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能力提升: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一、单选题
1.如下图为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才程序。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 
A.扩大了政府统治基础
B.确立了严密的选官程序
C.维护了门阀士族利益
D.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由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下人才选拔要经过登记报名、大小中正官品评、中央审定等程序,流程严谨,即确立了严密的选官程序,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以门第为标准,名门望族子弟被选为上品做高官,庶族寒门出身的人只能被选为下品,违反了公正原则,不能扩大统治基础,排除A项、D项;材料未提及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维护了门阀士族利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B项。
2.九品中正制之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据此可知(   )
A.门阀士族势力较为强大
B.君主的权力受到削弱
C.中央选举权利得到加强
D.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之中正官由最初的各郡长官(地方官员)推举产生,后改为由司徒(中央官员)选授,有利于中央对选官权力的掌握,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C项正确;司徒任命中正官体现中央权力,不能体现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排除A项;材料没有直接涉及君主的权力,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后来导致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科举制加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性,排除D项。故选C项。
3.九品中正运行之初,品第人物必须提供三个项目:一曰世,二曰状,三曰品。“世”指家世,“状”指政绩才能,“品”指言行品德。据此可知,当时的九品中正制(   )
A.扩大了选官范围
B.重在维护士族的特权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适应了政治军事需要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结合所学,东汉末年到曹魏建立时,汉代州郡察举制度已经腐败不堪,再则汉末户口流离,察举制已不适用,九品中正制顾及乡闾评定的旧传统,又适应了人士流移的新环境,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为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适应了政治军事需要,D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并没有扩大选官范围,也并非重在维护士族的特权,排除AB项;题干信息主要涉及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看不出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
4.历史学者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评价九品中正制时写道:“九品中正之弊,果如何乎?论者皆曰:'用人不容不论其才,才又各有攸宜,中正品平,皆不能具。若论考绩,尤不应舍功实而采虚名。’”这一评价说明九品中正制(   )
A.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
B.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C.强化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D.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
【详解】结合所学分析题干信息,吕思勉认为九品中正制“舍功实而采虚名”,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人才流动”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不能得出“强化了士族特权”和“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5.某学者指出,在九品中正制下,评品权力握于中正之手,品第之高低,常常系之于门第世资,中正给予官吏候补人的品第,实质上正是一种基于被品评者门资家格的任官“资格品第”。可见,这一制度(   )
A.成为维系世家大族统治的工具
B.是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
C.使朝廷对官员的监察得到加强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主要根据门第来决定人才的品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因此逐渐成为维系世家大族统治的工具,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选官制度,并非是官员升迁和官员监察,排除B项、C项;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 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门第低下之人虽有真才实学也只能列入下品,因此也就失去了担任高级官职的机会,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故选A项。
6.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详解】赵匡胤建立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皇姓“赵”字为《百家姓》第一姓,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可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河西节度使张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项。
7.魏晋时期“取得高官要职不再仅看做个人德才杰出和资历深、功劳大的结果,而首先是看做家族血统高贵,秉赋异常的外在表现”。上述制度的出现与发展
A.标志着中央集权政治的完善
B.反映出选官制度的完备
C.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繁荣
D.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士族制度。士族主张清谈,追求享乐生活,使士族文化的兴起,促进了文化的繁荣。C项正确;世家大族的发展会威胁中央集权,影响国家统一,材料也并不能反映选官制度的完备,排除ABD项。故选C项。
8.魏晋南北时期,世家豪族势力膨胀,察举大权已被地方名士控制,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导致人才匮乏。群臣建议征召贤士,皇帝允准并要求“访于本州评议”,同时官员在向上荐举人才的书折中大多有“谨条(列举)资品,乞蒙简察”字样。这说明该时期
A.官员考核趋于严谨
B.品评风气影响选官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世官制度遭到冲击
【详解】魏晋时期,察举制被地方豪强掌控,弊端逐渐显现,群臣建议将选拔官员的权力下放至地方,或者拣选官员时候也多侧重资品,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品评风气影响了选官,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官员选拔而非考核,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世官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破坏了,排除D项。故选B项。
9.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有学者总结为: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两晋玄风,重“神韵”;南朝衰落,好“文采”。其实质是
A.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B.强化对官员的监察
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控制选举的话语权
【详解】依据材料“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可知,涉及选官制度,各朝各代选官的依据和标准在发生变化,通过对人物品评,来控制选举的话语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豪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监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0.东晋南朝时,谱学成为专门之学,士族若不精谱学,便不能到吏部为官,谱学既是吏部选官的依据,也是南朝矫正伪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凭依。这反映了
A.士庶界限日渐模糊
B.门阀政治具有重要影响
C.社会阶层完全固化
D.宗法制度影响南朝政治
【详解】由材料“士族若不精谱学,便不能到吏部为官”,谱学是“矫正伪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凭依”等可知,东晋南朝时,门阀士族竭力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严格区分士,庶界限,并将谱学作为吏部选官的重要依据,谱学在此之下盛行并成为“专门之学”,这反映了门阀政治具有重要影响,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庶界限分明,排除A项;C项社会阶层完全固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宗法制度盛行于西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历史|02封建国家大分裂,中华民族大融合!
很多王朝没落,都绕不开这个原因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门阀士族制是什么,为何在魏晋达到顶峰,又为何退出了历史舞台?
士族门阀的兴衰-始于察举,盛于中正、亡于科举
曹操为什么不自己称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