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崔振昭散文随笔精选(3)】侄女出嫁

载录平凡事件,叙写普通人物。

倾诉人生心语,传播世间真情。——题记 

侄女崔林芳准备正月初六在西安结婚。按农村乡俗,姑娘出嫁先一天,亲朋乡友要来“送路”。上世纪,这种情况大多送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说一些祝福告别的话等等,主人接待也很简单,倒杯茶、发点喜糖之类就可以了。现在复杂了,兄弟老二告诉我,嫁女出门要像给儿子结婚一样,需要摆三十桌左右的酒席。一方面送礼的家境不行也会送咱五十、一百元,需要好吃好喝招待;另一方面,女方若不招待就需全部安排到男方的婚礼现场,增大接送和男方的压力。因此,老二考虑再三,给男方婚礼准备了六席人员,其他亲朋在自己家招待。事定后通知各路亲朋务于正月初五上午到兄弟老二家赴宴。

俗话说,长兄为父。父母过世后,我作为崔家老大,对老二姑娘出嫁深感责任重大。与妻子商量首先要送上千元以上的礼品,给了五百元现金和一条五六百元的毛毯。其次是要早到。初三下午我到,初五上午妻子到,妻子和姐还要担任“送路人”的角色。

初三下午,我从西安回到二弟家的时候,部分堂兄堂弟已经开始忙活了,打扫卫生的、垒锅灶的、杀鸡的、购物的,一片紧张忙碌的景象。二弟给我汇报和商量的大体有这样几类事:一是母亲是去年腊月初一去世的,没有过三周年,按农村乡俗,过年不贴红对联,可贴紫色对联。姑娘出嫁是喜事,正好碰到过年,是贴紫色的还是红色的对联拿不住。经反复考虑、征询村中有威望的老人,最后确定贴红对联。理由是母亲在老三家生活并在老三家送终,由老三家继续贴紫色对联,其他兄弟如遇喜事可贴红色对联。我说这样好,既坚持了原则性,也体现了灵活性,还是农村老人水平高,该守丧时守丧,该喜庆时喜庆,这也是社会的进步。二是请了哪些亲朋好友,三十桌的人员安排,哪些人在家中招待,哪些人去西安参加婚礼等等,以及宴席安排的标准、菜名。尔后,很郑重地说,后天的客人多,要我准备答谢词,并代表他全家致辞。这一条我没有同意,不到三百人,都是亲朋乡党,你自己讲几句感谢的话就行了越朴实、越简单越好,不需要写讲话稿,也不需由我来代表,你就是真正的主人,当哥的不需要包揽。二弟面有难色,嘴里嘟囔着。反正我不讲,我干活可以,讲不成。我就再没有理会这件事。

初四,帮忙的人都来了,屋内、屋外全都是干活的人。屋外要在水泥路上搭建招待客人的宴席篷子;屋后要为明天准备各种饭菜;屋内要给新娘子准备嫁妆。一直忙到傍晚,大体就绪。屋外的高音喇叭唱着流行歌曲,帮忙的人吃了四五盆大脍菜后,家中有事的离去,无事的打起了麻将牌直到凌晨。

我被安排在初四一大早带四弟和侄子到县城去买菜。四弟拿着菜单带路,车从牛东到户县钟楼,尔后出北街,直到城北蔬菜批发市场。这个市场很大,供应充足,专供各类红白喜事用菜,有的一个摊点就可拿到全部用菜。四弟绕市场转了一圈,一看啥都有,就不停地与熟人打着招呼,停在一家卖鱼的店门前。酒席上需要三十条活鱼,大小一斤半左右,这家正好就有。店主是位干脆利落的年轻人,要价每斤六块五,四弟说年前才五块,涨这么多。年轻人说这鱼是从湖北发到西安,发价在六元,降不下来。四弟说,都是熟人,侄女出嫁,便宜些。年轻人说,不说咧,六块三。老四说,“行!”给我说:“哥,你在这儿看上,我看别的去了”。我站在年轻人的门店前,主要是看杀好鱼。年轻人用手抓一条摔在地上,选着大小差不多的鲤鱼,抓了三十条,摔了三十次,过完秤就开始杀鱼。初四的清晨,户县的气候虽然不是很低,但手抓着鱼,给我的感觉是冰凉刺骨的。年轻人手操弯刀,正一下、反一下鱼鳞就掉下了,中间鱼肚上开一刀,就摔给了帮手。有的鱼没有摔死在挣扎,他就用刀背在鱼头上“啪”的砸一下,鱼就彻底老实了。不到几分钟,杀好、洗好,装进袋子里,帮我提到车上。我很佩服这个年轻人,就赞扬了几句,他骄傲地说,都干了十几年了,这算啥!

初五上午,各路亲戚陆续到达老二家中。方寨大舅、四舅亲自来了,还带了一帮表弟及晚辈;秦镇姑家由三儿小利领了五六位;两个姨家的表兄、表姐、表弟、表妹加起来近十人;姐家由外甥、外甥女婿开了两台小车,从西安赶回;妹家自驾农用三轮车拉了两个女、一个儿和从福建回来拜年的大女婿。我们亲兄弟老三、老四及本家族兄弟,号称“崔家十户”都是全家起营,家里的门一锁,都来了。这时门内客厅已准备收礼桌和崔家祖先的灵位,亲朋好友除在礼台缴上礼金和礼品外,还到祖先桌上点香鞠躬,尔后就安排在搭好的篷子里,坐在饭桌上“下汤”。一般都是一个凉菜、一壶白酒、户县摆汤面吃饱为好。“下汤”完后自由活动,大家相互问好,交流信息,等着下午正式开宴。妻是由外甥杨晋勇接回来的。她身着藏蓝色呢子大衣,休闲裤、高腰皮靴,脖子上搭着红围巾,皮肤白皙、鼻梁上架着一幅高档眼镜,短式发型,加上性格开朗,善谈爱笑,虽然五十出头了,但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的多。妻一到,我心里踏实了。兄弟老二、弟媳玲霞及其他兄弟亲戚也都热情上前,问长问短,大家都非常高兴、开心。

下午二时,婚宴就要开始了。二弟又凑到我跟前,“哥,还是要你代表咱家讲话”。我推辞,“你讲几句就行了!”“还是你讲合适,你如实在不讲,我就要别人代表我来讲!”我想了想,与其再请别人讲,不如我自己讲,就答应下了。二弟高兴了说:“你讲话,我喝酒。等会由我逐桌去敬酒”。这种宴会议程很简单,在农村大家也叫婚礼,不停地有“执事”人在扩音机上喊“婚礼马上就要开始了,请亲朋好友尽快就座”。开始了,主持人崇民兄拿着一片纸,上面写着几句话,说明今天是在干什么,然后就大声喊:“婚礼第一项,鸣炮!”事先准备的鞭炮长长的摆在路上,几个点炮手就冲了上去,接着就噼里啪啦的响了一阵,一堆红红的炮皮就像花瓣一样地绽开在地上,青色的烟雾腾空而起。还没等安静下来,我就听到崇民兄喊“第二项,由主人致辞!”有人就把一个无线话筒递到我的手上。我稳定了一下情绪,面部带了一些表情,就大声讲了起来。“各位亲朋好友、乡党乡亲:明天是我家老二小如的爱女崔林芳,与西安恒信物业公司的同事小刘喜结良缘的大好日子,今天亲朋好友、乡党乡亲前来恭贺并给林芳出嫁送行,我代表我家老二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农村人这种场合不习惯鼓掌,但我听到掌声还不小。就接着讲:“为了感谢大家多年来对我家老二的关心、帮助、支持,对侄女林芳的教育培养,兄弟小如精心准备了几十桌酒席,希望大家吃饱、喝好,尽情欢乐!”一些年轻人又鼓掌起来,不少人都高兴得笑了。“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我也衷心祝愿亲朋好友、父老乡亲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全家和睦来年庄稼丰收、生意兴隆、万事如意!谢谢!”话毕,递过话筒,还没有走到座位上,就听到:“第三项,开席!”

酒席刚开始,二弟就一手端着酒杯,一手提着西凤酒瓶,逐桌逐个给客人敬酒。二十余桌没敬完,话就多起来。一会和客人耳语,会拉着客人手不放,我看情况不好,忙劝二弟坐在桌上吃些菜,让兄弟媳妇带着侄女去敬酒。弟媳妇和侄女拿着啤酒又逐桌敬了一遍。酒席结束后,二弟如释重负,加之酒精作用,倒在火炕上大睡觉,呼噜声房前屋后的帮忙人都听得见……

三弟小卯告诉我:“小如哥给娃过事劳过了,睡在炕上鼾声像牛吼一样”。我听说后,心里一阵楚痛。为人之父真不容易呀!要靠黄土糊口,靠手艺谋生,既要管生养、供读书、操心就业,是姑娘的结婚送出门就算完成了做父母的任务;是儿子的还要操心成家、抱孙子,没完没了,真可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终结了由儿子从村里抬到村外,寿终正寝,光辉或平凡的一生就画上了句号。

人为儿女再苦再累也是甜。兄弟老二睡醒的时候已是晚上七点多钟了。屋外的酒席篷已拆除,帮忙的人大多已回家了。兄弟媳妇玲霞招呼姐和姐夫、我和妻等吃完晚饭后,就去接待不断来告别的邻居妇女和林芳的同学、从小耍到大的伙伴。物色的伴娘已到老二家中,帮助化妆师给新娘子做化妆准备,里间的房子依然热闹和忙碌。姐和姐夫、我和妻、老三、老四等和老二商量着接待西安娶亲人员的事。林芳的女婿是山西人在西安工作,亲家也曾来过牛东,但“十里乡俗不同”,基本上不了解陕西关中嫁女娶亲的风俗礼仪。为此,亲家还专程派人几次商议了解,要把婚事办得妥善完美。譬如,男方想要结婚了,就需请“媒人”(介绍人)到女方家中“发媒”,商定结婚的时间、地点、规模等相关事项。“媒人”在男女双方协调好后,男方除采取多种途径告知女方家中外,结婚前三天还要郑重派重要代表带上“四色”礼品到女方家中“下书”。我理解,就是其他形式说了不算,还要正式行文和书面通知,以示这件大事就这么办了,不能有误。说到这些礼节,因家中已没有父母了,大家都很随意。姐和姐夫年长,姐夫杨兴才说:这桩婚事是秦晋之好、城乡之缘,双方都很满意,不要在礼节礼仪上计较。大家都很赞同这个观点,礼节简化,并确定姐夫代表女方亲友团到西安婚礼现场讲话。商量完毕,就互相督促早点休息,明天还要到西安坐席哩!

千年的礼俗说简化也难,一些基本的礼数再变也不能走样。第二天一大早,二弟把屋内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尤其是大门口娶亲车辆停放地点安排的非常周到。九点钟,到西安参加婚礼的亲戚都来到老二家中,照例是吃“摆汤面”,尔后等着男方娶亲的车辆来接到西安。按事先商定,娶亲上午九点半钟到牛东,活动一个小时左右。我观察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些礼节:

进出村不走“回头路”。就是要选择一条路进村到女方家门口,而后从家门口这条路出村。九点半时,我和姐夫、二弟、三弟在门口迎候娶亲的人,老远看到一队小轿车从南向北开了过来。车刚到村口,老三小卯和另外两个人就急速的向前走,挡住车不让前行。我忙问二弟:“咋回事?”二弟说:“路走错了,商定的从西边路进来,从村北到咱家门口,怎么从东路直接到了门口!”这时男方迎亲的主要代表从车队那里跑步到了家门口,解释说:“我们理解为走哪条路都可以,就选择了从东路进入从西路出”。没等我和二弟说什么,旁边就有人说,“走错了不要紧,从村外绕一圈再走到西边的路上就行了。”其他人也跟着喊,话就传到了车队那里,头车司机就向外绕了出去,都到了商定的路线上。男女双方的亲家代表相互握手,都对走错路表示“没有啥”,继续往下进行。

鸣迎亲礼炮。这种礼炮仪式是由男方娶亲的人员来完成的。车队停好后,新郎倌等迎亲人员下车后,由随车带的司仪主持,在女方家门前放了长长的两串鞭炮。尔后,听司仪喊“鸣炮”!炮竹响毕,我又代表女方的家长与来娶亲的重要人物一一握手,大家依然站在门外面。

新郎倌叫门。由新郎倌带伴郎及几个小伙子叫开门。此前新娘家的门已被新娘的弟弟妹妹们严密控制。新郎倌小刘不停的“爸开门、妈开门”地叫着,都无济于事。只听门内嘈杂声中有人喊“快递红包!”“快递红包!”双方僵持了十几分钟,开始从门南侧的窗口内外进行谈判。有老二的儿子崔林松、老三的儿子崔林栋等一帮子,数了数大概有十几人。有人就提出:需要18个红包。红包不进,今天的门就不能开。男方的小伙子们也很机灵,就拿出18个红包递了进去。崔林栋等拿到红包刚准备开门,就听到有人举报说,有的红包里边是空的,坚决不能开!男方看到被揭发了,赶紧解释,又急忙递进去几个红包,这一次,红包被在窗口接受了检查,满意了,才打开了门。

送礼“下书”。门开后,男方就要把带来的礼品送给女方。一般都是好酒、好烟、一条猪肉、两节一米多长的莲藕,并用红绸两头拴捆,以表示永结百年之好,共祝吉祥。这时司仪便带着新郎到崔家祖先灵位前上香作揖,行三鞠躬,再拿出三张纸表递给站在灵堂旁的四弟,再鞠三个躬,四弟也随即还礼。这种礼仪叫给祖宗三代下书。意思是崔家的三代祖宗们,我们要来娶你们家的姑娘了,希望你们支持并保佑孩子们平安幸福!也不管祖宗们是否同意,礼节到了,就全有了。

招待娶亲人员。随即便把男方娶亲的客人请到桌前,摆上了几个凉菜,有酒有茶,不一会儿,户县摆汤面就端了上来。二弟对这个环节还非常重视。原男女双方商议这时只上面不上菜,男方提出要节约时间,不可麻烦,但二弟认为,酒菜还是要上齐,理由是别人家都是这样做的,咱不能认为山西人不懂就忽悠人家。因此酒菜要上好,把回赠的小手绢改为每人一条大毛巾。先天晚上就告诉媳妇玲霞到附近商店把毛巾买好,安排专人给男方娶亲人员。

照“全家福”。这时,有人不停地喊“崔家兄弟、男女老少到门口照像”。年龄大的坐了一排,小孩蹲在前排,后边两位新人站在中间,其他人都选着不同的位置站在旁边。这时摄影师、录像师就不断地指挥着大家,不断地调整位置。好不容易站好了,让大家喊“茄子”,喊得人不多,就都笑起来。有人手舞足蹈,就又整理了一次秩序,折腾了很长时间,总算拍下三张照片。

抱新娘出门上车。古人讲新娘出门时,脚不着地头不见天。旧时要盖好盖头,由新郎倌抱上花轿。现在不搞盖头了,改成披着婚纱,由新郎抱上轿车。这个仪式完成后,新郎小刘就算松了口气,在女方家中的活动就全部完毕。我在想,坐在高档轿车上的小刘一定在心中叹息,“娶个媳妇真不容易啊!”

新郎新娘伴郎伴娘上了扎着鲜花的轿车后,紧跟其后的就是姐和妻带一名年龄最小的侄子作为“送的客”同车而行。新娘的父母坐在第三辆车上,一同参加男方举办的婚礼。如在农村结婚,新娘的母亲不参加婚礼,但在城里不仅要参加,还要给姑爷准备好红包,婚礼现场司仪让新郎改口叫妈,尔后做岳母娘的就要有所表示。其余的重要亲朋除安排在后面的小轿车外,还准备有一台面包车,浩浩荡荡一路人马离开了牛东村,驶向古城……

2009乙丑春节

作者简介:


崔振昭,笔名苍龙牛子,西安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76年2月入伍,历任解放军陆军第47集团军139师炮兵团战士、团师军政治部干事、旅政治部主任、集团军工兵团政委、碑林区人武部政委等职,上校军衔。

2003年转业后任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街道党工委书记、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西安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等职务。

参加过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西安护城河清淤工程等重大任务。曾被原兰州军区表彰为军队优秀党务工作者,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模范军队转业干部”称号。

退休后为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研究员、党史专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西安睿欣教育党支部副书记,陕西省“五星级”党组织指导师。闲暇之余,写有上百篇散文随笔,被多家刊物和网站登载。

编辑:徐   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里下河宝应地区的婚嫁习俗
男方家筹办婚事需做的各种准备
娶亲、嫁女
塘栖婚嫁风俗
从前的人很认真,认真的恋爱,认真的结婚 | 曾瑞
你知道浙北运河流域的婚俗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