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视野:《典藏中国 中国古代彩塑精粹》山西境内八座寺观的彩塑遗存

典藏中国·中国古代彩塑精粹(全八册)

出版:浙江摄影出版社

主编:杨平

书号:9787551446266

版次:2024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本丛书以山西境内八座寺观的彩塑遗存为主题,用高清图片的形式展现古代彩塑的艺术造诣。这八座寺观分别为忻州佛光寺、长治法兴寺、大同善化寺、大同华严寺、泽州玉皇庙、汾阳太符观、高平铁佛寺、平遥双林寺。这些寺观中的彩塑的年代跨度从唐开始至明清时期,完美展现了山西地区民间古代彩塑艺术的风貌,其内容主题多样,各处彩塑遗存均具有鲜明独特的美术风格。由于大多数塑像年代久远,已开始出现残损的情况,其艺术质量日益下降,亟需保护。为此,本书的作者团队历经多年时间,走遍大小寺观,记录各处彩塑原貌,最终汇成本套丛书,为读者呈现中华传统优秀艺术作品之美。

中国古代彩塑精粹:平遥双林寺彩塑

出版:浙江摄影出版社

书号:9787551446266

版次:2024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装帧:平装8开48页

双林寺位于山西平遥古城西南6千米的桥头村,始建年代不详。根据寺内现存的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碑刻中尚可辨认的“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可知,双林寺在公元571年前已有之。寺院最早名为中都寺(平遥古称中都),约至北宋,寺院取“佛陀双林入灭”之典籍,更名为双林寺。

菩萨殿 千手观音像

双林寺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分东、西两部分。东边原为禅堂、经房等(现为学校);西边为寺院建筑,分前、中、后三院,从南到北依次为(按逆时针次序):前院天王殿、武圣殿、罗汉殿、释迦殿、地藏殿、土地殿;中院千佛殿、大雄宝殿和菩萨殿;后院圣母殿(娘娘殿)和贞义祠。

天王殿 北方多闻天王像

前院天王殿的殿外两侧廊庑下有四大金刚塑像,个个怒目圆睁,眼光炯炯,威武勇猛。天王殿里的四大天王各持法器,面朝北坐落于南墙下的神台上(从东至西依次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头戴花冠,身着铠甲,脚踩妖魔,表情冷峻,气概威严,从各方面衡量,这四尊天王可谓山西现存最美的天王塑像群之一。释迦殿面阔五间,其内四壁用圆雕和深、浅浮雕技艺,采取分层组合、连环画式样的悬塑形式,表现了释迦牟尼从投胎人间、成长、涅槃成佛、普度众生,再到双林入灭的故事,200多尊形象各异的人物活动在山石、殿宇之间,其构思之精巧,技艺之娴熟,令人叹服。

前院的北东配殿罗汉殿(又名观音殿)虽然不大,但其内的罗汉闻名遐迩。殿宇东壁中央塑观世音菩萨及善财童子和龙女两位侍从。菩萨两侧及南北山墙下神台上的木龛内塑十八罗汉,其体态酷似真人,有的在打坐修行,有的在闭目听法,有的在娓娓传经,有的在降魔伏虎。如菩萨左侧的第一位罗汉,是一位面孔清瘦的老者,其双手轻搭座椅,左肘抵在座椅的木扶手上,右肩轻披袈裟,左肩裸露,似正聚精会神地听法;南墙下东侧第二位罗汉,左手撑在自然下垂的左腿膝盖上,右腿盘起,身体微倾,伸出右臂,食指向左前方,似在激烈地辩经。总之,这堂罗汉堪称明代雕塑之高峰杰作。

罗汉殿 迦诺迦伐蹉尊者像 头部特写

中院东殿为千佛殿,是一座面阔七间的悬山式建筑,里面四周神台及墙壁上有大小彩塑500余尊。中央佛坛上塑水月观音像,观音柳叶眉,樱桃小嘴,面容秀丽,其缠绕着帔帛的右小臂轻搭在曲起来的右腿膝盖上,左手按着座台,左腿轻垂,身体微斜,呈闲适悠然的状态。观音右侧的韦驮,丁字步站立,戴兽头盔甲,帔帛飞扬,神采奕奕,浑身散发出令人震撼的活力。在主像两侧、后墙及两山墙布满山水众菩萨的像,有的驾祥云,有的骑神兽,主次互相照应,浑然一体,令人犹如坠入彩塑的海洋。

千佛殿 岁月观音菩萨与韦驮像

中院西殿菩萨殿与千佛殿对称,其内主像千手观音可以说是双林寺的标志,其慈祥的表情,手持法器的玉手和白皙、修长的胳膊等,塑造得栩栩如生,令人惊叹叫绝。

双林寺共有大小精美彩塑2000多尊,被人们称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1997年,双林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彩塑精粹:沂州佛光寺彩塑

出版:浙江摄影出版社

书号:9787551446273

版次:2024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装帧:平装8开48页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距镇中心约6.3千米,距中国著名佛教圣地五台山寺院中心区约50千米,为五台山外围寺院。

释迦牟尼佛、弟子、胁侍菩萨及供养菩萨像 局部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唐代早中期香火达到极盛,有大殿弥勒大阁等多座殿宇,是五台山名刹。寺院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的“武宗灭法”中被毁,唐大中十一年(857),在愿诚和尚的主持下,由长安的宫廷内臣、地方官吏及一名名为“宁公遇”的女弟子资助,寺院得以重建。彼时,寺院盛景空前,石雕、玉雕、壁画、泥塑、书法等尽有之,成为远近闻名的名寺-五代开凿的敦煌莫高窟第61窟西壁上的壁画中“大佛光之寺”,即为重建后的佛光寺。

弥勒佛右侧供养菩萨像

佛光寺主殿为东大殿,是原汁原味的唐代建筑,其位于13米的高台上,俯瞰整个寺院,气势巍峨,魅力不凡。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八椽,单檐庑殿顶,结构简练,造型古朴,技法高超,是中国现存唐代古建筑的代表。其内设佛坛,宽有五间(深5米、高0.75米),坛上有唐代塑像三十七尊,又覆有全木榫卯结构的宇顶,可谓殿中殿。坛上五间殿宇的拱眼壁上有唐宋时期的壁画,内容为《佛说法图》《众菩萨图》等。整个殿宇形成长形“回”字空间,绕佛坛在大殿内走一圈,四周神台上明、清所塑的五百罗汉(实有290尊)一目了然。

普贤菩萨像

大殿佛坛上有唐塑三十六尊,中央当心间有七尊,分别为主像释迦牟尼佛、二胁侍菩萨、佛弟子迦叶和阿难、二供养菩萨;东、西次间亦各有七尊,主像分别为弥勒佛、阿弥陀佛,其两侧各有四尊胁侍菩萨和两尊供养菩萨;东梢间有大小塑像七尊,主像为骑着白象的普贤菩萨,其两侧为胁侍菩萨,其余为护法金刚、韦驮坐像、牵象人昆仑奴和一位童子;西梢间为骑着青狮的文殊菩萨、二胁侍菩萨、右手持剑的护法金刚、牵狮人于阗王和一位童子。另外,还有两尊写实作品,分别是当时主持佛光寺大修工程、面部清瘦的愿诚和披云肩及双手掩于袖中的中年女居士宁公遇像。

文殊菩萨半身像

佛光寺塑像尽管在20世纪20年代重绘,但其唐代风韵不减。三尊主佛面部丰满,脸庞宽大,与龙门石窟里的唐代石佛像面部极为相似,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佛祖雕塑样式;十四尊胁侍菩萨,各个头戴花冠,体态丰腴,姿态典雅,皮肤白皙,眉如弯月,胸佩璎珞,肩搭帔帛,袒胸露背,颇有唐代流行的北齐画家曹仲达开创的“曹衣出水”之风格;供养菩萨虽体量不大,但刻画细腻,或双手端着果盘,或单手呈上鲜桃,其虔诚的样子栩栩如生,令人过目难忘。

中国古代彩塑精粹:高平铁佛寺彩塑

出版:浙江摄影出版社

书号:9787551446259

版次:2024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装帧:平装8开48页

铁佛寺在山西省高平市大粮山下米山镇米西村村北,其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的青石门墩上所刻题记“金大定七年(1167)七月十三日铸造铁佛,修铁佛寺殿”,可知现存殿宇建于金代。又据殿前檐下《重修铁佛寺石碑》“嘉靖元年(1522)秋重修正殿四楹,庙貌焕然新之”的记载,可知正殿于明代进行过重修。

铁佛寺正殿 释迦牟尼佛像

铁佛寺东、西及南面的殿宇均已作为民居。平时殿门紧锁,加之院内居住着村民,知之者甚少。2016年,铁佛寺的彩塑图片在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上展出,立即引起行业专家的关注,寺院遂被人所知。2019年,铁佛寺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释迦牟尼佛左侧文殊菩萨残像

殿内中央是青砖砌成的方形佛坛,与四周低矮的神台和大门形成“回”字形结构。佛坛上设须弥座(上下枋层层叠涩),佛座上置两层仰莲平台,释迦牟尼结跏跌坐于其上说法——20世纪70年代,有人刮去佛面部和胸前的金子,致使佛像面容损毁。佛的两侧,侍立面部损毁的普贤、文殊两大菩萨,从地上搁置的散落的塑像残件看,佛像两侧原还有两大弟子。

西次间神台上的部分诸天王

铁佛寺最为精彩的是殿宇内东西次间前后和两山墙下神台上的二十四诸天,其工艺及造型极其讲究、奢华,细节精巧繁缛。最具开创性的是对被塑人物的发丝、发型、胡须以及帔帛的处理,塑匠采用泥裹铁丝或经过热处理的荆条做诸神发丝等,以表现怒发冲冠、彩带飞扬、胡须飘飞的动感。如西次间南起第四尊散脂大将,塑匠为了充分表现其独特的外形,把头发塑成了丝丝缕缕的“爆炸式”蓬发,加之怒目圆睁,龇牙如虎,黑脸如墨,令人望而生畏。

崇宁天王像

铁佛寺彩塑体现了“工不厌精”的匠人精神,处处彰显塑者的精湛技艺。如西次间南第一尊崇宁天像,极像民间流传的关公形象,其面若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头戴武缨盔,缨子和飞舞起来的飘带融为一体,其间有火焰纹连接。全身披挂锁子甲,肩饰兽头,衣袖于肘部甩出,胸前着明光铠,扎叠涩锦绣束胸、兽面护腹咬金饰宝相花玉带;下身内穿曳地绿锦袍,外披红革珠饰边铠甲,覆盖腹部及腿面,铠甲边缘露出卷曲皮毛······浑身上下服饰无一不精,无一不美,令人目眩神迷。

中国古代彩塑精粹:大同华严寺彩塑

出版:浙江摄影出版社

书号:9787551446228

版次:2024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装帧:平装8开48页

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老城区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根据《辽史·地理志》中“(辽)清宁八年(1062)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的记载可知,华严寺曾为辽代皇室祖庙。辽金战争时期,寺院部分建筑被毁。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寺院重修大殿、观音阁、山门、钟楼等殿宇。金大定六年(1166),世宗完颜雍曾到华严寺巡视。元至大年间(1308-1311),华严寺重修并扩建。元末战乱,华严寺又被战火严重损毁。明代,华严寺一度为官方资产,后又重为佛教寺庙并予以重修(分上、下寺)。明末清初,华严寺又遭战火,只余下寺辽代的薄伽教藏殿和上寺金代的大雄宝殿。从此,寺院一蹶不振,不复昔日风光。1961年,华严寺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寺院大部分建筑为近现代在原址上重修。

释迦摩尼佛半身像

华严寺下寺辽代薄伽教藏殿及其内天宫阁、藏经橱、经卷、彩塑和上寺金代大雄宝殿及其内的明代彩塑、清末巨幅壁画最为珍贵。其中,辽代彩塑尤为引人瞩目,辽代经橱和天宫阁则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海内孤品”。

释迦摩尼佛左侧文殊菩萨(左)与胁侍菩萨像

薄伽教藏殿遵从辽代的信仰习惯,坐西朝东,其佛坛呈倒“凹”形结构,上有三十二尊塑像,分别依次竖三世佛-以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为中心,组成三组塑像。中央当心间有七尊塑像,主像为释迦牟尼佛(现在佛),其坐在莲花宝座上,左右两侧分列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二胁侍菩萨。北次间有十一尊塑像,主像为燃灯佛(过去佛),佛左侧为迦叶尊者、胁侍菩萨、地藏菩萨和护法金刚,右侧为阿难尊者和二胁侍菩萨。此组塑像前还有一尊体量较小的坐佛及二胁侍菩萨。南次间亦有十一尊塑像,其主像为弥勒佛(未来佛),佛左侧为三胁侍菩萨,右侧为二胁侍菩萨、观音菩萨和护法金刚。与北次间一样,此组塑像前有一尊小佛和二胁侍菩萨。另外,当心间背后还有一组渡海观音三尊像。渡海观音面对的西墙则是放着古经卷的经橱和位于西壁上方的天宫阁。

释迦摩尼佛右侧普贤菩萨(右)与胁侍菩萨像

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其民族文化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在学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更是承继了大唐的传统,具体在塑像艺术方面,除具有本民族艺术特色之外,均带有明显的唐代痕迹。例如,薄伽教藏殿内佛的身光非唐代后世流行的镂空雕刻,而是饰以辽代流行的图案网目纹和忍冬纹。佛、菩萨的脸型与唐代泥塑或石雕像相似,为颇为丰润俊俏的圆脸,尤其是站立或坐在莲花座上的菩萨,体态婀娜,形象迷人。他们均双腿修长,佩戴繁复的璎珞、及地帔帛、宝钏、项圈、镂刻着祥纹瑞花的头冠,更显菩萨祥和高贵之态。尽管十余尊菩萨各具魅力,但人们还是认为南次间美唇微启、头略内倾、双手合十、身形窈窕的“露齿菩萨”最美。游客至此,多称之为“东方的维纳斯”。

地藏菩萨像

薄伽教藏殿是山西现存的唯一一座堂内均为通体金色塑像的大殿,虽然历经近千年的时光,仍散发着熠熠光彩。

中国古代彩塑精粹:汾阳太符观彩塑

出版:浙江摄影出版社

书号:9787551446242

版次:2024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装帧:平装8开48页

太符观位于山西省汾阳市东北13千米的杏花村镇上庙村,与同样受到国家保护的汾酒老作坊所在地相距不远,其创建年代至少不晚于金承安五年(1200),是吕梁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古代道观,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皇殿 玉皇大帝半身像

太符观现存二院建筑。前院由山门和重新修建的关帝庙、二郎殿、马王殿等殿宇组成,后院由玉皇殿、圣母殿和五岳殿组成。山门有三间,前面的八字照壁及上面镶嵌的三彩琉璃团龙令人瞩目。正殿玉皇殿体量不大,面阔、进深各三间,呈正方形结构。其内中央置一方形神坛,上建中间大、次间小的神龛。神龛檐部有多层密集斗拱,额板、垂花雀替施以彩绘,两侧隔扇用山西很少见的细竹做成,既通透又美观。神龛两侧有金柱,分别缠绕着腾云驾雾的白龙、赤龙。龛内有七尊金代彩塑,分别是玉皇大帝及其两位侍女、四天官。玉皇大帝头戴道士帽,身着黄袍,双手持笏板,容貌安详、气度非凡。其两侧的侍女脸庞丰满,身材丰腴,着长裙和曳地宽袖袍服,乌发用红丝绸在头顶扎髻,发内插点翠金钗、宫花。

圣母殿 南山墙悬塑及育德广胤圣母

四天官最具神韵,各个风度翩翩,帅气优雅。从他们的面部胡须上可辨别出年龄和个性——玉皇大帝左侧前一位身着黑色绣花袍服,吊梢眉,长脸,留有浓密的圆形胡须,看起来性格细腻,内敛;后一位是脸色黝黑、淡眉、目光深邃的青年男子,紧闭的嘴唇显出其刚毅的个性;玉皇大帝右侧前一位是一名留着络腮胡的中年男子,看起来沉稳持重,犹在思考;后一位天官最为年轻,眉眼清秀,丰润的脸庞显示出青年士大夫温润柔和的性格。大殿内虽然仅有这几尊塑像,但已足见当年塑匠之高超技艺。

玉皇殿 玉皇大帝右侧侍女像

东配殿为后土圣母殿,在东墙及南北两山墙高一米左右的砖砌神台上,塑造了送子、保佑婴童出生平安、护佑孩童成长、赐给青年成功婚配等九位圣母及其分身,各圣母均是头戴凤冠、身披霞帔、着绣花鞋的美丽女子,看起来面色温柔,气质高雅;东墙上有明代壁画《圣母后宫宴乐图》,只见众人或吹笙箫,或拿着琵琶,或捧着琴棋等,聚集廊下;东配殿的南、北山墙上,塑满了色彩艳丽的悬塑,其内容分别为圣母率众神、仆从等浩浩荡荡出宫送子和回宫的场景。

五岳殿内景

与东配殿对称的西配殿为五岳殿,西墙下神台上塑五岳大帝,即恒山、泰山、华山、衡山和嵩山大帝,南、北墙下神台上塑四渎神(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神),南、北山墙亦有飘荡的祥云和以红、白为主色调的悬塑,内容为四渎神出巡的场景。

中国古代彩塑精粹:大同善化寺彩塑

出版:浙江摄影出版社

书号:9787551446297

版次:2024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装帧:平装8开48页

善化寺位于大同古城内,初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五代后晋时改名大普恩寺。辽末,金兵攻陷大同,寺内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寺内高僧率弟子多方化缘筹资,历时15年,修成大雄宝殿及东西朵殿、罗汉洞(三圣殿)、普贤阁、文殊阁(2008年重建)及前殿山门、左右斜廊等,使寺院再度恢复巍然之庙貌。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寺名改为“善化寺”。1961年,因其保存完好的辽金建筑和彩塑、明代壁画等,善化寺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毗卢遮那佛与二弟子迦叶、阿难尊者像

善化寺现存三堂彩塑,即大雄宝殿、三圣殿的金代彩塑和天王殿的明代彩塑。三圣殿又名三大士殿,虽然经过多次维修,但仍然保留了塑像原来特有的韵味。大雄宝殿有明代维修的痕迹,但基本维持了近900年前的原样。

大雄宝殿内景

大雄宝殿建在约3米高的基台上,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可谓山西现存最为宏伟的古建筑之一。殿内正中砌一长方形佛坛,上塑五方佛、二弟子和二胁侍菩萨。五方佛坐在高高的仰覆莲花座上,施不同说法印,背光直抵房顶。其中,居于中央的毗卢遮那佛的背光和结构精妙的藻井相连接。佛弟子迦叶尊者,面部精瘦,可见头部裸露的青筋;阿难双手合十,面部丰润,彰显着青春活力;两位胁侍菩萨头戴金冠、胸佩璎珞,肩披帔帛,左手持珊瑚等宝物立在莲花座上。最吸引人的二十四诸天——山西现存体量最大的诸天像,分列大殿两侧低矮的凹形砖砌神台上,共有七尊女像、十七尊男像。东墙根神台上从北至南依次是:大梵天、散脂大将、日天、韦驮天、地天、火天、摩利支天、持国天王、增长天王、鬼子母天、毗沙门天、焰摩天等十二天;西墙根神台上从北至南依次是:帝释天、伊舍那天、月天、罗刹天、菩提树神、风天、大辩才天、多闻天王、广目天王、功德天、金刚密迹、水天等十二天。当年的塑匠甚领经文上描述的诸天护法神之形象与性情,对各天造型极尽心思,以求最大程度地让人们理解诸天汉化后的模样及功能。

大辩才天像

诸天塑像,有的着菩萨装,有的着帝王或帝后装,有的着文官大臣装,有的着戎装,还有的犹如赤脚力士,威武勇猛,令人畏惧。如东墙北侧第四尊韦驮天,可谓之山西乃至中国最具气概和魅力的武将形象之一,其戴红缨头盔,身着铠甲,护肩、护腰处塑卧蝉眉威龙,目光炯炯,面容丰满,挺胸凸肚,与明代流行的韦驮像大不相同;守护人间童子的鬼子母天,则身着帝后装,乌发拢在头冠下,弯眉若柳,明目清澈,气质典雅;西壁下南起第三尊的功德天,则着一袭长裙和明黄色绣花宽袖披衣,面容祥和,恬淡美丽至极······

鬼子母天像

总之,善化寺的彩塑,深得唐宋塑像艺术之真谛,加之融入民族的审美品位和喜好,为辽金时期雕塑之杰作。

中国古代彩塑精粹:长治法兴寺彩塑

出版:浙江摄影出版社

书号:9787551446280

版次:2024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装帧:平装8开48页

长治法兴寺的宋代彩塑闻名于海内外,其十二圆觉塑像可谓山西乃至中国最美圆觉像群之一。

主菩萨像

法兴寺创建于北魏,因坐落于慈林山坳处,故初名慈林寺。唐高宗上元元年(674),皇帝李治携皇后武则天从东都洛阳至太原,途经长治时参访慈林寺,赐名“广德寺”。宋元丰三年(1080),寺院更名为法兴寺;宋政和二年(1112),寺院在圆觉殿内塑22尊像。

离垢地菩萨像

圆觉殿内中央砌有一倒“凹”字形佛坛,中央塑释迦牟尼佛,两侧列两大弟子——迦叶与阿难尊者。迦叶仍承继传统形象,清癯消瘦,作沉思状。阿难神采奕奕,沉稳持重。再外侧是普贤和文殊两大菩萨,其体型健硕、表情温慈,跣足坐于巨大的莲花宝座上。最外侧是持着法器的两大护法金刚,气宇轩昂,怒目威严;佛坛扇面墙的背面,则是观音菩萨和两位侍从-善财童子和龙女;在东、南、西、北墙根下不足一米高的砖砌神台上,则是十二圆觉像。东进间从北至南,依次是主菩萨、离垢地菩萨、现前地菩萨、法云地菩萨、不动地菩萨、焰慧地菩萨;西进间从北至南,依次是说主菩萨、极喜地菩萨、极难胜地菩萨、善慧地菩萨、远行地菩萨、法光地菩萨。诸菩萨均跣足坐在束腰须弥莲花座上,有的盘腿,有的双脚垂下,有的曲腿而坐。其手势表示或在说法,或静听法音。

极喜地菩萨半身像

十二圆觉面庞丰润,眉骨分明,妙相端庄,仪态华贵。此组宋塑在继承盛唐审美的同时,充分展示了宋人对女性形象美学的追求,其典雅不失灵动、丰满不失秀丽、高贵不失自在的仪态,体现了宋代社会汇集传统而又独特的审美趋向。例如,东墙下北起第三尊清净慧菩萨——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思维菩萨”,是知名度很高的宋塑之一。该菩萨圆脸,长眉美唇,双肩披黄边深蓝色帔帛,胸佩璎珞,腰系纱绢、着长裙,上身袒露着坐在圆形须弥莲花座上,其右腿垂下,脚踩莲花,左腿曲起,戴着手钏的左胳膊轻轻支在左膝上,手指呈兰花状放在左脸颊前下方,梳着高髻的头部微微左斜,似在沉思,其右手轻搭在右腿上,食指微微翘起,似在表达自己的妙思。西侧北起第三尊菩萨,云髻后卷,面容俊秀,亦袒胸,胸佩璎珞,外披帔帛,长裙至脚踝,裙褶流畅紧密,跣足踏莲,端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双手合十,呈现恭敬聆听之态······总之,在法兴寺需要多花点时间,端详每一位圆觉之美貌,领悟当年塑匠的良苦用心和非凡技艺。

法光地菩萨半身像

1984年至1996年,法兴寺因周边地区煤炭开采导致大殿建筑开裂而搬迁到现址。

中国古代彩塑精粹:泽州玉皇庙彩塑

出版:浙江摄影出版社

书号:9787551446235

版次:2024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装帧:平装8开48页

泽州玉皇庙在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府城村北,其始建年代不详。北宋熙宁九年(1076),庙宇在原址上重建,名之“玉皇行宫”。金泰和七年(1207),庙宇进行过大修。金贞祐年间(1213-1217),部分建筑毁于战火。元至元元年(1264)复建,元至正十五年(1355)及明、清两代,屡有修葺。1998年初,因其保存完好的宋、金、元、明时期的建筑及其内同时代的彩塑和明清壁画等,玉皇庙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虚日鼠半身像

玉皇庙结构为四进院落,从南向北,中轴线上依次有新山门、山门、仪门、成汤殿、献亭、玉皇殿等,中轴线两侧的东、西配殿有二十八星宿殿、十二星辰殿、十三曜星殿、关帝殿、蚕神殿、太尉殿等。

玉皇庙共有宋、金、元、明彩塑280余尊。玉皇殿及两侧殿宇的彩塑为宋塑(今人修补过),其余殿宇的塑像为金、元、明时期的彩塑。二十八星宿殿的元代彩塑因富于感染力的造型、传神灵动的表情,被公认为是艺术价值最高的彩塑之一,也最负盛名。

心月狐像

二十八星宿是道教信仰的重要神祇,由根据中国古天文学观察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28个星区演变而来。道教典籍认为,人们出生的年月时辰与星系运行有一定的神秘关系,故而形成星神崇拜。

危月燕像

二十八星宿塑像在西配殿南、北、西墙下倒“凹”形的神台上一字排开。当年的塑匠依据道藏的描述,加之丰富的想象力和娴熟的造型技艺,塑造出气韵流畅、个性张扬,或让人倍感亲切或令人恐惧的神仙人物形象。如西方七宿之第三宿胃土雉,为一位白发苍苍的和蔼老者,其左手理头巾,右手轻抚卧在右腿上的动物,显示出超然世外的神态;又如南方七宿的第五宿张月鹿,为一潇洒、俊美、机敏的青年男子,穿着红袍绿裳,头戴系带小冠,帅气毕现,其右手举吉物,左手轻微伸出食指,嘴微张,似正在和人们对话;再如北方七宿之第四宿虚日鼠,温婉典雅,美丽大方,犹如圣母般亲切祥和,她面部丰润,眉梢微低,明目前视,樱唇微闭,右手丝绢上有一灵动的小金鼠,左手呈兰花指,似在安抚之;而南方七宿中的翼火蛇,虽为吉宿,看起来却是一位性格张扬、势不可挡的率性之神,其乌发后扬,头开天眼,袒露上身,胳膊粗壮有力,右手举着一条粗壮舞动的蛇,口大张,以雷霆之势征服邪恶,为人类带来祥瑞······仔细欣赏每一尊塑像,都可以看出当年的塑匠刚柔相济的奇思妙想和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机结合的高超技艺,有人说玉皇庙是迄今难以逾越的艺术巅峰,似不为过。

典藏中国 中国古代彩塑精粹

实拍书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有五代时期彩塑佛像的寺院——镇国寺
【古调】晋城上青莲寺宋代彩塑
【古调】高平铁佛寺明代彩塑
柴泽俊谈山西古建筑及其壁画彩塑艺术
云龙游客拍记-雕塑彩绘精美的【大慧寺】
朔州崇福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