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术】王小舟:应县木塔的高规格专家之争
应县木塔的高规格专家之争

  前段时间看陈占祥大师的生平,我几度潸然泪下。那个时代的人有理想、有抱负,但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爱情三败俱伤,事业一生蹉跎,让人唏嘘不已。豆瓣上有人评价这本书作为回忆录,过多地采用小说笔法,过于煽情,而这恰恰却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爱情虽然三败俱伤,但妻子的患难坚守、情人的执着守候,彰显了爱情本身的伟大和动人的力量。事业一生蹉跎,但为了大北平的梦想回归祖国,彰显了一个城市规划师的责任心和动人的人格魅力。

  城市规划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在陈先生的年代,解放初期的经济复苏和文革期间的动荡,基本左右了城市发展的路径。梁陈两位先生,冒着牺牲个人职业生涯的风险,挺身而出,坚持了城市规划者的理想与价值观,最终,渺小的个人却惨遭历史车轮的无情碾压……光阴似箭,时光荏苒,转眼间改革开放也快40年了。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持续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有幸见证了这个历史进程,也有幸见证了各种城市价值观之争。而那些能够坚持己见,能够在甲方、政府和其他专家面前有底气说出自己价值观的,一般都是各个领域里的专家。专家们的价值观之争,是城市规划领域里最常见的一种价值观之争。而我经历的规格最高的一次专家之争,当属应县木塔的加固维修方案。

木塔周围飞的是麻燕,专门啄食木塔上的蛀虫 


  应县木塔自1961年列入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关于木塔如何保护就一直存在争议,甚至有时候要通过举手表决来表明态度。2001年,老爸作为专家被国家文物局邀请讨论应县木塔的加固维修方案。当时被讨论的方案是中国工程院叶可明院士的抬升方案,老爸质疑了这种做法,并建议性地提出了“支撑”方案。国家文物局对老爸的提法甚感兴趣,邀请老爸深化“支撑”方案,这个方案后来被称为“全支撑”方案。与“落架大修”、“抬升方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落架大修方案:传统的思维和做法,将木塔严重残损的构件全部拆卸下来,然后对拆卸下来的构件进行修复、补强和更换。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为:罗哲文、王世仁、柴泽俊以及吴锐等专家。



全支撑方案:详细介绍见后。



抬升方案:上部抬升、下部大修。将木塔不需维修的上面几层统一原状抬起与二层脱开,对二层进行局部落架维修,然后再将上面几层放回维修后的部分。这种观点以葛修润院士和太原工学院为代表。


  那个时候的老爸还是名城所的一员,名城所的全称也叫做城市规划理论与历史名城规划研究所。第一次调研,是在2001年12月,基本队伍由名城所张广汉工作室人员组成,广汉、王川、包括我自己都是当时的项目组成员。出发的那天,赶上了百年不遇的大雪,北京的地面交通全部瘫痪。项目组成员基本都要步行到最近的地铁站坐车。那时我们家住厂洼,最近的地铁站是在公主坟,步行将近一个小时才能到地铁站。吃完晚饭,我和老爸就步行出发。老爸年轻时候是清华长跑二队的,一向走路健步如飞,大步流星地将我甩在后面。我那个时候没经验,穿的是皮鞋,既不防滑,又磨脚,很快就起了水泡,也只能硬着头皮坚持。离开车只有10分钟的时候我们才赶到车站,竟然发现项目组成员没有一个到的。奇迹的是,开车前2分钟,居然大家全部都到齐了,个个都是气喘吁吁,都有不同程度摔倒后擦破的小伤。大家各自展示了一下自己的伤口(不知为什么,大家不让我展示我的水泡……),诉说了一下路上的经历后,就回到各自的卧铺呼呼了。


项目组成员合影


  第二天一早,大家终于在瑟瑟的寒风中看到了曾在图片中看到无数次的木塔,现场的感觉非常震撼,太宏伟壮观了!这座中国最古老的木塔始建于辽代,距今已有960年的历史。当时为了建塔砍光了当地的红松,共计2600多吨。木塔同时也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塔高67.31米。每个到过木塔的人都会产生这样震撼的感觉,《闲谈》一文是这样记载梁先生第一次看到木塔时的感受:

  1933年夏天,梁思成和同事刘敦祯、莫宗江从大同下火车后,搭驴车赶往应县。在离城大约还有好几里地时,梁思成突然发现,前面群山环抱中,一座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落日,他惊叹道,“好到令人叫绝,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

  而梁思成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中则写到:

  “当我们到达离城大约还有5英里的一个地方的时候,我蓦地看到在我前方山路差不多尽头处,在暗紫色的背景上有一颗闪光的宝石——那是在附近的群山环抱中一座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落日。当我们到达这座有城墙的城市时天已黑了,这是在盐碱地上一个贫穷的城镇,城圈里只有几百家土房子和几十棵树。但它自夸拥有中国至今仅存的木塔……就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俯视着城市。但在它的最上一层的南面可以看见一盏灯,在周遭的黑暗中一个亮点。后来我弄清了,这就是那900年来日日夜夜点燃的‘万年灯’。”

  梁先生对应县木塔非常有感情。据莫宗江说:

  “应县木塔事实上是九层重叠,具有独立梁柱的结构。我们硬是一层一层,一根柱,一檩梁,一个斗拱一个斗拱的测。最后把几千根的梁架斗拱都测完了,但塔刹还无法测。当我们上到塔顶时已感到呼呼的大风仿佛要把人刮下去,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唯一的办法是攀住塔刹下垂的铁链上去,但是这九百年前的铁链,谁知道它是否已锈蚀断裂,令人望而生畏。但梁先生硬是双脚悬空的攀了上去。我们也就跟了上去,这样才把塔刹测了下来。”

  这座与法国埃菲尔铁塔和埃及金字塔一起蜚声世界的释迦塔虽然远看巍峨壮观,但毕竟经历了近千年历史,近看时伤痕累累。木塔所在的雁北地区易发地震,大地震发生过十余次,元朝顺德年间,应县大震7日,木塔旁边的房屋全部震毁;1991年,山西大同、阳高发生5.8级地震,距震中70多公里的应县木塔受到影响,木塔底层外槽墙皮多处裂缝,最严重的裂缝高约2米,宽达3厘米……1926年,冯阎大战在山西爆发。冯玉祥所部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对驻守应县木塔的晋军指挥部使用重炮攻击,其间,200多发炮弹击中木塔。1948年解放应县时,守城国民党军队以木塔为制高点设置机枪阵地,木塔先后被12发炮弹击中……命运多舛的木塔能在近千年各种天灾人祸中幸存下来,屹立不倒,实在是堪称奇迹!

三层平座层内槽西面下半部遭到炮击断裂的南角柱外侧辅柱


柱上的弹孔记录着木塔的沧桑


被炮轰过的痕迹


木塔内部同样壮观,54种不同类型的斗栱,整个木塔俨然就是一座斗的博物馆。


  关于木塔的价值,老爸给过一段非常专业的解读:

  “中国史籍中,不乏高层建筑的记载(最初是台榭,继之发展成为楼阁)。但文献中记载的这些高层建筑,虽有一部分留有遗址(如阿房宫、未央宫),从高耸的夯土台上也能想象出当时的宏大规模,但上部木构建筑的情况已无从考证。北魏代都(大同)永宁寺七级浮屠(建于公元467年)及比它晚约49年的洛阳永宁寺九层楼阁式木塔都是历史上有记载的著名实例。但这个时期的楼阁式塔均无所存,仅能从石窟雕刻中窥知大概造型(如云冈21窟塔柱、第五窟浮雕五层塔)。同样,隋唐木塔的形式,除了从砖石塔(如西安玄奘塔)间接推测外,仅四川通江千佛崖浮雕中见到的七层塔可提供较为具体的形象。宋代留下的正定天宁寺塔则只能算半个木塔。因而,现存这个总高65.860米(原有高度67.476米)、五层六檐全部木构的释迦塔,不仅是中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少有的孤例,同时也是现存世上最高的木构建筑,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


云冈第二十一窟塔柱(左)及第五窟浮雕五层塔(中)四川通江千佛崖浮雕七层塔(右)


  在900多年前的生产力水平下,用木材建成如此高大的建筑,无疑是建筑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就。正如美国的华盛顿纪念碑(高169米)体现了石材的受力极限,代表了现存世界上最高的石构建筑一样,应县木塔直观地说明了木结构体系所能达到的强度、高度、规模的极限及其可能存续的时间,是目前世界上尚存的这类建筑的最重要的标本。这也是其主要文物价值和意义所在。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探索这种结构体系的创造和发展情况,还可为研究古代大型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的构造方法,提供线索。


左:高达169米的华盛顿纪念碑,体现了石材的受力极限

右:高达67米多的应县木塔,体现了木材的受力极限


  应县木塔同时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殿堂式类型的主要代表,是这种类型中最宏伟的例证。它还是佛塔建筑中的极品。对应县木塔进行过多年研究的陈明达先生曾指出:“木塔是中国佛塔中最古老的形式……同时,也是早期佛塔中较普遍的形式,所以唐、宋以来很多砖石塔……都是仿木塔形式建造的。古代如此普遍的建筑类型,如今仅存一个释迦塔,是十分珍贵的。对释迦塔的研究,将为研究历史上各时代木塔的形式、结构、风格提供线索,也将给复原那些记载中的木塔以有益的启示。”

  作为世上惟一留存下来的这种类型的活标本,整个木塔,包括其历经近千年沧桑后的残损状态,都是极其可贵的历史证迹;木塔在它存在的900多年间,曾进行过多次大修,历次修复工程留下的遗存,是研究传统木结构工程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同样是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信息。作为900多年历史风云的实物见证,木塔古老的风貌,连同塔身上留下的那些军阀混战期间的累累弹痕,都已成为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唤起人们诸多的历史记忆。

木塔二层平座层内槽西面南角柱周围历代增加的九根支顶辅柱,可看到里转出跳枋下受外力突变作用折断的支撑小柱



二层内槽西面遭受炮击的情况


  1934年,民国政府对木塔进行过一次“大维修”,当时,木塔各层间的夹泥墙和斜撑被拆掉换成格子门窗。这次维修被专家们界定为一次“错误的维修”,带给木塔致命的伤害,因为大大降低了木塔各层的抗侧移刚度和承载能力,使得每层的结构整体性减弱。2011年,据文物专家说,木塔明层局部倾斜柱最大倾角已达到11.3度之多,比意大利比萨斜塔还要斜,称为“应县斜塔”绝不为过。

  在确定方案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造成木塔破坏的主要原因。根据2000年5月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提供的《应县木塔残损状况勘测结果分析报告》中可知:“在诸多损坏现象中,木塔构建因受压劈裂、受压垂弯、受压折断、受压扭曲等纵横变形收缩是损坏的重要方面。”木塔下部几层主要受力部位木构件的劈裂折断导致的塔身下沉以及由此引起的塔身扭曲,受力机制破坏是引起木塔损坏的主要原因。木塔不堪重荷压缩下沉,各层柱头上普拍枋节点处的压缩总量为281毫米;各层栱枋、垫木、沉降总值为585毫米;累计压缩沉降总值约为866毫米。塔身下部柱额枋木严重破坏残损的计36根,承重构件基本失去原有功能的累计达189处。木塔初步被界定为“四类建筑”,也就是说,其承重结构从整体到局部完全处于危险状态,如不及早采取措施,一旦遇到突发性强大外力,如地震、大风等,倾覆之虞在所难免。

木塔二层内槽东面沿径面通体劈裂成数块的北角柱,现以三道铁箍维系支撑


一层内槽东面西南柱普拍枋端部劈裂,斜华栱折断的情况



木塔各层内槽转角处斗栱梁枋损坏状态:左上,四层内槽西面北转角栱枋,仅有少量裂缝;右上,三层内槽北面东转角栱枋,普拍枋端部已开始劈裂;左下,二层内槽北面西转角栱枋,普拍枋劈裂严重,华栱弯折;右下,内槽南面西转角栱枋,普拍枋完全劈裂,华栱折断。以上情况直观说明了木材受压强度不够是导致木塔破坏的主要原因。


  对古建筑进行支撑加固,是最为常见的方式,但多为局部的支撑,受力机制非常简单。但应县木塔的支撑却要复杂很多,到底支撑的部分加在哪里,怎么支撑,都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对应县木塔作过深入研究的陈明达先生一再指出,建于1056年的释迦塔和佛光寺大殿(公元875年)及蓟县独乐寺观音阁(984年)在整体结构上极为相似,而且其结构方式“为现存宋、金两代建筑中所不再见”。在《中国封建社会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发展》一文中,他进一步指出这种形式的特点是:1、每座建筑的全部结构,按水平方向划分为层次,逐层制作安装;2、每一结构层都是一个整体结构;3、各结构层的中心可做成空筒。这种分层、重叠、中空的结构形式,即是《营造法式》卷三十一大木作制度图样所记“殿堂”的结构形式,它和主要结构为柱梁,斗栱仅在外檐部分和梁栿交结点上使用的厅堂式建筑,完全不同。


宋《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殿堂(上)与厅堂(下)构造示意


  单层的佛光寺大殿是现存这种结构形式中最早的典型实例,也是最简单和最基本的一种,仅由三个结构层,即柱网、铺作及屋架组成。独乐寺观音阁由两层殿身、一层平座、一层屋盖共四个结构层重叠而成;应县木塔则是由五层塔身、四层平座和一层屋盖共十个结构层叠合而成。


从左至右:佛光寺大殿木构架示意;独乐寺观音阁木构架示意;应县木塔木构架示意。


  在应县木塔的十层重叠结构中,除屋顶外,其他各层基本上都是采用同一结构方式。在平座层内,系用普拍枋、阑额、地栿,将外檐柱和内槽柱结合成两个大小相套的八角形柱圈(外檐用三间通长的普拍枋、阑额及隐藏在墙内的斜撑加强柱圈强度)。再用方木——单材或足材枋,沿着内槽各面柱头缝,重叠铺设成八角形圈体。每个角上、每面与外檐柱相对位置及每面当中,均有枋与外檐相联接(联结内外两圈的枋子,在柱头、转角位置各用两条,其间以短枋衬托)。这样就使全层内外两圈结构,组成了一个整体,承担着全部荷载。


木塔内外两圈的单层整体结构(陈明达:《应县木塔》)


  从佛光寺大殿和释迦塔的斗栱结构图中可清楚看到其外檐斗栱或内槽斗栱的柱头栱枋形成的相联成圈的构造体系;外檐和内槽每一相对的柱头或转角处的栱、枋、乳栿交错相联,进一步使全部外檐内槽联接在一起成为整体结构。


唐代和辽代斗栱比较图(陈明达:《应县木塔》)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早期的这些殿堂结构中,所谓“铺作”的含义并不是仅由斗、栱等构件组成的一朵朵[清称攒]结构个体,而是象这样的整体结构层。以内外柱头枋为主体组成的两道复合圈梁亦可称之为“纵架”,连接两圈梁成一整体的栱、栿等称“横架”(以后人们习称的“铺作”,实际上只是纵架和横架的结合点,是明清以后整体结构层已不复存在后才有的概念)。

释迦塔平座斗栱示意(陈明达:《应县木塔》)


  平座内槽铺作全用方木叠垒而成,应是较原始的形式,可证这类铺作结构是吸取了井干结构的原则。出跳则是恰当地利用了木材的悬挑性能(如悬臂桥)。总之,这种形式看来是继承了原始的井干、悬臂结构并有所发展。其区别只是在结构上一个细致,一个粗糙;在形象上一个经过艺术加工,一个没有或很少加工;一个是发展改进后的形态,一个是原始形态。

  由斗栱形成的这个整体结构层,是建筑最主要的结构部分,它直接坐在柱圈的普拍枋上。柱圈则是斗栱结构下的支腿,同时构成建筑物的主要使用空间(塔身明层)。这两大部分构成了这种结构体系的基本要素。木塔实际上就是由柱圈(或称塔身[明层])、斗栱层(即平座层[暗层]),连续重叠而成;因为要便于重叠,所以内外斗栱或内外柱圈高度上需要相同或相近。

  这种结构方式自成一系,特别是水平方向,层次分明。每个平座层结构上都是一个坚固的整体,各方向构件相互制约,具有较大的刚性。虽然上层柱子大都叉立在下层草乳栿或铺作上,但在结构上并不起关键作用。层与层的关系,只是各层整体结构的重叠,相对稳定,无需采用通连的长柱。由于可按水平方向分层制作和安装,施工简便灵活,对独乐寺观音阁和应县木塔这样的多层建筑尤为适宜。结构中央部分形成空筒,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布置。如木塔在平座层这一部分安六椽栿,上铺地面板;塔身相应部分施藻井;塔顶部分安六椽栿,承屋面构架。而独乐寺观音阁为了安置高15米的巨像,中央上下三层完全放开,形成一个单一空间。

应县木塔结构示意图


  但这种体系也有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和结构坚固、形同圈梁、整体性较好的平座层相比,主要由柱圈组成的各明层在结构上要弱得多。特别是木塔二层明层,为整个建筑腰部受力最薄弱的地方,从《勘测报告》中可知,其内外槽柱残损是木塔各层中最严重的(一层柱因有内外槽墙体保护,相对要好一些;第二、三层外槽柱最大倾侧率达到柱高的17.7%且柱脚折榫)。

  考虑到木塔结构体系的这些基本特点,我们提出,采用设置在塔身内部的独立钢架,将作为各层主要持力结构的平座层从底部分层“托”起来,以钢架柱取代原来起支撑作用但结构上最为薄弱的“柱圈”,从而使这些损坏最为严重的结构部件从重荷下解放出来。


支撑结构体系示意


  钢架设独立基础,位于一层内外槽柱护墙之间;上部结构由八榀垂直柱架及三层梁架组成。梁架平面亦为八角形,直接支托在各平座层下,并与连接内外槽的乳栿固接。如此形成的钢架同时起两个作用:一是承担四层平座层以上的塔身垂直荷载及以下几层的自重,解除原有承重构件的负荷;二是通过与平座层底部梁栿的固接防止建筑水平方向位移,保持整体的稳定。

钢架轴测


  梁架直接支撑的乳栿是各平座层底面最重要的结构部件,在各明间转角处共有三根,每层共计24根,将内外槽铺作连在一起。各乳栿上面另设草乳栿和顺栿串。从截面上看,明间梁栿用材两材一栔,尺寸较为宽裕。乳栿截面规格基本按矩形最大截面矩量3∶2取材(一般为30×52厘米),比较合理。作为承重受弯构件,经应力计算,明层和平座层的乳栿容许弯曲应力具有较大的安全度(包括风动力、雨雪活荷载和构件自重在内,大约为现代木结构设计容许应力的1/2~2/3,安全系数比现代木结构建筑约高二分之一至一倍)。由于有充足的应力储备,在木塔的明层结构体系中,乳栿、草栿残损程度是最轻微的。除一层少数及二层个别梁栿(一层西面北明间、东北面东明间、西北面南明间草乳栿;二层外槽北面东明间草乳栿)需要稍事修整加固外,其他栿面只有少量浅缝,对结构影响不大。将钢架支撑面设在这里,显然是最有利的。


首层平面图



首层梁架示意图


  从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的《勘测报告》中可知,木塔三层以上,由于荷载减轻,柱的残损数量明显减少,程度减轻。四层及五层部分主要结构构件破坏程度要比以下几层小得多(据《报告》:“四层以上塔体扭曲变形相对减弱”,五层“上部梁架结构残损变形程度相对轻微”),虽说柱网体系同样有倾斜与扭侧的表现,但看来很大程度上是受下面几层变形的影响,并不是由于自身构件的破坏。因此,首期钢架工程只考虑支撑到四层平座层处。对四层以上的变形情况,建议在加固工程完成后密切加以观测,如基本保持稳定不再扩展,近期内可不再采取其他措施;否则可考虑在适当时机,将钢架延至五层平座层下。


二至三层剖面图



基底内力计算图



梁架节点大样图



将钢架延伸至四层平座层的设想及其受力机制示意


  这样一个基于木塔本身结构体系特色提出的全支撑方案,命运到底如何呢?2002年4月,“全支撑”方案也加入到了讨论行列之中。专家队伍依然豪华,吴良镛、傅熹年、张锦秋、江欢成、叶可明等7名院士参加了评选,专家队伍达到了60人左右。因为人数过多,讨论的时候分成了两组。我和老爸一人跟踪一个组。讨论的结果有些出乎意料,老爸的那个组只有一个人对老爸的方案投了赞成票,是江欢成院士。我这个组也只有一个人对老爸的方案投了赞成票,是常青,2015年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侯卫东2014年12期载于《世界建筑》的《应县木塔保护的世纪之争》一文中,也有一段关于“全支撑”方案的解读:

  中国城市规划院的工程院院士王瑞珠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那就是“全支撑方案”。……“全支撑方案”的主要观点,是对木塔保持绝对的最小干预、保护措施的最大可识别。……在笔者看来,这好比是好莱坞大片的变形金刚,可以伸出无数的手臂,并且可以按照不同的力学参数调节自己的臂力。在这一切理想都具备的状态下,我们应该承认这是一个有创意的发明。

  那么“全支撑方案”的保护理念可否接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两方面去回答,首先,我们应该肯定该方案的理想是将木塔近千年的历史信息全面无遗漏地保存下来,这个观点是符合《威尼斯宪章》精神的,“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从过去的岁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全支撑的过程不会更换一根柱、一榀梁、一个斗栱,甚至不会去抹掉劈裂枋木的毛刺,不充填一条裂缝,不抹去任何的痕迹,是真正的“全保护”。由此推断,我们还可以得到更加畅想的想法,那就是将木塔整个密封在透明的硅胶里,让其“永生”,这种做法也早有先例,如金沙博物馆的象牙化石,就是密封在硅胶里。只不过要将木塔这样保护恐怕还有待时日。

  当然,评估木塔保护的理念,还有第二个领域,那就是木塔最重要和突出代表的价值的认知。我们说,木塔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杰出的代表,既然它是建筑,就有着建筑的属性、结构、材料、受力体系,工艺和做法,艺术表现等等。既然它是建筑,就有空间特性,木塔中部的佛坛、周边的回路,提供了神和人的不同需求。我们也可以从结构体系中感受力的传递,如木塔的梁架、斗栱的清晰脉络。只有这些才能体现木塔的价值。如果塔的原有空间被侵占、结构体系不被认同,那么作为建筑的价值又何在?张锦秋院士在讨论时就曾经一语中的指出:“木塔应该是一个活的建筑结构有机体,而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标本”。

  上面的这段话虽然说得比较含蓄,但基本代表了当时专家们的主流看法。他们认为,如果木塔用了个“铁拐棍”,就相当于宣布了木结构寿命的终止,木塔因此就成为了一个“没有生命”的标本。大家并没有人去关注这个超轻钢结构的支撑方案是否合理,焦点集中在这个“铁拐棍”是否能够使用的问题上,这点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这在西方文物加固普遍应用的手法,到了我们这里由于民族自尊心而变成了“发明创造”,真是一种奇奇怪怪的感觉,也注定是一场因为价值观差异太大,而无法展开的讨论。

吴哥窟内随处可见的木架子


吴哥窟内铁架子托起巨大的树根


吴哥窟内部也有很多起到支撑作用的铁架子,对内部空间的影响并不大


埃及卢克索女王庙,石头也需钢来撑


  对我们的方案投了赞成票的常青院士,在 2016年《建筑遗产》的创刊号中,选择了老爸当年的这个应县木塔加固维修方案作为中心页,并用了四字概括“卸载存真”!文章认为:

  “全支撑方案”对修缮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手段与维修思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种不改变原有的构建,通过新元素的介入来改善构件的受力状态,从而实现保护目的的思路,与传统落架大修的修缮方案相比,对原真性、最小干预、可逆性和可识别性等原则的重视和贯彻都更加连贯、深入。


  这次专家研讨会的结果是大多数专家选择了抬升方案。但是过程争论得非常激烈。一部分专家认为,不能拿文物做实验,抬升方案的周期很长,三到五年,木塔全部吊在空中,万一中间发生大的天灾人祸,比如说强震,木塔就会变得支离破碎!木塔吊起期间,也会因为受力情况的改变而变形,整体落回原位的难度非常大!也有专家不同意落架大修。因为木材和石材不同,一旦从原有的位置拆下来,由于受力情况的改变,木材会发生相应的变形,如不尽快放回去,即使是把椅子,也可能拼不回去。单层古建筑的落架大修都比较慎重,更不要说木塔受力情况这么复杂的!还有专家认为木塔的情况没有那么糟,直接质疑了山西省院的勘测报告,认为木塔还可以再坚持20年没问题……抬升方案虽然获得了通过,但还没来得及呈报国家文物局批准,2004年国家文物局再次邀请专家对应县木塔的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做出“继续观察,暂时不修”的决定。应县木塔的修缮问题再次回到原点。

  关于应县木塔保护方法的思索,从梁思成先生发现木塔后就开始了【1】,关于木塔的保护修缮是落架、支撑还是抬升,也成为业界一直争论的重点之一。直到2014年夏,这场25年来的世纪之争终于有了结果,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应县木塔严重倾斜部位及严重残损构件加固方案》,即在维修现状基础上,重点对木塔二、三层严重倾斜部位及严重残损构件进行加固。专家认为:“现状修缮既能减少人为因素对木塔的干预,又能达到控制木塔继续倾斜的目的。目标是制止或最大程度减少木塔二层明层层间倾斜变形的进一步发展,试验性加固严重残损构件,改善严重残损构件的受力性能。”国家此次投入应县木塔的抢险加固工程的经费748万余元,计划于2016年6月5日竣工,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山西省古建筑保护有限公司共同对应县木塔严重倾斜部位及严重残损构件进行研究性加固。

  一转眼,应县木塔的争论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里,我再也没有经历过讨论如此激烈的专家会。虽然“全支撑方案”几乎无人赞同,但大家各抒己见,坚持自己价值观的场景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而且通过一次专家会,二十多岁的我学到了非常多的关于古建的基本常识。过去的十多年间,我参加的各种各样的专家评审会越来越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自己也加入到了专家的队伍,但在整个中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种专家会越来越趋于流程化、形式化。对于曾经的那些争论,却让我颇为怀念……  


注引:  

【1】1933年秋天,梁思成赴山西进行田野考察,在大同以南约八十公里的一座小城听到在一个边远地方曾有一座“应州塔”,但现已改制,为确证此事,梁思成很希望能看到照片,他灵机一动,遂写信给“山西应县最高等照相馆”,希望能得到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结果如愿以偿。受此启发,以后他每从报上或通过其他途径获知有古代遗存,便写信给当地邮局局长,请他帮助搞到相关建筑照片,并同时附寄一小笔钱,以支付摄影师人工和材料费,他的建筑档案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建立并丰富起来的。不仅如此,梁思成甚至还能通过民间歌谣,从中敏感地发现相关线索,如前述“应州塔”,就是发端于“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这句民谣。

城规小舟
微信:citycanoe

敬天爱人,利他之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之瑰宝,古建筑史之奇迹——应县古塔
代县边靖楼
感悟山西应县,木塔的生命与美
950年木塔不倒之迷
山西应县木塔抗震设计
古建卯榫二十五式 99%的人都不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