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几种常见的写作技法辨析——铺垫、伏笔、引起下文、主线副线、明线暗线等。
在分析一篇文章时,回经常遇到一些近似的写作技法,如铺垫与伏笔,悬念与伏笔,主线副线与明线暗线、借古抒怀与用典等,常常难以辨析。现以实例对这些概念加以区别。
铺垫和伏笔
1、铺垫:通俗地说,就是正式活动前的“打场子”,为了让后文的意思表达的更清楚、更突出、更形象而做的一种烘托陪衬。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或环境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要写的主要内容马上就是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的,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如:
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鲁镇时: '天色愈阴暗了, 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此处作者着力写雪的大而乱,象征鲁镇祝福前夕的忙乱,也渲染'我”心绪的烦乱,为”我明天决计要走”作铺垫。
作者对鲁四老爷书房内的陈设作了简练而传神的描写:”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 -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一翻,只见-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段对鲁四老爷书房陈设的描写,将一个崇尚神仙、 希望长寿、懒散拖沓 、顽固守旧的封建理学卫士形象豁然呈现。对联的脱落表现其懒散,对联的内容讽刺其冷酷:读孔孟书的鲁四老爷何尝有半点”心气和平”,何尝有半点仁慈之心!这些简练传神的描写,为后边的情节发展——憎恶祥林嫂再婚,不准祥林嫂祭祀——作了铺垫,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很简短,往往只是点到为止,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伏笔是为了前后照应,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在小说中用得多。如果说被铺垫与用来铺垫的人或事物之间有主次之分,那么打下伏笔可以说前面的伏笔和最后的结果同样重要。比如说一部侦探小说,前面大部分的笔墨作者都是欲说还休,比如逐渐出现的证据、征兆,这种就是“伏笔”,但不是铺垫,因为作者要突出的是整个过程,而不是最后那个结果。
伏笔既有一条主线,又使这条主线只是隐约可见,具体展开时,预先对读者作些暗示,使情节渐渐隐隐而起,让读者从表面看来无任何直接的联系中发现其中存在着各种“暗示/遥应”,面对一些重大情节的发展,不致感到突然.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结构是缜密巧妙的。其缜密巧妙之处表现在文章的伏笔和照应上,巧妙的伏笔和照应对情节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伏笔:回头看时,却认得是酒生儿李小二....亏林冲赏发他盘缠,于路投奔人。(林冲)“我因恶了高太....配到这里。”
照应:只听差拨口里呐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
林冲在举目无亲的沧州,如果没有遇到李小二,不向李小二诉说了自己被刺配沧州的原因。李小二也就不会注意陆虞侯等人的鬼祟行为,也就不可能知道陆虞侯等人要陷害自己,也就没有后来的街头寻敌的故事了。
(2)伏笔: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
照应: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
老军送酒葫芦,告诉买酒的市井,这为后面林冲买酒埋下伏笔,进而有了林冲去山神庙躲避风雪的情节,以及后来血染山神庙的情节。
(3)伏笔:仰面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照应: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如果不是草厅四下里崩坏,再加上雪大风疾,草厅也不会被雪压倒。林冲也就不会到山神庙去躲避风雪。
(4)伏笔: (林冲)把花枪挑了酒葫芦....了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照应: (林冲)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
林冲枪不离手的特点也为后文林冲听到陆虞侯的谈话后,挺着花枪出来刺杀陆虞侯等人埋下伏笔。

悬念和伏笔的区别
一、从笔墨上看区别:
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设悬念则没有特别统一的规定,其笔墨根据实际需要有多有少。
二、从形态上看区别:
伏笔一般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往往貌似“闲笔”。
为了达到悬念的目的,作者在设置悬念的时候,也往往是把它放在显著的位置,或者是大肆渲染,它也是“显性”的。
三、从目的和作用上看区别:
悬念则是为了造成读者心中的紧张和期待心理,以求情节的曲折,故事的起伏。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目的是以求前后呼应,情节合理”。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如,《哦,香雪》中,当火车开进台儿沟,其他的女孩子都关注的是首饰、手表、金链子、而香雪关注的却是“书包”“铅笔盒”这是为什么?不都是生长在台儿沟吗?难道香雪不食人间烟火?她怎么违背人之常情呢?有一次,铅笔盒出现了,吸引香雪追着火车跑。同伴知道后说:“值不当的!”读者又产生疑问了:这个香雪怎么对铅笔盒如此痴迷呢?难道她天生与众不同吗?种种疑问缠绕读者心间。这就是悬念。
引出下文和总领全文
引出下文:一般是作者的一句思考或者疑问,来引发下面的内容。上文说明某道理,下文往往回答“为什么这么说”;上文流露某感情,下文具体阐释这种情感的来由。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个情节的设置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下文的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总领全文:“引出”与“总领”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总领”存在总与分的关系,“总”是文章的中心所在,用于文章的开篇,而“引起下文”的“引起”与下文二者同属一个结构层次。
《故都的秋》开篇写道:“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紧围绕着故都的秋“清”“静”“悲凉”展开。
主线和副线 明线和暗线
主线就是小说故事发展的主要大纲,副线就是小说故事主线的分支情节,
一般主线贯穿全文,副线只是插曲。
如在《大卫科菲波尔》中,主线是“我”的所见所闻,我的成长变化。(大卫的成长史);副线是米考伯一家欠债、被追债、入狱又最终的自由的故事。(处于困境中的米考伯夫妇)
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或情感,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暗线,就是把故事线隐藏起来。如《孔乙己》中,明线是“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暗线则是孔乙己理想与现实结局之间的反差。《荷塘月色》中,明线是“我”的行踪:家——小煤屑路——荷塘——家;暗线是情感:忧——喜——忧。
用典和借古抒怀(讽今)
这两种写作技法都是诗歌的艺术手法。“借古抒怀”(讽今)主要指作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诗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来抒情。前者主要是指咏史诗的整体表现手法;后者主要是指具体诗句的表现手法。
综合来说,“借古抒怀(讽今)”和“用典”都可以借助古人古事来抒发感情。但“用典”抒情,往往更含蓄,更典雅而有深意,且用典还可以节用诗词、词语等来寄托情感。借古抒怀如果和现实相联系,就是“借古讽今”。
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联想到周瑜的赤壁之战的风姿,是借古抒怀,而杜牧的《赤壁》则是借古讽今。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和廉颇这五个人物相关的历史故事,是用典,但联系背景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词人借古讽今地表达了对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的赞扬,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继而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借廉颇自况,抒发自己未能实现自己抱负的感慨。这同时又是借古讽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归教材】高考小说情节,教材典题整理(必修+选择性必修)
铺垫和伏笔的区别
小说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二)
小说鉴赏基本知识
铺垫、伏笔和悬念 区别
审美鉴赏类题考点四:某段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