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术论文写作中,如何构建文献综述的概念框架?
我们做研究的目标就是要做出其他人没做过的有价值的东西,那么以什么样的概念框架组织现有文献论述这一点呢?本文依据叶圣陶关于写作中组织的观点讨论了区分策略”对文献综述概念框架的指引作用,提出并以实例展示了论证路线的概念。

关键词:文献综述、区分策略、概念框架、论证路线

一、引言

“我们做研究的目标就是要做出其他人没做过的东西。这又包括两个过程:第一步是你要想出自己从来没听说过、没想到过的东西,也就是要突破自己;第二步是你要确认你这个想法、这个观察其他人没做过。这其实就是研究的全部过程”[1]。如图 1所示,研究的过程就是要突破科学共同体的极限,如果仅仅是突破了个人的极限(个人知识库→个人问题空间),没有突破科学共同体的极限(个人问题空间→科学共同体问题空间),那么研究的结果是不应该得到承认的。


图1  研究就是从突破个人极限到突破科学共同体的极限(基于[2]52修改)

但是什么才算突破了科学共同体的极限呢?这里涉及到了一个相对模糊的标准。用可操作的语言来讲,科学共同体的极限可以指①某个学术期刊刊发的所有文章中包含的知识内容,也可以指②某个知识领域或学科中积淀下来的知识内容(可以以书籍、文章、报纸、讲座、谈话等众多形式呈现)。但是突破①和②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真正的突破,真正的突破在于超越整个人类积淀下来的知识内容(至少包含世界上所有发表过的学术文章和书籍中的知识内容)。那么科学共同体积淀下来的知识内容是什么呢?一般来说是理论或概念系统。所以,研究问题一般是与某个(些)学科的理论或概念系统相关的[3]23-24,现实问题只有与理论或概念系统联系起来才能转化为研究问题[4]

因此,提出一个别人没做过的研究问题要求作者能够说明以下三个方面:①已经查阅了足够的相关文献;②对这些相关文献做了清晰的梳理;③明确地界定了既有文献中已经解决的研究问题与当前将要解决的问题的区别(本文称其为“区分策略”)。现有的文献对第①方面已有较多的论述,本文主要关注第②和第③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地,本文要回答如下两个研究问题:区分策略与文献综述的概念框架有何关系?如何构建文献综述的概念框架?

二、叶圣陶关于写作中组织的观点

叶圣陶在中国语文教育界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关于写作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怎样写作》[5]这部著作里。本节是其关于写作中组织的观点的阐述。写作与一般的想问题是不同的。“我们内蓄情思,往往于一刹那间感其全体;而文字必须一字一句连续而下,仿佛一条线索,直到终篇才会显示出全体”[5]13。“情思往往有累复、凌乱等情形;而形诸文字,必须不多不少、有条有理才行” [5]13。因此写作需要巧妙组织,是写作的第一步工夫。

组织怎样才算完成了呢?叶圣陶给出了一个比喻:“我们可以设一个譬喻,要把材料组成一个圆球,才算到了完成的地步。圆球这东西最是美满,浑凝调合,周遍一致,恰是一篇独立的、有生命的文字的象征。圆球有一个中心,各部份都向中心环拱着。而各部份又必密合无间,不容更动,方得成为圆球。一篇文字的各部份也应环拱于中心(这是指所要写出的总旨,如对于一件事情的论断,蕴蓄于中而非吐不可的情感之类),为着中心而存在。而且各部份应有最适当的定位列次,以期成为一篇圆满的文字”[5]13

为了使各部分环拱于中心,就要有所裁剪、取舍;要使各部分密合妥适,就要在次序上灵巧安排。把所有材料逐一考察,判断是否能够服务于总旨。如果能就保留,如果不能就舍弃。如果发现有遗漏的、薄弱的地方,就继续搜集材料,加强材料。

接着叶圣陶阐述了不仅整篇文章有组织,更细小的文字单位也得精心组织。“一篇文字的所以独立,不得与别篇合并,也不得剖分为数篇,只因它有一个总旨,它是一件圆满的东西,据此以推,则篇中的每一段虽是全篇的一部份,也必定自有它的总旨与圆满的结构,所以不能合并,不能剖分,而为独立的一段。要希望一段果真达到这样子,当然也得下一番组织的工夫,就一段内加以剪裁与排次。逐段经过组织,逐段充分健全,于是有充分健全的整篇了。”[5]14

综上所述,叶圣陶关于组织的核心观点是:组织就是剪裁和排次;剪裁是材料的取舍问题,排次是把材料线性地依次排列;剪裁和排次需要围绕着一个中心目标,材料的取舍以与中心目标的关系远近为准,排次的逻辑以最合乎中心目标的实现为准;组织发生在每段文字、每一节文字、每一章文字和整篇文字上。

三、区分策略与文献综述的概念框架之间的关系

做研究的过程就是提出一个研究问题和回答这个研究问题的过程。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选择。例如在提出研究问题阶段的选择有:“选择什么关键词?”、“搜索什么数据库?”、“哪些论文是相关的?”、“哪些问题前人没做过?”、“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等;在研究设计阶段的选择有:“选择哪些概念?”、“谁是因变量?”、“谁是自变量?”、“谁是中介变量?”、“谁是调节变量?”、“谁是控制变量?”、“选择什么理论视角?”、“概念用什么测量?”、“如何抽样?”、“收集数据的程序是怎样的?”、“用什么数据分析方法?”等;在数据收集与分析阶段的选择有:“如何说明概念测量工具的信度?”、“如何说明概念测量工具的效度?”等。

学术研究的严谨性要求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应该是有根有据的。因此,原则上针对每一个选择,我们都应该引用文献加以支持(如果可以找到相关文献的话)。例如,做信度分析的时候,假如我们选择了用克隆巴赫系数来量化一个概念测量工具的信度。那么,我们就应该引用提出克隆巴赫系数的著作或载者有克隆巴赫系数内容介绍的影响较大的教科书(该著作论述了用克隆巴赫系数量化概念测量工具信度的合理性),作为对我们的这个选择的支持。

由于研究过程中,每做一次选择都应该有文献支持,因此文献综述的目的是多重的。如果在这多重的目的中非要排一下次序的话,那么最重要的前三位应该是:①支持“当前研究问题是新的”这一论断;②支持“当前研究问题有价值的”这一论断;③支持“当前研究问题在研究者的背景知识中是可以得到回答的”这一论断。研究问题新颖同时又有价值决定了研究问题能够对人类知识做出边际贡献,至于提出这个问题的研究者是否能够解决它,则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其他研究者也可以参与解题。因此文献综述应该围绕着这两个目的(新颖论证、价值论证)展开。用叶圣陶的话说,这两个目的是文献综述的“总旨”。

研究问题是否新颖需要依循一个标准去判定,这个标准就是本文引言部分所说的“区分策略”。研究问题的价值性论证,通常也要依附于新颖性论证的过程。因此,“我的研究问题是新的,别人没做过”就成了文献综述的总旨,成为决定把哪些参考文献的哪些部分放入文章中,依什么次序放入。也就是说,研究者采用什么样的区分策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研究者能够选择的文献综述概念框架,是梳理既有文献的指引。

四、如何构建文献综述的概念框架:论证路线

既然文献综述的概念框架(也可以称之为“文献梳理框架”),是在“区分策略”的指引下进行构建的。那么我们就要知道一般都有哪些“区分策略”?表 1列出了常见的几种策略用于区别既往研究。

表1  常见的区分策略

分类
区别既往研究的策略
参考文献
寻找空缺
某个研究方面被忽视了
[6-9]
某个研究方面研究得不充分
研究猜想缺乏经验证据支持
研究结论缺乏评价
某种现象缺少理论解释
某个理论尚未被应用到某现象
寻找矛盾
理论解释内部冲突
[6,9,10]
理论解释之间冲突
理论解释与经验证据冲突
研究方法冲突
经验证据冲突
挑战假设
挑战某个理论的理论假设
[8]

有了“区分策略”以后如何进行呢?本文提出论证路线(argument roadmap)的概念。文献综述的概念框架在文稿空间上线性地依逻辑次第展开就形成了论证路线。论证路线就是让论文的潜在读者心甘情愿地落入论文作者“圈套”的论证展开过程。例如,当我们试图利用“既往的经验研究结论之间有矛盾”这种区分策略来凸显当前研究与既往研究不同时,那么就可以采用“支持A结论的经验研究”、“支持非A结论的经验研究”、“二者的矛盾”这样的概念框架来梳理既往的研究。

体现上述思想的一个实例是王念新等[11]所做的关于众筹市场中出资者到底是一种从众行为还是旁观行为的研究。根据王念新等,潜在出资者面对已有筹资信息可能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羊群的从众行为和责任扩散的旁观行为。一种结论(从众行为)认为已有的出资者人数和出资额度正向影响潜在出资者的出资动机;与之相反的另一种结论(旁观行为)认为已有的出资者人数和出资额度负向影响潜在出资者的动机。作者通过指出这种矛盾,引出了自己的研究问题:潜在出资者面对较多的出资者和出资额究竟是表现为从众行为还是旁观行为?接着作者用了这样一个概念框架来梳理既往的研究:①羊群效应(解释了什么是羊群效应;罗列了支持羊群效应的经验研究;总结了这些经验研究的主要结论);②责任扩散理论(解释了什么是责任扩散效应;罗列了支持责任扩散效应的经验研究;总结了这些经验研究的主要结论);③指出二者具有矛盾,并且既往研究并没有解决这个矛盾。具体论证路线如图2所示。图2中的“A1:羊群效应及其一般经验证据”的论证路线如图3所示。


图2  论证路线实例


图3  “A1:羊群效应及其一般经验证据”的论证路线

五、结论

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两个研究问题:区分策略与文献综述的概念框架有何关系?如何构建文献综述的概念框架?我们的回答是,对于问题,区分策略指引、决定了文献综述的概念框架;对于问题,我们提出了论证路线的概念,指出文献综述概念框架在文字上、符合逻辑地、线性展开的结果就是论证路线,并用具体例子展示了论证路线的构造过程。

参考文献
[1]李连江.不发表就出局[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
[2]刘军.管理研究方法: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风笑天.社会研究:设计与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刘春燕.学术问题的基本特征:分析转基因态度研究中的提问方式[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5):107-115.
[5]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SANDBERG J,ALVESSON M.Ways of Constructing Research Questions: Gap-Spotting or Problematization?[J].Organization,2011,18(1):23-44.
[7]ALVESSON M,SANDBERG J.Constructing Research Questions: Doing Interesting Research[M].California:Sage,2013.
[8]ALVESSON M,SANDBERG J.Generating Research Questions Through Problematiz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1,36(2):247-271.
[9]M LLER-BLOCH C,KRANZ J.A Framework for Rigorously Identifying Research Gaps in Qualitative Literature Reviews[C].ICIS 2015,2015.
[10]林定夷.问题与科学研究——问题学之探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11]王念新,侯洁,葛世伦.从众还是旁观? 众筹市场中出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6(4):124-134.

转载:Smart Innovation
 作者:姜红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文献综述该怎么写?
《批判性思维与写作》读书报告
论文写作技巧和框架!
写好一篇文献综述需要这8种能力
文献综述写作思辨能力的评价指标
如何做教科研课题(9):如何成功申报立项课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