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本解读|把握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逻辑关系——穆旦《我看》的审美张力

编辑说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编选了穆旦的诗歌《我看》。这首现代新诗首次入选教材,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存在一定的阅读鉴赏难度,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挑战。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汪慧珍老师从新诗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我看》的审美张力,挖掘语言形式背后的深意。请看——


穆旦的诗歌《我看》,与《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等作品共同入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活动·探究”单元。该单元为学生布置了三个学习任务,第一个为“学习鉴赏”,即“独立阅读教材提供的六首诗作,涵泳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对学生而言,首次被选入语文教材的《我看》是相对陌生的作品,在学习鉴赏上更有难度,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本文试分析这首诗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教学提供帮助。


“我”的审美自觉

文学作品大都含有创作者或隐或显、或深或浅的审美自觉。诗人穆旦在追求诗歌现代性的同时,很好地继承了古典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表现自我”的传统,作为意象的“我”的创造,是穆旦进行现代性探索的重要主题。

《我看》是诗人早期的创作。全诗共五节,仅有一节没有“我”的出现。前两节中,“我看”出现了四次,诗人通过“春风、青草、绿潮、飞鸟、晴空、红晕”等意象,构建了生机勃勃的“有我之境”,呼应着第三节中“丰润的生命”。诗人选取这些意象入诗,是眼前所见的实景使然,还是出于情感表达的需要?

以第一节为例,若把“我看”删去,其内容变为“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诗意基本不受影响,且表达更为简洁顺畅。那么,诗人用两个“我看”为何意?第一节中的“揉过、丰润、低首又低首”形容春风和青草,都是拟人化的词语;“也许”是主观性的猜测。可见,此时之景是“我看”之景,呈现的是诗人在主观情感参与下构建的“我”与自然的关系。这样一个主动参与的“我”,自然有着鲜明的情感表达欲望。“在穆旦1939年以前的写作中,第一人称'我’基本与诗人自身的主体形象吻合,'我’也往往表现为单一、完整的抒情主体。”(李琬《论穆旦诗歌的人称问题》)因此可以将《我看》中的“我”视作诗人自身形象的迁移。

写作此诗时,诗人刚刚从湖南长沙跋涉一个多月到达云南蒙自,并在这期间加入了南湖诗社。南湖美景和南湖诗社给了诗人心灵的滋养和情感的抚慰。《我看》中描写的春风、青草等事物,既是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景象,也是诗人实现情感迁移、抒发生命感悟的媒介。尤其是第二处“我看”,虽然从语言上断开了景物的自然关联,但架起了从自然之景过渡到抒情意象之间的桥梁,让关于“荡起了一片绿潮”的联想更合理合情。

孙玉石教授认为,穆旦是“中国少数能作自我思想、自我感受、给万物以深沉的生命的同化作用的抒情诗人之一”。《我看》中的“我”已经有了明显的审美自觉,赋予了自然景物更为丰富的审美意蕴、更为深刻的审美内涵。认识并感受这种审美自觉,对读者尤其是中学生理解整首诗歌的情感主旨和艺术魅力大有裨益。


“看”的审美唤醒

苏轼说过:“诗以奇趣为宗,以反常合道为趣。”新诗在承袭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传统的基础上,也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表达形式的影响。穆旦追求诗歌的戏剧化,“努力在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的结合中,追求传达感情密度大,传达方法独特新颖”(孙玉石《新诗十讲》)。这使得其诗歌语言反常规而有奇趣,给读者带来独特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看”到的景象,经过陌生化的语言处理呈现给读者。打破常规语序、语法或语言逻辑的语言表达,意象联结上的跳跃,让读者必须驱动自我、打破审美习惯、重构生活认知,才能完成对诗歌的阅读鉴赏。

以诗歌第二节为例,“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在常规认知里,飞鸟是无法“吸入”晴空的,诗人显然打破了认知常规,也打破了语言常规。错位的语言搭配和倒置的意象联结,让诗歌语言更具审美张力:飞鸟是被动地、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深远的晴空,可见飞鸟状态的“静”,也可见晴空之深邃。这与第三节中“寂静的谐奏”、第四节中“生命的静流”在情感脉络上是一致的。“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也是一处打破常规的表达,“红晕”成为动词,被“慢慢地”修饰,而“慢慢地红晕”这一过程是由“我看”这一动作呈现出来的,读者可以感受到整个过程的漫长。其实并非“流云慢慢地红晕”,而是晴空中的日光赋予流云红色的光圈。词性的变动和动作主体的变换,让理解语言、审美鉴赏更有难度;“无意、沉醉、凝望”等拟人化词语的使用,更是延长了读者的审美过程,丰富了其审美体验。

总之,《我看》一诗中充满语言的变形、意象的错位等艺术手法,为学生理解诗歌设置了障碍,但也为其带来了丰富的审美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种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唤醒自身审美追求,获得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深度认知,从而将单元学习任务落到实处。


“你”的审美意蕴

《我看》一诗中多次出现的人称代词除“我”之外,还有“你”。教材在诗歌第三节旁给出提示:“这里的'你’指什么?”可见,准确理解不同诗句中“你”的含义,对深入解读和鉴赏诗歌很有帮助。教师不妨借助教材的提示深入挖掘,引导学生思考几处“你”的含义是否相同。

分析可知,第三、四节中的“你”,是第一节“它们”(春草)、第二节“它”(流云)的延伸与转化,是包括“它们”和“它”的更大范围,即大自然。第一、二节中,“我”还是一个自然的旁观者,所以诗人用“它们”和“它”来呈现所“看”之物。经“逝去的多少欢乐与忧戚”这一句过渡,“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中的“我”和“你”之间已不再有隔阂,而形成了一种“我”走进“你”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诗歌最后“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的融合形态。最后一节“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中的“你”,又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再是单一的自然之“你”,而是融合了“我”的“生命的飞奔”一般的存在。作为“看”的客体,“你”从“悄悄、静静、慢慢、寂静、飘逸”到挽着天风“坦荡地漫游”,完成了从“生命的静流”到“生命的飞奔”的状态转变,“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都是“你”在诗人眼中生命形式的崭新呈现。

“你”在《我看》中的含义流动、变化的过程,也是诗人观照自然、审视生命的过程,诗歌的情感脉络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清晰。从“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的惆怅,到对“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的赞咏,再到“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的勇毅,在“你”(自然)的启发下,“我”(诗人)形成了超越寻常、深沉而厚重的生命感悟。穆旦创作此诗时只有20岁,他因时局变化辗转千里到达西南边陲,在大后方暂时平静的环境中思索时代洪流中的个体生命抉择,怀抱新诗创作热情探索新的文学表达形式,《我看》通过“我”与“你”的关系递变呈现了诗人的思考与实践。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主要体现为形象性、情感性和超越性。对于新诗,学生往往能感知其形象特点,但对其情感、思想的理解则更多地来自教师的引导。因此,想要完成“学会鉴赏”的单元学习任务,教师需要带领学生细读诗歌,思考语言内在的逻辑关系、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让学生置身诗境,发掘语言形式背后的深意,感受诗歌巨大的审美张力。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3年8月30日文章《把握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逻辑关系——穆旦〈我看〉的审美张力》;作者: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汪慧珍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不懂的“现代诗”:诗,为何越来越读不懂
从“春”的隐喻内涵看穆旦诗歌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新诗教学中的多向拓展与应用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让诗歌有“骨头”
诗歌的审美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