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础训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点: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单选题
1.下图为某学生对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描述。其意在说明这一时期(    )

A.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B.在渐进中完成社会转型
C.充满着动荡与混乱

D.孕育着新文明的生机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纷争中有统一”、“动荡中有秩序”、“争鸣中有共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认同趋势加强,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有了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思想上百家争鸣,孕育着新文明的生机,D项正确;A项强调的是生产力的作用,而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变革,排除A项;这一时期,社会转型未完成,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这一时期孕育着新的生机,而不是动荡混乱,排除C项。故选D项。
2.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并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的主张。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这反映出当时(   )
A.齐桓公致力于恢复传统政治秩序

B.诸侯纷争的局面得到平息
C.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得以重建

D.礼乐制度的社会影响犹存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做法对原有的礼乐制度产生了一定冲击,但礼乐制的影响力依然存在,D项正确;“齐桓公致力于恢复传统政治秩序”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势力衰落,但仍然是“天下共主”,选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3.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频繁往来,与中原各诸侯国相比邻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产生了(   )
A.思想趋同观念

B.华夏认同观念

C.胡汉平等观念

D.朝贡贸易观念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频繁往来,与中原各诸侯国相比邻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说明一些少数民族融入了华夏族,而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故这一现象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B项正确;思想趋同观念强调思想的统一,材料中“戎狄蛮夷”并不一定与华夏族思想趋同,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平等的观念,也难以体现胡汉平等,排除C项;“戎狄蛮夷”与华夏族并非朝贡关系,朝贡关系是两国或两个政府之间的一种承认尊卑地位的礼节性外交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4.下表是齐国世系表(部分),该表主要反映出周朝(   )

A.政治构建在社会转型中嬗变

B.利用分封宗法巩固了贵族政治

C.诸侯国内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D.通过分封实现了地方长治久安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据题意可知,齐国的分封的诸侯本来是姜尚,但在传承的过程中被田氏夺取了诸侯之位,这种变化说明政制构建在社会转型中出现了嬗变,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齐国由姜氏齐国变为田氏齐国,据材料无法体现周朝利用分封宗法巩固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根据图示内容无法说明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排除C项;周朝并没有通过分封实现长治久安,到周朝后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
5.洛阳,别称洛邑,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下列王朝中,曾定都于洛阳的有(   )
①东周    ②曹魏    ③东晋    ④北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①正确。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②正确。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史称东晋,③错误。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6.在先秦时期,“中国”一词用于指称周朝的施政范围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夏各政权,用于区分不同的人群以及华夏政权。春秋时期,秦、楚不在“中国”之内,而战国时期,秦、楚、吴、越则逐渐被囊括在“中国”的范畴中。这种现象说明先秦时期(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B.中央集权体制已经确立
C.已出现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

D.华夷观念彻底消失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一词用于指称周朝的施政范围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夏各政权,用于区分不同的人群以及华夏政权,春秋时期,秦、楚不在“中国”之内,而战国时期秦、楚、吴、越也逐渐被囊括在“中国”的范畴中,这说明戎夷之民逐渐融入华夏族之中,已出现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并且秦朝确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华夷观念彻底消失”说法绝对,先秦时期华夷观念依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
7.楚庄王时,不断向中原用兵,与晋国争夺霸主地位。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阅兵周疆,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趁机向王孙满问九鼎之轻重。这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材料所述楚庄王“阅兵周疆”,有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之意,并且鼎是权力的象征,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显示了楚庄王觊觎周王室之意,这些都反映出当时诸侯崛起,分封制遭到破坏,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地方封国力量壮大,冲击周王室统治,而不是体现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并且这时期还未出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当时礼崩乐坏的现象,“礼乐制度不复存在”说法绝对,排除B项;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8.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鲁国所在“少嗥之墟”的东夷地区,还是晋国所在“夏墟”的戎狄地区,都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这说明当时(   )
A.戎狄蛮夷势力壮大

B.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C.周天子地位的丧失

D.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思据材料可知,“东夷地区”“戎狄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说明当时华夏文明为周边民族所认同,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戎狄蛮夷的华夏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华夏认同,没有体现周天子地位和诸侯争霸问题,排除CD项。故选B项。
9.春秋列国主要在国都设防,在边区要塞关隘设防的很少。战国时各国防御严密,城堡林立皆驻军设官镇守,并有亭障烽火等报警系统;各国甚至还在边境上修筑大规模、相互连接的防御工事,被称为长城。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兼并战争日趋激烈

B.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C.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D.周王室进一步衰微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春秋列国主要在国都设防,在边区要塞关隘设防的很少。战国时各国防御严密,城堡林立皆驻军设官镇守,并有亭障烽火等报警系统;各国甚至还在边境上修筑大规模、相互连接的防御工事,被称为长城。”可知,军事防御中心由都城中心到国与国边界,反映了国与国之间战争频繁,A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排除B项;战国时期中央集权正在形成,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周王室,排除D项。故选A项。
10.西周制度中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然而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战国早期)墓中却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物品中有一套完整的编钟。这说明战国时期(   )
A.礼乐制度遭到挑战

B.民族交融频繁

C.私有财产开始出现

D.宗法观念淡化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周到战国时期。据题干可知,战国早期,地方诸侯墓葬品使用了天子规格的礼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逐步瓦解,因此地方诸侯墓葬品破坏了礼乐制度,A项正确;材料涉及天子与地方诸侯,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新石器时期私有财产出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礼乐制度遭到破坏,而不是宗法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1.如图是一幅有关春秋末期晋国执政大臣智伯瑶与韩、赵、魏三家大夫商讨国家发展大事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A.贵族等级分封制出现危机

B.韩赵魏三家分晋顺应民意
C.原始民主传统遭到了破坏

D.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末期(中国)。根据材料“我建议大家无私一点各拿出一部分土地给公家”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削弱晋国卿大夫集团的势力,智襄子以增加国君用地的名义,让其他卿大夫进贡土地,这反映出周朝贵族等级分封制出现危机,A项正确;材料内容描述的是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的政治斗争,而三家分晋是在三家灭智家之后,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描述的是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的政治斗争,材料并未涉及原始民主传统的内容,排除C项;D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内容描述的是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的政治斗争,并未涉及周天子地位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2.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作者旨在强调(   )
A.法家思想的合理性 B.民心思统的渴望
C.完成统一的迫切性 D.文化一统的需求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不得休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天下大乱是因为没有天子,导致各诸侯叛乱,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政权,民众才能修养生息,故强调完成统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C项正确;材料并未对法家思想的合理性展开论述,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民心是否渴望统一,排除B项;作者强调的是“完成统一的迫切性”,而不是“文化一统的需求”,排除D项。故选C项。
13.西周时,楚国国君熊渠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但到了春秋时,晋、楚之战后,楚大夫建议通过晋人在战争的惨状威慑晋人,楚庄王引用《诗经》“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表示反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影响广泛

B.标志楚国霸业建立
C.民族交融日益深化

D.华夏认同逐步产生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西周时期楚国的国君还自认是蛮夷;但到战国时期,楚庄王引用《诗经》,这是华夏认同加深的表现,说明华夏观念不断深化发展,华夏认同逐步产生,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华夏认同的加深,和儒家思想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感的加深,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族交融的深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4.公元前453年,原晋国的卿大夫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周威烈王于公元前403年,正式册封韩虔、赵籍、魏斯三人为诸侯并享有其他诸侯国的同等待遇。这一事件说明(   )
A.周王仍有象征意义

B.分封制开始瓦解

C.诸侯争霸政局动荡

D.各阶层利益趋同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原晋国的卿大夫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周威烈王于公元前403年,正式册封韩虔、赵籍、魏斯三人为诸侯并享有其他诸侯国的同等待遇。”可知,三家分晋后,周威烈王仍对瓜分晋国的三个卿大夫进行册封,仍然在行使分封的权力,可见周王仍有象征意义,A项正确;“开始”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政局的动荡,且C项表述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各阶层利益不可能趋同,排除D项。故选A项。
15.古代典籍中的“中国”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政治概念、民族概念。下表文献中“中国”的含义与其他不同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甲中“宅兹中国”大意为居住在天下之中,据此可知,此处“中国”指的是地理概念;材料乙的大意为中原与四方少数民族以及五方之民,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可以相互转换,据此可知,此处“中国”指的是地理概念;材料丙的大意为秦国地理位置偏僻,不与中原各诸侯国往来,被当做不开化的少数民族来看待,据此可知,此处“中国”指的是地理概念;材料丁的大意为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民族,是因为有其礼仪,之所以被称为夷狄,是因为其没有礼仪规范,据此可知,此处“中国”指的是其文化概念。由此可知,材料甲、乙、丙中“中国”之意是相同的,而材料丁是文化概念;故文献材料丁“中国”的含义与其他不同,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这说明(   )
A.华夏认同逐步形成

B.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
C.霸主有“尊王”的义务

D.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前663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可知,管仲认为戎狄象豺狼,是(贪婪)而不会满足的;诸夏各国是同胞之邦,不可轻易放弃,说明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分封宗法的态度,排除B项;“尊王”是指尊崇周王室,燕国不是周王室,齐国是霸主,材料不能体现霸主有“尊王”的义务,排除C项;齐桓公并不是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排除D项。故选A项。
17.春秋时期戎和狄与华夏杂居,互相融合,人们把畜力和农耕技术结合起来,遂发明了牛耕。于是,牛便由单纯用于祭祀变为农业生产工具。据此可知此时(   )
A.人们放弃华夷观念

B.民族融合推动生产发展
C.阶级关系变动剧烈

D.国家统一推动牛耕出现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春秋时期戎和狄与华夏杂居,互相融合”,“牛便由单纯用于祭祀变为农业生产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受北方少数民族融合的影响,少数民族的畜牧技术和汉族的农耕技术结合起来,发明了牛耕,可见民族融合推动了生产发展,B项正确;春秋时期华夷观念依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阶级关系剧烈变动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纷争,国家的统一安定遭到破坏,材料显示是民族融合推动了牛耕的出现,而不是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8.春秋时,楚庄王曾诠释“武德”,认为“武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这一诠释体现了他对社会安定和民众利益的追求,也符合周初以来华夏对“德”的理解。之后,他又举(周)武王之例,显示其欲以武王为效法对象。这反映出楚庄王(   )
A.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B.有同周武王一样的功绩
C.对强大武力的向往

D.以儒家思想为立国基础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武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他对社会安定和民众利益的追求”“显示其欲以武王为效法对象”可知,题干反映了楚庄王意图效仿周武王的信息,其对“武德”的解读符合华夏对“德”的理解,这体现了楚庄王对华夏文明的认同,A项正确;“有同周武王一样的功绩”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对强大武力的向往”是对题干“武德”的误解,排除C项;楚庄王并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立国基础,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9.春秋时期,吴、越、楚、秦被视为蛮夷之国。《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   )
A.诸侯纷争激烈

B.华夷观念有别

C.习俗礼仪各异

D.华夏同源共祖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材料“《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体现的是华夏同源共祖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诸侯纷争的描述,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华夷观念有别,排除B项;材料没有关于习俗礼仪差异的描述,而是体现华夏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
20.春秋战国时期,“夷夏之防”已不再被强调,这一时期有关夷夏关系的记述也逐渐侧重言语、饮食、风俗等民族差异问题。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华夏认同观念日渐增强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中华文化显现多元特色

D.华夷间政治联系日益密切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这一时期有关夷夏关系的记述也逐渐侧重言语、饮食、风俗等民族差异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A项正确;秦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排除B项;材料与文化的多元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华夷间的政治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1.西周末年至春秋前期,人们认为楚国先祖上古祝融部落曾为华夏民族政治附庸,而在战国成书的《管子》中,祝融成为五方神之一的南方之神,受命于黄帝而为司徒;《礼记》则把祝融视为时令季节之神,且将祝融与炎帝联系起来。祝融身份的变化(   )
A.是周王室控制力衰弱的表现

B.是楚挑战周王权威的衍生品
C.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

D.顺应了楚地文化扩张的需要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祝融身份逐渐向黄帝和炎帝靠拢,是对华夏认同提升的体现,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周王室控制力的衰弱,排除A项;祝融形象变化并未涉及楚国对周王权威的挑战,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楚地文化扩张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2.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下列表述符合该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

  

A.政治统一,华夏认同

B.百家争鸣,佛教传入
C.铁犁牛耕,社会转型

D.南北对峙,民族融合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的形势图,在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得到推广,且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社会转型期,C项正确;政治统一是在秦朝时期,排除A项;佛教传入是在东汉时期,排除B项;南北对峙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3.西周至春秋时期,“公”主要指国君、祖宗,“私”主要指卿大夫,“公”“私”的价值色彩不浓:到战国时期,“公”则主要指国君和朝廷,以及公平、公正之义,“私”则主要指百官和普通民众,以及私心、私欲等。“公”“私”的指向和价值内涵的变化反映了(  )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汉字含义日渐丰富

C.君主专制逐渐确立

D.宗法分封日趋瓦解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西周至春秋时期......以及私心、私欲等”可知,西周至春秋时期,“公”和“私”的价值色彩不浓,指的都是贵族阶级,到战国时期,“公”则主要指国君和朝廷,以及公平、公正之义,“私”则主要指百官和普通民众,以及私心、私欲,“公”和“私”的价值色彩明显,这说明宗法分封制度逐渐遭到破坏,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汉字含义日渐丰富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24.周平王东迁后,“妾如后”“庶如嫡”“臣擅命”“都如国”,此四事在王室和诸侯国中屡屡发生,引发了诸多政治动乱。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礼乐崩坏扩大贫富差距

B.土地资源日益集中
C.宗法破坏加速社会转型

D.等级制度彻底瓦解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中国)。材料“妾如后”“庶如嫡”“臣擅命”“都如国”体现的是宗法制的破坏,由此引发了诸多政治动乱,这说明这一时期宗法制受到严重破坏,社会转型加速,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差距,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兼并,排除B项;等级制度彻底瓦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5.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民族矛盾不断加深

B.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可知,战国时期,在民族间不断交往的过程中,“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说明华夏认同感逐步增强,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加强,并不是民族矛盾加深,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是在秦朝,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不是强调兼并战争十分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26.如图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出现的变化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D.“并吞战国,海内为一”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还是战国时期。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分封制不断遭到破坏,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情况,例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春秋末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三家分晋”揭开战国序幕,战国初期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吕氏统治齐国。C项正确;“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涉及分封制,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涉及西周礼乐制度的信息,不符题意,排除B项;“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是指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秦朝,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7.《诗》等是周王室及中原诸侯国所使用的标准书面语教材。考古发现,楚国王孙遗者钟、王孙诰钟、王子午鼎等器物上的铭文有明显模仿《诗》的痕迹。据此可知(   )
A.儒家学说在楚国占据统治地位

B.楚国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
C.周王室对楚国的控制力度加强

D.中原诸国与楚国矛盾缓解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诗》是周王室和中原诸侯的标准书面语教材,而楚国的器物铭文上有《诗》的痕迹,说明当时楚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可知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控制力下降,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处于争霸战争时期,因此D项矛盾缓解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8.西周时期,楚王熊渠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春秋时期,楚国逐渐将“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定为发展战略;战国时期,楚国不仅与秦、齐等国一起共称“诸夏”,且成为“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的强国。这一变化(   )
A.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

B.彰显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

C.反映出诸侯争霸推动了各民族相互交融

D.折射出传统华夷观念退出了历史舞台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楚国对中原华夏文化抱以排斥态度;春秋时期,楚国不仅努力向中原文化靠拢,还力图整合南方各少数民族争霸中原;战国时期,楚国已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并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势力之一。这反映出西周至战国时期,楚国华夏认同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最终融入华夏文明之中,这一变化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A项正确;材料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各民族相互交融,排除C项;中国古代“华夷观念”一直存在,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巩固,这一观念逐渐被淡化,“退出了历史舞台”的说法与史实相悖,排除D项。故选A项。

29.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袭贵族占76%;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室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材料现象说明当时(   )
A.王公数量大幅减少

B.诸侯权力受到威胁
C.宗法制度日趋衰落

D.官僚政治基本确立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题干描述可知由春秋到战国时期,世族主政者所占的比例由92%降到4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宗法制度逐渐衰落,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没有体现说明的问题,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诸侯权力的变化,排除B项;官僚政治是秦朝时期形成的,排除D项。故选C项。
30.孔子都没有把夷当作异类,甚至认为只要“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而周文王是“西夷之人”,可是他们都在“中国”(指华夏地区)行仁政,就都成了圣人。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学思想(   )
A.倡导民族平等

B.蕴含着民族认同理念

C.否定地域差别

D.树立了华夷之辨观念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孔子都没有把夷当作异类,并且孟子认为舜和周文王都是夷人,但在华夏地区行仁政,都成了圣人,可知先秦儒家思想有大华夏族的民族认同理念,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民族问题,得不出倡导民族平等,排除A项;材料中孔子虽然没有把夷当作异类,但可知各地域是有差异的,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华夷一家,排除D项。故选B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部编版:七上历史《期中考试模拟试卷》(二)
教学思考 | 方磊:从2022年的一道高考题来说华夏认同
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题
部编版:七上《第二单元检测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