日闲情发表作者龙建雄散文《住地过年爱相随》

龙建雄/住地过年爱相随(散文)

热闹是浸入我们中国人骨髓里的欢乐因子。今年春节虽不方便回家乡过年,但留在住地过年,热闹仍可以继续。老友凯军提议,我俩各邀请一家朋友去郊区租个房热闹热闹。

很快,凯军和小杨、我和白哥四家人,大年初二来到从化温泉过年,临时组合,却立刻打成一片,四个男人去市场买食材,四个女人清洁住所环境,孩子们则聚在一起玩得不亦乐乎。晚上,大家你炒三个,我露两手,一大桌子饭菜很快就大功告成。席间,尽是你一言我一语的新春祝福。晚宴过半,孩子们去泡温泉,四家大人则拉开话匣子,谈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故事。

小杨的恋爱故事很有情节感。小杨是湛江人,而爱人小隋是地道的东北姑娘。有一年,小杨随单位到小隋家乡的试验场做测试,一个机缘巧合让两个年轻人相识,相爱、缘定终身。小杨第一次正式去小隋家,那时小隋家乡还没有支线机场,于是,小杨早上六点起来到广州赶飞机,坐五个小时飞机到东北,接着四个小时大巴到小县城,待他辗转到小隋家已经是晚上八点。东北人讲究规矩,新进门的准姑爷要喝三大杯酒,小杨一整天舟车劳顿,三大杯下肚,然后就“咣当”一下躺在地上,岳父岳母当场就宣布,这个小伙太实在,女婿就他了!听完小杨传奇的故事,我们笑得前俯后仰。

凯军是小杨原来单位的同事,他们两家的小孩相差两个月出生。那时科里工作十分繁忙,凯军经常带小杨全国各地出差跑,于是家里两个女人小隋和燕子就相互照顾,一起做饭,一起散步,一起解忧,成了无话不谈的好闺蜜。说到动情处,小隋还拿出手机,查找到当年QQ空间,给大家展示她们两个大肚婆的幸福瞬间。说着说着,她声音有些许激动。大伙赶忙站起来,集体敬当年不容易的两个新手妈妈,小隋和燕子也是笑中带泪与我们一起干杯。

相比小杨和凯军,白哥和我两家人的爱情故事就显得太过于普通。白哥和白嫂是师兄师妹的组合搭配,师兄“收”了师妹的故事曲折不多,校友、恋人、爱人,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轮到我说,我主动“报料”,我和爱人是同一个地方、同一所小学的同班同学,我是班长,她是学习委员。大家笑我是“青梅竹马”,可其实不然,我和爱人初中同校不同班,高中不同校,大学天各一方,毕业后我苦苦追求多年才如愿至今。

从化夜晚的天空很亮堂,一群群的星星一闪一闪,仿佛在入迷地聆听我们的故事。在我们看来,这世间许多的爱情,缘始于初见,情长于陪伴。此情此景,我想我们该是惜福的一群人,各自的故事很简单,但能把故事说出幸福感,那就不简单,何况是爱情故事。

作家林清玄曾在散文《欢乐中国节》中这样写道:唯有生命里有喜乐有伤悲,生命才是多层面的,有活力的,有深度,又能发展的。生活本就是立体丰富的,我们的身心犹如一个乐器,演奏什么音乐靠我们自己。这个辛丑年春节,有最爱的人陪伴在一起,有兴趣相投的朋友相伴一起,照样是幸福热闹年。

兰州晚报兰苑副刊发表作者刘万祥散文《童年的腊月》

南通日报广玉兰副刊发表作者陈晖散文《屋檐下的第一缕年味》

江海晚报夜明珠副刊发表作者周祖斌散文《年糕里的年味》

安庆日报大观副刊发表作者汪金保散文《外婆家的鸡腿子》

安庆晚报文化周刊发表作者颜桂海散文《包粽子》

淮河晨刊晨风副刊发表作者周颖散文《此心安处即吾乡》

重庆晚报夜雨副刊发表作者宋六梅散文《回味童年的年》

枣庄晚报运河副刊发表作者黄廷付散文《陪母亲回娘家》

联合日报旅游副刊发表作者郭光明散文《古诗词里品雨水

郭光明/古诗词里品雨水(散文)

南宋刘辰翁曾有《七绝·雨水时节》,以诗言雨水时节:“郊岭风追残雪去,坳溪水送破冰来。顽童指问云中雁,这里山花那日开?”

我们的祖先,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他们在经年的司天观象中,发现立春以后不久,冰雪开始融化,气温明显回升,降水相对增多,万物开始萌动,遂将第二个节气,取名“雨水”。对此,元代教育家吴澄,在他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在正月中旬前后,东风解冻,散而为雨,大地回春,万物萌动。从这一天起,人们走出冬天,走进了春天。

北宋学者郑起有一首七言诗,名曰《繁昌江边风两獭祭鱼人立而拜》,尾句“忽见江边獭祭鱼”,曾不解其意,后查东西两汉凑撰之《礼记·月令》,方知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原是古人将“雨水”分为“三候”。而其中的第一候,说的是“雨水”之日,江冰破水,蛰伏一冬的水獭,开始捕鱼并摆在岸边犹如祭祀;五天之后为第二候,南雁始北;再五天便是第三候,草木开始萌动。

中华版图,幅员辽阔。虽同是“雨水”时节,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甚至有雪。元代画家、诗人、篆刻家王冕曾有《春寒》一诗,其中“春寒多雨水,地僻少轮蹄。湿气连山暗,孤梅近竹低”。这既是农耕文化对节令的描绘,也饱含满腔爱国热忱,更有丧国之痛的悲苦。

而在南方,雨水时节,田野青青,春江水暖,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一幅早春景象。所以,唐代诗人杜牧曾写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不仅描绘出明媚的江南春光,再现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而且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含蓄深蕴的情思,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恰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虽然,节令名“雨水”,涵义亦源自是当年降雨的开始,但此时节以毛毛雨为主,由是唐朝文学家韩愈,用“润如酥”形容《初春小雨》,细滑润泽,若有若无,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异曲同工。

春天的雨,少得可惜。所以,清朝侍讲学士图鞈布诗言《春耕》,“夜闻春雨声,农人侵晓起”,说的是农人听到半夜春雨声,拂晓便要起床。起床干什么?农谚有答案:“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寸恨谁云短,绵绵岂易裁。半年眉绿未曾开。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尊前一曲为谁哉。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雨水节气,不但令诗人富有想象力,而且令诗句更具人情味。宋朝文学家苏轼的《南歌子·感旧》,以景情相生与渗入意念之笔,词写“雨水”上阙,将与妻子王闰之双双思念的隐隐惆怅,连续不断、无法剪断的情丝,点化于字里行间。而下阕的“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残冻被春雨消融,冷灶被温风暖复,苏轼以景融情,用回味之笔,梦幻与现实交融的手法,以对偶佳句,熔铸昔日夫妻双双对酒当歌的场景,展现其绵绵恩爱与忠贞不渝。

今年的雨水时节,是“七九”的第六天,数九顺口溜唱得好,“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此刻的北方,冰雪消融,南方的鸿雁,展了翅膀,过不上十天半月,一抹桃红,将突然在视野里,生动整个春天。

牡丹晚报牡丹园副刊发表作者黎涛散文《等春来,等陌上花开》

济源日报珍珠泉副刊发表作者于玲玲散文《不一样的年味》

滁州日报清流副刊发表作者忽艳散文《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今晚报今晚副刊发表作者张金刚散文《栽种一弯笑容》

精神文明报读书副刊发表作者王新芳散文《新春读书乐趣多》

广元日报翠云廊副刊发表作者杨奎昌散文《川北山乡年味浓》

潮州日报百花台副刊发表作者李晓散文《火车奔跑在春天里》

北海晚报乐龄·五彩滩发表作者陆肖鸣散文《糯米花,甜脆的壮家年》

衡水晚报季风副刊发表作者栗义耕散文《豆芽血包

栗义耕/豆芽血包(散文)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南部的大名县(旧称大名府),那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小时候父母在当地一个小镇工作,我就在那里长大。小镇上有一种小吃,叫豆芽血包,让我回味至今。

那是一种把豆芽和猪血块作馅料的蒸包。有时候,小伙伴们玩耍之余常互相你一毛、我两毛、他三毛地凑点钱到包子铺“消费”,包子虽然买不了几个,但我们照样要浇老板的香醋芥末,小脏手捏着包子角的吃相至今仍会被取笑。去年,我们几个当年的小伙伴在市里的饭店里聚会,不约而同想起了当年的豆芽血包。

印象中豆芽血包尤以杨老头的最为正宗。一次我好奇地问他豆芽血包的来历,杨老头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认真地把自己沾满油的中山装扣子系好,正襟危坐地和我讲了起来。

原来杨老头的先人是明末天雄军中的火头军,受朝廷指令消灭在冀中活动的一股后金兵。连年征战又要机动作战,筹措军粮成了挠头的大事。青黄不接的时节,眼看着全军就要断粮,这可急坏了主帅卢象升。当时他们刚打散了一小股后金军并缴获了一些绿豆和猪血块,杨老头的先人看着这些物品灵机一动,说了声“卢大帅您就瞧好吧”就忙活了起来。他们先是在温暖的地方让绿豆长出了豆芽,又把豆芽合着猪血块调成馅,再用不多的白面搀着玉米面做包子皮,然后上锅用大火蒸。包子蒸熟大家品尝之后连说好吃好吃。天雄军消亡后,杨老头的先人将这份手艺保留并传承了下来……

听罢杨老头的讲述,我们都目瞪口呆,没想到不登大雅的豆芽血包竟然还有这么一段历史,难怪小镇上谁家来了亲朋好友都要买些招待客人,有些人甚至是走了几里路慕名而来。

长大后我走南闯北吃过香港的九龙包子、开封的灌汤包、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但和家乡的豆芽血包相比,总感觉它们好像少了一点儿什么……后来我明白了,是家乡的味道,没有什么比凝聚着家乡味道的豆芽血包更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榜题名】全国报纸副刊散文一览无余(2021年03月01日)
文友佳讯:文化佳园作者群新硕果,市报副刊选文特多(刘波涛)
散文诵读《包子和饺子》作者 余华
古蔺散文十二家
散文||冬至有雨
家乡的溱湖小杨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