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年高考语文I、II、甲、乙卷古诗鉴赏解析汇编
2023新高考语文I卷古代诗歌解读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注释:
1.论学:论说学问。《礼记·学记》:“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孔颖达 疏:“论学,谓学问向成,论说学之是非。”
2.林希逸:宋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
3.逐字:一字一字地。
4.笺:对文字内容进行注解或表达个人见解。
5.转:反倒,反而。
6.曾颜:曾参 和 颜回 的并称。皆 孔子 弟子,以德行著称。
7.那:今作“哪”。
8.剥落:脱落。《汉书·五行志中下下》:“今十月也,李梅当剥落,今反华实,近草妖也。”
9.皮毛:人的皮肤和毛发。泛指人体的浅表部分。比喻表面的、肤浅的东西。多指学识。
10.流传:传下来;传播开。
11.禅:佛教语。梵语“禅那”之略。原指静坐默念 。此处指佛理。
12.参:领悟;琢磨。参禅,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通过静心思虑,排除杂念来参悟佛教的“妙谛”。
13.印可:佛家谓经印证而认可,禅宗多用之。亦泛指同意。《维摩诘经·弟子品》:“若能如是宴坐者,佛所印可。”
14.炼:烧制,提炼。
15.丹还:即还丹,道家术语,丹砂烧成水银之后,放置到一定时间水银又还原成丹砂,叫还丹。九还丹或九转丹,即经过九次提炼而成的丹药。
16.桃李:桃花与李花。
17.鹤山:宋 学者 魏了翁 的号。魏了翁(1178年6月25日-1237年4月14日)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县(今属四川)人。南宋理学家。宋·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 西山 、 鹤山 之抱负,诚未可厚诬也。”按, 西山 ,指 真德秀 。
18.卖花担上看桃李:应为当时常用语,指时人“讲性理者,亦几于舍六经而观语录。甚者将程、朱语录而编之若策括策套”即只求理学诸书翻录一遍就空谈心性的求学习气。鹤山先生魏了翁在《答周监酒》中说:“见得向来多看先儒解说,近思之,不如一一自圣经看来。盖不到地头亲自涉历一番,终是见得不真。又非一一精体实践,则徒为谈辨文采之资耳。来书乃谓只须祖述朱文公诸书,文公诸书,读之久矣,政缘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又:宋代马廷鸾(1222-1289)《题张氏勤有堂》:“世间义理尽无涯,桃李春风总一家。最恨一般浮浅学,卖花担上漫看花。”
参考译文:
答复友人关于治学的论述
宋 林希逸
如果想通过对每个字进行注释来学习儒家经典,并领悟儒经真意,反而会很艰难。当今,一个个的“儒学大师”,每逢遇到他人, 张口曾参,闭口颜回。哪里知道,他们浅薄的皮毛之见脱落的地方(便暴露出他们的无知)。儒家经典的真意,其实并不存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话语之间。佛理要自身去参悟去求印证,仙丹须亲自烧炼并等待丹药的还转。我直至今日还记得鹤山先生魏了翁对这些儒学大师的绝妙评价:他们只是在卖花人的担子上见过桃花李花(至于桃花李花是树上长的还是草上长的,他们是不关心的)。
简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诗人对友人关于治学的论述作出了答复。
首联主要写诗人对“逐字笺来”的治学方法的态度。逐字笺,即一个字一个字地注释,并以此方式来学习儒家经典、探寻儒家奥义。学转难,学习起来反倒是难以领悟儒家真谛的。这暗示了诗人对这种治学方法的否定。就实际情形来看,通过逐字注解来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当然是既蠢笨又可笑的,以此来治学,只会是缘木求鱼,自然是无法领悟文章的真谛的。从深层上说,这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论题之一,即言意之辩。究竟是言可尽意还是言不尽意,经过长久的争论,最终“言不尽意”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正如庄子“言筌”的比喻,言只是“筌”,只是捕鱼的工具与媒介;而经义的旨意是“鱼”,是使用筌的目的。读书是为了获得“鱼”,即经义的旨意。倘不正视这一事实,只在“筌”上穷下工夫,只能距圣人的旨意愈来愈远。以此观之,“逐字笺”的治学方法自然是不可取的。下句中,写生活中的现象。那些只翻过语录、语类一类解说儒家经典的书,从未摸过儒家典籍的却自诩为“大师”的人,遇见他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在这里,诗人准确地捕捉到“大师”们高谈阔论的典型情态,生动地再现了“大师”们自以为是洋洋自得的“风貌”,在看似平静的叙写中,委婉地流露出诗人的揶揄、嘲讽之情。
颔联指出“大师”们的浅鄙。上句中,“皮毛”本指表面的、肤浅的东西,此处即指上文的“曾颜”。剥落,即剥去剔落或脱落。剥落皮毛,即皮毛剥落。在这里,指剥去曾子、颜子这些表面的东西。那知,今作“哪知”,哪里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哪里知道曾子、颜子这些表面的东西脱落后的“大师”(就如同表面的金粉彩饰脱落后的神佛菩萨一样,显露出了木质泥胎的“真身”),包含着诗人对“大师”们的揶揄与嘲弄。下句中,真正的主语,应为“儒家经典的真义”。诗人指出,儒家经典的真义不存在于口耳流传的话语中,甚至不存在于儒家经典的字句中。这样写,与首句形成呼应,再次强调“意在言外”,株守词句,无疑画地为牢;言必称曾颜,可能只是欺世盗名。
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阐述自己治学的观点。诗人说,学习儒家经典,探寻儒家宗旨,就像参禅和炼丹,要自己去参悟、烧炼,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佛法妙谛或炼成可以长生的九转金丹。作为南宋颇有影响力的理学家,林希逸“置身儒学,参引释道”,治学极具个性。在此,诗人以“参禅”“修仙”为例,阐述学习儒家经典的方法,就不难理解了。在此,诗人强调了两点:首先,是要亲身、亲自地参禅、炼丹,换言之,要自己去读儒家的典籍,而不是只读那些名家大家的“语录”“语类”。梨子什么味道,还是要自己尝一尝,而不能拾人牙慧、啜人唾余。其次,是要参悟、烧炼,要去伪存真弃其糟粕,方能求得印可炼成神丹。换言之,学习儒家经典同样需要参悟烧炼,要抽剥茧披沙拣金,方能体悟把握儒家的奥旨妙义。这当然与上文的逐字笺注、浅尝辄止的作法截然不同,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治学的态度与方法。
尾联引用魏了翁的名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尾联的正常语序应为:吾今忆鹤山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鹤山,指南宋理学大家魏了翁,他曾在《答周监酒》中把当时的读书人多看儒家解说而不读儒家典籍的行为比作“卖花担上看挑李”,以此批评他们急功近利的治学风气。诗人在旧话重提,一方面是援引魏了翁的话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强观点的权威性与说服力;一方面是借助魏了翁的话,再次强调道阅读儒家典籍并在其中参悟儒家真谛的重要性,从而更加鲜明地表达自己治学的态度与方法,对友人作出有力、有理的答复。
2023新高考语文II卷古代诗歌解读
沂水一中魏继国
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 [注] ,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官方评价】
材料选用北宋林逋的七律《湖上晚归》,写诗人秋日傍晚乘舟归家所见,于景物描写中见出诗人的恬淡心情。
第16题要求考生思考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观点是如何在诗中得到印证的,引导考生领悟古典诗词的隽永魅力。
【知人论世】
林逋(967——1028)字君复,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词语注释】
1.望中:相望之中;2.红蕖:红荷花;3.诛茅:芟除茅草,结庐安居。4.蓬瀛:蓬莱和瀛洲,都是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亦泛指仙境。
【白话翻译】
头枕船舷,归意极浓,举目四望,视野中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
时值秋天,横卧的小桥,青树碧水,山寺云峰,色彩斑斓,都沐浴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
小雨后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
船儿不紧不慢地在水面行驶,不知不觉地就到达了居住地,诗人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
【诗意解读】
首联首先点出自己乘船回家,途中景色迷人,仿佛幻境,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也许是因为很久没有回到孤山了,心里一直牵挂着他的梅花和野鹤。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才子不慕功名,与权贵绝交,虽然生活俭朴,却少了很多世俗的忧虑,心境澄清,快乐逍遥。
颔联接下来进一步展现归途中的静态景象,“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苏轼曾称赞林逋“神清骨冷无由俗”,这位世外高才虽然没有李白、杜甫那样光芒万丈,但是能得到东坡先生的褒奖,可见其不凡的风度。
颈联转而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如果诗人归心似箭,心中就会心无旁骛,不可能如此细心地进行观察和描摹。
尾联写船终于靠近目的地了,结尾表达了作者恬淡的心境,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船儿虽然不紧不慢地在水面行驶,但是因为风平浪静,不知不觉地就到达了小岛,诗人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诛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
林逋的这首七律抒写流畅,写景如画,实乃不可多得的佳作。开篇先点明湖上归家的主题,后面便围绕其逐步展开。作者由远及近地描写,动静结合、交替变化。翠羽红蕖,颜色鲜明;鸡犬林萝,有声有色。诗人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虽然生活条件艰难,但是他却没有丝毫怨言,也并非沽名钓誉,而是非常享受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值得后世称颂!世人不懂林逋的情趣,等到其离世后,宋仁宗赐谥其和靖先生,也算是对他的一种尊重之意。
【真题试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解析]“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错,诗中作者写景动静结合,见出诗人的恬淡心情,总体是愉悦的,没有很大的变化。
[答案]C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简要分析。 (6 分)
【精准审题】首先明确王国维的诗歌理论的内涵。“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含义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物我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这属于“有我之境”,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物我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其次明确答题指向。“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根据原诗找依据,这其中应该包含两个层次,用了哪些景物写,表达什么情感。最后确定答题要求。“简要分析”,有观点,有分析。
【参考答案】
(1)作者傍晚从湖上乘船回家,看到的景象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紧扣第一句“归思清”,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诗人的心境是澄清的,心情是快乐逍遥的。
(2)“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如见避、似相迎”,作者用拟人手法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
(3)“翠羽红蕖”,颜色鲜明;“鸡犬林萝”,有声有色。家住“诛茅地”,虽然生活清贫,但诗人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非常享受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表现出诗人的恬淡心情。

2023高考全国甲卷古代诗歌解读

沂水一中  魏继国

【真题再现】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官方评价】

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知人论世】

1.人生经历: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十七岁随父至杭州,著《七述》以谒苏轼,轼自叹不如,由是知名。哲宗元祐初为太学正,累迁著作佐郎。绍圣初坐元祐党籍,谪监处州信州酒税。徽宗朝,历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起,出知河中府。蔡京等执政时,党论复起,元祐诸贤与司马光、苏轼等,被控为“奸党”,晁补之亦在其中,后徙湖州、密州、果州,遂主管鸿庆宫。崇宁五年(1106年),晁补之还家。由于他一生仁途坎坷,屡遭贬谪,多处漂泊,对宦海生活感受尤深,所以他归隐乡里后,“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忘情仕进,慕陶潜为人。”大观四年(1110年),“党籍”事消,他授知达州,未赴,改知泗州,至官无几,便卒于泗州官舍,年58岁。

2.艺术成就: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

(1)为文主张师心而不蹈陈迹,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或即景抒情,描摹真切;或借事寓理,叙议交织。风格温润典缛,流畅俊迈,近于柳宗元。

(2)诗学陶渊明、韩愈、欧阳修,以古体为主,乐府是其所长,他的乐府诗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

(3)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写景、咏花、赠和、悼亡而外,还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而绮艳语较少。有的篇章气象雄俊,追步东坡,但缺乏苏词的旷达超妙,而趋于凄壮沉咽,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的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3.思想倾向:晁补之生活在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几帝期间,正值北宋王朝由盛渐衰之际,社会的各种矛盾、朝内新旧党争,日益尖锐、激烈。王安石的变法,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加上自身的弱点,最后失败。北宋王朝在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以及朝政的危机中,越陷越深。昏庸的宋帝及统治集团已无力、也不可能改变和摆脱这一衰败局面。在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里,尽管晁补之有济世之志,但不能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他在任职期间,虽颇有政绩,但不被重用;相反,却一次次受排斥、被贬官。晁补之联系他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的身世,愤怨抑郁的心情凝聚于笔端,抒之于词章之中。


【白话翻译】

   这世间充满闲愁,其中高兴事情常常很少。明年应赋诗一首送别你。从今夜开始,要仔细地数一数到明年分离时究竟还有多少个相聚的日子。

浅酒无别人可劝,惟你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也只有你才能知道。春天不久后将要来到,东溪又会是一片春光。到时候我们一同去赏景,再畅饮欢聚。去观依依杨柳倒映江中,画下美丽的倩影;去赏枝枝梅花凋零雪中,留下凌雪的枝条。

【诗意解读】

这首词是晁补之在酒席间赠友之作。全词语言平实真切,情感从容细腻。词人开篇感慨人生闲愁很多,欢愉很少,离别更是让人愁闷难受。进而述说要珍惜与友人在一起饮酒的美好时光。流露出与友人的真情厚谊,表达了珍惜友情,享受当下的情怀。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与其他宋词相比,前两句显得有些与众不同:直接发议论。“闲愁”与“欢事”相对,“空满”与“常稀”相对。“空满”二字侧重于满。这两句可以理解为:在词人看来,人生开心事非常少,人生烦心事却很多。这两句写的是与友人在一起的酒筵欢会,却以“眼中欢事常稀”来表现,使欢乐也蒙上一层愁苦的阴影,为下面写友人即将离别,抒发离愁别绪做准备。

“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明年友人就要离开了,按照习俗,要给友人写诗道别。虽然离别之日尚早,但是在词人看来,今晚过后相聚的时间却并不多。词人从欢愉的聚会想到不久后伤感的离别。由此可以看出词人的情感细腻与多愁善感,也传递出要珍惜友情,不负美好时光的含义。因为聚会稀少,故而特别珍惜;因为珍惜,故而更怕这段欢事的终结;因为怕它终结故而要仔细地数一数究竟还有多少个相聚的日子。作者真切地表述了细腻的心理活动,很是耐人寻味。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唯有君知”——“浅酒”与“深情”两句,就其句式与内涵而论,又是相互纠葛在一起的,这种笔法,本是《临江仙》词牌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的写作要求,其间有对比,有连结,或为对仗,或为互文。这两句是说:浅酒无别人可劝,惟君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惟君能知。这样就把席间欢会的主客双方的亲密关系交代了出来。如果友人离开了,词人又能够邀请谁来共品美酒,共享美好时光呢?也许只有在坐的友人会来参加聚会吧?这个疑问句流露出友人离别之后,自己无人共饮的落寞,词人再次传递出今晚在一起畅饮的可贵。进而词人直接抒情,发出感慨:我对你的感情怎么样,只有你才能体会。这一句直接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与不舍。

“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后三句是词人想象之景。“东溪”,即东边的溪山,泛言风景秀丽之处,并不是实有的地名。选个好去处,携同归隐共赏春光,也就不会再有异地分离的情况了——这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离别是避免不了的,提前伤感更是杞人忧天。于是词人豁达地与友人相约春天再聚首。春天不久后来到,东溪又会是一片春光。到时候我们再畅饮欢聚,去看岸边依依杨柳倒映水中,去赏雪中枝枝梅花凋零。大醉之后,再兴尽而返。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对友人发出春日聚会的邀约,表达了对即将再聚的期盼。词人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邀约友人春日再聚,既安慰了即将远去的友人,更安慰了自己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与豁达的情愫。

【真题试做】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真实描写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解析]“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错误,原词说“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因为聚会稀少,故而特别珍惜;因为珍惜,故而更怕这段欢事的终结;因为怕它终结故而要仔细地数一数究竟还有多少个相聚的日子。

[答案]C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精准审题】(1)首先明确题型。“简要分析其妙处”,明确本题是一道炼句题。(2)其次界定答题区间。“词的结尾两句”是指“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两句写景句。(3)明确答题方向。重点分析“绝妙”之处。(4)理清答题思路:明确诗句意思——寻找艺术手法——赏析精彩意境——分析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结尾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写景,是作者是由前面“春近”二字引发出来的想象,选取“杨柳、江水、梅花、雪景”等意象,描绘一幅东溪美丽的春景图:观依依杨柳倒映江中,赏枝枝梅花凋零雪中。(3分)

2)词人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以景结情,邀约友人春日再聚,既安慰了即将远去的友人,更安慰了自己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与豁达的情愫,表达了珍惜友情,享受当下的情怀。(3分)

2023高考全国乙卷古代诗歌解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注释】

1.破阵子:词牌名。又名十拍子。本 唐 教坊曲名。双调,六十二字,平韵。

2.陆游:(1125—1210)宋越州山阴人,字务观,号放翁。少有文名。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应礼部试,名列前茅。因论恢复,遭秦桧黜落。孝宗即位,任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工诗、词、散文,亦长于史学。其诗多沉郁顿挫,感激豪宕之作,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为南渡后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3.看破:看透;看穿。

4.空华:佛教语。隐现于病眼者视觉中的繁花状虚影。比喻纷繁的妄想和假相。《楞严经》卷四:“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5.尘世:犹言人间;俗世。

6. 浮名:虚名。

7.蜡屐:以蜡涂木屐。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或有诣 阮 ( 阮孚 ),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闲畅。”后因以“蜡屐”指悠闲、无所作为的生活。也指涂蜡的木屐。

8.真率:纯真坦率。

9.筇杖:qióng 筇竹杖。

10.自在:安闲自得,自由舒畅。

11.太平:恬淡,怡悦。《太上黄庭外景经》卷一〈上部经〉

寸田尺宅可治生,鸡子长留心安宁。推志游神三奇灵,行间无事心太平。务城子注:「恬淡无欲,以道自娱,施利不足,神明有馀,则为太平也。」

【参考译文】

看透了充斥着纷繁妄想和假相的俗世,把如同昨夜旧梦般虚幻的虚名放到一边。脚着涂过蜡的木屐,拄着筇竹手杖,穿过树林,登上山峰,率意地饮酒,自由地行走。此时的我,身心安闲怡悦。

冬日残余的寒气仍然尖利。毛毛细雨停了,天气刚刚转晴。身在碧溪之上,悠然地在苔纸上题写诗句;耳畔传来烟霭之外采菱人缥缈的歌声。此刻,我想与您一同沉醉。

【赏析】

这首词叙写了诗人日常登山临水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深沉体悟。

上片写诗人登山穿林痛饮畅行的场景,并亮明诗人的人生态度。

下片流露出诗人借酒消愁、但愿长醉不愿醒的隐秘心曲,折射出诗人英雄空老的愤懑与无奈。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空花,本是佛教语,指隐现于病眼者视党中的繁花状虚影,常比喻纷繁的妄想和假相。诗人在此运用典故,点出尘世“空花”的特点,说明俗世充斥着种种妄想与假想,甚至,俗世一本身也不过是妄想与假相。诗人以此评价俗世,往高里说,表现了诗人的高洁雅逸;往低里说,联系后文,此处诗人对名利、尘世的略显极端激切的态度,不过仍是其壮志难酬英雄空老这一郁结之情的反面呈现。

下句中,诗人以“昨梦”来揭示世作名利的虚幻,一方面自与上文相应,表达了诗人的淡泊洒脱;另一方面,对“名”的极意的否定与贬低,也包含着诗人这个曾经热切逐梦、作梦的“梦中人”梦而不得好梦成空的愤懑与无奈。看破,轻放,一方面是诗人超尘脱俗、淡泊洒脱这一情怀的外在表现与自结果,一方面何尝不是诗人求而不得人生空老的无奈慰解呢?总之,此二句直接点明诗人的人生态度,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蜡履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蜡履,指涂了蜡的屐。筇杖,指筇竹制成的手杖。此处均作动词,指穿着蜡屐,拄着筇杖。诗人穿着蜡屐、拄着筇杖,穿林登山,畅饮漫行,通过衣着装束、行为活动的细节,一个身闲心逸优游山林的幽人雅士形象跃然纸上。同时,真率指纯真坦率,自在指安闲自得。在此处,二者不由得让人想起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句子:我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起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一个人在达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此时的放翁,何尝不是如此?真率,自在,都表现了诗人饮酒闲步的尽兴与适意。《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很快便消融入到无边的荷塘月色之中,身心得以尽情舒展;而此刻的放翁也沉醉于这一片丘山草木之中,空明澄澈,了无牵碍。身闲心太平,既是直抒胸臆,又可以说是用典,都充分地表现了诗人此刻的心态。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此二句写景,在诗人笔下,毛毛雨刚停,天气刚刚放晴,但是冬日残余的寒气仍然尖利侵人。诗人描摹了一幅细雨初歇、余寒犹力的初春山林图,应该说是一幅哀景。诗人这样写,一则以哀景衬乐情,即使景色惨淡仍然无法影响诗快乐的心情,足见诗人情绪的高昂;一则结合上文,诗独自一人在如此寥落、暗淡、冷寂的山林中,却仿佛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似乎诗人原本就属于这里一样。这当然能够表现诗人高洁脱俗的情怀,但是,仅仅如此吗?真的如此吗?当我们联系朱自清沉迷于“幽僻“的荷塘并在其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意与适意,那么,再次品味上片中诗人的安闲自得,是否也能体会到放翁心中的“颇不宁静”呢?

苔纸闲题溪上句,麦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前二句写诗人在纸上闲题诗句,耳畔传来远处采菱人缥缈的歌声。这份您闲让人想起放翁《临安春雨初霁》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细分茶“的句子,多么热悉的情境啊!然而放翁的清闲之中总是夹杂着浓浓的失意与无奈。毕竟,谁能相信一位弥留之际仍然喊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爱国志士,会如此轻松地逍遥于丘壑泉石之间呢?与君同醉醒,醉醒,应该是偏义复词,偏在“醉”。此句的意思,即诗人要与君同醉。君,所指不明。此句表意的重心在“同醉醒”三字,如此写,一方面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纵情山水、忘怀得失的超脱,可以说是整首诗情感的高潮;一方面,“同醉”,又流露出诗人借酒消愁、但愿长醉不愿醒的隐秘心曲,折射出诗人英雄空老的愤懑与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志。

B.词人若展挂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答案:选D项。

【解析】

据词中的意象、关键词“看破”“放轻”“真率”“自在”“身闲”,以及主观题题干要求中的“闲适”,考生可知诗人的内心是放松的,看开的,愉悦的,闲适的。故,此诗的感情色调是暖色调。考生可以此为标准,逐一匹配四个选项的冷暖色调,利用排除法选出答案。BC两项很显然是暖色调,陈述正确;A项也符合诗人的内心状态,故陈述正确;答案只能选D项。D项不仅带有灰色调表述,而且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也有误,这里不是“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而是这些采菱人与诗人一样,再这样的环境中陶醉的状态。作者陶醉地题诗,采菱人陶醉地唱歌。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拟定答案如下:

①直接抒情。上片“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身闲心太平。”直接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②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初春的雨过天晴后的清新,来反映诗人内心的轻松之感,从而体现诗人的闲适。

③叙事。诗人通过叙写自己的行为——登山率饮,自在穿行,闲题溪上,来变现自己的内心状态,从而表现诗人的闲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3届高考诗歌客观选择题命题规律及2024高考备考对策
「哲理诗举隅」刘禹锡《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阅读理解和答案(2022届佛山期末)
2022诗词鉴赏:五类素材、七种题型历年真题及答案
学霸题库|2022高考备考诗歌鉴赏语言鉴赏题型提升专练
北京市东城区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考语文试题
王建伟:“如何描写”“如何抒情”2023102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