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识与技法】几种易混淆的艺术手法——渲染、烘托、衬托、对比、象征、比喻、虚实等

在阅读鉴赏过程中,一些相近的艺术手法,往往让我们困惑难解,本文列举一些实例,建议大家在更多的实例中验证品味其不同之处。

㈠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⑴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汉乐府《陌上桑》结尾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选取的角度是观看者,以他们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样的写法,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省笔墨,且更具表现力。

⑵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

衬托手法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某种特质。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①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 衬托“更高的”。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用六宫后妃衬托杨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②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更高的”。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鸟鸣衬托山静。

㈡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⑴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⑵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⑶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⑷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②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如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㈢渲染与烘托的区别

⑴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 。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烘托其实也是陪衬。用在写作上就是侧面描写。

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⑵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中心。

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主体。

⑶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⑷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云: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颔联和颈联描写“帆重”“鸟迟”“天灰”“树远”,无一字写雨,却让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这里的描写对象“帆”“鸟”“天”“远”与所要表现的事物“雨”不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属侧面描写,其表现手法显然是烘托而不是渲染。但是,还可以有另一种分析。诗人所要表现的事物是“雨景”,而“帆重”“鸟迟”“天灰”“树远”是“雨景”的一个个特写镜头,诗人正是通过一个个雨中镜头浓墨重彩地展现了“雨景”,这是正面描写,这样又是渲染无疑了。这并不是误解概念形成的分歧,而是对所要表现的事物认识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结论。

  ②在同一篇作品里,分析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对于赏心悦目的美景来说,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显然是渲染。可是作者表现这美景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美景对于情感而言,这是侧面描写,这又是烘托无疑了。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浓彩重墨写怡人风光,这是渲染,可这赏心悦目的景象,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的,这就又是烘托了。先渲染,后烘托,局部是渲染,全局是烘托,渲染是手段,烘托是目的,通过渲染而达到烘托的目的,这种现象在借景抒情的诗篇中是很普遍的。

㈣烘托 衬托 对比 渲染

⑴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从正面着笔。

如: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⑵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 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

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⑶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②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托诗人飘零之哀。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

⑷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

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实写与虚写

实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对我们现实生活中能感受到所有事物的描写都是实写

”: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写包括五种类型:

1.梦境。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回忆(已逝之境)。《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3设想之境(未来)。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4.幻想:神仙鬼怪世界。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 

5.联想:由此及彼,眼前难以感觉到的(从对方的角度写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夜思家》

比喻和象征

①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即“概念、思想和感情”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

比喻: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如闻一多的诗歌《红烛》《死水》

②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着眼于全文的构思,是文章技法。比喻是修辞,着眼于局部,个别的句子。如《白杨礼赞》《风景谈》是在特殊年代里的象征性表达。电影《前夜》象征着解放前夕的黑暗日子。

象征和比喻常常结合而用,即象征中必有比喻,而比喻中不一定有象征。象征讲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神似”,而比喻只讲究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形似”。

 借喻和借代:

1.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事物的一部分或事物的特征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

2.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只是没有了本体,因此和它所“代”的事物之间,本质上是“相似的关系”,借代是事物的特征,或是事物的一部分,因此二者本质上是“相关联”。

借代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句中用官职“江州司马”代指作者本人。又如: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句中的“四海”代指四海之内的国家。

借喻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以“厚障壁”来比喻感情距离。)又如: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句中的“酣眠”喻指月光朗照的夜晚,“小睡”恰指此时不能朗照的淡淡的朦胧的月光之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组修辞手法辨析
要语文得高分,修辞手法要掌握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借代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的知识整理,必看
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