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荷心.瑜伽经的内观与冥想》语音系列【第七篇】


荷心.瑜伽经的内观与冥想-7 来自荷心瑜伽身心灵家园 27:17

点击上方音频聆听




《 帕坦加利瑜伽经 》


1.42  在专注的过程中,掺杂着冥想对象的名称、性质和相关知识的意识,这种就称为有推理三摩地,即有寻三摩地。

tatra śabdārtha jñāna vikalpaih samkīrnā 

savitarkā 


1.43  当记忆或头脑的念被净化,不再掺杂头脑对冥想对象的名称、性质和相关知识的意识,只单纯的呈现冥想对象本来的特质,这被称为无推理三摩地,即无寻三摩地。

smrti pariśuddhau svarūpa śūnyevārtha 

mātra nirbhāsā nirvitarkā


1.44  透过专注精微对象达致定静冥想时,为有伺三摩地,同样的,无伺三摩地也可以按照上面的形式加以区分。

etayaiva savicārā nirvicārā ca suksma 

visaya vyākhyātā


1.45  对精微事物的冥想,最终将回归到最原初的本性上。

 sūksma visayatvam cālinga paryavasānam


1.46  以上三摩地都是有种子三摩地。

ta eva sabījah sāmsdhih


1.47  达到无伺三摩地时,至上真我将散发光芒。

nirvicārā vaiśāradye'dhyātma prasādah


1.48  在此种三摩地中,所体证到的就是充满真理的般若智慧。

rtambharā tatra prajna

 

1.49 这与研读经典和推理所获取的知识完全不同,无伺三摩地是最直接的亲证。

śrutāumāna prajñābhyām anyavisayā 

viśesārthatvāt


1.50 自此,无伺三摩地在头脑意识中所展现的超然印象,将逐渐消除尘世的业识。

tajjah samskāro'nya samskāra pratibandhī


1.51 当在无伺三摩地中所产生的般若智慧,消除了一切业识印迹,再无任何欲念升起时,就来到了无种子三摩地。

tasyāpi nirodhe sarva nirodhān nirbijah 

samādhīh



来无所来 去无所去


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无罪福,无损益,

寂灭性中莫问觅。

诸行无常一切空,

即是如来大圆觉。

——《永嘉大师·证道歌》


    本篇圣哲帕坦加利继续系统的整理了四种有种子三摩地,并为我们清晰的指出了通往无种子的三摩地的大门,这将引领我们在瑜伽的道路上,真正走向平和与喜乐。


    记得当初自己之所以走向觉醒之路,源于生命中诸多的烦恼与痛苦,或许心中埋有慧根,那时的自己便清楚的认识到:所有的痛苦,并非来自于外在,而是取决于自身,只有不断的修正自己,才是从痛苦中解脱的根本之道。


    在修持瑜伽近16年的时间里,体式锻造着我外在的身体,而冥想却不断地重塑着内在的灵魂!


    在深入的内观冥想中,它让我有机会照见了自己具有限制性的意识模式,正是这些固有的意识模式,限制了身心的自由,打压了内在无限的潜能与力量;


    借由继续深入的内观,我看见了那个远比限制性的意识模式更强大的能量存在,它更深邃,也更牢固,它虽无形,却固若金刚,无人能破能挡,它便是因果,便是业力的牵引。业力不消,就无法从根本上解脱烦恼与痛苦。


    唯有真正回归了清净的平等觉,至善的纯意识,才是圆满的解脱之道!


    世间八万四千法门,其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回归那份清净无染、平等纯粹之心。《瑜伽经》的首篇三摩地,即是透过持续专注、深入内观的方式,来帮助我们破除无明和我执的障碍,回归自性本然。


    本篇圣哲帕坦伽利总结了四种有种子三摩地,它们分别是有寻三摩地,无寻三摩地,有伺三摩地和无伺三摩地。


    “有寻三摩地”,是禅定中的初级阶段,之所称为禅定,其先决条件是要有觉知,有了觉知之后,心灵的精细面就会对此觉知升起记忆、分析、推理的念头。此时专注的意识流还会有各种中断,意识还处于一种相对表浅的状态。比如在烛光冥想中,我们目不转睛的看着蜡烛,在专注“去看”的过程中,会伴有关于烛光的名称、性质和相关知识的意识波动,同时也有可能夹杂着自己某种粗重的习气,顽固性欲望和个人的成见等。


    随着意识流不断的被控制、专注在烛光上,我们的定静功力将得到加强,此时头脑中的记忆、分析和推理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净化,自我的习气,顽固性欲望和个人的成见,将会被慢慢消弱。比如在烛光冥想中,一切有关概念性的知识和推理将不复存在,尽管尚未达到一念不起,但尚存的思想意识流,已经无法干扰到整个冥想的进程了。此时的身心开始被调柔,空性之光乍现,这便是“无寻三摩地”。


    随着持续的专注继续加深,禅定力也将从一个相对粗钝的状态,来到一个更精微的层面。比如,在你睁着眼睛进行冥想烛光时,这只是在一个有形有相的层面去观,相对于整个存在而言,它还属于比较粗钝的形式。而当这个过程持续大约15分钟以后,就可以闭上眼睛来观,此时会发现,在你的眉心深处,也有一个烛光的印象存在,你持续的专注在这个更加精微的烛光上……



    意识融入的对象越精微,就越不存在逻辑思维,不存在推理判断,你只是控制着自己持续的去观,去意守,而这本身就是一种精微的念,仅存这单纯的一念,便是“有伺三摩地”。此时,冥想者已经深处在一种轻盈舒畅的空灵之中,各种习气和欲望几乎察觉不到了,但这并非是彻底的消失。


    顺着这份专注力,意识流持续的行进,在某一个非常殊胜的时刻,你超越了这个“要持续专注”的念头,意识流被自然而然的推向了一个隧道,眉心中烛光的印象忽然闪现它本有的光芒,此时的头脑不再有任何的杂染,它就好象是那纯净的水晶,正如实的反射出了所靠近之物的颜色。


    经由对这精微之物的冥想,你不仅走向了烛光的本源存在,也借由此,走向了真我的源头,这便是 “无伺三摩地”。它让我们亲证到了关于“我”及“我所”皆如梦幻泡影,空幻不实。  圣哲帕坦加利在经文中继续讲到:达到无伺三摩地者,将能体证到内在的般若智慧,它是一种超越推理和听闻经典的亲证体验。



何为般若?

    般若即是真我,真我即是无我,即先天之本性!


    证悟到此的瑜伽士,将会升起从未有过的放松感和解脱感,但此时所见之“空”,只是初步之空,即“我空”,但仍有诸多深细的执迷存在。


    圣哲帕坦加利指出,以上四种三摩地,并非是修行者的最终成就,都属于有种子的三摩地,之所以称之为“种子”,就是还有潜藏的业识存在。所谓“业识”是关于身、口、意所作一切行为的记忆,这将成为心灵所认定的自己!


    众生以业识为我,而非以真如为我!


    只要业识还在,就一定会有表发的机会,这些业识所表法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才是欲望的根源。


    这就好比一棵大树,它的所有属性都潜藏在一棵种子里,种子非常的精微,却携带者大树潜伏的所有属性,待到种子再次生根发芽,大树所有的属性都会透过这个种子再次展现出来。同样,即使证得了无伺三摩地,虽然头脑已经被完全净化了,但由于灵魂深处潜伏的业种并没有被完全燃烧掉,当生命走到尽头,在业力的牵引之下,生命就会继续轮回到下一世,今生你所经受的所有爱与恨、所造的善与恶,所经验的所有成功与失败,都将透过这颗种子,进入到下一个子宫里,这颗种子将会再度创造出你自己,以使这个惯性的能量得以延续。这就是有种子三摩地。


那什么是无种子三摩地呢?

    即过去所有身、口、意所造的“业”全部被净化了。


如何达致无种子三摩地呢?

    圣哲帕坦加利告诉我们:借由不断深入无伺三摩地,由般若智慧所生起的超然本质印象,将逐渐取代我们意识中尘世的印迹。在这个深入的禅定中,你不仅证得了“我”及“我所”皆是空相,他人及宇宙,乃至万法,同样皆空!

    当“我”及“我所”皆空,由“我”所造的所有业识,也并非是真实的存在。

    因为事实上,真实的自我从来没有做过任何事情,头脑不再有任何的小我的认同 ,你不再是那个“做”者,而是一位纯然的观者,觉者!

    真实的自我从来没有欲求过任何事情,因为在真我之内,原本一切具足,圆满丰盛。

    在般若智慧持续的净化下,灵魂深处所携带的所有业识种子,将逐渐被耗尽、逐渐被燃烧掉。而你也将成为那个最终的纯粹!



什么是最终的纯粹呢?

    在这个状态中,连“无念”的念也消失了,连五蕴皆空的“空”也消融掉了,但你却能够以空性的眼睛去看见真空之妙有。此时的你,完全归于了存在的中心,回归到了那内在的佛性和神性之中。

    你会时时处处带着警觉和纯然的觉知去看、去听,去感受。当你抬头看向阳台上的花,你所有的觉知都在这朵花上,忽然间,这朵花开始散发着光芒,它变得如此明亮而神圣,向你展示着那个“永恒的”的荣耀……

    当你把视线移开,看身边所有的人,都仿佛充满着神圣的光芒。对你而言,轮回消失了,因为时间和空间也已经消失了,你只安住在了此时此刻此地!

    当下的你,即是全部!

    当春天来临,草木就会自己生长,而你是无为的,你只是那个纯然的知者。

    爱人消失了,只有爱,留了下来。


    愿心常住平等觉,清净如莲无瑕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瑜伽经》谈入三摩地
瑜伽是什么(九):三摩地——自我实现
来来往往的列车
瑜伽经详解版3.7-3.8 
瑜伽静坐时如何注意力集中
帕坦伽利的《瑜伽经》(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