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缅怀恩师柴泽俊先生仙逝一周年,及回忆晋祠圣母殿修缮工程中的点点滴滴……


历史,文化,考古,收藏;

民俗,古建,风土,文章。

The Rain 音乐: 久石譲 - Joe Hisaishi Meets Kitano Films

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山西省文物局原总工程师、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柴泽俊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月5日逝世,享年83岁。

如今,柴老已经驾鹤西返一周年矣……

你修缮了南禅寺大佛殿,为我们留住了唐代的建筑容颜……

你搬迁了永乐宫,让我们看到最美的元代大殿,壁画永远流传……

你力保平遥古城,如今这里游客如织,成为汉民族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县……

最后,你却保不住自己。

匆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柴泽俊对中国古建筑保护事业的四大贡献:

一,调研、挖掘山西现存大量地面不可移动文物,提升其居全国文物大省的地位。

二,参与指导和主持了多处重大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重大保护修缮工程这里主要指全部落架大修的工程和迁移保护工程。如: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太原晋祠献殿、太原晋祠圣母殿、五台南禅寺大殿等。

三,培养出了一大批古建筑保护专业人才,打造出高素质古代建筑保护修缮的过硬队伍。

四,撰写了十几部足可传世的古建保护专著。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山西晋祠圣母殿前檐基础出现了下沉的险情,国家文物局做出了抢险维修的决定。时任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的柴泽俊先生负责此项目。我们有幸在先生的亲自指导下,参与了现状测绘、编制保护方案、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先生的点点滴滴教诲至今依然浮现在眼前。

勘察工作需认真仔细,不能有半点马虎在勘察

工作中,先生再三告诫所有参加测绘的人员,一定要仔细认真,无论是对建筑主体还是附属文物,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如圣母殿前廊壁画,外面已经刷了一层白灰,画面隐隐约约。勘察时清理表面尘土及白灰层后,才看清了外层壁画落款为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十二溪仙赴蟠桃”。

在上层南山拱眼壁处勘察时,发现内层还有颜料存在,揭取表层后露出了整块的花卉旋子图案,发现竟是与宋《营造法式》五彩遍装相同的彩画图案。清华大学建筑系郭黛姮教授看到后高兴地说,终于见到《营造法式》中大块的五彩遍装图案实物了。

对于大木构件、斗拱及内外的彩画,虽然有的陈旧、有的风化、有的剥蚀,有些彩画多数已非宋制,但是它们既起着保护构件的防腐作用,又是体现建筑彩绘艺术的重要因素。先生叮嘱一定要谨慎保护:拍照、摄像、临摹、勾勒图案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只有环环认真,才能保证修复后的整体效果。

我们都知道先生的两件“宝贝”——相机、卡片,只要在工地现场,手里都会拿着卡片,随时随地记录看到的问题,记录构件特征,记录新发现。他常常教导我们,好脑子不如烂笔头,一定要养成好习惯,才能积少成多,有助于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先生几十年如一日走到哪里拍到哪里,记到哪里,这些数以万计的照片和小小卡片记录着山西古建筑的变化,为研究保护山西的历代古建筑做出了贡献。

附属文物保护工作同样需要慎之又慎

众所周知晋祠圣母殿除了建筑主体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之外,它还保存了许多珍贵的附属文物。先生多次强调这些附属文物同样非常重要,是圣母殿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谨慎保护,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殿内宋代侍女像,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杰出作品,它们突破了宗教神化范畴,成为封建社会宫廷真实人物的生活写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与圣母殿一样同属于稀世珍品。修缮圣母殿过程中保护塑像安全,自始至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勘察设计过程中,根据塑像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办法,实施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难题:首先宋塑历经八、九百年历史,塑像内木骨现存情况如何,有无腐朽脱榫现象,不得而知;加之外表泥层裂缝可见,残指、断臂、颈部裂隙等情况,必须特别加强安全技术措施;其次圣母殿落架大修过程中,较小的震动在所难免。但是宋塑的现状是不能经受稍强的震动了。特别是廊内北侧站殿将军像,体量庞大,身势前倾,后部早已产生裂纹,如果稍有震动,就有进一步裂毁的危险。第三移地保护的宋塑,在干湿度、通风等方面,必须与圣母殿一致,以防宋塑的泥层和彩绘色泽发生变化。

由于事先先生的严格把关,针对实际情况做好了预案,抓住以上三个难题,逐项采取措施,精心操作,达到了预期效果。

对于廊内南北站殿将军像进行单独保护:

廊内南北两尊站殿将军像高4米,重达4.5吨以上,身体前倾。为防止施工中震动危害,在将军像周围固定支杆,四周距像80至100厘米处支搭保护架,自身剪刀撑固定,架木留足侧脚,防止狂风袭击。依木架铺钉4厘米厚木板,防止拆卸安装过程中灰块之类杂物坠落。保护架顶部为斜坡,采用油毡从上向下将架木全部覆盖,保证上下通风,排雨通畅。定期检修,观测记录干湿度;雨雪天重点入内查看干湿度指数变化情况。开挖附近柱础孔洞时,手工轻掘轻铲,杜绝震动。经探测发现北侧将军像后部木主干埋入地下插入石盘之中的木质已经腐朽。为确保安全,石盘之上加筑钢混平盘,将后部木杆固定,前部架斜支柱一根,万无一失。

对于殿内侍女像移地保护:

圣母殿内除主像外四周40尊侍女像全部需要移地保护。按照原来勘察设计时的设想,为安全起见,将移进文物库房保存,竣工后再出库归位。经过实地勘察,晋祠博物馆文物库房内干湿度和通风情况与圣母殿均有差异,考虑到施工期需三年左右,环境的变化肯定会影响塑像表层及彩绘色泽的变异,引起宋塑病害的扩展和新的病害产生。

另外晋祠宋塑侍女像闻名中外,施工期间前来观赏和研究的各界人士很多,入库三年,必然会使他们的观赏受影响。先生考虑再三,征得晋祠文物管理部门的同意后,移到与圣母殿同一方位,同类结构,同样每天开门通风、接待参观的奉圣寺大雄宝殿内存放,按照原来的布局,分两侧摆放。这样既有利于保护塑像,又不影响观众鉴赏,真可谓两全其美。

修缮工程中的新发现要进行保护研究

在圣母殿保护修缮工程过程中,先生语重心长地多次告诫我们,不仅要仔细认真地对待施工中的新发现,更重要的是学习利用好修缮工程中的新发现,更进一步的去进行保护研究工作。

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在前槽当心间地栿中线距地表1.3米处,发现沙质门枕石两块,南北布列,两块门枕石间距3.05米;内向两侧开设安装门槛的卯口。门枕石外2至5米处还发现绳纹砖残块。此外殿宇北侧廊内距地表58厘米和185厘米处,分别见有砖砌墙体,少量绳纹砖掺杂其中。这个发现证实圣母殿建造之前这里曾有建筑,门道东向。先生告诉我们,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晋水条内写到晋祠的情况:“水侧有凉亭结飞梁于水上”,或许这正是当年“凉亭”的遗迹。

在挖掘圣母殿前廊北次间和北山面第三间柱基孔洞时,当挖到50厘米到70厘米以下,发现了有规律的三合土即石渣、砖瓦碎片和素土隔层夯打的基础,每层厚5厘米到9厘米不等。先生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曾经讲过宋《营造法式》规定:“筑基之制,每方一尺,用土二担,隔层用碎瓦及石札等亦二担。每次布土厚五寸,筑实三寸;每布碎砖瓦及石札等厚三寸,筑实厚一寸五分”。可见圣母殿基础做法与宋代筑基之制完全吻合,也让我们在九百年后见到了宋代基础做法的实物。

当圣母殿柱子落架时,在殿身前廊东南角柱、檐柱和前槽柱的14根柱底贯脚榫卯之下,发现了古代钱币348枚。这些古钱币上自汉代的大泉五十、货泉;唐代的开元通宝、乾元重宝;五代北周的周元通宝;南唐的唐国通宝;北宋的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祥符元宝、天禧通宝、天圣元宝、景佑元宝、嘉祐元宝、熙宁元宝、元丰通宝、元祐通宝、绍圣元宝、元符通宝;下至南宋的皇宋元宝及明代的嘉靖通宝。先生告诉我们,从货币年号分析圣母殿于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建成之后,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重修和葺补时,曾经移动或重新安装过部分檐柱和金柱,尤其是南宋和明代的钱币就是当年曾经修葺的佐证。当拆卸殿周墙体时,于后檐当心间发现了安装板门的遗迹,门两侧八字墙尚存,其间还有宋、金、元时期游人的题字。

工程竣工后,先生将这些点点滴滴资料搜集整理,编著成《太原晋祠圣母殿修缮工程报告》,为今人和后人留下了保护研究圣母殿的参考资料。建国初期,先生参与晋祠献殿的修缮工程时还是个初学者,他多次向我们讲述当年初学的经历:白天在工地认真察看,晚上照着书本识别每一个构件,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事,这种精神一直伴随着先生。

去年1月5日先生离我们而去。他的去世是古建筑保护事业的一大损失,更是我们后生之辈心中永远的痛。我们要以先生为楷模,为古建筑保护研究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柴泽俊年表:

1935年10月出生于临汾东宜村。祖辈们都生活在这里,以务农为主。  

1941年在参峪村始读小学。  

1952年在临汾市参加建筑、经济、成本等各种专门知识培训。  

1954年参加工作,在太原晋祠献殿修缮工地,受著名古建筑专家祁英涛、杜仙洲等人现场指导。  

1957年调赴五台佛光寺文管所工作,与郎凤奇共同主持显通寺翻修工程。

1958年参与芮城永乐宫迁移工程,任工程股负责人长达8年之久。  

1974年主持唐代南禅寺大殿修缮复原工程,为山西文物界自行设计并主持施工的端绪。  

1976年赴实地勘测山西各县现存古代建筑、壁画、彩塑、琉璃等不可移动文物,有不少新的重要发现。  

1979年初,任省文管会古建筑队副队长。从此,更进一步开始了全省范围内陆上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勘察和修缮保护。  

1984年任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7月,随山西五台山佛事赴日考察团赴日本考察寺庙30多座,时近月余。  

1986年参加编辑出版《山西古建筑通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主持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大修设计。  

1987年与金维诺、史岩二先生分别合著 《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寺观壁画》《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五代宋雕塑》,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并开始主持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大修工程。  

1988年受国家文物局指派赴西藏布达拉宫勘察,并主持制定布达拉宫全面修缮总体设计方案。  

1989年研究并撰写《繁峙岩山寺》专著,次年10月出版。  

1990年研究并撰写 《山西琉璃》专著,次年5月出版。  

1991年被评为享受国家津贴的专家。  

1993年施工专著《朔州崇福寺弥陀殿修缮工程报告》出版,两年后由日本专家铃木充翻译为日文版刊行。开始主持太原晋祠圣母殿基础加固和大修工程。  

1996年调任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  

1997年任山西平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组副组长,同年申遗成功。专著 《山西寺观壁画》出版。  

1999年任应县木塔保护修缮工程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组织力量进行残破状况测绘计算,进行修缮方案研究与设计。6月,《中国古建筑史论丛书》系列之一《柴泽俊古建筑文集》出版。  

2000年施工专著《太原晋祠圣母殿修缮工程报告》出版。

本文部分刊登于《中国文物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西古建筑保护事业六十年
山西永乐宫修缮完工 高科技监测运用于壁画保护
重磅!太原纯阳宫变身山西古建筑博物馆!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挂牌
【喜讯】|山西省古建筑集团编著《灵丘觉山寺塔修缮工程报告》出版
古建维修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一)
平遥古城,10项新措施出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