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0113早期佛教绘画
我国佛教壁画,最早可考的实物出现于汉代,当时佛教传入,塑像及壁画随之茁壮蓬勃地发展起来。南方大致以寺庙壁画发展为主,北方则以石窟造像为主。著名的佛教艺术胜地,除敦煌千佛洞泥塑及壁画外,还有云冈、龙门、麦积山、天龙山、巩县石窟等。南方佛教艺术的先导,如晋代戴逵、戴颙父子所作塑像,使其具有我国代表性的佛像造像比例尺度,达到光颜圆满的境界。顾恺之画维摩诘像,光照一室,成为千古楷模。现在我国内陆所存的古壁画已不多,唯甘肃敦煌之南、鸣沙山莫高窟遗存不少六朝以后的壁画。 
    (二)佛教绘画的发展 
    在佛教刚刚兴起的时期,古印度佛教绘画艺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原始佛教艺术时期、贵霜时期和笈多时期。 
    原始佛教艺术时期。这一时期是指阿育王时代及其稍后时期。阿育王当政期间,实行领土扩张政策,统一了印度大部。据说,在扩张领土过程中他残酷地屠杀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在此之后他醒悟过来,对自己的残暴行为感到强烈的自责。所以他和他的大臣们皈依佛门,把佛教定为国教,佛教得到了大力的推广,迅速发展起来。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以雕塑作品为主,主要是石柱雕刻,大塔的塔门及围栏的浮雕以及摩崖雕刻。对于当时的佛教绘画没有遗留下来实物,所以无从考证。印度最有名的佛教石窟阿旃石窟现存最早的壁画,是公元前1世纪的作品,内容是佛传图和佛本生故事,从其艺术技巧和内容来看,在它之前应该是有绘画作品存在的。 
    贵霜时期的佛教绘画。阿育王死后,国家渐渐衰落以至灭亡。在此之后,大约公元1世纪中叶,居住在中国西域的大月氏人建立了贵霜帝国,到了第三代王伽腻色伽王时达到鼎盛,形成东到葱岭,西到咸海,包括中亚和印度的大帝国。伽腻色伽王和阿育王一样笃信佛教,并大力发扬。这一时期几乎没有什么佛教绘画作品流传下来,现存的全都是雕刻作品,雕刻艺术可以分为犍陀罗(佛像带有浓重的希腊风格,这种希腊化的佛像被称为犍陀罗佛教艺术,犍陀罗艺术注重人体骨骼结构、衣饰线条以及表情的细微变化)和马图拉(马图拉式佛像是从犍陀罗佛像演化而来,其造型比犍陀罗佛像更加印度化。早期风格质朴粗拙,成型期有体形丰满、圆润,富有肉感的特点)两种不同的样式,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笈多时期的佛教绘画。笈多时期的佛教绘画艺术现存的主要是阿旃陀绘画艺术,它位于南印度德干高原文达雅山的悬崖上,现存29个石窟,一部分是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所建。壁画的主要内容是佛传故事,即佛陀一生的经历,包括诞生、降魔、成道、说法、涅槃等过程,此外还有印度古代民间和宫廷生活景象的描绘。从艺术形式和风格来看,是属于笈多时期的古典佛教艺术。就其所在地理位置而言,我们可以推知它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基本上是印度本土文化的产物,因此,更为强调世俗生活场面的描绘。
多时期的佛教艺术,也叫笈多样式艺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马图拉样式,另一种是萨拉那特样式(这种佛像的造型有着印度人的脸形,希腊式的鼻子,冥想的眼神,整齐的螺发,颈部三道折痕,硕大华丽的光环等,与同时代的马图拉式佛像类似。所不同的是,萨拉那特式佛像的薄衣,较马图拉式佛像更加细薄透明,几乎全无衣褶),而前者是典型的笈多样式艺术。 
    笈多时期的佛教绘画容纳和吸收了犍陀罗艺术和马图拉艺术的特点而进一步发展,在艺术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同时它也逐渐脱离了佛教的基本精神而变得本土化和世俗化。内在精神的缺失使作品走向形式化的道路,这也意味着印度佛教艺术的衰落。

中国佛教绘画从其存在形式基本上可分为石窟绘画和寺庙绘画两大类,此外还有一些卷轴画(是一种画在纸或绢上的艺术作品)等。佛教卷轴画有汉地传统绘画风格与吐蕃传统绘画风格(唐卡)两种形式,前者较多表现汉地净土信仰题材,特别注重于“阿弥陀佛来迎”场面,体现了西夏在继承唐代绘画基础上的独特性;后者的构图、色彩、造型等内容,皆可从12世纪前后的西藏唐卡中找到源头,但由于社会动乱,古老的唐卡已不多见。西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主要以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大家较为熟悉的唐卡,如《六道轮回图》《四大部洲及风火水土图》《天体日月星辰运行图》《香巴拉图》等,构图更是变化无穷,从地球天体、藏历历法、十二属相纪年、四季变化、人类轮回、天堂地狱无所不有,它不仅给人以艺术享受,而且使人增长知识。唐卡最常见的尺幅是条幅形,底边留有很大的空白,尺寸一般长为75厘米,宽50厘米。除条幅形唐卡外,还可以看到横幅形唐卡。这种唐卡大幅的长约1.1米,宽约3.5米。根据制作唐卡所用材料,可将唐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丝绢制成的唐卡,叫做“国唐”;另一种是用颜料绘制的唐卡,叫“止唐”。 萨迦寺保存有一幅叫做“桑结东厦”的唐宋时期的唐卡,上画三十五尊佛像,其古朴典雅的风格与敦煌石窟中同时期的壁画极为相似,据说是吐蕃时期的作品,是极为罕见的一件珍贵文物。宋代的唐卡,在布达拉宫保存有三幅,其中两幅是在内陆订做的。帕玛顿月珠巴像的下方有藏文题款,意思是说江村扎订做这幅唐卡赠送其师扎巴坚赞。扎巴坚赞是萨迦五祖的第三祖师,公元1182年继任萨迦达钦。另有一幅贡塘喇嘛像,他的这幅近乎写生画的唐卡,也属宋末的作品。还有一幅米拉日巴的传记唐卡,主要描绘米拉日巴苦修的情节,构图朴实。莲花网目观音像,画面不求工细富丽,而以清秀的色彩渲染主题,堪称元代的代表作。明清两代,西藏的唐卡艺术也随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时的西藏唐卡,一是数量明显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画派,这是西藏绘画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西藏绘画艺术更趋成熟的表现。大体说来,前藏的唐卡构图严谨,笔力精细,尤擅肖像,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后藏的唐卡用笔细腻,风格华丽,构图讲究饱满,线条精细,着色浓艳,属工笔彩的画法。唐卡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无比崇敬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石窟绘画和寺庙壁画是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主要遗存,所以仅对石窟绘画和寺庙绘画作主要论述。寺庙壁画由于历代寺庙的大量被毁和重修,宋、元以前的作品保存下来的很少,只能从古代文献的记载中大概了解各时代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成就。石窟绘画由于地处远离城市的地方,所遭受的破坏相对来说较小,所以仍然保存着历代大量绘画作品,这是非常珍贵的,它们成为我们研究佛教绘画艺术的最为直接的资料。说到佛教绘画,不得不提到佛教雕塑,它们二者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可以说,二者属于一个不可分离的有机体—佛教艺术体系。所以,同一地域、同一时代的绘画与雕塑在风格上基本上是一致的。 
印度犍陀罗艺术传播很广,从印度东北地区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新疆并向内陆发展。其主要的艺术形式就是石窟,石窟艺术从西向东虽然已被逐步中国化,但其蕴含的印度佛教艺术的基本内容却与中国相同。中印两种文化艺术的融合创造了如云岗、龙门、敦煌等石窟杰出的艺术作品,也影响了中国寺庙的绘画艺术风格,它们两者之间是相互共生联系、相互发展的。 
    印度佛教对中国佛教艺术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是有所差异的。在六朝时期,印度的犍陀罗艺术发展到了如日中天的时候,所以中国这一时期的佛教绘画艺术深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成就最为杰出的就是北魏时期云冈石窟。到了唐代,印度却是笈多时期艺术的繁荣时期,所以这时候的中国佛教绘画艺术则更多地体现了笈多艺术风格,唐代那种博大、高贵、而不失典雅的气质,是唐代社会欣欣向荣的体现。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活力固然是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不断吸取印度佛教艺术成就的结果。 
    宋代以后,佛教在印度本土已经失去地位,曾经辉煌一时的佛教艺术也已经日益暗淡下去,从印度吸取艺术创造的活力已经不可能,而且佛教自身在中国的发展也已经失去往日的辉煌,佛教艺术的交流活动从此中断。从此,佛教绘画艺术开始了真正的中国本土化发展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犍陀罗艺术形式与中国佛像雕塑演变
张家样到吴家样——佛教绘画艺术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
犍陀罗 | 佛教造像起源于何处?为何早期佛像都是“希腊脸”?
杜学文:丝绸之路上中国审美的流变——以敦煌石窟与云冈石窟为例的探讨
南北朝造像中的笈多艺术:北朝雄健古朴 南朝优雅俊秀
佛教造像艺术|(六)魏晋时期佛教造像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