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七十年代的“赶集”老照片,连逛五天都不带累的

在许多60、70人的童年记忆里,“赶集”无疑是最高兴的事。当时,公社每年三月十八过庙会,集市持续五天。家里人带着孩子走十六里路赶到镇上,住在亲戚家,每天看“西洋景”、喝汽水、吃糖葫芦、看戏、买水枪... ...好不热闹!

那时候的生活场景

依稀回荡在眼前!


当时的街头。衣服大多数样式都是一样的,颜色也都是比较暗沉的深色,没有多的样色和色彩。

路途遥远,家长们想趁孩子还睡时出发。正当出门时醒了,死缠着要去。只能无耐,让孩子骑在驴背上,翻山越岭赶到集上。

 造绳的卖绳,木匠卖扢杩卖犁耙老軳杆,四六軳杆,小軳杆。洪洞柳编匠人卖簸萁榞子并修理的,叫缠柨罗簸萁的。山里人卖耱片卖刺的卖柴的,卖锭子柴的。杂货铺卖掃帚铁锅等日用品的。修叉的,修辔具的。等,早早地就来到集上,摆好摊,和左右的摊主闲聊的,抽烟的,静坐沉思的。就等四乡的顾客来了。


卖羊汤的正给一位顾客舀菜,左手拿碗,右手拿片勺每从锅里往碗里舀一片肉,利索地往碗里一扔,片勺顺手在碗边一磕,一片肉又掉在了锅里,叫人好不心悬。打饼子的左手揪来一块面团,右手已抓过小直型擀面杖擀去擀回,面成一长条面片,右手扔出擀面杖,擀面杖。到集市上,吃一碗热乎乎的“大锅菜”,高兴极了!


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是集市贸易的主角, 买两只长毛兔养着,来年生一窝,也是家庭重要收入了。


早饭过后,通往集镇的大小道路上的人流,纷纷涌向集镇,不一会儿集上本不太宽的街道上就人头攥动摩肩接踵了。你听吧,老朋友多日不见现在见了打招呼的,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胸前吊着摆满烧饼木盘在人群中叫卖的,推着小平板车卖切糕的,大人招呼小孩的呼朋唤友的,好不热闹···

我最感兴趣的是山里人的柴担子或刺担子,七尺长的扁担插在两个捆子中间,两个捆子呈八字立在地上,扁担好像板凳,人坐在扁担上二郎腿,腰缠腰带,头系毛巾,嘴叼烟袋,悠闲地吸着烟。柴捆怎成的八字呢?好长时间寻思不开。

顾客登门,老太太高兴的合不拢嘴

打麦场是当时农村集市的主阵地,地大,热闹!

现如今时光流逝,赶集,也成了童年的乡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85岁三代传人老木匠,集市卖擀面杖一根2元
赶 年 集
[因果故事] 蛇报仇!
锅盔的滋味
【民间传说】孙鹤:吴启传说
张守虎 | 小说《青山儿女》⑤:卖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