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山西壁画(上)历史沿革和艺术风格

这是节前给一个朋友的山西壁画的书做的序,说实话什么东西都需要整理,没写之前我也没有系统的整理过山西壁画的流变与风格。借这次写序的契机,我也把这小二十年遍访古迹的资料进行了梳理以及思考,其中有些内容纯属于我个人的体会,如果有错误,纯属学艺不精,请不吝赐教。

另外,中国的壁画艺术以敦煌、克孜尔等石窟壁画最为人知,我这个序由于书的局限性,所以仅仅梳理了也仅仅枚举了山西地区的寺观壁画不能全面反映中国壁画艺术的流变,当然也不能全面反映寺观壁画的全貌(北京法海寺,天津独乐寺,河北毗卢寺,四川新津观音寺、觉苑寺,青海瞿昙寺,西藏众多寺院等都不在文章讨论范围之内),请大家阅读时注意。好在大量寺观壁画集中在山西地区,所以基本上还是可以作为一个寺观壁画流变的文章看看

本文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介绍山西壁画的历史沿革和艺术风格、种类和分布。

(文中的图都可以点开看大图)

——————我叫分割线——————

中国的壁画艺术源远流长,迄今为止寺观壁画艺术保存最完整、最丰富、最精彩的省份当属山西。自隋唐以来,佛教破斥南北,北方的佛教兴建石窟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地面礼拜寺院(北方早期礼拜更多在洞窟)的兴建,寺观壁画也在此时开始全面进入山西地区,宋、辽、金时期壁画艺术从晋南发展到北部,到明清时期更是遍布全省

【唐—宋】

  • 历史沿革

唐代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各国的文化、艺术在唐朝交融。不仅如此,佛教、道教、祆教、景教等宗教也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对于宗教艺术的要求就更加迫切。此时作为宗教的主要活动场所寺观中的宗教艺术就成为主流,这其中寺观壁画得到大力的发展。此时,长安与洛阳就聚集了大量的画师,进行寺观壁画的创作。而这些由著名画师们绘制的寺观壁画,也成了其他画师们竞相模仿的对象,传遍了唐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当时拥有众多寺院的佛教圣地五台山,成为了山西佛教壁画的主要绘制场所。


△ 敦煌莫高窟103窟《维摩诘经变》,据分析应该来自长安或洛阳的画稿 唐

唐朝灭亡之后,五代(907-960)短短的几十年,战乱频起,重新兴修的寺院不多,这一时期的壁画遗存很少,有些是在原有唐代壁画基础上进行的重绘。这一时期的寺观壁画,在人物造型上仍然继承了大唐的绘画风格,但是也可以看到一些后世的内容已经出现,就如平顺大云院东壁《维摩诘经变》图中开始出现了两宋盛行的界画苗头,以及山水反客为主的趋势。
△ 平顺大云院《维摩诘经变》舍利佛 五代
△ 平顺大云院《维摩诘经变》文殊菩萨及随众 五代

两宋(960-1279),随着王朝对于佛教和道教的推崇,宗教活动重新成为社会的常态,一些在战争中被毁掉的寺观得以重建,一些皇家寺观开始兴建。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寺观壁画创作的高峰。宋代在继承晚唐绘画风格的基础之上,融入了文人画,已经开始逐渐脱离了纯粹的宗教绘画,成为了宗教绘画发展的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

宋代文人画的兴起,
画师开始出现了分工。一部分画师主要进行卷轴画的创作,成为了我们后世称为的“画家”,而另一部分画师采用界尺绘制“界画”,开始绘制一些建筑图样,慢慢成为匠人。

而进行寺观壁画创作的画师,除皇家工程外,大多也成为施工的匠人,难以留下姓名。山西高平开化寺的壁画是这段时间少有的留有工匠
郭发名字的壁画。
△ 高平开化寺《华色比丘尼》 北宋
△ 高平开化寺《提婆达多》 北宋

与两宋对峙的辽、金,在山西也遗存一部分壁画。辽金时期,普遍信奉佛教,在辽金统治时期,在山西、内蒙、河北、辽宁、北京等广建寺院,兴修佛塔,绘制壁画,比如辽国的萧氏兴建的应县木塔。
△ 应县木塔《供养人》 辽

金朝甚至仿照北宋建立画院,由皇家画师进行皇家寺院壁画的创作,从现在的遗存看,一点不亚于宋代的壁画水平。
△ 朔州崇福寺《佛法图》 金
△ 繁峙岩山寺《佛传故事》建筑局部 金

  • 艺术风格


自魏晋以来,中原的宗教壁画绘制和卷轴画的绘制均是由画师所画,最著名的要数所谓的“四家样”为代表的张僧繇曹仲达吴道子周昉

唐代寺观壁画延续了“四家样”的绘画风格,典型的就是吴带当风这种重视线条,用铁线描折芦描等技法将人物繁复的衣纹灵活的表达出来的“吴家样”绘画。

目前全国仅存的唐代寺观壁画就在五台山地区的佛光寺东大殿。而在东大殿佛像背后发现的《镇妖图》,与现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馆藏的据传是吴道子绘制的《送子天王图》如出一辙,这恰巧证明的当时的洛阳与长安的“吴家样”对于各地寺观壁画的影响
△ 佛光寺《镇妖图》 唐
△ 传吴道子绘《送子天王图》 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唐

五代(907-960)、两宋(960-1279)时期,吴道子周昉对于绘画的影响依然非常重要,宋徽宗下令编撰的《宣和画谱》就宣称,不取法吴道子,是不可能在佛画艺术方面有所成就的

五代时期的人物更接近晚唐风格,如山西平顺大云院的五代壁画,绘画风格大致出于“吴周”,但是总体气势上趋于内敛、沉静,不再有唐人的雍容华贵、气宇轩昂。
△ 平顺大云院《维摩诘经变》飞天 五代

宋代壁画设色也不再如唐朝壁画的艳丽,更多的采用青、绿等冷色调,使得整体宗教气氛更加的肃穆这也反映出道教文化的影响。人物造型气质上已经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人之气,“神”的形象逐渐消失,“仙”的感觉更加凸显,这和宋徽宗推崇道教以及文人画的兴起是分不开的,而“吴家样”的技法正是这种“仙”的最佳表达技巧。

正如山西高平开化寺的壁画展现的一样,其构图严谨但不死板,采用“异时同幅”的技巧,有机地把佛经故事灵活地绘制在墙壁之上。人物丰富、故事曲折,同时有大量的建筑界画。人物线条运笔行云流水,有“吴带当风”之感,是吴派画风演进的实例。
△ 高平开化寺《华色比丘尼》异同幅(敲门、翻墙、逼迫三个情节) 北宋

辽代壁画更接近晚唐之风,这不仅与晚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文人、工匠避战祸于北方有关,也与契丹人对中原文化的崇尚有关。
△ 觉山寺塔《明王》辽

南宋时期,虽然有很多宫廷艺术家随都南迁,但也有部分宫廷画家被掳至金国,成为金朝的御前待招画家。如绘制岩山寺文殊殿壁画的王逵,退休前即为宫廷画师。

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文化的主动交融,也都呈现在绘画上。正是此时全面学习两宋文化的金代,其壁画展露的风格也完全和两宋壁画一致。如繁峙岩山寺由金朝宫廷画师
王逵绘制的壁画,其中的所有人物穿着都是宋人的服装。
△ 繁峙岩山寺《佛传故事》村酒透瓶香 金

【元 明】

  • 历史沿革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大的朝代,元代统治者鼓励宗教发展,特别是全真教获得了成吉思汗的认可后,全真教以国教的身份在元朝蓬勃发展。在王朝的支持下,新建或改建大量道观(将寺院改为道观)。元宫廷对道家文化的推崇,使得道教在出现道教领袖(吕洞宾)的山西晋南一带异常盛行,而这批和道教有关的寺观壁画,是山西寺观壁画乃至中国壁画的一个高峰。 
△ 永乐宫《朝元图》局部 元

当时在晋南活跃着一个水平极高的绘画班子,早期因为他们绘制的线条有“吴带当风”之意,被称为吴道子画派。而现在看应该是一个以当时的画师朱好古(今山西襄汾县襄陵镇人)为首的、大约已有三代传人的画师班子(今称“朱好古画派”)。

20世纪
晋南的壁画大面积流失海外,也使得'朱好古画派'得以被关注。现在可以确定和他们有关的壁画分别有:山西芮城永乐宫稷山青龙寺,故宫藏兴化寺七佛说法图,安大略藏兴化寺弥勒经变以及平阳府朝元图,大都会、纳尔逊、费城宾大博物馆藏的四幅来自洪洞广胜寺以及周边寺院的壁画。朱好古的画师班子影响深远,其影响力甚至波及到明代晋中、晋北乃至河北、北京的壁画。
△ 稷山青龙寺《米勒说法图》元-明

明代,朝廷对国民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壁画的功德主题材服务的对象都出现了新的信息。明朝的统治者对宗教信仰采取更加宽容政策,道教、佛教、儒家思想在民间有极大的拥趸,这使得这一时期的壁画内容实用性开始显现,艺术呈现世俗化的趋势。明代在全国留下的寺观壁画总面积位居各朝之首,在山西地区也不乏精美之作,如:公主寺、稷益庙等。
△繁峙公主寺《水陆法会局部》明


  • 艺术风格


元代壁画延续了两宋的寺观壁画的风格,特别是人物造型完全与宋代风格一致,采用超长线条表达人物的衣纹,有的线条甚至超过了3米之长。设色依然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辅之以朱红、赭石、藤黄。经常是大幅的鸿篇巨制一面甚至多面墙只绘制一个题材,满壁风雷云动,为寺观营造了一个颇具仪式感的圣堂
△ 永乐宫《朝元图》局部 超长线条 元

明代壁画应该是山西寺观壁画的最后一个高峰期,其早、中期的壁画继承的元代风格,或者汲取了元代人物造型特色,创作出适合时代特色或流行的壁画作品。比如,洪洞水神庙东壁的的《梳妆图》中人物,就明显地搬用了青龙寺西壁南侧的人物造型。

正德年间绘制的稷益庙壁画,沿用元代绘画风格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壁画作品。稷益庙、水神庙、广胜寺上寺十二圆觉、公主寺等,都是明代壁画巅峰之作。
△ 稷益庙《捕蝗图》明

明晚期,艺术性已经逐渐没落,画面内容、构图更加程式化。特别是《佛说造像量度经》的流行,使得佛像、菩萨的形象形成了统一的标准。明代后期,山西晋北的壁画受到北京、河北壁画影响较大。

来自北京为宫廷服务的各类工匠高度集中的影响,以及真定府(正定)文化辐射,使得山西繁峙公主寺的明代壁画成为这一时期(水陆画)的佼佼者。
△繁峙公主寺《毗卢遮那佛佛会图》明

公主寺壁画不仅仅是因为绘制精美、人物众多而被我们所关注。更重要的是,公主寺壁画在研究这一时期山西、河北、北京的画师流派及传承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与北京法海寺河北正定毗卢寺的壁画,不论是题材还个别人物的样貌、服饰、法器、姿态上,都有明显的趋同性以及借鉴传承关系。

明代壁画设色方面也比前代壁画更加丰富,除了前代常用的石青、石绿、朱红、赭石、藤黄之外,还使用胭脂等新的颜料,并且普遍采用多层晕染的方法,增加了色彩的丰富性,使得线条反而退居其次。并且,晚期壁画人物变小,长线条变少,相对于前代壁画缺乏感染力。但由于人物变小,可以绘制更多的人物,反而绘制的内容开始广泛,形象多样化,更加丰富,接近于真实的社会生活。
△繁峙公主寺《水陆法会》局部 明

【清】

  • 历史沿革


清代,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艺术水平呈现一个向下的趋势。清代文人画进一步发展和盛行,壁画绘制彻底被视为非正统,一些优秀的画家退出了壁画的绘制,画师班子的规模变小,水平明显下降。壁画的绘制由新兴的民间画工(农民)行会组织承担,所以高水准,高质量的壁画很少。

由于这一时期山西民间达官贵人崇拜宗教的意识远不如前,在民间大型的寺观兴建基本停止,因此许多寺观壁画是在旧的寺观中进行补绘、重描以及重绘的

清代寺观壁画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寺院级别规模小,有些甚至是村级的寺庙,基本村村皆有,所以目前遗存数量是可观的。此时儒、释、道三教融合,导致绘画题材丰富而有趣,更重要的是本土信仰的加入,使得壁画题材世俗化非常严重
霍州娲皇宫 局部 清

  • 艺术风格


清代壁画中,汉传寺院壁画以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为佳,该壁画系光绪年间大同民间画工董安依据原有的画稿重绘,在题材、构图和内容上让保留了元明时期壁画的特点
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 清光绪

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所留东壁壁画(上半部分为明代)为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五年重绘,构图和内容有辽金之风,设色简洁朴素,采用青、绿、朱三色,衣纹采用兰叶描,构图、人物体态仍为辽代,但从色彩、线条来看具有明显的清代绘画风格,形象面貌已经大变,为典型的清代重绘作品,是难得的清代壁画佳作。
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孔雀明王说法图》 清康熙

大同浑源永安寺、浑源大云寺的明王像,巨壮诡异,笔力飞动,更是这一时期密宗造像的翘楚,依据宿白先生的考证,永安寺明王像有清代重绘的痕迹。
浑源永安寺《十大明王》 清重绘

清晚期的觉山寺壁画,采用了大量的化学颜料,特别是蓝色的使用,有别于之前的矿物质颜料绘制的其他壁画,使得壁画呈现一种独有的特色。
觉山寺《佛传故事》 清晚期

(上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岩山寺和“画匠”王逵
青绿山水画的“活化石”
古代壁画你只知道敦煌吗?
(原创连载)山西寺观壁画系列之一:概述
你有一笔壁画方能功德圆满
浅析:从山西古代寺观壁画,看人物画中的精彩描绘,注重丰富神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