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需把握好向、度、序、态等关键点

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需把握好“向”(价值定位)、“度”(课程标准)、“序”(领域/主题/内容)、“态”(实施模式)等关键点。

第一,有向——把握两个定位。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定位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近时代”“活在当下”,让学生经由“有形”的传统文化感悟“形而上”的悠久文明、不朽思想、无穷智慧,进而将各自的生命体验与优秀文化融为一体,铸就一生行走的力量。因此,传统文化课程,要总体把握好以下课程定位:超越知识掌握、技能习练,落脚于素养发展、价值涵养与人格提升,展现“以文化人”的特质。

第二,有度——目标渐次落实。在“上位”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定位、课程化定位之下,还需要按照一定逻辑,由区域教研部门或学校研制“中位”的“课程化行动指导纲要”,以便对区域或不同学段的学校行动提供必要的引领。此外,教师在开发课程实体时,还需依据“课程化行动指导纲要”结合各自的学段特点以及所选主题和内容,制订“下位”的课程目标。这样,形成由高到低的三级目标,让课程切实“落地”。

第三,有序——突出核心元素。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深邃灿烂、历久弥新的“内核”——思想、信仰、精神、智慧等,除呈现于大量经典文籍外,还体现在戏曲、书画、民俗、建筑、饮食、医药、服饰以及太极拳、武术、象棋等方方面面。应将它们放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理性地加以精选和分类。应着力发掘距离学生更近、让学生更感亲切的地域性特色化传统文化资源,让优秀传统文化鲜活地绽现出乡土色彩,传递出强大的本源力。

第四,有态——架构简约模式。可通过三类课程(学科课程、专题课程、综合课程)和五种课型(传统文化课、学科嵌入课、活动体验课、实践探究课、成果展示课)引领学生以多样互补、综合协同的方式展开课程学习。要坚持知行相合,让学生通过主体体验,真实触摸传统文化的精华,切身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成功内植优秀文化的精髓,积极生成和传递优秀文化的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高中新课标出炉 增设选修课 背诵篇目从14篇成72篇 (附篇目)
传统文化怎么教?教育部启动课程标准修订
刘青: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新课标下,怎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果有一节关于“春节”的课,你会怎么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