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答司马谏议书》第二课时

《答司马谏议书》第二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驳论文的写法、特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驳论文的辩驳说理艺术,鉴赏语言美、结构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改革家不计得失、一往无前的情怀,感悟宋代文人“心怀天下”“和而不同”的君子风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难点:进一步培养理性思维,侧重学习反驳的艺术。                            任务一:课前积累区

一.王安石和司马光

        王安石和司马光,他们是一生的政敌和朋友。王安石比司马光小两岁,两人在1086年5月和10月相继离世。他们先后都担任过宰相。他们都不是“太平阁老”。《邵氏闻见录》里记载“荆公、温公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他们都是刚正不阿、敢作敢为、惊动朝野的“铁腕能臣”。他们也是同气相求、私交甚厚的朋友,他们都有“立身行道,辅世养民”的政治抱负;他们又是“所操之术多异”,和而不同的君子。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司马光和苏轼表示强烈反对,把新政批得体无完肤。王安石也不退让,也对他予以排挤。王安石和司马光虽为政治死敌,但王安石评司马光:“司马君实,君子人也!”司马光论王安石:“介甫文章节义,皆有过人之处。”王安石病逝,司马光请求朝廷对其厚加礼赠。 

二.文体知识

       驳论文是议论文的一种。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1.要对准靶子。

        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下。并且还要强调出敌论的弊端。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重点,倾向性要鲜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可以引用一些较为典型的事例,和古典名句。更加强有力的证明自己的观点。

2.要抓住要害。

       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反动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

3.要注意分寸。

        对于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错误思想,必须加以区别。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痛加批驳,给以致命打击;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就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决不可相提并论。三.文化知识盘庚迁殷: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四.预习检查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作者说自己变法之前就预料到会招致的后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_________”,根本目的是“_________”,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2.文言句子翻译预习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谅解,因此只是简略地给您回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5分,“虽”“强”“见”“报”各1分,语句通顺1分)(2)如今您来信用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员的职权,制造了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5分,“所以”“见”“以为”“以致”各1分,语句通顺1分)(3)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5分,“受命”“授”“为”“于朝廷(状语后置句)”各1分,语句通顺1分)(4)盘庚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考虑适宜久采取行动,认为这是正确的而看不到可以改悔的缘故。(5分,“故”“度”“度”“是”各1分,语句通顺1分)(5)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5分,“事事” “所为”“之”“知”各1分,语句通顺1分)

                  任务二:课中导学区

微任务一   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回顾第一课时学习,本文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段: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指责进行逐条驳斥。 第三段:分析保守派的思想根源,揭示改革遭抵制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文章的结构清晰,它符合典型的驳论文的范式。

            微任务二   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第二段中,王安石为什么要先提出“名实”的问题?            明确:王安石所提出的“名实”的问题“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王安石为自己的论辩寻找到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即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名实相符理论,这个理论的呈现,已经暗示了司马光文中所言名不副实的问题。罪名和事实是否一致就抓住了辩论的本质。为下面的驳论建立了稳固的逻辑支点。“立片言以居要”,起到理论奠基的作用。   2.在第二段中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

       明确:先驳“侵官”:指出变法是 “受命于人主”,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3.王安石在回信中用了盘庚迁殷的史实,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据是什么?

        明确:举例论证    事实论据

4.第三段如何分层论证“怨谤之多”的呢? 

       明确:首先承着上一段的“固前知其如此也”,引出对导致“怨诽”根源的剖析。当前士大夫和众人的苟且逢迎的现状,皇帝的心愿和自己的不避艰险“助上抗之”。又用反问句,增加了结论的不容置疑性。接着,用“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殷的事实,从历史中举例论证“怨诽之多,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另外,也证明了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添了说服力。王安石变法并非一意孤行、肆意妄为,而是度义后动、准备充分的理性作为。最后,“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明确态度和立场, 同时揭示保守派言行的实质。

5.请总结本文的论辩艺术。

        明确:大处着眼,立足于理,针锋相对,直击要害,攻守相济,理足气盛。

          微任务三  质疑探究,合作交流

1. 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驳斥对方进而表明自己变法的坚定态度和决心?试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明确:①直接反驳,文章中第二段王安石直接批驳了司马光的观点后表明自己“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的观点,为自己的改革正名。②借助论据,如第二段中“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断专行,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即是合理合法又怎该遭受驳斥,促使司马光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观点不攻自破,也表明变法绝非一人独断,更非一意孤行。③举出史实进行反驳,第三段中借用“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改变立场,既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④让步假设,正反结合,欲擒故纵。第三段最后先让开一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再近一层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表明自己改革的力度和决心,只会加大和增强。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2、王安石的反驳有何特色?

明确:(1)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作为书信体议论文,本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本文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酬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堪称古代驳论文的典范。(2)有的放矢,反驳有力。本文逐一反驳司马光的指责,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表明了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全文除了开头和结尾用了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外,其余部分紧紧扣住五大弊端进行驳斥。此外,其反驳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文中有“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这样的直接反驳;有“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宫”这样的举出根据的反驳;还有“盘庚之迁”这样的举出史实的反驳。这些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3)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这篇文章的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这样的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同时,本文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如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坚持改革的决心。

板书如下:

任务三:课后检测区巩固练习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反覆不宜卤莽          反覆: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B.辟邪说,难壬人          难:排斥C.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恩惠,名词活用作动词。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答案:A解析:“反覆”此处是指书信往返。2.下列各句中,加粗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对待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泽答案:C解析:强:勉强。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故略上报                                      B.于反复不宜卤莽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答案:D解析:A项,古义:写回信。B项,古义:书信往来。C项,古义:不同寻常。D项,生事:古义、今义都指制造事端。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B.籍吏民,封府库C.范增数目项王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答案:D解析:A、B、C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D项名词作状语。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①故今具道所以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B.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①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                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D.①为天下理财                 ②不为征利答案:B解析:两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A项前句“所”与“以”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意思为“原因”“缘故”;后句“所”加名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该动词的名词形式。C项前句表转折关系,译为“却”,后句表表示结果,相当于“就”、“那么”。D项前句介词,意为“替”“给”,后句判断动词,相当于“是”。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以“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言辞,表现出对改革的坚定信心。B.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C.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最后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D.作者在第二段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答案:C解析:“接着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最后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错。按文章展开的逻辑过程来看,应该是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最后才是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安石用来反驳司马光的一组是(   )(3分)①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④为天下理财   ⑤辟邪说,难壬人    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答案:D解析:①是分析两人的交往情况,⑥是分析社会现状。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提出谏议规劝,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B.《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C.“书”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它以书信的形式,可叙事,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D.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答案:A解析:“谏议”是司马光的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应为“回答谏议司马光的书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
高一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
文言百练:与王介甫书(司马光)/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王安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