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编2012年24节气歌

 

  • 立春:2012年2月4日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还曾一度被认为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大地回暖,鸟语花香;春是万物生长,耕耘播种。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虽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



    图片摄于北京颐和园


    雨水:2012年2月19日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光阴易逝,季节催人,“一年之计在于春”。



    图片摄于日本大阪城公园


    惊蛰:2012年3月5日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



    图片摄于福建武夷山


    春分:2012年3月20日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中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全国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



    图片摄于母亲家后院的黄瓜架


    清明:2012年4月4日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



    图片摄于江西婺源江岭村


    谷雨:2012年4月20日   

             俗话说:“雨生百谷”。降雨及时而且雨量充足,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谷雨节气就有这样的涵义。谷雨时节,“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



    图片摄于韩国全罗南道宝城茶园


    立夏:2012年5月5日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很多地区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



    图片摄于浙江富春江


    小满:2012年5月20日

      二十四节气大多可以顾名思义,但是小满却有些令人费解。原来,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南方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



    图片摄于广西龙脊梯田


    芒种:2012年6月5日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大部地区中稻进入成熟阶段,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



    图片摄于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夏至:2012年6月21日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阵雨。这种阵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小暑:2012年7月7日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微距小品


    大暑:2012年7月22日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溽热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诗人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图片摄于浙江绍兴兰亭鹅池


    立秋:2012年8月7日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按照气候学上以候(5天)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为春、秋的标准,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时多未入秋,仍然处于炎夏之中,即使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这时也还看不到凉风阵阵、黄叶飘飘的秋天景色。



    图片摄于平度大泽山葡萄园


    处暑:2012年8月23日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但是,由于山东半岛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气温高于30℃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青岛,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说“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景况,秋绵雨会提前到来



    图片不记得摄于哪儿了,“在路上”的时候看到几株细弱却娇艳的小葵花,带来几许感动......


    白露:2012年9月7日  

            白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滥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农谚,虽然不能以白露这一天是否有雨水来作天气预报,但是,一般白露节前后确实常有一段连阴雨天气。



    微距小品


    秋分:2012年9月22日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北方大部分地区温度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气候特色。



    图片摄于浙江杭州新西湖十景之“满陇桂雨”


    寒露:2012年10月8日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这时,各地气温继续下降。



    图片摄于扎龙湿地


    霜降:2012年10月23日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在气候温和的皖南地区,霜降期间,田畴青葱,橙黄桔绿,秋菊竞放,一树树芙蓉盛开,把富饶的“古徽州”打扮得更加艳丽。



    图片摄于皖南古徽州村落


    立冬:2012年11月7日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现在,人们常以凛冽北风,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所以,在气候学上,不固定以“立冬”这天作为各地冬季的开始,而是以气温来划分季节,即候(5天)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这样就比较结合当时的物候景观。立冬后期多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常有较大幅度下降。



    图片摄于某精品茶楼


    小雪:2012年11月22日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山东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山东半岛地区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而青岛即使隆冬时节,也难得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由于临海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



    图片摄于某情调咖啡馆


    大雪:2012年12月7日  

            “大雪”表明这时降雪开始大起来了。胶州湾畔冬季气候温和而少雨雪,难见到一次大雪纷飞。如果能够目睹大地白雪皑垲,万树披银饰玉,常是终身难忘的趣事。



    图片摄于长白山露天温泉(非本人拍摄)


    冬至:2012年12月21日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冬至日虽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但是地面过去长期积累的热量,还在继续散失,近地层气温尚未降至最低,所以这时还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虽然昼渐长,夜渐短,但是在短期内仍然是昼短夜长,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还是比散失的热量少,所以气温并没有立即回升之势。老百姓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民间俗曰;【一九二九怕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开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图片摄于黑龙江大海林县“中国雪乡”


    小寒:2013年1月5日
     
      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内。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因临近农历岁末,漂泊在外的游子到了思归的季节......



    图片摄于黑龙江大海林县“中国雪乡”


    大寒:2013年1月20日
     
      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虽然天气寒冷,却离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越来越近,又是一年即将过去,人人渴盼与家人欢聚团圆的时光......



    图片摄于黑龙江大海林县“中国雪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4节气为何被列非遗? ——探访时间与节气背后的诗情与画意
中国农历的24节气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高清图片
今日“立夏” 入夜雨水来 (汉丰网)
小寒节气手抄报简单 简笔画图片大全
聆听自然的声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