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51:陉山顶上的子产墓
userphoto

2023.09.21 山东

关注

陉山顶上的子产墓

                          梅庆吉 

子产墓在新郑与长葛交界的陉山上,距新郑市17公里,在观音寺镇境内。9月13日一早,我们驱车前往陉山,到陉山时还不到8:30。因为这里周围就这一座山,离很远就能看见。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们沿着坑坑洼洼的土路,很费劲地向山跟前靠近。路上,不时有拉石料的大货车通过。站在山下,可仰望到山上有座庙,我分析,那就应该是子产墓,我们把车停在山下,向那座庙爬去。

陉山

走到山上的庙前发现,这座庙的规模不小,后面还有好几座建筑,没看到庙的名称,第一座大殿里供奉着一位黑脸的神灵,大概是包公。有一位老人在这守庙,他向我们大致介绍了陉山的概况,这座山海拔329.7米,宽度在1.5公里左右,长度在2.5公里左右,呈西北东南走向。以山脊为界,北为新郑的观音庙镇,南为长葛的后河镇,西为禹州的无梁镇。判断一下我们上山的方向,应该是长葛。他还告诉我们,陉山分三个山头,子产墓在东边那个山头,北面山头上埋葬着楚霸王项羽。我们顺着他的手向北望去,见有一座小庙。他说,那座庙就是纪念项羽的,庙后就是他的墓。

包公庙

包公像

这座小庙后面的霸王坟

爬上对面的山头,子产墓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墓顶上长着一棵小树,是子产墓最明显的标志,坟上堆着一些乱石,石缝中长着茂盛的野草。新郑和许昌的分界线就从子产墓的顶端通过。新郑和许昌都把子产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墓的南侧立有许昌市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立碑时间为2001年6月。碑为方形,立在一个水泥底座上。墓的北侧为新郑市所立文物保护碑,相对于许昌的碑要复杂一些,上有檐,边有框,碑的上款书“春秋名相”,中间写的是“郑子产墓纪念碑”,下款是“新郑县炎黄文化研究会”,时间为癸酉年三月。

远处那棵,是子产墓的标志

这里安眠着的就是在历史上享有盛名、被孔子称为“古之遗爱”的一代贤相郑子产。子产任相的郑国,是一个弱小国家,又处在晋、楚等大国之间,其处境可想而知。然而子产却凭借自己超群的政治才干,周旋于大国之间而不败,在他执政的20多年时间里,郑国安然无事,影响所及又持续了20年,被后世称为“春秋第一人”。子产铸刑鼎,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成文法律;他不毁乡校,主张言论自由,尊重民意;他“作田洫”,丈量土地,尊重土地私有;他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无畏精神推行新政;他死无余财,清廉一生,郑国人悲伤痛哭,三个月不行乐。

许昌市立的文物保护碑

子产杰出的政治才干,受到了孔子的高度评价,他认为子产的优秀品质有四点:一为“行己也恭”。说他处事低调,谦虚谨慎,不事张扬,这样才不会招致非议。二为“事上也敬”。对待君主或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恭恭敬敬,忠心耿耿,这样才不会招致敌意。三为“养民也惠”。爱民如子,惠泽于普通人民,这样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四是“使民也义”。在役使民众时注意适宜得当,不违背人民的意愿,这样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论语·公冶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新郑市立的文物保护碑

《史记·循吏列传》中,也对子产的政绩进行了总结:“(子产)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儣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子产墓上有棵树

子产生年不详,卒于鲁昭公二十年(前522),由家人葬于陉山之上。据说子产一生廉洁,死时家无余财,家人无钱安葬,便用筐将其抬到山上,捡山上的石头垒坟。百姓们得知这一情况,纷纷拿出自己的金银财宝助其丧事,但子产的儿子分文不取。人们为表达对子产的崇敬之情,便将金银财宝纷纷投入子产封地的那条河里,后来人们把那条河叫金水河,这就是今天流经郑州市内的金水河。《贾氏说林》载:“子产死,家无余财,子不能葬,国人哀亡。丈夫舍玞佩,妇人舍珠玉以赙之,金银珍宝不可胜计。其子不受,自负土葬于邢山。”关于子产之墓,还有一说,子产之子背石垒坟的事迹上达天庭,感动了天帝,就派炼石天母运石帮其垒墓。炼石天母背了一块又一块,当背到最后一块时,鸡声叫起,仙母来不及变化,变成了一块巨石。后人为纪念此事,把那块石头称之为“石婆婆”。

子产墓东侧的子产殿

陉山上的子产墓,在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后汉书·郡国志一》“陉山”条下刘昭注引杜预的话说:“杜预《遗令》曰:山上有冢,或曰子产邪?东北向新郑城,不忘本也。”《水经注》卷二十二亦载:“东迳陉山北,《史记》魏襄王六年,败楚于陉山者也。山上有郑祭仲冢,冢西有子产墓,累石为方坟,坟东有庙,并东北向郑城。杜元凯言不忘本。庙有一枯柏树,其尘根故株之上,多生稚柏成林,列青秀秀,望之奇可嘉矣。”现在那片柏林已不见踪影,只有一棵小树孤零零地站在坟上。坟东侧的庙还在,但已不是旧物。

子产殿内的子产像

我们来到庙门前,门在里面插着,听到里面有说话声,便敲了几下。不一会儿,门被打开了,开门的是个老太太。这是一个四合院,西侧是子产殿,殿内有子产像。周围的房子里供奉着许多神灵,多数都叫不上名来,能认出来的有玉皇、包公、佛祖、泰山奶奶、孙悟空,还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

这里还供奉着许多神灵

院子里共有三个老太太,经询问,得知她们的名字分别叫王彩云、王秀荣、孔省恩,其中王彩云是她们的核心人物。她们是主动来为子产守墓的,她们把子产叫“子产爷”。

给子产守墓的几位老人家

我们上山的时候,发现山的南坡正在采石,山体已经被削去了一大半,已经到了子产墓的边缘。我们在子产墓那看到,向南不远处拦着一道铁丝网,上面挂着“勿采”的牌子。山的北侧也在开采,子产墓已经摇摇欲坠。看着来势汹汹的采石队伍,我担心地问她们:“你们能守住吗?”王彩云说:“能守住。我上山的时候,曾向领导保证,我18岁入党,我以党性保证,我能守住子产爷。”听了她的话,让人动容。其实在河南,呼吁保护子产墓的,岂止是她们,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中间有学者,有文物保护部门,也有领导。他们大声疾呼:“保护子产墓,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保护子产墓,就是保护最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保护子产墓,就是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保护子产墓,就是保护中原文化的名声。”可是,在强大的经济利益面前,他们的声音显得那么微弱。不过王彩云还是告诉了一个让人欣慰的消息:“上级答应把已经开采出来的石料拉走后,就不让再开采了。”

山上没有水,她们的生活用水靠人往上背

在一个屋子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塑料桶,一问才知道,山上没有水,有上山的人,就给她们背水。东侧有个小门,门外用水泥砌了个水窖,用来接雨水,她们用来洗菜和洗衣服。我们准备离开的时候,三位热心的老太太从供桌上拿来一些水果和糖果塞给我们,说吃这个好。

其中王彩云要下山,我们答应送她回去。她虽然70多岁了,但下山的脚步比我们还轻盈。我们正在下山的时候,又听到了两声隆隆的炮声。王彩云自言自语地说:“不是不让放了吗?怎么还放?我得向上级反映。”声音不高,但很有力量。看着这个瘦弱的老太太那种强烈的责任心,我的眼泪直在眼框里转。但我最担心的,还是子产墓,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陉山成了采石场

在子产墓南侧,有些起立的怪石,人们把它叫将军石,说是上帝派他们来守子产墓的。晋杜预在《遗令》中说,在修子产墓时,“必集洧水自然之石以为冢藏,贵不劳工巧,而此石不入世用也。君子尚其有情,小人无利可动,历千载无毁,俭之致也”。可谁知这一切无法抵挡随着巨大经济利益而来的隆隆炮声,若不采取有力措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子产墓就会毁于一旦。

若不制止,陉山包括山上的历史文化,都将消失

王彩云住的村子叫芝芳,多好听的名字。这个村子属河南省长葛市后河镇。我们把她送进村,在我们往回走的时候,我发现她一直在看着我们。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开头,罗列了孔子的老师:“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既然子产是他的老师,他就一定见过子产。那么,孔子是什么时候见的子产呢?《史记·郑世家》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声公五年,郑相子产卒,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孔子尝过郑,与子产如兄弟云。及闻子产死,孔子为泣曰:'古之遗爱也。’”郑声公五年,为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这一年孔子56岁,这时他正走在周游列国的路上,显然有误。《左传》则记载子产卒于昭公二十年(前522):“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习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又说:“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据记载,子产于郑简公十二年(前543)为卿,二十三年为相,开始执国政,到郑定公八年卒,共计32年,纯执政为23年,与《循吏列传》所说“治郑二十六”之说基本相合。若按声公五年说,定公八年后执政者为子大叔,定公死后为献公,在位13年,执政者驷颛。献公死后才是声公。足见此说与史实不合。

守墓的老太太给我们的贡品,说这个吃了好

《郑世家》说“孔子尝过郑,与子产如兄弟”的话,说明孔子是见过子产的,那么,他是在哪一年见的子产的呢?若按鲁昭公二十年计算,孔子这一年30岁。孔子在29岁那年,曾入卫向师襄学习音乐,也许在此期间,顺道前往郑国拜访子产也未可知。可能是孔子见过子产之后,回到鲁国,不久得到子产去世的消息,为之出涕,说了“古之遗爱”那句话。而元人程复心则把孔子见子产的时间系于孔子27岁,他在《论语年谱》一书中写道:“孔子二十七岁,郯子来朝,孔子见而问官,既而告人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是岁,孔子适宋适杞适郑,兄事子产。”此说若真,那么孔子在27岁那年见过子产。

2014年3月19日第一稿

2014年6月8日第二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堂肆考
取象陉山!了解这座山的意义,要从杜甫的老祖宗说起
二妃旧梦
两汉刻石
'做坟'有什么讲究吗?
曲阜汉魏碑刻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