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报社爱心行动之助力高考” 把握情感,勿忘三“ ”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只有把握了情感,才称得上真正读懂了诗歌。不仅如此,形象、语言、技巧都服务于情感,对它们的鉴赏一旦脱离了情感,也就成了无的放矢,失去了实际的价值。

诗歌含蓄,把握情感的方法和途径又有哪些呢?

姹紫嫣红

春风拂面

一、题目+题材

除了少量的无题诗,诗歌的题目,或显示体裁,如《如梦令》;或表明题材,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或呈现内容要素,如《春夜喜雨》,“春夜”是时间,“雨”是对象,“喜”是心境。因此,读一首诗,应该从题目入手。即便是无题诗,为什么无题,我们也能猜出其中之一二。

诗歌情感与体裁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与题材则不然。譬如,离愁别绪是送别诗的共同情感,思亲怀乡是羁旅诗的不变主题。从题材推测主旨,是非常有效的一种读诗方法。

当然,一种题材的诗歌,主旨未必单一,同为边塞诗,有的抒思亲怀乡之情,有的表杀敌报国之志,有的揭露战争频仍,有的批判将帅无能。有的羁旅诗在思亲怀乡之外,兼而表达怀才不遇、岁月蹉跎的感伤。一种题材的诗歌,格调有时也大相径庭,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虽为送别诗,但格调积极昂扬,体现出初唐的时代精神和诗人的精神风貌。这些告诉我们,对诗歌题材与主旨关系的认识,不可简单化、绝对化。

二、作者+时代

对作者以及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也能为我们准确解读诗歌提供不少的帮助,这其实就是古人很早就提出的“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事实证明,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诗方法。

一说到杜甫,我们马上会联想到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及其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痛苦;一说到辛弃疾,我们又马上会联想到诗人收复中原的理想以及在南宋苟安政策下的痛苦。走近诗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他们的作品。

创作背景主要包含这样两种意思:一是指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安史之乱、靖康之耻,这种大背景下的作品,即便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情感往往存在共通之处;一是指诗人个人的特殊遭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于乌台诗案之后,黄州团练副使任上,这种遭遇对诗人而言是沉重的打击,这时创作的诗歌,其情感指向也就不难推测了。

当然,知人论世也不能教条化地应用,同一个孟浩然,既有“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怀才不遇,也有“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的自在洒脱;同一个李清照,其词较多表现阴柔之美,其诗则颇具阳刚之气。

三、直笔+曲笔

读懂诗歌更不能忽视对诗句的品读。诗虽含蓄,也可能存在直接表达感情或情绪的词句,这就是所谓的“直笔”。譬如,“群芳过后西湖好”之“好”,“怒发冲冠”之“怒”,“悔教夫婿觅封侯”之“悔”,“惆怅东栏一枝雪”之“惆怅”,尽管是片言只语,却能为我们把握情感提供很大的帮助。

在创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时,辛弃疾使用了大量的典故,意蕴丰富,表达又很含蓄,这些典故就是诗歌中的“曲笔”。如果我们系统地加以整理,就会发现,诗中的曲笔,包括景、物、人、事、典等多种文字,它们暗示情感,也是解读诗歌把握主旨的重要手段。

诗歌最常见的抒情媒介当然还是景物。“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歌中大多数是渲染性景物,用来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烘托心情。尽管它们涂抹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但景还是景,物还是物。骆宾王《咏蝉》中的蝉,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物不再是物,而是人,它们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一种人生态度,这就是象征性景物。

对于渲染性景物,我们应从色调悟情调,从空间悟心境;对于象征性景物,我们应关注物象的象征意义,寻找物与人在精神上的接点。有些景物在长期诗歌创作实践中产生了约定性的意义,如“柳”总是与惜别、思亲和惜春等情感不可分割,“羌笛”总是与家乡、边关和战争等形影相随,这一点,我们也应很好地加以利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四个古诗词诗歌表达技巧介绍
古典诗歌常用表现手法罗列出来即可不需举例越多越好
诗歌鉴赏详细介绍
古代诗歌鉴赏如何破解“读懂”关
高考诗歌题材分类
精品再发|学会鉴赏诗歌(2)—从题材上对接,触类旁通(文字 课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