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汉语精讲之副词

一、古代汉语副词概述

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它们能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地用作句中的次要成分,这是它近似于实词的一面,但是它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也不能用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它各类虚词性质相近的一方面。

副词的基本作用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经常充当状语。这是古今一致的,但是古代汉语的副词还能经常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如: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襄8)

吾乃梁人也。(战·赵)

此皆古之良马也。(荀·性恶)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项羽本纪)

副词内部,需要分类,但古代汉语的副词类别比较复杂,分类不容易,很难分得干净利索,各家的分法往往有一些不同,根据副词的意义和用法,把它们分成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表敬副词等。

二、程度副词

古代汉语的程度副词不少,有些古今变化不大,如“最、太、甚、极、至”等,有些程度副词古今的意义变化较大,读古籍时需要特别注意。

(一)少

“少”在古代汉语里常用作程度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如:

太后之色少解。(战·赵)

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僖5)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汉·匈奴传)

(二)稍

在现汉里是程度副词,但在古代汉语里却不是程度副词,而是时间副词,意思是“逐渐”, 特别是汉代以前,不能理解为“稍微”:

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昭10)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史·项)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史·梁孝王世家)

(三)颇

《辞海》有两义:a.很、甚;b.稍微、略微;《新华字典》为“很、相当地”,《现代汉语词典》:很,一个表最高的程度,一个是表比较的程度,相差很远。“颇”字在古书里也有两个意思:a.稍微,表比较程度: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见蛟龙。(论衡·别通)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汉乐府·陌上桑)

在文言里,特别在时代较晚的文言中,还用来表示b.“很、甚”义,这种用法为现代汉语继承,表高级程度。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指南录后叙)

由于古汉语“颇”用于比较程度较多,不要用现代汉语表高级程度去理解。

三、范围副词

(一)表范围的全体,皆、偕、俱、举、悉、咸、尽,可译作现代汉语的“都”或“全”。

1.“皆偕俱举悉咸尽”的细微区别。

(1)皆

一般只用作范围副词,总括提到的人、物、事的全部,它总括的可以是动作、行为的主语,也可以是宾语。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左·隐元)

(2)偕

本是动词,是“跟在一起”的意思。虚化为副词之后,仍然是表示主语中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共同进行某一动作。如:

宜言饮酒,与之偕老。(诗·郑·女曰鸡鸣)

(3)俱

本是动词,“同在一起”的意思。虚化为副词后,表示不同的主体发出同样的动作或具备的特征,也表示不能用数量限制的广大物体的同时动作或共同特征:

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时雨)

“偕”与“俱”虽然意思相近,但“偕”强调的是一个伴随另一个,含有偏正之分,一个为主,一个随同;“俱”是强调“同样”,无偏正之分。

(4)举

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动词“举”是共同把一个东西举起来、抬起来的意思,引申为形容词,是整个、全部的意思,如《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举,就是“整个”义。虚化为副词后,用在谓语动词之前,表示在某一范围之内这一动作没有例外,既可用于总括施行动作的主体,又可用于动作涉及的客体。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公下)

(5)悉

是由动词虚化来的,作为动词,“悉”是“对事物一件件详细考察了解”,成语有“洞悉一切”。虚化为副词,是表示动作的主体或客体“一个个全都”的意思。如:

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  (出师表)

(6)咸

是由动词虚化来的,“咸”有“普遍”义,虚化为副词后,表示动作行为的普遍性,如:

咸不解此意。 (世说·竹头木屑)

(7)尽

本是动词,有“穷尽”义,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虚化为副词,可以表范围,可以表程度。表示范围是强调所涉及的人或事物一个不剩全都具有某种结局或状态;表示程度是指达到了最高限度,如“尽善尽美”,是“好极了,美极了”的意思。如:

珍宝尽有之。(史·项羽世家)

(二)表示范围的局部,直、但、徒、特、第、独、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

(1)但

在古汉语里,“但”一般只用作表范围的副词,如: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

“但”用作转折连词,是东汉以后才有的。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三·华佗传)

(2)仅

从古到今意义发生过较大变化,古今均表示“只、才、刚够”等意义:

粗细才盈手,高低仅过身。(白居易·红藤杖)

“仅”的特点是言其少,但唐代诗文中还可以言其多,一般只用在数目字的前面,读去声,有“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的意思: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亦且数万。(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江国踰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

四、时间副词

这类副词较多,有些古今意义差别不大,有些古今意义差别较大。

(1)尝

古汉语里表“曾经”用“尝”,不用“曾”。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论·卫灵公)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战·魏策)

后代的文言文,仍用“尝”作表“曾经”的时间副词,如:

③尝见蒿读《汉书》。(张中丞传后叙)

现代汉语中的“未尝、何尝”等双音词中还保存“尝”的这种意义。

(2)曾

作副词,表时间,为“曾经”义,如: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袁晁列传)

但在汉代以前“曾”一般不表时间而表情态,表示事实出人意外或已达到某种极限,同“居然,竟”相近,多用在否定句中,作用是加强否定语气。如: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卫·河广)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汤问)

(3)再

古今意义和词类均不一致,古代是数(量)词,专指两次。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庄10)

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史·孙吴列传)

到唐代,产生了“第二次”的意思,如:

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杜甫:后游修觉寺)

古代汉语里表示动作重复出现的副词,是“又、复”。

不敢复读天下之书,不敢复与天下之事。 (史·范蔡列传)

(4)仍

表重复出现的副词,是“频繁、重复多次”义,与现汉的“仍旧、仍然”差别较大,如:

晋仍无道而鲜胄。 (国语·周语下)

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史·平准书)

五、情态副词

表示动词或形容词的情态和语气的副词叫情态副词,古汉语里这类副词相当多。如“必亦尚诚”等,同现代汉语差别较大的有“且、固、盖”。

(1)且

在古今汉语中都用作连词,既连接词与词,也连接句与句,主要表示前后两项是进一层或选择等关系。如: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史·廉蔺列传)

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古汉语中,“且”还可作情态副词,是“姑且、暂/尚且”义。

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史·淮阴侯列传)

民劳未可,且待之。(史·伍子胥列传)

古代汉语的“且”还作时间副词。“将、将要”义,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项)

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史·伍子胥列传)

(2)固

作情态副词,是“坚决”或“本来、当然”义,与现代“固然”义不同。

朱公长男固请欲行。  (史·越世家)

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 (孟·梁上)

(3)盖

也有称之为句首语气词,常用在句首,表示一种提示的语气,引起下文和表推测性判断的作用。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汉·高帝纪)

盖还表示不肯定语气,作出一种委婉判断,是“大概”义。如: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史·老韩列传)

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史·伯夷列传)

“盖”字除表示提示语气、委婉语气、作出推测或委婉的判断以外,还有连接作用。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屈贾列传)

六、否定副词

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毋勿未非否”等,一般都保留在现代书面语中,比较易懂,但在古代用法复杂。

(1)不、弗

都表示一般的否定。“不”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古今用法基本相同。“弗”在秦汉以前,使用范围很狭窄,一般只否定及物v,但及物v一般不带宾语,如: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左·隐元)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告上)

先秦时代“弗”字后的动词带宾语的例子较少,汉代以后,“弗”字用法渐渐放宽,不但可带动词宾语,还可否定形容词,“不、弗”的用法逐渐合并,但仿古的文言中还保留这种区别,由于用“弗”的地方都可用“不”代,读古书时,我们可以把“弗”理解为“不”。

(2)毋、勿

都是表示禁止性的否定副词,相当于“不要”或“别”,在语法作用上,“毋”相当于表一般性否定的“不”,“勿”相当于表一般性否定的“弗”,也就是说,“毋”可否定vt、vi,而“勿”只能否定vt,一般也不带宾语:如: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史·淮阴列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卫灵公)

“勿”后动词不带宾语的规则在先秦已不太严格,汉魏以后,“勿”的使用范围扩大,逐渐取代“毋”,“毋”在古书中常写作“无”,通假。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隐元)

苟富贵,无相忘。(史·陈涉世家)

(3)未

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汉动词前的“没有”,如: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齐发。(史·孙吴列传)

“未”常与“尝”连用,构成一个凝固结构,表示“不曾”或“没有过”义:

臣未尝闻也。(战·魏)

(4)非

是一个用法较特殊的副词,在上古,它否定的不只是后面的动词,而是整个后面的谓语,因此它既可以否定后面的动词谓语,而且可以否定名词谓语。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魏)

“非”在古代也可以写作“匪”。

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举起兵器戎。(左·僖15)

“非”有时在句中有把事物撇开的作用。进一步引申就有“假设”义,即“莫非,若无”的意思,如: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劝学)

(5)微

表示否定的副词,一般只用在表假设的分句中,大致相当于“不,如果不是”。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战·赵)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僖30)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宪问)

七、表敬副词

主要是用来表示对人的尊敬,原来都具有较具体的意义,用作表敬副词以后,原来的意义就虚化了。如: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史·廉蔺列传)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古汉语的表敬副词特多,分尊人的表敬adv和自谦的表敬adv。尊人的有:请幸谨敬惠辱;自谦的有:窃忝猥愚伏。在现汉中,“请”还常用,“谨敬窃”有时在书面语中还出现,其它的都不用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全古代汉语笔记(一)
古汉语固定格式及语段练习
语言学 | 将来时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吗?汉语的将来时有什么不同
文言文中的各种句式及例句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 第五章 古汉语的词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