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城大同长城博物馆为什么选在天镇?

天镇县李二口长城段

图源:天镇动态


仲夏万物秀,

长城焕新颜。

6月19日,

坐落于天镇县的大同长城博物馆开馆。

大同,

历来是守护三晋屏障、

戍卫华夏文明的边关重镇。

上下两千年、纵横九百里的大同长城,

见证过民族冲突交融的历史,

流传着无数可歌可泣的传说,

也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大同长城博物馆建成开馆,

是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内容,

也是山西锻造长城、黄河、太行三大文旅板块,

大同市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具体举措。

开馆仪式现场



开馆仪式上,山西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曙光强调,大同长城博物馆的建成开馆,提亮了大同长城的文化调性,提升了天镇李二口长城片区的文化品位。博物馆与天镇长城、黑石崖沟和李二口村,构成了一个优质的文化展示传播和教育空间。其精心策划实施的展陈能够清晰地向公众讲述大同长城的演变、军事防御、历史事件和民族发展交融故事,对提高大同长城文化的影响力和推动大同文旅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大同长城博物馆的落成开馆,也必会推动山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新高潮。

大同长城博物馆外景

大同长城博物馆主体工程于2022年3月开工建设,项目占地22.5亩,建筑面积8851.80平方米,其中地上三层、局部四层共7717.43平方米,地下一层共1134.37平方米,建筑总高度21.6米。展厅设文物馆、长城图书馆、多功能会议室等,室内布展面积6319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0人参展。博物馆主要以大同市境内现存历代长城为主题,从地理地形、历史人文、军事战略、长城建筑、民族交融、商贸交流、地方风物、长城精神等方面,运用多媒体、声光电、交互式等手段,全方位、多元素展示长城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

长城博物馆,

为什么开在天镇?

天镇县,

位于大同市东北端,

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

东临河北省怀安县,

南毗河北省阳原县,

西接阳高县,

北楔内蒙古兴和县,

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

天镇县历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

战国时为赵国延陵邑,

西汉建延陵县,

唐设天成军,

辽代改为天成县,

明代又改制为天成卫、镇虏卫;

清顺治三年(1646年)合成天镇卫,

雍正三年(1725年)称天镇县一直至今。

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赵武灵王北伐拓边起,

这里战火频频,烽烟常起。

从汉代开始,

中央政权多在此修建军事防御体系,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长城。

大同,

历来是守护三晋屏障的边关重镇,

上下两千年,

纵横九百里。

含三代之功,有百里之势的天镇长城,

见证过民族冲突交融的历史,

流传着无数可歌可泣的传说,

这些厚重的历史和温婉的传说,

赋予了大同长城独特的文化内涵。


目前,

天镇县境内遗存有

汉、北魏、明三个时代的长城,

全长100余里,

无砖砌敌楼存在,

存有黄土夯筑的墩台60余座。

天镇段长城主要有:

“新平堡—李二口—白羊口—水磨口”。

天镇北魏长城遗址

在西洋河北,双山南麓明长城南1里许,东西走向,6000米长,和明长城近似平行,当地人称“长城塄子”。北魏于公元398年拓跋珪从盛乐迁都平城(今大同),始称皇帝,改元天兴。时天镇境域属畿内之地,有琦城、和堆城、石虎城、罗亭、托台亭。县域位置在畿辅地域东北边上。东邻上谷。明元帝拓跋嗣夺取大宋河南诸州县后,在北方仍面临强大的柔然部落,遂筑长城以加强防御。

学者王国良在《中国长城沿革考》认为,北魏这次修长城,东起赤城,西亘历东洋河之南、山西北边,直达陕西神木。北魏迁都洛阳后,平城改置恒州,渐旷废为塞外之地。

天镇汉长城

天镇县在东汉时为代郡当城县延陵乡地域。《后汉书·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载,东汉光武建武十三年(37)“诏霸将跎刑徒六千余人,与杜茂治飞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

据上述记载,部分学者考证,平远堡东的长城,即上文所说“亭障”。1986年县文物调查,其“土质硬,呈褐色,夯层厚7-17厘米;夯窝呈圆形,布局甚密,直径约5厘米,深0.5厘米。在夯土层中及西侧遍布绳纹陶片和瓦当等,推其时代为汉魏时期。”

李二口长城

李二口长城段  袁建琴 摄

李二口明长城修筑于明嘉靖二十五年,历经500年的战火硝烟、风霜雨雪,虽然它的墙体已经有些残破,但它的雄姿和气度依然不减当年,2020年入选了首批国家长城重要点段。2021年11月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李二口长城有一处特别之处,它是由两道长城组合而成,一道长城沿山脊向北,一道长城顺山脚向东,这就是万里长城家谱中极为罕见的“错长城”。

李二口长城段

图源:李二口长城景区官网

民间传说是因为守将醉酒后错修了长城,其实不然。据明万历41年(1613年),大同巡抚王士琦撰《三云筹俎考》记载:嘉靖25年4月,按照属地负责制,大同府从西向东修,宣府由东向西修,两府的交接处是天镇的西洋河。修筑长城接近完工时,发现两家长城错开30多里,在西洋河接不住了,这可是大事,惊动了朝廷,明世宗嘉靖帝派巡府都御史(都察院最高长官,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孙锦查办。

李二口长城段

图源:李二口长城景区官网

孙锦调查认为大同府为图省事,放弃新平千顷良田、不顾千户百姓死活,罪不可赦。大同府总兵周尚文辩称:大同府如果往北修长城与西洋河接,大山连绵不断,有险情无法及时增援。周尚文是太子太傅,清正廉洁、战功赫赫,深得皇帝器重。孙锦是万万不敢动的,但长城总得往住接呀!无奈之下,只能求助宣大总督侍郎翁万达出面帮忙解决,翁万达说:“地不可弃,兵必有援。徇宣府疆域而置大同戍卒于绝地,是不恤大同也;便大同应援而置宣府西洋河于境外,是不恤宣府也。若地徇宣府,兵便大同是为两得。”于是孙锦上报朝廷后下令:“居常戍不备,罪大同;有警而宣府西路不以兵至墙下应援者,罪宣府。”

于是,大同府放弃以修筑完成的李二口至张仲口1632米长城,在李二口改线往北跨越二郎山后往东在西洋河处与宣府长城连接。

李二口长城段

图源:李二口长城景区官网

另外一种说法是“错位长城”。就是说横向长城,是纵向长城的一条辅助长城,作为第二道防线而错位存在,一旦敌军攻陷第一道长城,守军可以在第二道长城处组织有效抵抗。

不论是“错修”也好,“错位”也好,这是历史留给李二口的谜团,或许这也正是李二口长城的魅力所在。

李二口长城段

图源:李二口长城景区官网

新平堡

新平堡,是山西也是天镇县最北端,东与河北、西和北与内蒙古两省(区)交界,人们所说的“鸡鸣听三省”之地。明长城纵贯于堡城西面和北面,为明代宣化、大同两镇的咽喉要地,也是蒙古游牧民族兵马经常南下侵扰争战之地。因此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修筑了土堡,派兵驻守。为新平路驻地。


新平堡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三月,开设马市,和北方蒙古族游牧部落鞑靼进行茶马布匹等交易,但当年十一月就停止了。在隆庆四年(1570年)农历九月在新平堡西1里许马市口和蒙古游牧部落俺答恢复贸易,俺答被封为顺义王,牧民以牛、马、皮张、金银和明朝商贩交换布匹、茶、绸缎等,明朝廷也从中买骡、马补充军用。

新平堡长城  摄影/胡蕴

天镇新平堡

图源:山西晚报

天镇新平堡玉皇阁

图源:山西晚报

保平堡

保平堡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修筑,周长一里七分。此堡堡址海拔1255米,占地41亩。这个堡是嘉靖年间修筑长城,又修筑和长城相配合的五堡(新平堡、桦门堡、保平堡、平远堡、平定堡)之一,西面距长城1公里,南面和桦门堡、北面和新平堡相呼应,当时属大同镇新平路直属戍堡之一。


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的保平堡

据明万历《三云筹俎考》记载时驻有“守备、坐堡把总各1员,有官兵314人,战马和骡子17匹,分守长城7里多,边墩18座,火路墩11座”。保平堡堡内中心建有玉皇阁一座,建筑和现存的新平玉皇阁一样。据这个堡的老年人说,登阁一望,长城内外十里景象尽收眼底。堡虽不大,却有寺庙12处,龙王庙、奶奶庙、罗汉庙、佛殿、观音庙、城隍庙、真武庙,城门上建有关帝庙。

保平堡 图源:太原道

水磨口长城

现在的天镇县谷前堡镇水磨口村即明朝时大同镇所管辖的七十二城堡之镇口堡,属阳和道东路,分守参将驻守在天成城内,属天镇县“八堡一城”中的第八堡。

明嘉靖年间,改建长城时,筑土堡名镇口堡。其间,蒙古族俺答汗多次由此入犯掠天镇城等处。明隆庆六年包以青砖,堡墙高12米,周长650米。(镇口堡)“前险后夷,边外多深沟曲涧,逼近夷穴,易于窃发。榆林、水磨等口极冲,边外干沙沟等处,酋首老塞亚失户等部落驻牧。”这些关于堡的文献中已经提到了“水磨口”。

远望水磨口长城

图源:山西晚报

清光绪《天镇县志》称“水磨口”,因它北面的山口叫水磨口而得名,镇口堡因袭了水磨口的名字。该地段建长城时,因属山岭地段,土石并筑,一般高6米至10米,宽5米至8米,每隔百米左右置一敌台,台高15米左右。村东有明长城800余米,村西400余米。村东边墙墩4个,村北2个,村西墙墩1个,边外墩3个,村中东畔有一个边内墩。

如今,村内的原住民多为明朝戍守长城士卒后裔,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屯垦戍边,从这里现存的长城、民宅以及当地的民风人情上,可以看出其祖先留下的印痕,看到亦耕亦守的明代军屯制度。

水磨口长城遗址

水磨口段长城

镇宁堡

图源:大同长城文旅

镇宁堡坐落于李二口长城景区以西3公里的白羊口村,曾经是抵御蒙古部落入侵、守护边塞的重要城堡之一。白羊口村是由镇宁堡驻屯官兵及其家属发展起来的,区区200户人家就有70多个姓氏便是很好的证明。

图源:李二口长城景区公众号

镇宁堡筑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隆庆六年(1572年)包砖,堡高11米,周长600米,设操守一员、兵丁200名,分守边墙十三里,边墩二十一座,火路墩一座。白羊口村北的正沟口长城蜿蜒而过,并筑二层中空砖包望敌楼一座(又称“司马台”),在沟北鹁鸽峪筑有鹁鸽堡,增强了镇宁堡御守的功能。

图源:大同长城文旅

大明朝建立以后,蒙古人被逐出草原大漠,但其残余势力经常骚扰边民,他们依靠游牧骑猎优势,来无影去无踪,对北部边防造成严重的威胁。明朝弘治年间,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长城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称为“九边重镇”。明长城沿线的“九边重镇”里,大同镇无论从屯兵规模还是管辖范围,都一度是最大的,在中国军事历史上也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大同镇共辖制七十二城堡,作为大同最北的县,天镇县辖有平远堡、新平堡、保平堡、桦门堡,永嘉堡、瓦窑口堡、镇宁堡、镇口堡、天成城,俗称“八堡一城”。其中白羊口村的镇宁堡是天镇县距蒙古最近的边关峪口,它易守难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号称“北方锁钥”。

图源:大同长城文旅

瓦窑口堡

瓦窑口堡即现在的山西省天镇县逯家湾镇瓦窑口村境内,据《三云筹俎考》载,为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建,隆庆六年砖包。高三丈五尺,周一里六分。明时在此设守备,分守长城七里九分,边墩十八座,火路墩八座。明嘉靖时,俺答汗寇宣府,由缮房堡入,由此堡出。

瓦窑口堡

图源:大同长城文旅

文|综合自长城北魏文献 山西日报 
图|见署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镇李二口长城旅游解说词
山西天镇明长城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阳高县长城脚下的传统村落
山西大同天镇李二口长城遗址与新平堡
长城系列—山西土夯长城
山西天镇县(1)·从唐代天成军到大同天成卫,雁门关北慈云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