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科学巨变之科学对话:未来应该是物理学时代?

对话嘉宾丁洪,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未来论坛科学家委员会委员李凯,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田刚,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未来论坛科学家委员会委员

王飞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王晓东,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百济神州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士,未来论坛科学家委员会委员

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陈恂,BaseBit Technologies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未来论坛创始理事

陈恂:

不久以前,我去了墨西哥的一处玛雅文化遗址旅游。当时有很多玛雅后裔的导游在描述文明。没有说哪一个君王一统天下泽被子民,也没有说哪一位美女倾国倾城,更没有说哪一个首富富可敌国。他们说了三件事:一是玛雅人发明了数学上的零;二是玛雅人创造了现在为止最准确的日历和月历;三是玛雅人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引以为傲的是文明,是文明里的科学技术含量

试想,整个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存在于这个世界,该如何定义我们的存在?过去,我们说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蒸汽时代,我们以“科学”、“技术”定义了人类文明发展从古至今所有成就,也定义了我们今天的存在,更定义了未来。那么我们今天《科学对话》环节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各位心目中,会把我们所处的时代定义成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丁洪:

作为物理学家,我想说

。这几百年来物理在人类的进步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比如对光的认识,激光的出现应用到光通讯,量子力学引发了人们对半导体的认识,开启了计算机时代。

陈恂:

有没有不同意见?

李凯:

我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所以我认为应该是信息时代或者说是数字时代。计算机是建立这些信息数据处理的科学,它进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影响着整个社会,也影响到了很多的科学领域。我们怎样想事情,怎样通讯,怎样发现新的知识、新的突破,现在都通过计算得来。

王飞跃:

我相信是跟信息相关。但是一个新IT时代,它将来会形成新产业,这样才会走向一个新时代。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很长时间了,我叫这个时代为平行时代。IT以后会是intelligentinformation technology。智能时代具体的实现就是一个平行时代。比如将来有很多平行的你,在云里、网上,帮你生活、工作,相当于你一个人扩展成自己的社会,这是未来的朝向,而且哲学上也应该是这样的。波普尔的三个世界是物理世界、心理世界、人工世界。农业社会做的就是开发了物理世界,打破了血缘的不对称;工业时代打破了资源的不对称;下一个不对称是智力的不对称。这个社会新IT的使命就是打掉这个不对称,扩展补充智力上不足的新时代。现在这只是个开始,我相信这是一个新趋势。

陈恂:

我估计晓东忍不住了。

王晓东:

一种是以工具的方式划分;还有一种是以人为本的分法。比如以前叫做狩猎和采摘文明,后来成为了农业文明,然后又有工业文明,就是把一个地方产的粮食运到另外一个地方更方便了。现在来看,所谓的狩猎和采摘完全是大自然给我们什么我们就收获什么。到了农业文明,就是我们利用大自然提供的生物资源。那么现在我们又到了一个什么时代呢?我们可以用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不仅利用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资源,而是能够真正去改造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生物资源,让我们的食物、生存环境,包括本身困扰我们的各种各样的疾病都能够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所以如果问我处在一个什么时代?用生物学家的话来讲,就是我们处于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

吴国盛:

我有一个古怪的想法:界定一个时代要是一些永恒之物,石器时代也好,青铜也好,但不能说是大脑时代。今天有什么永恒之物呢?IT时代是一个标准,但IT没有永恒之物,都是比特。一旦读取媒介消失,我们的文明就是一个泡沫。所以我们可以说今天是一个泡沫时代、一个虚无的时代,或者说是四大皆空的时代

潘建伟:

在我看来,数百年之后我们人类大概有几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我们毁灭了,因为我们能力太强大以至于把自己毁灭了;第二种可能是我们现在的能力太强,而我们消耗能源的能力也很强,生命科学改造我们的能力也很强,信息时代的人工智能的能力也很强。在我来看,一种好的方向是我们能够解决能源问题、解决心血管疾病、癌症、能源问题,人工智能、机器帮我们做事情让人很舒服地享受生活就行了;第三种可能是最后能源问题也没有解决,但是我们也很好并没有毁灭。在我看来这可能是象变,一种和从前完全不一样的象变。现在是不可测的时代,因为人的能力太强了

陈恂:

我们来谈下一个话题。科学和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同样一个技术,同样一个科学,如果应用得不好,是可以毁灭人类的。比如说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做核弹。最近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跟这个有关,非常希望能够跟几位科学家讨论。一个是非常有争议的话题——基因编辑。另一个技术是人工智能或者是说机器人。有一些有远见的人士提出来,机器人最后可能会超过人类,可能会把我们的工作夺走。请在座的生物学家王晓东给我们介绍一下基因编辑的概念,说说你的想法。

王晓东:

基因编辑是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一种改变DNA序列的技术。其实我们每个人,包括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物的生命信息都存在它的细胞核里边,以双链DNA序列的形式储存。那么这种序列最终能够解读,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生命的形式。基因编辑技术的发现,可以很容易对基因的序列、信息进行编辑、改变。甚至将来可以生产出符合人类利益的一种生命体,或是以前自然界里面没有存在过的生命体。从技术本身来讲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一个基因编辑的生物技术公司Editas最近要在美国上市,得到了投资界的热切关注。基因编辑技术是我们人类第一次有这么强大改变基因序列的能力。但就像你说的,科学给我们人类赋能,但是如何去利用,那就是有一个很重要的伦理的问题。所以基因编辑技术有着很多争论。包括发明这个基因编辑技术的科学家,就像以前发现核能技术的科学家一样,也面临着很多道德的拷问。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我们人类道德的约束是不是能够跟着我们的能力同步发展?我想这是对整个社会的挑战,是我们都应该关注的事情

​王飞跃:

我做人工智能差不多有三十多年了。人工智能有三次大起大落,第一次危机是1980年,所有的资助都没有了,90年代又起来了,然后又没有了。这两天又突然加速热起来了。就像宇宙加速膨胀时期,现在可能也是人工智能的加速膨胀期。而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是科学的?一个是能做试验,一个是人家能重复你的结构。另外,机器人的人工智能绝对不可能取代人的工作,更不会把人的工作夺掉。举个简单的例子,工业社会以前95%是农民,现在1%都不到了,可我们还不是活得好好的吗?同时产生了新的工作。计算机出来之前哪有软件工程师,哪有架构工程师?所以智能技术出来也一定会产生更多、更适合人性的工作。关于智能技术、新IT,我相信新时代绝对是对人类有好处的。

田刚:

机器人不会抢人类工作。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像《星球大战》这个电影里面有三个机器人,完全是正面形象出现的,而且有情感,而人类还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了解:一个东西出现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做一些不好的事。就像《星球大战》电影里面也有很多的坏的东西也是机器人。所以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怎样发挥正面的作用、发挥正能量。刚才王教授提到了奇点理论,我觉得用这个奇点理论论证一些事情是不合适宜的。他讲奇点理论是物理学中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广义相对论中的问题。奇点是不是一定在黑洞里包着?是不是有裸露的奇点?无论是理论还是物理上都没有完全被验证。所以现在用这个东西来解释的话,二三十年就能预测的事,我觉得也是没有道理的。

潘建伟:

我认为人工智能目前来讲是肯定不能取代人类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爱因斯坦经常喜欢用这个例子:如果我是一个机器人,前面放着两盆花,我跟机器人说:拿一束花献给我的女友。这两个花长得一样,所有东西和你看到的完全一样的情况下,如果机器人在没有事先预制程序的情况下就会死机。因为它觉着这两个花都一样,我该取哪一个呢?像布尔丹的驴,两堆草都完全一样,它没有选择意志的话它就饿死了。机器人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得有一个事先的预制,一个事先的命令。机器人需要有一个存储的信息构成,而且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复制和拷贝的。而我们大脑里面想的是什么这根本复制不出来。有一点像刚才一公教授讲的,我们大脑里面的思维的机制和量子纠缠、量子叠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量子原理告诉我们,你是不可测的。不可测就保证了我们人和机器的本质的区别。我们有自由的意志和自由的思想。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在没有到量子人工智能的时代,我是一点不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我们

陈恂:

我想代表所有的观众提这么一个问题,希望在座的学者们给我们每个人提供一点点知识,或是一点点思维方法、一点点建议,使我们平常人能大大提高认知水平,变得聪明一点

丁洪:

我觉得应该是培养对一件事持久的兴趣或是专注,保持一颗永恒的好奇心。至于智力,我觉着人都是差不多的,成功的人就是对某一件事或者是对某些事情的专注度、持续度、忍受失败度更强

李凯:

我认为人的智力都差不太多,尤其是研究生的智力。如果你想成功,比别人要成功,那么你应该敢于犯错。你犯错速度越快,就越快成功,但是你要认识到错误

潘建伟:

科学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就是当你重新看宇宙演化历史的时候,在地球上进化出我们生命个体的概率其实是非常小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当你把它当成一种缘分的时候,你会对人类的命运充满了一种很高的责任感,我觉得这是每个人在看关于宇宙论类的片子时都会有的感觉。

田刚:

我跟我的学生说:做你感兴趣的事。但是一旦决定做这件事,就很可能会有很多人跟你说这件事没有意义,这件事怎样怎样没用。我觉得那个时候你要坚持,要有耐心,弃而不舍,坚持做下去,就能够成功

王飞跃:

我上周去CS拜访尼尔森,他是真正做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最早的科学家。以前人工智能50%是艺术,50%算科学。他是把人工智能真正弄成了95%的科学。我们也谈了很多,他送我一本小书,他写的,跟我说他已经不相信有绝对的真理了,这个世界上只有信念,所谓的真理就是更加强烈地相信你的信念而已

王晓东:

我对智力的理解是多样性的,因为我自己也感同身受。比如我知道有人对图像特别敏感,而我就特别不敏感。闭着眼睛做事和睁着眼睛做事是一样的。所以我的意思就是,我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智商和智慧的标准。我们之所以会想这种统一标准或者说我们教育系统能够推动这样的统一标准,还是处于工业时代生产线工人培养的办法。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作为个体都能够和更多的个体去分享我们自己的认识和创造力。那么,努力发现你自己独特、擅长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智商和智慧

吴国盛:

我不是科学家,我是一位哲学家。人性里边有好的东西,也有不好的东西。好的东西有勤奋、忍耐、善良。未来科技是不是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科技的进步是有助于弘扬人性的优点还是有助于弘扬人性的弱点?比如人很懒,科技满足我们的懒是好还是坏呢?再比如将来有一天基因修复以后,孩子的成绩和基因版本有关,这是值得忧虑的一件事。勤奋、坚韧、勇敢这些品质如何在未来科技发展中得以保留?这是我很关注的问题。

陈恂:

最后请问在座各位,哪一件事情是你最想要改变的?一定要一吐为快的是什么

丁洪:

教育的多样性。中国的教育太单一了,我希望教育可以更多样,特别是高等教育

李凯

我跟他的想法一样,我的意思是尽快在中国的大学本科教育中推行通识教育

潘建伟:

我再加一条,我觉得中国教育应该更促进学生增进创造力。不要老跟着别人,要敢于想新的东西,无关乎年龄。

王飞跃:

第一步是解放学生,解放年轻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多个领域顶尖科学家对话:定义我们的时代
未来论坛:华人顶级科学家让你脑洞大开
科学网—科学与信念
激发工业互联网的乘数效应
人工智能时代不可替代的职业有哪些?
专家预测:30年后地球出现“超级人类”,网友:人类该何去何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