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宋辽金元的木构传承与超越——公元十到十四世纪山西的汉蒙契丹金建筑浅说

今天的山西,在公元十到十四世纪,不仅仅代表了“表里山河”的重要地势与战略意义,更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融合、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定居生活”与“牧业迁徙生活”在这里过渡、并存。政治方面,北宋、辽、蒙元、金、元政权的并存、更替与攻伐,为山西的文化发展带去了很多时代特征鲜明的印记,比方说金代北方戏曲在山西的繁荣使得戏台大量出现。本文简单描述一下唐宋辽金元时期山西建筑的特征。

唐代建筑以五台佛光寺东大殿为代表,殿堂造特点,前后檐柱和内柱高度基本一致,柱网、铺作、梁架层次分明,梁栿参与铺作,梁架明层与暗层界限明显。

我们再看两个中晚唐木构单体:​
南禅寺大殿
广仁王庙正殿
以上二例,都使用了前后通檐的做法,
内无金柱,前后檐柱基本等高;
柱网——铺作——梁架层次鲜明。
五代  长治平顺
天台庵弥陀殿​
五代  长治平顺
龙门寺西配殿​
以上二例,唐宋之间晋东南建筑单体,在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的体量中,仍然使用了前后通檐内无金柱的做法。同时,柱网铺作梁架三个层次非常清晰。梁栿参与铺作。
以上案例为山西晋城高平崇明寺千佛殿
北宋早期建筑单体
​内无金柱
前后檐柱基本等高
柱网——铺作层次分明
梁栿压跳
上图为日本奈良招提寺金堂​
斜昂没有被压跳,昂尾直抵四椽栿与槫的交点下方。
斜昂的水平距离跨了一个步架。
檐柱与金柱不等高
檐柱与金柱不等高​
梁栿压跳
檐柱金柱不等高​
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 北宋建筑
高平资圣寺大殿  北宋建筑
高平游仙寺毗卢殿 北宋建筑​
以上三个案例表明唐代殿堂造在北宋继续发展,不一定必须有平棊或平闇,但双栿体系仍然在起作用。
我们一起看看与北宋长期对峙的辽政权的建筑。
山西朔州应县
佛宫寺释迦塔​
明五暗四
内外分槽
双层套筒
铺作层作用明显
大同 华严下寺​
薄伽教藏殿
天宫壁藏
以上案例中,我们又多次看到了熟悉的双杪双下昂出四跳的斗拱。​
木构单体中,双杪双下昂的四跳(七铺作)斗拱的使用,可以表明铺作层在建筑中的力学作用非常明显,梁栿与斗拱的结合程度比较高。这种做法,在我国现存建筑单体中,从唐到元,出现较多。
让我们再次向唐代建筑致敬。​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叉手和平梁中间出现了比较矮的蜀柱。蜀柱高低受到举高和叉手交点位置高低的影响。
太原晋祠
献殿  东西轴线上的建筑单体
金代建筑​
文字来自梁思成先生著作
长治平顺
淳化寺
金代建筑​
六椽栿前后通檐
伸出做出跳构件,同时挑檐。
看一处金代戏台
高平王报村二郎庙戏台​
平遥 慈相寺大殿
金代建筑
更正:顺栿串应为顺身串
金代,山西建筑槫——襻间——串的组合继续发展。
让我们看一处元代建筑
长治关村炎帝庙正殿
黑箭头所指的串的作用:
1 在平梁与劄牵下皮找平。
2 拉结金柱与乳栿上的隔架构件。​
3 穿出金柱做沓头。
元代建筑​ 无极之门 龙虎殿
梁架做法非常灵活​,梁栿与串的组合在面阔与进深方向都有。
金柱与檐柱不等高,表明建筑由殿堂造向厅堂造发展。
太原  二龙山下
窦大夫祠 献殿
元代建筑​
藻井  
从方形井到八角井再到斗八
斗拱​所出跳数均为五跳
上三图为正殿与献殿的衔接​
让我们来到正殿后檐处​
​铺作层高与斗拱用材
​把头绞项造
耳房
耳房梁架​
让我们来到山门
窦大夫祠  山门​
忻州 金洞寺转角殿
红色斜线表示斜向的构件
里转做挑斡或托脚
外转做耍头(斜出的)
这种置于前跳平出构件之上的斜向构件,在北宋和元代的山西都出现了。
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山门。
作为汉地佛/道教建筑群中经常在第一进出现的建筑单体,其做法在山西的一些例子中,可以看到共同点:

金代的一处山门,

柱网使用分心造(身内分心槽)。

身内​分心槽的做法在北京明代官式建筑智化寺智化门中有体现。
晋祠  奉圣寺
景清门 元代建筑​
芮城永乐宫
元代建筑​  无极门
平遥 南郑隆福寺​
山门  明代建筑
晋城 泽州府城玉皇庙
明代山门​(第一道)
第二道山门(元代山门)​
临汾洪洞
广胜上寺​
山门​
元代建筑
长治平顺  龙门寺
天王殿​  金代建筑

平遥镇国寺山门

元代建筑

通过以上山门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到,从金代到明代,山西的歇山顶建筑梁架经常使用抹角梁;

悬山顶建筑檩——襻间——串的组合不断完善,也有灵活处理的,比方说平遥明代建筑不使用串或串比较宽比较薄(厚大广小);

身内分心槽做法比较成熟。

苏州虎丘二山门 宋元建筑

身内分心槽

最后,我们看一处吉祥纹样在山西建筑中的体现:

晋东南宋金元建筑​
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 北宋建筑

开化寺观音殿

金代建筑​

通过以上描述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唐宋辽金元建筑在山西的发展,有这些特点值得注意:

1 殿堂造的做法在继续发挥作用,比方说北宋初期区别于唐代“双栿体系”的双栿做法。

(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高平资圣寺大殿、

平顺龙门寺大殿、高平游仙寺毗卢殿)

2 宋金时期,厅堂造不断成熟,彻上露明造做法使梁架更加灵活,比方说内外柱不等高,梁栿在不能通檐时主梁与乳栿、劄牵的组合方式更加多样,由对接向上下搭压发展。

3  槫——襻间——串的组合不断成熟。

4  铺作层高与柱高比值逐渐变小。

5  下昂(真昂)的出现不断减少。

6  从北宋中期之后,歇山顶建筑中抹角梁的使用开始增多,直到清代。

7  元代建筑弯材、原材的使用较多,丁栿可以斜置,柱子直径超过60厘米的较常见,庑殿顶可以不做推山。

8  以藻井、天宫壁藏、佛道帐为代表的小木作技艺不断成熟,一方面是建筑技法在模型上的反映,一方面也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成熟,做了贡献,反过来也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建筑建筑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治小南村二仙庙正殿神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东南古建秘境(四)晋城
中式营造|山西阳城地区元代民居
歷史文化古跡——山西晉城高平開化寺(上)【圖文】
2016年山西高平铁佛寺,三日行程记录
【原创】山西高平崇明寺-北宋早期大木作建筑
太原行 大哉晋祠(7):献殿大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