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议论文阅读】一一段落作用——句段能否调换顺序或删除

【中考真题链接㈠】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叉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试题】选文第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案】不能,第④段讲的是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第⑤段讲的是怎样具备让人这种品格。这两段的内容是递进关系。

【解析】考查段落的调换。此题考查了两段之间的关系,仔细阅读两段,同时结合文章中心和段落所写的内容,第四段主要写让人对事业的重要性,我们应学会让人。第五段是对如何让人的进一步解释。可以判断出两段是递进关系。故而不能调换。

【中考真题链接㈡】

吃苦人生

①上世纪初,青年毛泽东在刻苦读书的岁月中,一直坚持“自讨苦吃”:烈日炎炎的盛夏,别人待在寝室摇扇避暑,他却赤背顶着骄阳暴晒;北风呼啸的寒冬,别人躲在屋里取暖,他却穿着薄衫于山谷中作“冷风浴”;雷鸣电闪的雨中,别人撑伞避淋,他却光着上身傲然进行“雨淋浴”。后来,毛泽东在谈及青年时代的吃苦经历时,常常提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古训。可以说,正是持之以恒地在苦境中练体魄、砺胆气,才铸就了一代伟人超凡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信念。

②有哲人说,苦是奋进人生的一种补药。吃苦能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补才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

③志从苦中砺。古往今来,举凡抱负高远者,必先立志献身;献身信仰历程,必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辛磨砺。正是这样的人生淬炼,才使思想跃然升华、信念愈加坚定、毅力不断坚强、人格日臻完善,从而实现远大的人生抱负。朱德、贺龙等无数老一辈革命家,立志献身信仰,或舍弃高官厚禄,或告别富裕生活,矢志投身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皆经历了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正所谓,吃苦励志,苦生芳华。

④才从苦中长。立学,是奋进人生的一门必修课。立学成才,尤须呕心沥血、渐入佳境的修炼与升华。正如著名学者王国维所阐述的三重境界:始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继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终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才不惧苦,就能苦出才学,苦出功底,苦出硕果。

⑤功从苦中建。没有汗水,难有收获;安于享受,难以建功。坚毅是拓荒者的底色,坚忍乃创业者的特质。哲人言,一切希望和理想,都要靠咬牙挺着,一直挺来成功的曙光。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背后,是坚忍不拔的艰难攻关;体育健将摘金夺银的背后,是千锤百炼的艰辛付出;名师名角一鸣惊人的背后,是厚积薄发的艰苦练功。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坚忍36年苦战,才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山民世代缺水的命运。科学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艰辛勘探了1000多处重峦洼地,终于找到安装“天眼”的最佳位置。无数建功立业者的经历表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题】选文③④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答案】不能。这三段分别从“志从苦中砺”、“ 才从苦中长”、“ 功从苦中建”三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三者是递进关系。与第二段“吃苦能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补才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相照应,顺序是一致的。(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论证结构。对于此类试题解答时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看它是否与前文的某个句子相照应;二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③④⑤段分别从“志从苦中砺”、“才从苦中长”、“功从苦中建”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存在递进关系,同时与前文“吃苦能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补才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相照应。据此作答。

【中考真题链接㈢】

规则意识的培养

①近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感觉人们的规则意识比过去增强了。62.4%的受访者建议人们从生活细节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61.0%的受访者建议学校给予正确引导。从近年社会的反响来看,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

②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为准绳的意识。规则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概莫能外。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每个公民对各种规则的尊重和遵守。

③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美国幼儿教育专家艾米·莫林如此总结“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意义:一切按照规矩行事,一切都有章可循,极大减少了不确定性,降低了不可预料的风险,能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孟德斯鸠也曾说,“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从小学会守规则,长大了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守护者。因此,从小培养规则意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④规则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不断涵养。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⑤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可以先从家庭做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幼儿时期,绘本是幼儿学习和认识世界的最好方式之一,父母可以通过这些绘本引导孩子学习规则。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感受规则。日常带孩子外出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去需要遵守规则的地方。如图书馆,电影院等,在这些遵守规则的环境中,逐渐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同时,在家庭中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如和孩子一起制定生活常规作息制度并严格遵守,可以有助于幼儿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事实证明,只有在一个注重规则的家庭,孩子的规则意识才能培养起来。

⑥同样,学校教育是每一位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老师要教会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如何遵守规则有序生活,如排队、分享等;到了小学和中学可以通过校规和班规,通过以规则进行约束并让孩子遵守来培养其集体中的相处,让其懂得约束、自律和团队意识等。多次被邀请至白宫做客的美国电影《热血教师》原型罗恩·克拉克,以其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而广为人知,并获得优秀“美国教师”,但使其真正誉满全球的却是给学生定下的55条班规,并出版著作《55条基本班规》。因此对每一位孩子的成长而言,学校中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教导也至关重要。

⑦如果家长以身作则,学校规则约束,相信良好的规则意识就会根植于孩子的内心。

【试题】第⑤段与第⑥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案】不能互换。 第⑤主要讲了家庭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第⑥段主要讲了学校教育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第⑤第⑥段之间是从家庭到学校,按孩子成长中接受教育的先后顺序,同时与上文第④段的“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一句相照应。

【解析】考查文段的前后顺序。议论文要求语言准确严密。文段一般不能调换,理由一是按照逻辑顺序或者递进关系来安排的;二是与上下文的衔接。 ⑤⑥段谈的是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途径(或方法)。第⑤家庭,第⑥段主要讲了学校教育,从家庭到学校,按孩子成长中接受教育的先后顺序,同时与上文第④段的“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一句相照应。故而不能调换。

【中考真题链接㈣】

成事与成功

文 | 孙道荣

①一个小伢儿,连滚带爬,跌跌撞撞,蹒跚学步。最后,他终于学会走路了。

②一个半身不遂的人,装了假肢,咬着牙,忍着剧痛,克服种种艰难,最终重新站立了起来,再次学会了走路。

③前者叫成事,后者为成功。

④成事与成功有什么区别?在我看来,大凡迟早能做成的事,虽然途中也有困难,亦靠努力,那都是成事,事情终于做成了。而需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甚而耗尽毕生心血的,才敢叫成功。

⑤很多时候,我们说的成功,只是成事。

⑥一个孩子,考了所好学校,固然不易。但他成功了吗?我看未必,他前面的路还长着呢,他最终能不能成材还两说着呢,怎么现在就能叫成功?这只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小步,只是圆了一个愿望,只是做成了一件事而已,虽然这件事可能有很多孩子未能做成。

⑦一个职员,加班熬点,终于将手头一堆杂乱无章的工作做完了。这当然也不能叫成功,它只说明,他付出了,他努力了,他最终也做成了。如果换做别人,也许要花更多的时间,费更多的精力,但总归是可以完成的,达到的。

⑧一个生意人,费尽口舌,想尽办法,几经蹉跎,终于谈成了一笔大买卖,可预见的利润相当可观。这算不算成功?当然不是,他只是做成了一笔买卖,做成了一件事,无论这买卖有多大。

⑨我们经常沾沾自喜“成功”的,往往都只是做成了类似的一件件事。

⑩当然,成事并不容易。不是什么事你想做就能做,也不是什么事你想做就能做得了,更不是什么事你做了就一定能做成。我们的一生中,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你做了,而且是很努力地去做了,却没有做成。

⑪就像你做成了一件事,并不能就叫成功一样,一件事,我们千辛万苦而没有做成,也并不意味着你失败,它只说明,你没有做成这件事。我们的很多挫败感,来源往往就是一件事的成败。如果一件事做砸了,就以为自己失败了,因而心灰意懒,一蹶不振,那你就真的离失败的人生不远了。

⑫一件事的成与不成,甚而很多件事的成与不成,都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任何一个人,一辈子都能做成很多很多事,有小事,也有大事,但他未必就是成功的。反之,一个人一辈子也会做不成很多很多事,跌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跟头,但他执着于自己的信念,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锲而不舍地努力,纵令最终他也未能如愿以偿地达到自己的顶峰,他的人生也未必就是失败的。

⑬把做成了一件事就当成成功的人,很容易满足,这没什么不好,人生需要一些小安慰。但这样的人,也很容易受伤,一旦在某件事上受挫,就可能颓废,看不到未来。最终能走向成功殿堂的,一定是那些不以一事论成败,不以一时论英雄,不以一己而罔世界的人,他们怀揣理想信念,坚定,执着,淡泊名利,砥砺前行。

(14)也未必是做大事的人,才配叫成功。芸芸众生,无名小卒,一辈子也可能没机会遇上一件惊心动魄的大事,我们遇到的,我们所做的,可能都是些芝麻粒大的小事,我们甚至也没有什么远大崇高的理想,我们就永远也无法成功了吗?当然不。我觉得,一个人,能把一件哪怕是再小的事,不但做成了,而且做到了完美,达到了极致,他就是一个成功者。

⑭成事容易,成功难。正因为这一点,我们才需要不断修正自己,不浮躁,不气馁,不妥协,努力成事,梦想成功。

【试题】选文⑥⑦⑧三段都是事例论据,能否删掉一个?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这三个事例从小孩到成人,兼顾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解析】考查能不能调换文段的顺序。仔细观察这三段的内容,首先年龄从小到大排列的,其次人物身份不同,学生、职员、生意人,代表各年龄段、各阶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雄辩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要点、题型示例精细整理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不培养孩子这些好习惯,以后后悔就晚了~
阅读基础知识:中考现代文阅读应试策略
2011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中考语文应试答题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