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拓荒记:老沙地人亲历的钱塘江大围垦

六十年代初,在湖南湘西安江县的一所农校里,刚过而立之年的袁隆平目睹饥饿的人倒在田边、路边和桥底,缺少粮食的人们只能靠双蒸饭来对抗饥饿时,毅然决定开始研究水稻,开始了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也就是在同一年,远在千里之外的钱塘江边,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年仅16岁、刚刚初中毕业的雷福志(注:文中人物名字均为化名)离开家,成了一名光荣的新兵。

在那个年代,当兵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

雷福志是以年级第三名的成绩被挑走的。这个成绩,原本可以继续读高中,甚至考大学,和父母一样成为一个知识分子。可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雷福志选择去当兵。

雷福志是家里的小儿子,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父亲雷忠国去世后,一家人就靠母亲的工资和大哥雷福生种地来勉强维持生活。

雷福生回忆说,他们家是在他爷爷时从萧山来到乔司的,祖籍是现在大江东的河庄。当年的河庄饱受江潮侵扰,根本没办法种地,他们只好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来到钱塘江北岸的乔司谋生。乔司离钱塘江也很近,每年潮水一来,江水就会把田地都淹掉。老人们就会唱:

一年三坍江,满眼白茫茫;

人似沙头鸟,漂泊居无常。

坍江,就是钱塘江的江岸在潮水的冲刷下坍塌

沙头鸟,是生活在钱塘江边的人对自己的称呼。

他们还有一个名字,叫沙地人。

因为当时的江北也被叫作北沙,与之相对的南岸就是南沙。

所谓沙,就是钱塘江的滩涂淤积起来的地方。

地方叫北沙和南沙,人就叫沙地人。

沙地人有的是从杭州东边的三堡、五堡、七堡、九堡和乔司等地迁过去的农民,更多的则是从南岸迁过来的萧山人。

几百年来,沙地人就像在钱塘江两岸飞来飞去的鸟一样,南岸塌了就渡江到北岸,北岸塌了再回到南岸,随潮逐流,居无定所。

沙地人曾经居住的草屋

有时候半夜醒来,会发现潮水已经漫过来了,连忙从草屋里跑到地势高点的地方去;等白天潮水退回江里再回去。谁都不知道下一次江水会从哪里漫过来。这样的环境,别说开垦种地了,就连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第一次大围垦战役,今天下沙西部的头格社区一带就是在那时候稳固下来的。

图中蓝线就是当年的钱塘江岸。江干、乔司、许巷时刻要面对潮水的威胁;北岸的下沙、南岸的宁围、义蓬还泡在江水里。大江东的蜀山和赭山一度在江北。可见钱塘江的变幻无常。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清代文士吴锡麒这样描写钱塘江的午潮。

钱塘江自古江潮汹涌,潮水冲刷两岸土地,仅钱塘江南岸萧山白虎山至头蓬一带就有36万亩沙地被潮水冲刷坍失。

雷福志回忆,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十九这几天,他和两个哥哥就会跟着当地几个“老沙头”的后面跑到江边去抓鱼。

老沙头,就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江边滩涂上的本地人。

潮水从海宁方向过来,黄色和白色潮头一路翻腾,以排山倒海之势扑面而来。

潮头一过,“老沙头”们就纷纷跳下水去抓潮头鱼。

钱塘江边抢潮头鱼的传统一直保留到今天

潮越大,鱼越肥。

运气好,拖上来就是几十斤的江鱼,还能捞到螃蟹和“鳗团”。“鳗团”就是几条十几条鳗鱼缠在一起变成一个球,是上等的美味。

当然,像雷福志这样的年轻人是不敢下水的。想抓潮头鱼,不仅要胆子大、水性好,还要熟悉潮水的规律,没经验的人下去,一不留神就会被潮水吞没。雷福志最喜欢吃潮水卷过来的新鲜海蜇头,红褐色,晶莹剔透,一大蓬一大蓬的,稍微放点醋,味道不要太好。

雷福志的童年就是在钱塘江边度过的。

然而潮水给沙地人带来的更多的灾难——摇摆不定的河道、每年几次的大潮,根本无法给沙地人提供稳定而安全的生存环境。

雷福志一家面临着严峻的吃饭问题。

雷福志出生在解放前夕,父母都是老师。抗战爆发后,父亲雷忠国跟着学校迁往大西南。杭州沦陷后,雷福志的大哥当年给游击队带路偷袭过占领乔司的日本兵。日本兵为了报复,对乔司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雷家人因为住在镇外的村子里而躲过一劫。雷福志的大哥雷福生用船载着全家人渡江躲到萧山去。为了不让出生才几个月的小女儿(雷福志的三姐)哭闹引来追兵,母亲用被子把她捂得严严实实,差点把女儿活活闷死。

一家人在萧山娘家躲了整整八年,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到江北。

很长一段时间里,沙地人就住在这样的屋子里

八年后,雷忠国从大西南回来,发现小女儿不见了,追问之下才知道她几年前就被送去给别人去当童养媳。

雷忠国没有发火。一个女人带着三个孩子,能活下来已是不易。日本人打过钱塘江后,一家人只能从萧山继续往南跑,跑到山里躲起来,养不活,只能送人。

日子太苦了。

雷忠国对两个儿子说:“去,把妹妹带回来!”

雷福志说,当年很多事情都是后来大哥雷福生跟他说的。那时候家里没钱赎人,大哥只好带着二哥潜回萧山,悄悄躲在买走三姐的那家人附近,趁三姐外出干活,背起她就跑。三姐还以为是人贩子,喊了一嗓子才认出是哥哥,连忙闭嘴。

兄弟俩轮流背着妹妹,一口气跑了几十里路,从当年游击队渡江偷袭乔司日本兵的出发的地方坐船,抢在潮水来之前渡回江北。

两年后,雷福生出生,成了新一代的沙地人。

在雷福志的记忆里,童年只有两件事最要紧:

第一是想尽一切办法填饱肚子。

第二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找书看。

大哥雷福生要帮忙养家,所以雷福志从小就跟着二哥雷福永。

江滩上的盐碱地种不了粮食,兄弟俩只能去水里摸虾、摸螺蛳、摸黄鳝,去河边钓鱼,再跑到离江很远的田里去找东西吃。摸个地瓜,顺个棒子,偶尔会被人发现,在叫骂声中落荒而逃。

回到家里,把地瓜和棒子塞进灶头下面烘烤上,爬到屋顶上一边看书一边等,到夜深人静被饿醒时再悄悄刨出来,味道不要太好。

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米饭便是一天中最幸福的事,吃肉更是过年才有的奢侈。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雷忠国受过伤,腿脚不好干不了重活。大哥雷福生靠着一条船在江上摆渡,捕鱼,一人养活两个家,成了年轻一代的“老沙头”。二哥雷福永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

两个哥哥说,爸妈都是读书人,三兄弟也要有读书人,家里的书不能断。

雷福志喜欢看书,父母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被翻了好几遍,不管看不看得懂。他最喜欢岳飞,经常用树枝在沙地上写精忠报国,写得很大,很用力;还把木棍一头削尖做了一杆大枪,把水里的鱼当金兵扎。

连环画和小人书是那个年代男孩子的最爱

雷福志初三时,父亲雷忠国去世。那一年也是国家最艰难的一年。即便在相对富庶的浙江,大多数人依旧吃不饱饭。

六十年代的全国粮票,堪比传家宝

雷家的日子愈发艰难。

雷福志仿佛一夜间长大。

他告诉家里人,他要参军。在部队也能读书,读军校,报效国家。

关键是,当兵,国家养,不费粮。

临走前,雷福志来到江边,面对浑浊的江水,许下一个心愿:有生之年,希望钱塘江水不再是祸害,能让沙地人平平安安的过上好日子。

这一去就是七年。

因为文化水平高,雷福志成了一名技术兵,新兵期过后就被选入总参下面的一个单位从事测绘工作。

六十年代的测绘工作,没有汽车,基本靠人力和骡马拉,极端天气和环境之外,还会遭遇土匪的袭击。

在大西北,雷福志再一次见到了沙子,一望无际的黄沙。他对战友说,他这一辈子是跟沙子结缘了,小时候是江边的沙子,现在是戈壁和沙漠。他也因此有了个外号——小沙。

后来他回忆,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专家在大西北考察沙漠,研究如何治理沙漠。雷福志所在的测绘队曾和一支治沙科考队一起行动。从专家那里他明白一个道理,人类活动能够改变环境,即便是眼前的戈壁荒漠,只要坚持不懈,用十年,几十年的时间,也能阻止它的扩张,让它不再为害。

几十年治理,让沙漠重现生机

雷福志就想,沙漠可以被治理,满是泥沙的钱塘江是不是也能被制服?

是的,制服。

钱塘江就像一头凶兽,无时无刻不在吞噬沙地人的土地和辛苦建设出来的家园。雷福志曾幻想自己变成钱王,带领三千弓箭手来到江边,亲手将操弄潮水的凶兽射死,还沙地以安宁。

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扎下了根。

回忆起七年军旅生涯,雷福志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能吃饱饭。

到了部队,伙食管够。

当然吃饭也有技巧。开始打一大碗,等你吃完,饭桶就空了。

怎么办?先打半碗,快速吃完,再去打满满一大碗。肚皮撑到滚圆。

雷福志本以为会在部队上干一辈子。但事与愿违,参军的第七年,因为一次意外受伤,他被迫以技术士官的身份复原,休养了大半年才彻底康复。

雷福志很迷惘。

在那个全国上下如火如荼搞运动的年代里,每天他都会来到江边,面对白茫茫的江水,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偶然间,他从江对面过来的人那里得知,对面的萧山正在搞围垦,要把潮水拦下来,圈起来,把滩涂变成田。

六十年代的萧山围垦大军

大哥雷福生回来告诉他,萧山那边在征用民船运石头,算工分。看着江对岸几万人热火朝天地喊着口号向潮水夺地、向海涂要地,雷福志被深深地震撼了。

雷福生说,雷家是从萧山迁过来的,保住了江边的地,就保住了雷家的祖坟,必须要出力。有了地,日子才会好起来。

于是,兄弟三个毅然加入了北沙(钱塘江北)支援南沙(萧山)围垦的队伍里,用自家的船从临平运石头去南岸支援萧山围垦。

感受着几万人喊着口号、热火朝天地向潮水夺地、向海涂要地,雷福志被深深地震撼了。他不知道的是,在他参军的七年里,因为上有新安江水电站的修建,钱塘江流域的水文地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新安江水电站是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

建造的大型水电站

到他复原的六十年代后期,随着上游江流的变化,钱塘江中下游两岸出现了难得的围垦机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主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足以改变几代人命运的杭州湾大围垦就此展开。

沙地人的命运就此改变。

早在民国初年,下沙就是杭州人向东垦荒的桥头堡。最早被开垦的地方就是现在头格和七格周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也就是抗战爆发前,移民垦荒达到顶峰,每年都会有大批从乔司、九堡、临平和钱塘江南面的萧山过来的人在附近落脚,数量最多的就是萧山来的沙地人。

坐船过江后,他们会在五堡轮渡码头上岸,从七堡步行到小树林(现在的头格1组附近,现在那里还有个叫小树林的地方)。过了月雅河后有个叫七格盘头(今七格猪头角坝)的地方,是北岸向钱塘江突出的一个高地,那里是下沙移民最早落脚的地方之一。

如今,像雷福志那样的下沙本地人在修谱或是报籍贯时,都会强调一句祖上是萧山人,他们的祖坟一般都在萧山的红山,赭山,青龙山,白虎山等地。

翻开现在的下沙地图,像上沙、中沙、下沙、高沙、银沙、金沙,头格、七格,元成、新元、松合等地名,都是那个年代围垦留下来的印迹。

因此沙地人也有了一个新名字——围垦人。

据雷福志回忆,钱塘江两岸的围垦实际上是分好几个阶段,是在江北的下沙和江南的萧山同时进行的。

说同时并不是特别准确。因为南岸萧山的围垦开始更早,在他复原前的1966年就开始了。那是整个杭州湾地区第一次大规模的围垦战役,一共围起来了2万多亩地。

“2万多亩地能养活多少人啊!”雷福志感慨。“当时喊口号都是人定胜天。什么事人定胜天?几万人靠自己的力量战胜钱塘江,跟大江抢土地,就是人定胜天。”

当时下沙也有不少老沙地人屯垦出来的土地。这些土地在五六十年代时被重新划分为新元乡、四格乡、下沙乡、翁东乡、翁中乡、翁西乡。后来翁东乡、翁中乡和翁西乡的一部分被钱塘江吞没,翁西乡剩下的部分被并入下沙乡和新元乡。后来下沙、新元、四格三个乡合并,成立下沙管理区,划归九堡大公社,后来又重新划出,成立下沙人民公社。

“但是在围垦这件事上,下沙是落在萧山后面的。”雷福志告诉我们,因为要养伤,没能亲历1968年萧山围垦是他最大的遗憾,因为那次围垦就在河庄一带,是后来历次大围垦的前哨战。

斗志昂扬的围垦大军

战役持续了整整半年,围得毛地三万六千亩。这次围垦成功地在南沙大堤西段筑起一座巨大的丁字坝。丁字坝拦下来的淤泥很快就在东边涨起大片滩涂。这才有了1969年的二万七千亩围垦、五万二千亩围垦和1970年的军民联围十万亩围垦等。可以说,没有这次围垦,就没有现在的大江东主体。

黄色外围的彩色区块,

就是几十年来围垦出来的新地

1971年1月,萧山十万亩围垦完工。杭州湾大围垦的重心终于转移到了江北的下沙。

“看到对面的萧山填出几十万亩地来,我们都坐不住了。我们当中很多人都去支援过对面(萧山),积累了很多经验,真要干起来肯定更快更好。”雷福志说,整个七十年代,沙地人的日常只有一件大事——围垦。

从1971年到1980年,当时还属于余杭县的下沙开始围垦。消息传来,九堡、乔司、下沙等人民公社都沸腾了,十几万人自发参加围垦战役。

“当然是以我们沙地人为主力了。”雷福志很是自豪地说,“后来连临平翁梅那边的人都来了。大家就是一条心,要把事情做好,打出我们的威风来。当时东部几个镇的男人基本上都在围垦工地上,很多年轻的妇女也来参加劳动。老人和小孩子就跟在后面送东西,送吃的。说是围垦,实际上就是打仗,拼斗志,拼后勤。”

实际上,除了乔司、九堡、下沙本地人,当时还有7000多个从杭州、宁波、嘉兴等地中学毕业的年轻人也加入到了围垦大军中。

他们是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下沙的。沙地人把他们叫作“知青”。因为没有住的地方,知青们被分配到各家各户,成了沙地人家中的一份子。

参加围垦的知识青年们

一个名叫胡月琴的姑娘被分配到了雷福志家里,跟雷福志的母亲住在一起。干练的短发,青春的气息,让雷福志的生活多了一抹亮色。

钱塘江自古就被称为罗刹江。在之前的围垦战役中,已经有人因为各种原因牺牲在江堤和滩涂上。想从大江“虎口夺食”,凶险异常。

1971年3月9日,当年第一次春季大潮来到。

傍晚,乔司护堤段有一个小丁坝被江流冲垮,周围的堤坝大面积塌埂。江水还在旁边冲出一个深潭,随时有坍坝的危险,情况十分危急。

汹涌的潮水席卷堤坝

雷福志是公社的青年突击队队长,得到消息后立刻带着二十几个战友赶赴现场。跟他们一起出发的还有另外一支队伍。

雷福志认出了胡月琴。跟他一样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当时我就喊,你们姑娘儿去凑什么热闹,快回去!”雷福志知道护堤很危险,他当过兵,不怕;他不想这些从学校出来的女知青去那么危险的地方。

谁知胡月琴大喊:“我们是铁姑娘突击队。你们能上,我们也能上!”居然带着女知青们冲到了前面去。

雷福志回忆,那天晚上赶去抢先的大概有三四百人,这还只是先头部队,是第一批冲过去用人力去堵缺口。真正要补好大堤要靠石头。

“我看到月琴跳下水去,马上也跟着跳了下去。我不能让她出事。她胆子是真大。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姑娘儿不一般。”

几百人齐心协力,终于将27个“天打洞”全部补上。

很快,从九堡、下沙两个公社连夜赶来的几百辆双轮车给新围大堤运来了急需石块。这些石块实际上是存储在七格盘头的备用石,足足1.4万方,是为了防备秋天大潮时的战略物资。

一船接一船,装的都是围坝用的大石头

为了用最快速度运输石块,指挥部调集了150吨运石船,408吨外江船,和西湖船队的300吨内河船;还铺设了4000米的小铁轨,投入几十节车厢运送石块,有力地支援了战斗在第一线的雷福志等人。

雷福志说,跟潮水较量,光靠人力远远不够,最重要的就是石头,大块的石头。只有石头能扛住潮水的冲击,越多越好。扛住了,就是胜利,就能保住堤坝;扛不住,前功尽弃。

最终,三处较大的决口都被堵住了。

雷福志和胡月琴精疲力尽地爬回岸上。胜利的喜悦冲散了紧张和疲倦。

这一天是农历三月初三,既是传统的上巳节,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

经过两个冬春枯水期的奋战,到1972年的春天,四个公社的数万大军从江滩围出了7000多亩土地。但这片新围起来的土地依旧面临着外侧潮水和内侧洪水的内外夹击,根本无法实现“当年围垦当年种”的春耕要求。

怎么办?建闸。用水闸来控制水量,实现排灌两用。

从1972年3月10日开始,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一万多人终于完成了水闸的主体工程。作为突击队员,雷福志参与了整个水闸的施工建设,最艰苦最危险的就是前期的“抢底”。

4月3日 ,先是九堡、翁梅两个公社的人挖了一个通宵,计划在早上“抢底”,谁知却遇上了抬沙土——上午挖了半米多深,下午反而抬高了1米;大家没有气馁,分两班倒继续挖,又挖了一天一夜。可挖得越深,塌方就越严重,期间又下了一天雨,挖出来的地基坑变成一个黄泥池塘,人根本下不去。

雷福志和突击队员一起围着大坑筑了一道石墙,总算止住了塌方,完成了全闸的抢底任务,光搬下去的石块就有400多吨。

雷福志说,因为这个闸意味着下沙的新生,所以大家就给它起名“新沙闸”。

五十年后,新沙有了钱塘区新地标——金沙湖

十年围垦,沙地人用自己的双手在钱塘江北岸围江造地4万余亩,和对岸的萧山一起,亲手围出了自己的家园,用双手创造了杭州湾钱塘围垦的历史奇迹,也为杭州打开了向东发展的广阔空间。

1974年,27岁的青年突击队队长雷福志和20岁的铁姑娘突击队队长胡月琴在新造好的大坝上举行婚礼。雷福志说,他们办婚礼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了下沙著名的美食街,她们还经常会过去走走,看看曾经并肩战斗过的地方。

如今,在下沙六号大街与沿江大道交叉口的南面和北面,有两块总面积约40000平方米的绿地,名叫围垦文化广场。

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座以围垦为主题的雕塑

有人扛着锄头,有人挑着扁担,有人用铁锹挖沙,每一座雕塑都生动再现了当年围垦大军与潮水战斗,为改变命运而奋战的场景。

六号大街南侧的围垦广场中立着一块石碑,

题为《下沙围垦碑记》

“下沙围垦的万众一心,战天斗地,不畏艰难,力创伟业的围垦精神,是下沙人民的宝贵遗产和财富。”石碑记录了50年前那段艰苦卓绝的围垦岁月,字里行间展现地是上一代沙地人迎难而上,只争朝夕的实干精神。

2019年4月18日,钱塘新区获授牌成立。

2021年4月9月,钱塘区正式成立。

不知是否是巧合,新钱塘区的范围,正好覆盖了几十年前由沙地人围垦出来的下沙和大江东沿江地域。

黄色的钱塘区,仿佛是围垦出来的江滩,肥沃而广阔

上一代拓荒者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如今已是浙江省的六大新区之一,是杭州向东发展和杭州湾整体战略的前沿阵地。

广袤的钱塘,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围垦人的心血和汗水。

奋进的钱塘,承载着老杭州与新杭州人砥砺前行的期望与梦想。

忆往昔,峥嵘岁月,上一代钱塘人用双手筑起拦阻潮水与洪水的大坝。

看今朝,风华正茂,新一代钱塘人用智慧和勤劳开启新时代的“闸门”。

看,钱塘区中流击楫,勇立潮头。

看,钱塘人继往开来,再书新篇。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江风中,雷福志手扶江堤,远眺大江。

雷家几代人,从萧山到乔司,从乔司到沿江,钱塘江围垦到哪里,他们就在哪里安家。

身后是过去,眼前是未来。

过去的几十年,沙地人用围垦解决了吃饭问题;

未来的几十年,沙地人还要用围垦精神换来更大的发展。

下个月,他的孙子将从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毕业。

横穿大江两岸、贯通钱塘区的杭州地铁8号线也将通车。

(仅供参考)

他说,地铁一通,从下沙回河庄老家只要半小时。现在再说什么下沙人,大江东人,沙地人,都过时了。以前大家都是围垦人,现在要讲钱塘人。

钱塘是我们的家,围垦是我们的精神。

我们钱塘人就像沙头鸟,从来不会停下来不动,我们朝哪里飞,哪里就是未来。

END

追寻城墙下的记忆,重温巷子里的味道,

讲述老底子的故事,聆听一座城的声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行走丨沧海桑田
观潮还是自杀,你自己选吧!
再过两天就是农历八月十八,观潮小伙伴准备好了吗?
每天一首诗,提升记忆力:69《浪淘沙》
我们,曾是萧山人
卷人事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