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达创意】吸引注意—情绪情感刺激(2)悲伤与痛苦

情绪情感刺激手法:

情绪情感刺激:设计师通过激发人的强烈情绪来达到吸引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激发人们的某种情感,使之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二)痛苦或悲伤的情绪刺激吸引

       通过呈现他人的不幸和遭遇,以激发人的同情心为目的的情感激发方式。

     (悲伤与痛苦情绪,并非仅仅作为视觉吸引手法使用,亦用作情绪述求方法。)

        多数情况下,设计师并不愿其设计带给人们悲伤的感觉,但视觉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传达信息,如果信息需要悲伤或痛苦的情绪就有必要。特别是在一些公益广告中,经常使用这种情绪。

情绪介绍

        悲伤痛苦是与快乐相对的一种情绪,它是指所爱的人或事物的丧失或盼望的东西或事物的幻灭而引起的消极的情绪体验:悲伤的程度取决于失去事物的价值或原本期盼的热切程度。悲伤的程度以此为遗憾、失望、难过、悲痛、哀痛等。悲伤是一种保护性的情绪,它能对人们产生较为强烈的印象,从而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

        (许多心理学家把痛苦和悲伤归为同一类基本情绪,认为悲伤是痛苦的发展和延伸。有人认为痛苦和悲伤是同一种情绪的两种表现形式,通常在痛苦中存在着抗议,而在悲伤中则更多的是听天由命和无助的感觉;痛苦通常会使人主动面对造成这种损失的原因,悲伤则往往较为被动。如早期婴儿由于生理上的饥饿、疼痛等造成的哭闹一般认为是痛苦而不是悲伤。与其他基本情绪相比,悲伤是一种较为持久的情绪。因痛苦引起的悲伤往往形成循回往复的痛苦--悲伤体验,当情绪温和平复后,悲伤可能只持续几秒或是几分钟,之后再出现其它情绪或不再有明显情绪。随时间的推移,过去的悲伤情绪才会慢慢消失。)

                                                                                      以上内容转自《悲伤情绪理论》

        对于感受而言,痛苦刺激强度可能远远大于悲伤,比如外界物理刺激引起的生理痛苦等,悲伤比痛苦持续更久,但是在视觉上,悲伤也许更容易形成视觉刺激。有许多词语可以描述悲伤情绪,诸如沮丧、受挫、忧郁、失望、伤心、悲伤等等,这些往往可以在经历悲伤的人的表情上表现出来。而人们产生悲伤情绪时一般以哭泣的形式体现,这也使悲伤比痛苦更具有鲜明的情绪色调。

如何激发:

        悲伤与痛苦作为比较普遍的负性情绪。比如,当遗失珍贵之物、失去亲朋,都会给人们带来悲伤体验。而痛苦作为更为强烈,更为前在的情绪,产生的原因也包括物理刺激和心理因素:物理刺激能引起生理上的痛苦,造成机体对环境变迁的不适等。《设计心理学》里将现代引起人们痛苦的最重要的因素归结为以下几种:

     1)分离:心理上的分离不仅仅包含形式的分离,例如亲人之间的别离,也包含缺乏与他人的交往,对外界的需求无法获得应答时的所感受的孤独和不满。

     2)失败:失误或预期不能达成,不能受到外界的认可。

     3)不公正的待遇: 痛苦是一种动机力量,能驱使人对付和改变痛苦的因素,因此痛苦可以被作为一种保护机制,使人们避免更大伤害和危险。例如物品在操作不当时会发出刺耳的声音,使人们产生不适的感觉,提醒人们停止错误的操作。

以下内容转载自《悲伤情绪理论》

悲伤的产生过程  

(1)悲伤情绪的激活:

三种“个人~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知觉、要求的知觉、自发的知觉)和五种个人体内过程(记忆、想象、面部--姿势活动或其他运动活动、内分泌和其他自主活动、任何过所有神经与肌肉的自发活动)。  

(2)悲伤的活动水平:

伊扎德把情绪定义为“情绪是具有神经生理的、神经肌肉的和现象学的复杂过程。”情绪的任何活动都具有三种水平,悲伤情绪也不例外。

①在神经生理水平上,情绪包括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边缘系统的神经电化学模式。

②在神经肌肉水平上,情绪首先是面部模式化活动,其次是身体姿势反应和音调反应和所构成的表情运动。

③在现象学水平上,情绪表情激活主观体验。  

(3)面部反馈悲伤情绪:

伊扎德在动机分化理论中坚持主张情绪产生于面部的肌肉模式运动的内导反馈,面部表情行为是情绪体验的激活器。  

悲伤产生的相关因素  

(1)诱发事件:莱文森核心情绪理论认为原型事件诱发悲伤情绪的产生,原型事件即诱发事件。诱发事件可以是任何能够引起个体产生悲伤情绪的事件,如亲人的离世、身体的缺损、抱负未能实现等。  

(2)认知加工:每个个体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而悲伤情绪的产生又依赖于个体对失败、分离或丧失的评价。同样经历朋友的离去,有的人会感到悲伤,有的人则不会。  

(3)主观体验:情绪感受是个体有意识的主观体验,莱文森认为,尽管我们有时候很难说出这种感受是什么,但当某种情绪发生的时候,我们确实能够感受到。这些体验和感受给行为提供动机,对认知和行为起着组织和瓦解作用。悲伤的强度和时间根据事件的不同个体的表现也不同,有的可持续几天甚至几个月,有些则只持续几分钟或几秒钟。 

(4)脑区活动:现有研究表明,悲伤情绪的产生依赖于广泛脑区的活动,特别是和前额叶皮层、扣带前回、杏仁核及海马有着密切联系,它们在悲伤的加工和调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悲伤的产生涉及广泛的脑区,特别是和前额叶皮层、扣带前回、杏仁核和海马有着密切的联系。

        阿恩海姆曾提及舞蹈演员在表达“悲哀”的主题时,动作缓慢、幅度很小,造型都是缓慢的,呈现出来的紧张力也很小:因此他认为,“悲哀”这种情绪的心理过程比较缓慢,缺乏能量,软弱无力。

        而在平面视觉设计中,对“悲哀”情绪的表达与之类似,表现多为黯淡的无彩色、粗糙的表面、空旷而无生命的迹象、僵硬几乎无变化的线条和轮廓等。

注:作为吸引眼球的悲伤痛苦刺激,多是通过痛苦经历和遭遇,和人物表情来感染达到的,因为“分离”或“失败”这种能够引起悲伤痛苦情绪的符号,多数需要过程展现,并不容易在静止的平面广告中表现出来。而且在平面视觉中,借助悲伤痛苦的情绪刺激,多是为了引起观众的同情,从而引起关注。

       通过下面这些例子看看设计师们如何使用悲伤痛苦的情绪符号:

*不幸遭遇,展现艰难环境下的人类行为,这种符号也是通过人的经验共鸣达到悲伤痛苦情绪传达的。而最具感染力的当然是人的痛苦表情,表情作为最重要的情绪符号,也是所有情绪的基本能指,如同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上图中,充斥的无助与无奈多是通过人物表情传达的,无助感也是悲伤情绪的主要刺激符号,它缓慢无力却比痛苦持续时间长,当然这里还要加上调子的处理,上图的苍白无力加深了无助,强化了情绪。

*与不幸经历的再现相比,痛苦表情更能瞬间打动观众,上图中,小女孩手中抱着的房子模型里,是性侵儿童的经历符号,但是小女孩的痛苦表情才是让观众驻足的原因。下面的禁烟广告也是一样,表情符号总能第一时间打动观众。

另外,不幸经历或不公正待遇导致的机体残缺,也是引起悲伤痛苦情绪共鸣的因素,如下图:

给路边乞讨的残疾人以施舍,与不幸的人分享经历,也是一种情绪疗伤疗法,是缓解痛苦的方式之一。这也侧面的解释了为何人们会对这类符号加以关注。

不公正待遇的情绪共鸣即使是改成人格化的动物表现,依然能引起情绪共鸣。如下图:

*直接呈现痛苦的过程,往往需要借助生理的视觉刺激和心理疼痛转移。下图是家暴的过程符号,虽然表现风格上采用了点化处理,但其对观众的生理刺激依然不减。

流血与肉体疼痛,容易产生情绪刺激与共鸣,因为这种强烈的生理痛感在人类本身预警机制中保留,以避免机体受损。

另外,这里也需要注意痛苦和疼痛的区别,疼痛能带来痛苦,但是反过来就不一定成立,上左图中使用的符号不仅仅是被钉子订的脚,而是仿形了耶稣受难的符号,这里的转化,让疼痛转化为了心理上的痛苦。而右图的更加倾向于疼痛,还有下图中暴露的伤口,再多一些,就是恐怖刺激吸引了。恐怖情绪与痛苦不同,具体在恐怖刺激吸引里详解。


由上面的例子,想必大家也可以感觉到,痛苦与悲伤的情绪差别。

补充说明下,情绪刺激与情绪述求的差别。

下面的创意,视觉化了不公正待遇导致的无助感,但是其产生的悲伤情绪,并非是吸引我们的驻足观看的原因,最初吸引我们的是广告里“新奇悖论”的场景。

同样,并非所有的不公正的待遇都能产生刺激吸引,下面这个系列海报,虽然也是不公正待遇的符号,但其主体倾向于政治主题的述求,痛苦与悲伤是理解之后激发的情绪,从述求手段来所是理性述求,并非是情绪吸引。

其他情绪刺激,待续……请继续关注“符号创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其实你可以活得比现在更快乐
发完这个表情,师生情谊走到了尽头。。。
在咖啡香中醒来: 哥特金属/阴暗/黑暗浪潮/哥特gothic
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
Facebook如何使人类的交流趋同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