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础训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夏朝的统治及文化遗存

一、单选题

1.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国家已出现证据的是(  )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有宫殿、城墙、祭坛等大型建筑遗址,墓葬等级化。

D.遗址里有碳化稻米,粮仓等

2.夏历与殷历、周历、秦历的不同之处,主要就在于以哪个月为正(作为一年之始)。夏历用的自然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与今汉历即农历正月相同)。这(   )

A.适应了农业发展需要

B.适应了神权政治需要

C.说明了夏朝历法落后

D.证实夏朝是国家形态

3.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记载:禹踏遍九州,开山导川,治平水土;“禹迹”所到之处,文明之光普照,宜居宜耕,物产丰富;禹像圣王一样统治九州,四方朝服纳贡。据此可知,《禹贡》的记载(   )

A.表明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已形成

B.体现出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

C.反映出春秋列国对自然的改造

D.彰显了周人地理知识的渊博

4.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域由宫殿区、官营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贵族聚居区组成,大多数建筑都有统一的方向,这种营建规制对后世历代都城建设影响很大。据此可知二里头文化 (   )

A.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处于聚族而居阶段

C.基本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社会分工开始出现

5.“夏”原是以夏禹所在的部落通过融合异姓宗族成为占据中原一带的夏邦或夏国。夏禹继承舜主政邦国联盟之后,把夏人原有邦国之名“夏”升级为他所统领的“天下万邦”的国号。这反映出夏朝(   )

A.由部落发展为国家

B.继续推行禅让制度

C.政治统治比较稳定

D.对部族的直接统治

6.《竹书纪年》记载:“禹立四十五年,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天下归启”说明(   )

A.社会贫富分化出现

B.最早奴隶制国家建立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7.《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发生在(   )

A.西周 B.商朝 C.夏朝 D.原始社会

8.考古发掘显示,夏都二里头被外来者占领后,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有的属于河北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下七垣文化,有的属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之后,商人新建了两座城邑——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但其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这些现象(   )

A.反映南北文化交流密切

B.印证了早期文明的发展

C.体现了夏商的文化割裂

D.显示了手工业技术高超

9.在青铜礼器集中于王都的二里头时代,青铜礼器是居于王都的王及统治阶层所独占的宝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物。进入二里头文化末期,在二里头遗址以外的很多地区也发现有类似的青铜礼器。这一现象可用来说明,二里头文化(   )

A.较早迈入阶级社会

B.礼乐制度高度完善

C.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D.对外辐射能力较强

10.据《博物志》记载:“昔有洛氏,宫室无常,囿池广大,人民困匮,商伐之,有洛以亡。”与材料中“有洛”相关的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姜寨遗址

B.陶寺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11.夏朝是中华文明兴起的典型代表。以下属于夏文明成就的是(   )

①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②实行内外服制

③中央设行政、军事等机构与职官  

④青铜器何尊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2.《史记·夏本纪》记载:“虞、夏时贡赋备矣。”《孟子.滕文公》也记载:“夏侯氏五十而贡。”这可以用于研究当时(    )

A.具有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B.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C.国家体系和职能已经确立

D.出现了尖锐阶级矛盾

13.先秦文献《夏小正》《诗经·豳风·七月》《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礼记·月令》,都列出每个月气候、物候等,产生了四季、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等节气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反映出(   )

A.农耕文明的底蕴

B.诸子思想的融合

C.天文历法的成熟

D.礼乐文化的传播

14.在传统史学认识中,夏商周三代是纵向关系,即商代夏、周代商的改朝换代和继承关系;后来,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见解,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夏商周三代不仅是前赴后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是一直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三代之间有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由此可知,对夏商周关系的认识(    )

A.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而趋于全面

B.在对原有观点的批判中取得突破

C.使得三代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

D.受到史学研究者主观因素的支配

15.据考古发现,在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兴盛时期,作为二里头文化重要礼器的陶酒器盉、爵已扩散到了距中原相当远的地域。北见于燕山南北,南及由浙江到四川的长江流域一带,西达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一带。据此可知夏朝(    )

A.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B.南北地区间的文化差异较小

C.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频繁

D.青铜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特点

16.考古发现,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复合范铸青铜礼器技术源自中原当地并可能接受了来自西北地区青铜技术的影响。玉礼器主要源自山西陶寺和陕西石昴,爵、罪、鬻、玉璋等礼器则辐射流播到中国大部地区。这反映了(    )

A.中原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互动

B.礼乐制度已经发展成熟

C.中原地区文化具有强辐射性

D.南北技术交流非常频繁

17.二里头遗址公布考古成果,发现200余米的道路。据考古工作者陈述:“二里头都城主要是通过主干道路划分出规整的功能区,用两纵两横4条道路搭成一个“井”字形框架。在这个“九宫格”的布局中,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这3个最重要的区域在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对此布局的最合理解释是(   )

A.标志着统治集团的高度集权

B.体现了浓厚的神权色彩

C.反映了社会分层的严格有序

D.形成了精细的社会分工

18.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文化既尔,政治亦然。故夏、殷(商)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殷、周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与材料信息不相符的是(    )

A.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B.推行分封制,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C.以周礼治国,减少了神权迷信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

D.夏商周文化与制度的沿袭具有开放和包容的双重特征

19.关于国家的起源,恩格斯明确指出:“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把这些对立面的冲突和斗争保持在一定秩序的范围内,使社会和这些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被消灭,于是产生了国家。”这一观点

A.意味着国家必然走向衰亡

B.揭示了国家是阶级矛盾的产物

C.证明国家必将彻底解决阶级矛盾

D.表明国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0.《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这两段记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禹废除家天下政治制度

C.益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启

D.记录有出入历史无结论

21.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22.考古研究发现,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业起源时间上以及文化发展水平上并不落后于中原地区,甚至在特定阶段还要超过中原地区,但夏、商、周三个最早的王朝文明都出现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

A.天下之中的政治地位

B.适宜生产的气候条件

C.中华先民的艰苦奋斗

D.多元文化的汇聚融合

23.在君位继承方面,商朝曾经实行过兄终弟及;西周则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秦汉以来,在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原则下,选择“贤能”的皇子而非嫡长子继承皇位的现象逐渐增加。上述变化

A.受宗法观念影响

B.主要目的是稳固政权

C.加强君权的需要

D.实现了选贤任能主张

24.关于禹死后的权力继承,有不同的说法。《史记》记载禹晚年将王位禅让于益,“启(禹之子)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成书于战国的《竹书纪年》则记载禹传王位于启,“益干启位,启杀之”。要对这两则史料进行辨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竹书纪年》的时间比《史记》早,其说法更可信

B.《史记》的内容都按照儒家思想修改过,不真实

C.《竹书纪年》在宋代散佚后重新搜集整理,不可信

D.需要搜集更多的史料,与这两则史料进行比较研究

25.《礼记·礼运》记载,禹选择颇有威望的偃姓部落首领皋陶为继承人……可皋陶……已至耄耋之年,等不到实行禅让便先禹而死。禹又举荐没有多少影响的益为继承人。禹死后……各个部落并不拥护他,而拥戴启。这表明

A.禹仍严格坚持禅让制度

B.启通过禅让取得政权

C.禹为启掌权铺平了道路

D.禹反对启继承其王位

26.夏代之前的东方地区,尚未出现夷的称呼。在提到东方部族之时,多数是具体地指称人名(也可以看作是部族),如太昊、少昊、蚩尤、舜、皋陶、伯益等。但《竹书纪年》多次提到夏王朝与东方的关系,他们把东方部族称为各种夷,如方夷、于夷、玄夷、白夷、黄夷、畎夷、风夷、赤夷、阳夷等,统称九夷。据此可知(   )

A.方国联盟致国家分裂

B.民族融合成必然趋势

C.夏正式进入文明时代

D.自夏始已有华夷观念

27.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写道:“益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志党攻益,而夺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由此可见

A.离事件更近的《战国策》更接近真相

B.历史叙述具有一定主观性

C.历史真相难以考证

D.作为正史的《史记》更可信

28.关于启的继位,史书有不同的记载。《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史记·夏本纪》写道:“益 (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战国策》《史记》均是纪传体通史

B.禹传位于启的继位方式符合禅让制

C.《战国策》编纂相对早,记载更真实

D.从禅让制到世袭制转变的过程曲折

29.商朝王位继承本来以兄终弟及为主,国君即位时年纪较长,对民情有一定了解,统治较为得法。自第26任商王庚丁时起,继承法改为父死子继,新君养于深宫。《尚书﹒无逸》有云:“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是从”。据此不能得出

A.商朝政治加速腐败

B.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C.商朝以血缘关系维护政治联系

D.商朝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30.距今约3800~3500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其都邑的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其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手工业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据此可知,二里头文化(    )

A.具有鲜明的早期国家特征

B.基本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手工业技术呈现高超水准

D.国家机构的设置渐趋完善

31.历来的政治斗争本质上都是权力和利益之争,而政治制度则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具。以此角度来认识先秦时期的重要制度,下图图中①至④依次应填入

A.①王位世袭制②礼乐制度③分封制④井田制

B.①王位世袭制②分封制③礼乐制度④井田制

C.①分封制②王位世袭制③礼乐制度④井田制

D.①王位世袭制②井田制③礼乐制度④分封制

32.夏王以家长制身份君临天下,国王之下有“百吏”,主要官吏有羲氏、和氏掌管政教和农业;有牧正、庖正、车正等分管畜牧、膳食、车服等事;六卿掌军事。又有法律、刑罚和监狱等。这 (   )

A.体现出夏朝国家机器成熟

B.表明夏朝的政治经济繁荣

C.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雏形

D.为后世政治架构奠定基础

33.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是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考古学家将该遗址群的文化遗存分为四期,其中一期为早期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则属于青铜文化。有专家指出,2021年3月出土的这批文物“有很多是来自中原地区夏商王朝风格的遗物”。这些考古新发现(    )

A.可以说明古蜀文明来源于夏商周文明

B.有助于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表明古蜀地区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形成

D.充分证明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

34.如表为史书记载的夏朝历任帝王的继承关系表。这说明夏朝(   )

A.禅让制度遭到冲击

B.嫡长子继承制已建立

C.帝王权力高度集中

D.家天下局面稳定发展

35.据称,禹汇集诸侯(部落领袖)时,因防风氏迟到,即将其处死;《左传》里曾引春秋时晋人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孟子》中也记载:“夏后(君主)氏五十而贡。”上述历史记载可用于说明(   )

A.夏朝的真实存在 B.早期国家的发展

C.分封制度的确立 D.君主专制的完善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根据材料“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及所学可知,“宫殿、城墙、祭坛等大型建筑遗址,墓葬等级化”体现了社会阶级分化现象的出现,可以作为早期国家出现的证据,C项正确;“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反映了陶器制作的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反映的是早期的墓葬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遗址里有碳化稻米,粮仓等”反映的原始农业的兴起,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夏朝时期。根据材料“夏历用的自然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与今汉历即农历正月相同)。”可知,夏历以农历正月为起始月,这符合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要求,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神权政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比夏朝与其他时期历法的优劣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材料“禹踏遍九州”“禹像圣王一样统治九州,四方朝服纳贡”体现了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B正确。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体现天下一统的理想,和改造自然无关,排除C项;《禹贡》记载的是夏禹的事,不是周人,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二里头遗址中,由宫殿区、官营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贵族聚居区组成,据此可以推断,此时二里头文化遗址仍处于聚族而居的阶段,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明时期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排除A项;权力的高度集中在夏商周时期尚未实现,排除C项;在原始社会时期,社会分工就已经逐渐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根据“夏禹继承舜主政邦国联盟之后,把夏人原有邦国之名'夏’升级为他所统领的'天下万邦’的国号”可得出,夏朝不再是以部落为主的实体,而是发展成为一个原始的国家,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禅让,且夏朝实行的是世袭,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其统治是否稳定,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夏朝的地方管理体制,不能得出是直接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周时期(中国),材料中“天下归启”表明,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世袭制代替了传统的禅让制,D项正确;“天下归启”并不能说明贫富分化出现、阶级分化明显,排除A、C两项: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由禹建立,排除B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并结合所学可知,夏朝时期,私有制产生,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C项正确;西周、商朝和原始社会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时空是夏朝时期。根据材料“夏都……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可知,夏商时期,陶器风格多样,且受到全国多个地区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变迁和文化交融,反映了早期文明的发展,B项正确;“南北文化交流密切”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且从材料中提供的各文化所在地不能得出南北文化交流密切,排除A项;夏商陶器风格多样,受到来自全国多个地区的影响,体现了文化的交融,而非割裂,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夏商时期的政治变迁和文化交融,虽然陶器风格多样,但不能说明手工业技术高超,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二里头文化早期,青铜礼器集中于统治者所居住的王都,二里头文明末期,二里头遗址以外很多地区也发现有类似的青铜礼器,这应该是二里头统治者对其他地区进行的封赐或者其他地区学习借鉴二里头文化的结果,这反映了二里头文化的对外辐射能力,D项正确;二里头文化不是较早迈入阶级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代表,排除A项;“礼乐制度高度完善”夸大了二里头文化的发展程度,排除B项;早期国家阶段统治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洛氏为古国名,为商所灭,有是词头,故该时期为夏朝,夏朝的文化遗存可能是二里头遗址,C项正确;姜寨遗址、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排除AB项;殷墟遗址是商朝遗址,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①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故②错误,排除BC项;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中国)。由题干可知,虞、夏时建立早期的国家税收制度,说明国家体系和职能已经确立,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国家具有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过于绝对,排除A项;当时是土地公有制,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出现了尖锐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先秦文献关于天文历法中的节气的叔述,来源于对气候、物候的总结,而气候、物候又直接与农事活动相关,故这些知识的形成反映出农耕文明的底蕴,A项正确;诸子思想的融合出现在战国后期,与题干文献所涉及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天文历法从萌发到发展成熟的过程,排除C项;礼乐文化体现的是贵族等级秩序,与题于叙述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夏商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史学家对夏商周关系有了新的更全面的认识,从原先的改朝换代和继承关系,改为认识到三代不仅是继承关系,而且是一直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认识更全面,A项正确;据材料“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可得出认识的突破是因为新证据新材料的出现,且新认识并不完全否定三代存在继承关系的旧认识,排除B项;三代关系原本就不是简单的继承关系,新观点只是揭示了真相,“导致关系复杂化”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材料中史学家观点的变化不是出于主观因素,而是在借助史料,严密论证基础上得出的,不具有随意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根据材料“在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兴盛时期,作为二里头文化重要礼器的陶酒器盉、爵已扩散到了距中原相当远的地域。”可知,在夏朝二里头文化中的礼器已扩散到了距中原相当远的地域,说明二里头文化对其他地域的影响,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南北地区间的文化对比,无法判定差异,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二里头文化对其他地域的影响,没有体现贸易往来,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青铜文化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3800~350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复合范铸青铜礼器技术源自中原当地并可能接受了来自西北地区青铜技术的影响。玉礼器主要源自山西陶寺和陕西石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属于中原地区,其青铜铸造技术可能受到西北地区的影响,礼器辐射到中国大部地区,说明该时期中原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互动,A项正确;距今3800~3500年礼乐制度并未发展成熟,排除B项;二里头文化的青铜铸造技术也受到了西北地区的影响,C项只涵盖了材料的一个方面,排除C项;距今3800~3500年,南北技术交流受交通技术的限制,不可能“非常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表明二里头都城通过主干道路划分出规整的功能区,而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这3个最重要的区域在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可知按功能区划分了等级,所以这种布局反映了社会分层的严格有序,C项正确;根据所学在秦朝之前最高统治者为实现高度集权,排除A项;材料中的宫殿区位居中心,体现了王权是中心不体现浓厚的神权色彩,排除B项;社会分工如士农工商等,但材料不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文化既尔,政治亦然。故夏、殷(商)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殷、周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可知,夏商周时期,文化与制度的沿袭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其开放性,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西周时期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西周推行分封制,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以周礼治国,减少了神权迷信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材料信息强调国家是社会上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国家未来的走向问题,A排除;在阶级矛盾的作用下产生国家,并不意味着国家将彻底解决阶级矛盾,C错误;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

20.A

【详解】依据材料“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可知,反映的是益让位于禹的儿子启;依据材料“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可知,反映的是启通过武力夺取王位,这体现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的转变过程,而且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的转变过程,而且禹执政时期还没有出现家天下政治制度,排除B项;C项只符合《史记·夏本纪》中的记载,排除;受时代、阶级立场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历史记载存在差异,但不能就此得出历史无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21.D

【详解】材料“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体现了文献和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的特点,说明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故D项正确;A项只提及文献,较片面,而且“先秦文献的可靠性”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BC两项只涉及出土实物和考古发掘,说法片面,排除。故选D项。

22.D

【详解】据材料“……但夏、商、周三个最早的王朝文明都出现在中原地区。”可知,由于夏、商、周三个最早的王朝文明都出现在中原地区,因此中原地区的崛起得益于几大王朝文明的历史积淀,是多元文化的汇聚融合,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夏、商、周三个最早的王朝文明都出现在中原地区”,而不是中原地区是“天下之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气候条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华先民的奋斗”,排除C项。故选D项。

23.B

【详解】材料主要强调了君位继承方式的变迁,大致经历了“兄终弟及”“嫡长子继承制”“'贤能’的皇子而非嫡长子继承皇位”三个阶段,结合所学可知,兄终弟及容易引发王位争夺,因此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嫡长子继承制不能保证继承王位者的才能,因此“贤能'的皇子而非嫡长子继承皇位的现象逐渐增加,这三个历程都主要着眼于政权的稳固,B项正确;后世出现的选择“贤能”的皇子,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宗法观念中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排除A项;先秦没有建立皇权,因此加强君权不是目的,排除C项;“兄终弟及”“嫡长子继承制”并没有践行选贤任能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24.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则史料关于禹死后的权力继承,有不同的说法,因此需要搜集更多的史料,与这两则史料进行比较研究,D项正确;《竹书纪年》的时间比《史记》早,但两者都不属于一手史料,无法确定其可信度,排除A项;《史记》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排除B项;《竹书纪年》在宋代散佚后重新搜集整理,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5.C

【详解】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禹把政治权力传给自己的儿子启是早有预谋的。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时期,中原民族开始称东方部族为“夷”,反映出当时已产生了华夷观念,D项正确。材料与方国联盟导致国家分裂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说明民族融合成必然趋势,排除B项;夏朝正式进入文明时代与中原民族将东方部族称为“各种夷”不符 ,排除C项。故选D项。

27.B

【详解】根据材料“益让帝禹之子启”、“启与志党攻益,而夺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可得,同一历史事件具有不同的叙述,说明历史叙述具有一定主观性,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哪一个与真相的更接近,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真相不可能考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给出哪一个更具有可信度,没做出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8.D

【详解】关于启的继位,史书有启夺取天下和益让位于启的两种不同记载,说明从禅让制到世袭制转变的过程曲折,D项正确;《战国策》是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不是通史,排除A项;禹传位于益 的继位方式符合禅让制,排除B项;编纂的早晚不是判断史书记载真实性的主要标准,排除C项。故选D项。

29.D

【详解】题干只提及商王继承方式的变化,并不能得出商朝的政治结构特征,D符合题意;继承方式的变化使得新继任商王不了解国情民情,容易导致政治腐败,A不符合题意,排除;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属于宗法关系内容,说明商朝以血缘关系维护政治联系,B、C不符合题意,排除。

30.A

【详解】根据题干在二里头文化遗址都城中心由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有不同的功能分区,包括手工业作坊区等,由此可知,二里头文化具有早期国家特征,A项正确;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存在手工业作坊区但不能说明手工业技术呈现高超水准,排除C项;二里头文化遗址存在大型宫殿建筑,但不能体现其国家机构的设置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31.B

【详解】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宗法制度下,权利继承制度是王位世袭制,权力分配制度是分封制,权力维护制度是礼乐制,权力基础是井田制。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B项。

32.D

【详解】结合题意可知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有“百吏”,吏有分工,有法律有监狱,初具“国家”模式,政治制度初建雏形,因此有利于后世的继承和发展,D项正确;夏的政治制度相对于后世而言至多是起步不可能是成熟,排除A项;题目主旨含义是百吏有分工,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但不能体现政治经济因此而“繁荣”,排除B项;题意中并未提及宗族和分封制,C项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33.B

【详解】据题意可知,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带有中原地区夏商王朝的风格,这说明四川地区和中原地区可能存在文化的交流,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四川地区的文物带有夏商王朝的风格有可能能双方之间存在文化交流,不一定是古蜀文明来源于夏商周文明,也不一定是古蜀地区形成了华夏认同的观念,排除AC项;材料中没有对二者进行比较,不能说明古蜀文明全面超越中原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34.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夏朝王位以父子相传为主,并出现兄弟相传、叔侄相传的情况,这些继承方式都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说明家天下局面得到稳定发展,D项正确;禹死后,启继位,宣告了禅让制的终结,排除A项;夏朝王位虽然以父子相传为主,但材料没有说明继承王位的是否为嫡长子,排除B项;夏朝属于奴隶制国家,帝王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排除C项。故选D项。

3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夏朝。据题干材料可知主要结论:文献中对夏朝的法律、政治的记载,可以用来说明早期国家夏朝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后世文献的记载,缺乏夏朝当时的实物等史料,无法证实夏朝真实存在,排除A项;分封制度建立于西周,排除C项;君主专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必修1)1.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山东初中1年级第1单元第1课_《夏、商、西周的兴亡》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专题一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子承父业文化的产生、传承与发展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深度解析(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