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病?心病!

心病?心病!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刘梅颜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基础学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分会双心(心脏心理)学组常务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分会常委。卫生部全科医学学科进展报告及双心行动计划负责人等。看TA的文章>>

  

  俗语说心病还需心药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众所周知,但在实际生活中心理问题却常常被忽视。

  小王今年33岁,是个标准型的大城市小白领。小王本来就因为工作压力大、日夜奔忙而常常心烦意乱,近来却又添上了一块“心病”。

  前些日子她突然感到胸痛、胸闷,还觉得心慌气短,类似于冠心病急性发作的症状。年纪轻轻要是心脏出了问题那可怎么办,小王一想便急急忙忙赶到医院,请医生帮她做了细致的检查。可是冠状动脉造影的诊断结果为阴性,这也就意味着小王没有冠心病。但她偶尔胸痛胸闷的症状并没有就此消失,频频检查却依然显示没有器质性病变。一方面在事业上需要爱拼才会赢,一方面又非常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愁眉一锁,小王觉得自己的“病”更严重了。

  小王的情况并非个案,早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医学工作者就在军队中发现了一组类似的特殊类型的心脏功能紊乱性疾病,DaCosta报道了三百例此类病例,并称之为“易激惹的心脏”。如今在门诊中这类病人也并不鲜见。经常有这样的病人,携着越来越厚的化验单,胸痛胸闷等症状仍然反复发作,检查不出真正的病因使患者更加急躁难耐,病情也日渐沉重。此时,使患者获得一个准确全面的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际上此类病症属于双心医学的范畴。双心医学,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精神心脏病学,顾名思义,是研究人的情绪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深层联系,以及控制这些心理疾病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一门学科,是对心理和躯体疾病的共同关注,是心脏科与心理科的融合。

  需要双心治疗的患者主要可归于两类,第一类是类似于上文中小王的状况,是以目前的临床规范检查手段可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但仍以胸闷心悸等心脏症状为主诉就诊的患者。第二类是具有器质性心脏病,并根据目前临床治疗指南进行规范化治疗,但胸闷心悸等心脏症状没有明显改善的患者。

  当今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合并有心理问题。一方面心血管病患者因为长期的病痛而影响情绪,引起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另一方面长期的不良情绪会加重心血管病的病情。这两种疾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导致病情恶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住院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69%合并各种焦虑症状。在心脏监护病房50%的住院患者合并有焦虑情绪。文献显示,在心脏专科门诊患者中,无论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还是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但本人主诉心脏或胸部不适的患者,其焦虑的发病率为6%-57%。在心理异常的患者中,初发和再发心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度明显升高。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精神压力的人比无精神压力的人患心肌缺血的风险增大2倍,高血压的发生率增加2倍,卒中、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增加6倍,死亡率增加两倍以上。

  研究证明,临床常见的焦虑与抑郁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过分的紧张、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可以作为一种应激源激发机体一系列的功能和代谢的改变,使血管一过性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小板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炎性介质不断释放和内皮功能紊乱等,引起类似于冠心病急性发作的症状或加重已患心血管疾病的病情。

  像小王一样,有很多情绪障碍患者都存在不同表现形式的慢性胸痛现象,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心内科患者中,胸痛并非都是心肌缺血造成的,各类情绪障碍会导致胸痛已经被部分临床医生所认可。共病现象需要特殊关注,若患者存在严重的躯体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又出现了焦虑、抑郁导致的躯体形式疼痛,两者如果不仔细辨别,时常会造成混淆,给临床的诊断与治疗带来极大困扰,因此,既要注意躯体疾病治疗,又要特别注意心理干预,否则二者缺一,都不能使患者病情好转。在此之外,情绪也与疼痛的感觉相关,积极的情绪,包括愉快的兴奋的情绪,会使疼痛阈值提高,疼痛感下降,而恐惧、焦虑、失望、抑郁等负面情绪可降低疼痛阈值,使疼痛感增强。由此可见心理问题不仅可以引起疼痛,还会使疼痛更加明显。

  多年研究双心问题的刘梅颜主任表示,以她所在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为例,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问题或由于心理应激引发的心肌缺血在临床上很常见。心理与心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尽管心血管病合并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但由于长期的生物医学模式主导着临床医生的思维,临床医生们总是习惯从躯体疾病角度去寻找原因,忽视了一些心理问题,致使目前国内综合医院心血管医生普遍对抑郁或焦虑识别率较低。而患者愿意因为躯体不适而寻求医学帮助,但对于心理问题则常常采取掩盖与隐藏的方式,因此许多心理问题被忽视,以致造成误诊漏诊,使医患双方都十分困扰。其实很大一部分抑郁是可以治愈的,心理问题的消除对患者的预后会有很大改善。因此刘梅颜主任建议患者要重视以及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学习纾解心中的愁闷或压力,若心理或躯体健康出现不良信号需及时就诊。而心血管医生对“双心”疾病患者及时干预治疗,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对患者要常规关注情绪及心理,不管是处于疾病的早期、中期还是晚期,都应建立简单筛查机制,如采用PHQ-9抑郁量表、GAD-7焦虑量表等。对于筛查阳性的患者应考虑,该患者现有的抑郁或焦虑状态可能持续时间、需要采取的治疗方式,以及如何随访和后续的治疗计划等。

  关于双心医学的应用与研究还在继续,但仍有许多患者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心病”可以理解为心血管疾病,也可以理解为心理问题。此刻,请问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你有“心病”吗?是那一颗心病了?关注双心问题,同时关注躯体与心理的状况,找到真正的病因,就能使我们的心脏和心理获得关心与治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难受为啥检查正常?你不知道的心血管神经症
俗称心理心脏病的“双心病”,这5类人群要警惕!
当心,冠心病人有可能为“双心病”
“治不好”的冠心病:一颗多情的心脏
心理性心脏病是个什么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