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潇河石沟观音堂

马晶鑫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太原南郊潇河生态景区的石沟村,来到石沟村不可不看的一处古建筑石沟观音堂。
石沟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最南部,距太原市区约15公里。地处潇河北岸的平川地带,地势平坦,水土丰美;交通便捷,是三县两市交汇的交通要道,西依208国道、北靠小牛线,西到晋祠,东达榆次,南达清徐、祁县。
来到石沟村,不见山石与河沟,村名却叫石沟村,大伙一定觉得有些奇怪,其实石沟村名字的来历还要从历史上著名的明代洪洞大移民说起。据传,明代洪武年间,从洪洞马家庄村走出兄弟三人,来到太原县,一人住在北格村,一人到侯家寨村,另一位落户今天的石沟村,因他怀念故乡洪洞的“石头沟”,便为自己所在的村子起名石沟村。
石沟村有着一段老南郊人难忘的辉煌历史。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石沟大队的农、林、牧、副、渔一应俱全,勤劳智慧的村民们创办了养猪场、马场、牛场、配种站、鱼塘、鹿苑、豆腐坊、磨坊、酒坊、醋坊、油坊、粉坊等十多个农村副业合作社,其中,养猪业尤其突出,全村养猪多达2000头,是当时南郊区的养猪大村。石沟村多次被评为“农业生产先进单位”,涌现出多位省市劳模。石沟村还建成太原市农村第一条有下水道的柏油马路。物质基础的发展为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石沟村的基础教育发展得轰轰烈烈,兴办的幼儿园、小学属于全区最早的一批。那时,石沟村被省外事部门定为对外开放点,外宾多次前来参观。
石沟村十字路口南两百米,就是我们的主角——百年古刹“石沟观音堂”,肃穆的建筑风格在一片闹市中显得庄重寂然。观音堂不知始建于何时,据庙内碑载,重修于清道光六年九月(1826),民国初年再次重修。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是石沟村最古老的建筑。2009年9月30日经太原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太原市文物单位。
走近观音堂,映入眼帘的就是观音堂的“山门”了。什么是山门呢?古代佛寺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山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叫“空门”,两旁各一扇小门,东门叫“无相门”,西门叫“无作门”。细心的观众可能已经发现了,观音堂的山门怎么不是三个门呢?
原来,山门及东侧钟楼和西侧鼓楼在上世纪拆除了,改建为迎宾楼,用来接待外宾。迎宾楼也是值得大家一睹为快的景点,在这里有新中国不断对外开放的足迹,在这样一个小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时代的变迁。
百年大殿正殿观音堂正对庙门,外观古朴秀丽,雄伟高大。大殿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五椽,房屋构造为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全殿由屋顶、屋架、台基构成,屋顶扣有灰板瓦、筒瓦、灰滴水瓦,瓦上有纹饰翼虎图案;正殿两侧有异形斗拱;四个基柱、四个“鼓形”基柱石,基柱顶端为雀替和彩画横板,上边有小梁子、椽子、檩子,中间由寿字与雕花组成的楣作为装饰;殿正中饰有龙形耍头,雕刻精美,龙头下有四个象头,寓意吉祥。正殿明间置有四扇六抹斜方格门,门上有清代彩绘,搭配朱红色栏式双开窗。殿内三壁设有供台,供奉着三大菩萨(三大士):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及十八罗汉。主像是五彩观音菩萨坐像,观音像底座为莲花台,像高1.8米。一般寺庙中的菩萨均为坐北朝南,而这里的菩萨塑像坐南朝北,故称“倒坐观音”。“倒坐”表明观音菩萨不度尽众生,永不回头。普贤菩萨坐于观音菩萨左侧,文殊菩萨坐于观音菩萨右侧,三位菩萨均为女相。本村村民见三位菩萨都在微笑,亲切地称呼为“三笑姐妹”,这种称呼在佛教庙宇中相当少见。两侧各有九尊泥塑罗汉,高约一米,罗汉身穿袈裟,或坐或站,全身没有任何装饰,最为朴实。正殿两侧为东西厢房。
美丽传说据村中老人介绍,村中有一妇女因不能怀孕很是苦恼,一日来到观音堂,向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诉苦,希望能生一个胖胖的男孩。此时正值秋天,观音堂内有一棵参天的枣树,结满了红枣。该女子礼佛完毕后走出大殿,一阵风吹过,有几颗大红枣砸到她头上,之后落到她脚边,围着一棵益母草。女子心想:菩萨显灵了,让我用益母草与红枣配在一起熬药喝。没过多久,那个女子真的怀孕了,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后来僧人就在观音堂前专门种了益母草,凡有女子来求子,就送一些益母草与红枣熬水喝,于是就有了“求子送草,枣生贵子”的故事了。之后石沟观音堂的香火特别旺。现在观音堂仍然可以看到有许多益母草。
“片柴爷爷”庙中东西配殿并没有供奉菩萨,却有几位消失的“片柴爷爷”。
有一年大旱,祁县一带地多而水少,田地急需浇灌,而观音堂南临的潇河却有涓涓不断的水流。祁县一带的农民前来与石沟村协商,达成一致,决定在石沟村与清徐的郝村交界处挖渠拦河打坝(坝名叫复兴堰),倒逼河水到祁县灌溉田地。于是祁县的农民就住进了石沟观音堂,从祁县拉来好几马车片柴烧火做饭。大家齐心协力,渠、坝很快就建好了,祁县的田地得到了潇河水的灌溉,片柴也烧了一大半。一天烧火做饭时,竟然发现片柴中有两个木雕菩萨。村民们说这是做了好事有好报,虽然不知道菩萨叫什么,却也不敢怠慢,就把菩萨供奉在正殿两侧的配殿。由于是在片柴中发现的,所以人们就称偏殿的木雕菩萨为“片柴爷爷”。据村中老人描述,“片柴爷爷”高约1.5米,雕刻十分精美,后来毁坏,十分可惜。
晋商踪迹重修观音堂碑碣矗立在庙中西碑亭内,此碑刻于清道光六年(1826)九月,碑正面阴刻大篆书“乐善好施”和楷书《重修观音堂碑记》,背面阴刻楷书“永垂不朽”,碑高两米,宽70厘米,碑厚12厘米,碑文书法方整有致,朴拙而不失清秀。碑文记载内容:观音堂由当时本村富户马大鹏主持,联合李政、孙天兴等人募化,由百家商铺及近百名村民的共同资助,合力完成重修,其中商铺以票号、典当铺、粮油店、醋铺为多,募捐店铺有大同、忻州、原平、祁县、榆次、徐沟、北格等多地,可见当时晋商店铺票号联系之密,规模之大。
墀头之美大家看东西厢房两边墙上的墀头,俗称“腿子”或“马头”,是山西民间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墀头一般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以檐收顶,呈弧形,有挑檐的作用;人们称中部为“炉口”,是装饰的主体,图案和形制多种多样;下部多似须弥座,叫作“炉腿”“兀凳腿”或“花墩”。墀头通常装饰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类吉祥图案,形象简练,风格浑厚。这里的墀头均采用楼阁式的构造方式,雕刻精美,内容丰富。南边两个墀头中部“炉口”上端均雕刻祥云,下端为卷云或卷草,中间图案各异,与常见的墀头不同。
首先西厢房南墙正面看到的“麒麟送子”,希望早生贵子,子孙贤德;南侧面看到的“福鹿腾云”,鹿寓意有富德福禄,高官厚禄;北侧面看到的“福鹿送草”,寓意祛除病邪,健康长寿。
与西厢房正对的东厢房南墙为“狮子踩绣球”,寓意着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南侧面为“喜牛腾云”,寓意一年风调雨顺;北侧面为“美猴腾云”,“猴”通“侯”,寓意期望村里的后代能够跻身王侯将相之列。
再往东西厢房北墙看,两个墀头正面均为牡丹,寓意富贵;两侧卷草缠连不断,表明当时人们对长寿和多子多孙的渴望。
结束语观音堂历史悠久,刻写着百年来石沟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记载着石沟人长长久久的美好祝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石沟村的后辈,我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村的文化。愿今天的游览能让各位来宾感到不虚此行,待来日再会,我希望能为大家带来更多尘封的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祁县天空惊现观音菩萨!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祁县(渔湾观音庙)
深山里的教化——记沁水蒲泓村福胜寺
北京门头沟:涧沟村的寺庙
崞县风情录丨任晋渝:杏花天·观音会
【长安村落】——五台街道大瓢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