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作文 | 联想·阐释·思辨——高考作文如何“观照现实”?

联想·阐释·思辨

——高考作文如何“观照现实”?

浙江省镇海中学   王  静

摘   要:“观照现实、裨补时阙”历来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坚守与追求,近年来此价值导向愈发凸显。综观学生的考场作文,“观照现实”意识之缺乏、“路”“术”之困窘现象仍普遍存在,且出现了诸如“放眼寰宇”“且听且看”“揆诸当下”“反观现实”等泛化罗列与机械套版情况。为此,教师可根据多样化的作文命题材料与任务情境,有针对性地拓展联想、阐释、思辨的思维路径,强化基于隐喻折射的现实锚定、基于事实理论的双向互动和基于问题情境的个体认知,以帮助学生形成应“材”而运、应“境”而思的能力。

关键词:高考作文;观照现实;联想;阐释;思辨

【高考作文】

“观照现实”意指省察当下人生、探寻现实事理。这就意味着,“观照现实”不能止于对时鲜素材的援用,也不能止于对现实问题的罗列,应基于现实生活情境,特别是问题情境展开理性思考,表达个体认知与看法。

  而综观考场作文,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具有“观照现实”的意识,且较多存在诸如“放眼寰宇”“且听且看”的泛化罗列现象,更因囿于传统材料作文“引议联结”的模式而在文末出现了“揆诸当下”“反观现实”等的机械套版情况,少有学生能顺应题意觅取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对话点进行深度阐释与思辨。高考作文如何“观照现实”?我们不妨根据多样化的作文命题材料与任务情境,有针对性地搭建观照现实的思维之“路”与思维之“术”,以使学生能应“材”而运、应“境”而思。

 一、联想:基于隐喻折射的现实锚定

  “隐喻类”作文题材高频率地出现在高考作文中。目前高考“隐喻类”作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根据模拟关系从种转向种”,比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本手、妙手、俗手”,由围棋之理隐喻折射现实人生;2021年全国乙卷以汉代扬雄的射箭为喻,新高考Ⅱ卷以书法为喻,皆属此类。一是“从种转向类”,即由个别领域隐喻折射更广泛的领域,比如2022年全国甲卷“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导语中直接指明“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2021年新高考Ⅰ卷论“体育之效”与“强弱之变”,虽未直接指明,但隐含着可从体育联想到更广泛的领域之义,比如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强弱之变。

  隐喻类作文注重由此及彼、引申拓展,需要将命题材料中所包含的关系、事理,扩展到社会诸多领域。唯有在现实中找到有价值的对话点,而不是就材料分析材料,才能使文章在广度、深度上胜出。此类作文观照现实的思维路径侧重于对应性“联想”,思维之术在于突破泛泛之谈而实现有价值的现实锚定。

  何为有价值的现实锚定?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即说理的关键在于要有利于时政而又意义正当。也就是说,不仅要锚定现实生活中的主流思想、正确的价值观,更要兼顾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妨比较一下两段文字:

文段一:揆诸当下,时代浪潮风波迭起,国内外形势严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新时代的青年,生而强者,当秉承中国女排愈战愈强、自强不息的精神;生而弱者,当学习冰花男孩儿不甘平庸的顽强倔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生而强者莫自喜,生而弱者莫自卑》)

文段二:毛泽东将《体育之研究》一文发表在《新青年》文化杂志上,本身便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心灵的成长与身体的强健本就为一体,不同的是体育打磨身体,而思想打磨心灵。体育之效,在于使不明之目明,让不聪之耳聪,让人对这个世界有更深、更敏锐的认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内心,反过来更好地服务于体育。如此循环往复,弱者可以增益其能而成强者。而所谓生而强者若是滥用其强不思进取,也终有一日会沦为弱者。这一切,未可知也,但,亦可见也。(《身心同发,国之当强》)

文段一在论证完“生而强者莫自喜”“生而弱者莫自卑”两个分论点后,由“揆诸当下”引出“观照现实”,以求将论证推向深入。比较后我们发现,此文段虽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但在与时代的关联上不免有些泛化。文段二挖掘材料所隐含的象征意义,由“身体的强健”引申到“心灵的成长”,锚定国家、社会发展需求,提出“身心同发,国之当强”的观点,呼唤当代青年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强己身,健国躯,明己志,振国心”,相比之下,论证更为深入、更有价值,也更能体现“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的准则。

  由此看来,基于隐喻折射类题材,观照现实的关键在于挖掘出材料的内涵,通过联想获得多领域、多层次的关联与启示,并在时代背景中锚定“使时利而义贞”的对话点,以实现由材料内涵到现实意义的转换。

二、阐释:基于事实理论的双向互动

  紧跟时代潮流、彰显时代底色的“事实类”“理论类”题材,因其具有多样的价值引领作用,而成为当下高考作文题材的“主流”。

  根植于现实生活的“事实类”与“理论类”题材,能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社会,更好地体现学生“观照现实”的意识,事实上,有“现实”因素而无“观照”之思的现象普遍存在。或从题材的“事实”出发,寻找更多相近相似的事实;或从题材的“理论”出发,列举相关事实进行佐证。华丽空洞的文字徒似“虚车”,承载道理、表达思想才是作文亘古不变之理。

  那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佐证”转向“阐释”。或透过生活现象,阐明本质内涵,或结合世情人事,阐发时代新理,在事实与理论互动中,互为启示、不断深入。具体来说,要学会两招,一是阐幽明理,二是创生义理。

1.阐幽明理

  阐幽明理,就是使隐幽之理显见著明。可在归纳事实的基础上揭示共同本质,在比较差异的基础上挖掘内涵实质,也可在条分缕析的基础上透视多方原因,在厘清关系的基础上明晰复杂事理。

  比如2022全国乙卷,围绕“北京:双奥之城”,从比赛成绩、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国家经济等多方面提供信息。“双奥之城”隐含差异比较,众多的材料适合归纳聚焦或条分缕析,而“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又将个体的跨越与体育的荣耀、国家的强盛联系在一起,据此可采用多种方法阐幽明理。

  如“条分缕析”:①“道在日新,艺亦需日新,新者生机也。”实现再跨越需要日新的进取,不断创新。②“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实现再跨越,需要全民同心,团结协作。③“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实现再跨越更需通过事物现象,寻找造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我辈青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如“厘清关系”: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另一个人则可以走得更远。我们的国家不仅需要所有人共同向前迈进,推动全社会发展,而且需要少数人站在世界前列,以榜样坐标的形式引领国家发展更高超的技术。一个人的跨越,离不开国家的栽培与保护;国家的跨越,也离不开成千上万个体的一小步。

2.创生义理

  创生义理,就是超越历史性理解,在现实语境下创生新的认知。张江在《“训诂阐释学”构想》一文中指出,“阐释以义理发扬为本”,而义理是“时情框架规定的理解”,随着语境的演进而变化。这就启示我们要从历史语境与现实语境的变化中去分析思想要义、人情事理。

  如2022年北京卷的“学习今说”,下面这段文字就是通过具体分析变化的现实语境来阐释“学习”的含义,创生出具有时代标识度的新义理。

   八股取士早已成为蒙尘的历史,现代社会对人才多样的需求催生出多元的教育评价机制。从中小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到新高考改革,再到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多元而丰富的评价方式给予了学子展示自我、施展才能的机会。在这样评价机制的催生下,现代的学子们不必再为迎合单一的评价机制而学习。人们的思想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最突出的就体现在对自我的发现和追求上。

  阐幽明理,使社会事象超越感性存在,“观照现实”由感知趋向理知;创生义理,使价值观念超越历史存在,“观照现实”由静态分析趋向动态把握。两者有机结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观照现实”,使文章更具思想性、现代性。

三、思辨:基于问题情境的个体认知

   “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2017年版课标”的这一倡导带动了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立足时代大背景,选取社会发展带来的真实问题,将问题情境引入高考作文命题中,并用“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等作为导语句的标配。其实质是要求学生以当代青年的身份“观照现实”,以个体经验思辨社会公共议题,表达独到的理解。

  而要达成这一要求,则需紧紧围绕两个关键词,即“个体”与“思辨”。借鉴众多考场优秀作文的成功经验,不妨在“观照现实”时有意识地运用“小我视角”和“逆向思考”。

  1.小我视角

以小我视角切入,建立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能在现实观照中达成广度与深度的平衡,提升文章的共情力、思想力。

  如2022年上海卷“小时候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面对这一社会公共性问题,如果联系个体经验,就能分析得更为细致深入。

  ①长大后我们看重结论,是因为我们生活、工作的快节奏、高效率、功利性、责任感,与义务、知识、经验、阅历的丰富等有关。所以,在面对我们已熟知的事物时,我们可以选择跳过发问,这样可以节约不必要消耗的时间、精力和成本等。

  ②在这个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有许多方法和渠道去快速了解、查阅一件事、一项实验、一个成果的结论,这就容易和可能导致思维的懒惰。不少人是为了结论而去得到结论,就像我们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从来不去或很少去探讨概念、方法的由来,只是为了得到标准答案而学一样。

这两段文字都从个体经验切入,最终指向极富时代性、公众化。可以说,培养学生以“小我视角”思辨社会问题,不失为深入观照现实的有效途径。
2.逆向思考

  逆向思考强调思维的求异性、辩证性,注重在逆转中获得新颖、独到的见解,进而激活个体基于问题情境的极具个性化的认知。下面介绍几种常见方法:

(1)在批判中深化。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在正面论述的基础上反向观照现实,于锐利揭露、深刻批判中深化对真善美的认识,醇化社会风气。如:

  当代青年似乎正在成为追逐妙手而忘却本手的一代。平日游手好闲,只寄希望于考前突击能够扭转乾坤;不愿踏实就业,却白日妄想能一朝遇伯乐、乌鸦变凤凰。他们热衷于追求妙手时的快意,将基础性、实用性的本手精神抛之脑后,最终难逃俗手之笼。然而细品时代的回响,最终我们不能不承认,本手式的踏实和肯干才是对抗虚无的利器,本手式的积累与实践方为对弈世界的唯一正解。(《落子本手出妙手,为人踏实免俗手》)

(2)在纠偏中明正。溯本清源, 明正视听。观照现实中存在的错误思想、矛盾认识,从意识形态上进行根本性纠偏,以形成正确认识。如:

有人说,科技工作者、军人、医生,种种伟大而高尚事业的建设者们,大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我以为不然……正是他们的负重前行,造就了每个人岁月静好的生活,造就了仓廪丰实、生命安乐的天下烟火。(《烟火里的背影》)

(3)在否定中判断。质疑共识,获得新知。把明确的答案、常识性的知识变成问题,通过深入思辨,做出更全面的判断。如:

  然而,创新是否意味着是高精尖行业的代名词,而失去之于普罗大众生活的延展性和普适性?答案是否定的。真实的生活中,能动的个体执拗地站在每一寸坚实的土地之上。我们若想躬身入局,绘制人生盛景,便要挖掘创新多面和深邃的意义。(《以创新赋能人生扶摇万里上碧霄》)

  总之,于“观照现实”而言,现实情境是其逻辑的起点,个体认知是其逻辑的终点。结合高考作文融合现实情境的不同类型,立足学生达成个体认知存在的思维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构建破解之“路”与破解之“术”,这才是积极有效的探索。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1周)2023年第6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联想·阐释·思辨——高考作文如何“观照现实”?
深度评析 | 解密2020年高考作文题,这样写才能得高分
得思辨作文 得高考人生
今年的高考作文多是思辨,议论,感悟类的文...
且行且思索,用心才能赢
怎么写出高分高考作文?——高考思辨性作文写作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